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2908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1课自由放任的美国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 “自由放任”的美国

[时空坐标]

[知识线索]

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危机很快席卷各行业并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就职后推行“新政”,其实质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使美国经济渡过了难关,也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战后历任美国政府对经济政策不断加以调整,开创了以不同的形式实现国家全面干预经济而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模式。

同时期的西欧和日本也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掌握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2.掌握经济大危机的特点,理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3.掌握胡佛反危机的政策及措施,认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效。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3)直接原因:

股市崩溃。

2.爆发:

1929年10月,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首先在美国爆发。

3.主要特点

(1)范围广:

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蔓延到资本主义各国及其殖民地和附属国。

(2)破坏性大:

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失业人数急剧增长。

(3)持续时间长:

1933年,各国经济进入“持续萧条”阶段,成为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4.影响

(1)经济危机:

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

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3)国际局势紧张:

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易混易错]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存在,社会生产处于竞争和无政府的状态。

这必将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脱节,超出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从而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

[思维深化] 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要求政府的决策要和经济发展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它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否定重商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

所以它认为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市场自发调节,不需要政府干预。

二、杯水车薪

1.背景:

繁荣与隐患并存。

(1)盲目生产、无序竞争。

(2)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盛行、政府的不干预。

(3)过度的贫富悬殊。

(4)狂热的股票投机。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2.措施

(1)前期政策:

①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让经济“自我治疗”。

②采用“自愿原则”对付危机。

③1930年大幅度提高关税。

(2)后期措施:

①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

②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3.影响:

胡佛顽固奉行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掉入了“沟底”,1932年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失业人数日益增加。

[思维点拨]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倡导地方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

虽然迫不得已他也曾“干预”经济,比如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等,但他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中的问题,坚决避免“极权主义”。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

1.金融危机

股市崩溃、银行破产。

2.工业危机

工业生产持续下降,重工业部门所受打击尤为沉重。

3.农业危机

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农产品价格暴跌。

4.商业危机

对外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

5.政治危机

(1)失业现象严重。

(2)社会矛盾激化,整个社会一片混乱。

6.信任危机

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了信心,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

主题一 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史料一 2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的高涨逐渐显露出生产相对过剩的征象,而日益兴盛的赊账购买和银行信贷却不断刺激了生产的发展,掩盖了生产过剩的真相,使生产的扩大和市场的缩小发生了更深刻更尖锐的矛盾……于是经济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史料二 1929年夏天,美国一片歌舞升平。

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

——《1900年以来的美国》

[史料解读]

史料一表明赊账购买和银行信贷加剧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史料二说明股票投机活动制造虚假繁荣,加剧生产相对过剩。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归纳美国20年代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的原因。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重大现象?

该现象对于危机的爆发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 

(1)赊账购买和银行信贷,造成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为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与市场缩小之间的矛盾。

(2)现象:

美国股市的繁荣。

作用:

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贷币和信贷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与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危机爆发。

2.特点

史料 这场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史料解读]

史料表明这场危机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的特点。

[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概括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

提示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史论总结]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3)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

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与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

主题二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胡佛政府的应对措施

1.经济危机的影响

史料 蒙大拿州有个牧场主,赊到了一些子弹,花两个小时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原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

上千人却排队到苏联大使馆申请签证和赴苏工作。

1932年康涅狄格州100余家工厂的工人,每周工资竟只有0.6美元。

连《时代》周刊也写道:

“无法无天的雇主,把美国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

”1932年,退伍老兵和一战伤残军人山穷水尽,聚集在华盛顿露营,希望政府能提前发放他们的退伍费和伤残抚恤金。

胡佛总统下令麦克阿瑟将军镇压,群众示威蜂起,闹事不断。

[史料解读]

史料从农民、工人、士兵等阶层反映了危机造成的影响。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出经济危机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 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胡佛政府的应对措施

史料 美国胡佛总统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

“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

……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

[史料解读]

史料表明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主义”,反对对经济进行干预。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对付经济危机?

提示 坚持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史论总结]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与启示

(1)影响

①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世界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

②经济危机引起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开始在一些国家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

这就使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而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也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危机。

(2)启示

①繁荣和危机往往相连,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至关重要的。

②要随时注意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机制和政策的及时调整。

③国际关系的协调极为重要。

大危机的恶化与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密切相关。

这种保护主义政策损人不利己。

对“自由放任”政策作用的认识

1.18世纪末,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要求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要求开拓市场,在经济上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积极开展了自由主义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垄断组织形成并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社会化生产程度空前提高,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激化造成的,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任何经济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战略。

                   

1.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写道:

“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大洋彼岸突然传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这里的“大萧条”首先爆发于(  )

A.日本B.英国

C.法国D.美国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欧洲……被大洋彼岸突然传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可知“大萧条”是指1929年首先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

2.“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 C

解析 关键信息:

“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

题干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致使人们的购买力低下,生产相对过剩,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1929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但题干没有体现。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三分之二,失业人数更是高达3000万以上,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这体现了经济危机的特征是(  )

A.涉及范围广B.破坏性大

C.持续时间长D.来势缓慢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中可得出此次经济危机破坏性相当大的结论。

4.胡佛政府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里互助计划”。

这反映了胡佛政府(  )

A.开始采取计划经济

B.强调合作和协助

C.政府进行直接救助

D.加强对经济干预

答案 B

解析 题干表明胡佛政府支持“自愿联合”“互助”,体现出合作和协助的特点,B正确。

A在美国不存在;C、D恰是胡佛排斥的方法。

5.美国总统胡佛面对经济危机时说:

“只要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工人也会得到好处。

”这说明他采取的政策是(  )

