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299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x

金融学第三版考试重点

一货币概述

1.价值形式: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型态:

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3.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货币层次划分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依据其流动性大小进行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M3=M2+政府预算存款+债券市场票据。

M1——狭义货币供应量

M2——广义货币供应量

M2-M1——准货币

3.什么是货币量层次划分,我国划分的标准和内容如何?

(1)所谓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2)货币量层次划分的目的是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订有效的货币政策。

(3)我国货币量层次指标的划分标准主要为货币的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具有可以及时变为现实的购买力的性质。

流动性程度不同,所形成的购买力也不一样,因而对社会商品流通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4)我国目前货币量层次的划分内容如下:

M0=现金;M1=M0+企业结算户存款+机关团体活期存款+部队活期存款;M2=M1+城乡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M3=M0+全部银行存款

5.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流通手段

世界货币

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发挥作用不同

商品交换媒介物

补充交换环节

作用范围不同

只服务于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行为

执行期限不同

即期购买卖

跨期购买卖

前提条件不同

不存在债权债务

存在债权债务

作用途径不同

直接获取商品

债权债务可冲抵

6.货币制度类型:

银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劣币驱逐良币)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形式有三种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二.信用利息利率

1.信用含义:

信用(credit)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具体说就是商品和货币所有者把商品和货币让渡给需要者,并约定一定时间还本信用付息的行为。

2.信用的特征

信用的标的是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资金

■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信用最基本的特征是偿还性

3.信用的主要形式

信用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通常按信用主体性质分类。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形式。

⏹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

⏹消费信用

⏹民间信用

4.信用的经济功能:

信用既是一个流通范畴,也是一个分配范畴。

■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

⏹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

⏹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

⏹调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行

⏹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5.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是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

⏹特点:

客观性;传染性;可控性;周期性

6.信用工具:

汇票,期票/本票,支票,信用证,信用卡,基金,认购凭证,股票,债券

特征:

偿还性、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

7.利率与收益率计算分类计算

8.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应为:

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9.利率变动对相关经济影响:

利率杠杆的功能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1)宏观调节功能

②调节宏观经济

①积累资金。

③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

④分配收入。

(2)微观调节功能

①激励功能

②约束功能。

三.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的特点

⏹交易对象的特殊性

⏹交易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同一性

⏹交易价格具有一致性

⏹交易活动具有中介性

⏹交易双方地位具有可变性

2.金融市场的分类

(1)按交易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2)按市场级次,可以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指的是证券、票据、存款凭证的发行市场。

二级市场是金融工具流通转让的市场。

(3)按交易方式可以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是当交易双方成交后,立即或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钱货交割的交易形式。

期货市场是以标准化远期交易合约为交易对象的交易市场。

(4)按功能可分为综合市场和单一市场。

(5)按区域可分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3.功能

⏹资本积累功能

⏹资源配置功能

⏹调节经济功能

⏹反映经济功能

⏹价格发现功能

构成要素

⏹交易主体—参与者

⏹交易客体—对象

⏹交易载体—金融工具

⏹交易“价格”

⏹交易组织系统

4.货币市场

⏹短期借贷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

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短期互相借用资金的融资行为。

⏹商业票据市场

⏹回购协议市场回购协议:

回购协议是将同一份内容的资产卖出去再买进来的合约。

⏹CDS市场(NegotiableCertificatesofDeposit)

资本市场

⏹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

通过银行融资叫做间接融资,也叫间接金融

不通过银行融资叫直接融资,也叫直接金融

四.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的功能

 金融机构通常提供以下一种或多种金融服务:

①在市场上筹资从而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这类业务形成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

这是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行使这一功能的金融机构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类型。

  ②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

  ③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

  ④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

  ⑤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

上述第一种服务涉及金融机构接受存款的功能;第二和第三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经纪和交易功能;第四种服务被称为承销功能,提供承销的金融机构一般也提供经纪或交易服务;第五种服务则属于咨询和信托功能。

五.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机构。

(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2)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2.商业银行有哪些主要职能?