A.采取有利于本国的货币政策

B.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

C.加强参与国际市场的争夺

D.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的“大企业得到繁荣”说明他坚持企业的自由竞争与发展,因为大企业在竞争中是有优势的,故B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

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

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

危机遍及各工业部门。

重工业部门生产下降的幅度尤为惊人。

……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胡佛村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状况的认识。

就当时的情况,你认为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答案 

(1)反映了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②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政策,经济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③人们对胡佛政府的不满。

(3)认识:

当时美国经济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措施:

政府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等。

解析 第

(1)问,反映了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的严重破坏;第

(2)问,从“胡佛村”看经济危机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建议即可。

                   

[基础达标]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场危机首先爆发于(  )

A.工业领域B.贸易领域

C.农业领域D.金融领域

答案 D

解析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一场经济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了,故选D项。

2.“牛奶白白被倒掉,玉米当做木柴烧。

富人发疯去上吊,穷人饿得嗷嗷叫。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尖锐,穷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而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3.下表反映的是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

%)。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给社会带来的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

A.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D.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

答案 B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汽车销售付款方式以银行信贷居多,现金支付比例较少。

银行信贷过度必然导致市场的虚假繁荣,引发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故正确答案为B。

4.(2016·湛江高一期末)垄断组织为了维持商品的垄断价格,把大批粮食、棉花、咖啡、水果倾倒在大海里,把成千上万头牲畜活埋掉,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

这段话描述的是(  )

A.1825英国爆发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

B.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C.1929年第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D.1973年战后第一次严重的经济“滞胀”危机

答案 C

解析 1825年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尚未产生,故A项错误;1857年处于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垄断组织尚未产生,故B项错误;1929年第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期就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1973年战后第一次严重的经济“滞胀”危机的具体表现是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没有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错误。

5.右图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它主要说明了这次经济危机(  )

A.时间长

B.范围广

C.危害大

D.发展快

答案 B

解析 图片反映了一只章鱼覆盖在整个地球上,形象地说明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它的影响甚至扩展到整个地球,说明了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广。

6.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

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其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答案 A

解析 经济危机期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引发关税大战、贸易大战,造成资本主义各国矛盾日趋尖锐,故A项正确。

B、C、D三项属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自身的影响,可排除。

7.(2016·山西省康杰中学高一期末)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成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C.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D.经济规律的作用

答案 B

解析 1929年经济危机从美国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

8.1930年12月胡佛说: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其依据是(  )

A.重商主义经济理论

B.新经济政策

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D.国家政权干预经济思想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可知胡佛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C项正确。

9.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期间,“杯水车薪”一词与“胡佛村”“胡佛屋”一样流行。

对该词的正确理解是(  )

A.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

B.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

C.支持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

D.坚决避免“极权主义”

答案 A

解析 “杯水车薪”是指胡佛政府在面对经济危机时采取的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的反危机措施。

故答案为A。

10.1932年,美国总统胡佛为缓解经济危机,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但是,在宾夕法尼亚,受救济者每天得到的救济金只有三分钱。

这反映出当时胡佛政府(  )

A.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不够

B.通过以工代赈解决了失业问题

C.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A

解析 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不但没有克服危机,反而使危机更加严重。

[能力提升]

11.“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着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这种享乐消费观(  )

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

B.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

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

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

答案 A

解析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导致的过度消费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经济危机的原因,不是摆脱方式,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理论主张有计划的消费,不是盲目消费,故C项错误;享乐消费观只能导致危机加剧,不可能解决当前欧债危机,故D项错误。

12.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答案 C

解析 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及“孤儿”判断A项“重现繁荣”不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前期,经济危机严重时,美国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不断,B项中的“淡定应对”不符合史实;结合“幻想型影片”分析,D项中的“现代主义艺术”不符合“幻想”的特点。

13.(2016·邢台高一检测)对1929年“大萧条”原因的解释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体制

C.收入分配的不公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 B

解析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造成经济危机,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结论,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危机发生是因为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体制,国家缺少对经济的干预,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故B项正确;收入分配的不公只是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体制导致的后果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只是导致“大萧条”蔓延的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14.(2016·湛江高一期末)亚当·斯密认为“只要听其自然……一切都会走向最美好的途径”。

我认为他忽视了有效需求的不足所造成的对经济繁荣的障碍。

材料中的“我”批判了(  )

A.重商主义做法B.自由放任政策

C.有效需求理论D.贸易保护政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与重商主义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我”认为“听其自然并不是走向最美好的途径”,所以,“我”反对听其自然即自由放任,故B项正确;材料与有效需求理论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贸易保护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15.(2016·淄博高一检测)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四年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

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胡佛时期针对大危机,实施了国家干预,故材料无法说明其采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A错误;同时材料只是局部信息,无法说明其对经济干预是“全面”干预,B错误;比较胡佛、罗斯福,二者都对经济进行了国家干预,故罗斯福借鉴胡佛是可能的,C正确;D不符合史实,D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当选,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车。

材料二 西部和西南部的路上挤满了饥饿的搭便车者。

每一条铁路线的两侧都能见到无家可归者燃起的营地篝火。

我看到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坚硬的路面上行走。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这次麦子和棉花大跌价中变得一无所有的佃农……农民因为工人的贫困而变得贫困;同时,工人也因为农民的贫困而生活困苦。

这两类人都没有钱去购买对方的产品,因此我们也就同时在一个国家中遇到了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现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

“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足矣。

(1)材料一是谁的承诺?

从材料二看,该人的承诺是否实现?

说明理由。

(2)材料三体现的是什么经济理论?

它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 

(1)胡佛。

没有实现。

因为胡佛的政策没有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美国大量工人失业,农民极端贫困。

(2)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联系:

胡佛以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作为指导思想,面对危机,实行自由放任政策,该政策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和农民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