(1)信用中介

(2)支付中介

(3)信用创造

(4)信息中介

(5)金融服务

3.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组成。

(1)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前提和条件。

商业银行广义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各类存款等外来资金两大部分。

(2)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其资金运用业务,主要分为贷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

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3)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如担保、结算等。

(4)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

广义上的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是指所有涉及外币或外国客户的活动,包括银行在国外的业务活动以及在国内所从事的有关国际业务,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国际负债业务、国际资产业务和国际中间业务。

4.简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巴塞尔协议》针对信用风险,对银行的资本比率、资本结构、各类资产的风险权数等方面作了统一规定。

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有:

(1)资本的组成。

协议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

规定核心资本应占整个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应超过资本总额的50%。

(2)风险加权制。

协议对不同资产分别给予0%、10%、20%、50%、100%的风险权数。

(3)设计目标标准比率。

协议确立了到1992年底,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不低于4%)的目标。

(4)过渡期及实施安排。

委员会作出一些过渡安排,以保证个别银行在过渡期内提高资本充足率,并按期达到最终目标标准。

5.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其经营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

盈利性既是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商业银行最终效益的体现。

(2)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告贷的能力。

流动性在这里有两层含意,即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受损失的前提下随时变现的能力。

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经常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各种存款和其他所需资金。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流动性是指前者,即资产的变现能力。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的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

安全性的反面就是风险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风险。

(4)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原则的协调

①商业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作为经营管理者,协调商业银行的三原则关系,既达到利润最大化,又照顾到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是极为重要的。

②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

盈利性与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往往呈反方向变动。

③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原则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

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的重要基础。

6.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第一阶段是资产管理理论

(1)商业贷款理论。

(2)资产转移理论。

(3)预期收入理论。

第二阶段是负债管理理论

(1)存款理论。

(2)购买理论。

(3)销售理论。

第三阶段是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1综合性。

即资产和负债管理并重,这是商业银行向业务综合化、多样化发展的要求;

②适应性。

基本原则:

①总量平衡原则。

②结构对称原则。

③分散性原则。

在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中,主要的管理方法有:

缺口管理法、利差管理法、系统管理法等,

六.中央银行

1.产生客观必要性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

⏹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

⏹统一货币发行(发行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必要)

⏹集中信用的需要(充当最后贷款人的必要)

⏹建立票据清算中心(统一全国票据清算的必要)

⏹统一金融管理(金融监管的必要)

2.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的性质可以科学地表述为: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的性质集中体现在它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上面,具体来说,包括其地位的特殊性、业务的特殊性和管理的特殊性。

3.职能

发行的银行:

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的发行机构。

集中、垄断发行。

政府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是指管理全国金融的国家机构,是制定和贯彻国家货币政策的综合部门,是国家信用的提供者,并代理国家执行国库出纳职能。

银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的地位处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上,代表政府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信用业务。

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监督和管理金融业

4.业务

负债:

存款,货币发行,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对外负债,资本业务

资产:

再贴现,贷款,证券买卖,黄金和外汇储备业务

中间:

支付清算

七.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始终是一种能力和愿望的统一

◆对货币的需求是货币职能决定的

◆货币需求主要是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

2.分类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

M=PT/V

⏹表达了货币需要量由流通的商品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

⏹揭示了决定货币需要量的本质;

⏹反映了货币需要量的基本原理;

⏹理论前提是金属货币的流通。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r)

⏹交易需求函数

M=KY1/2/r1/2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M——个人财富持久有者持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

P——一般物价水平W——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M/P——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货币需要量Y——按不变价计算的实际收入(恒久收入)

Rm——预期货币名义收益率Rb——固定收益债券收益率

Re——非固定收益债券收益率1/P.dp/dt——预期物价变动率

U——货币的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

八.货币供给

1.银行是货币形成最主要的渠道。

2.存款货币的创造和消减过程

⏹最大存款总额D=原始存款A×1/准备金率r

⏹派生存款=存款总额D-原始存款A

=原始存款A×(1/准备金率r-1)

其中,存款乘数K=1/r=存款总额/原始存款

 

存款乘数

货币乘数

作用机理不同

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等的作用

单位基础货币放大功能

反映内容不同

只反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负债的改变量

反映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总负债的改变量

5.试述基础货币“质”与“量”的规定性。

(1)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

基础货币有如下五个显著特点:

①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②流通性很强,③派生性,④与货币供给的各相关层次有较高的相关度,⑤可控性,基础货币最本质的特征是②和③两点。

(2)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

关于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计算口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

①基础货币=手持现金+法定储备+超额储备。

由以上对基础货币质和量的分析,可以得到基础货币的完整定义:

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为:

B=R+C

(2、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

⏹B=R+C基础货币=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公众持有的现金+商业银行库存现金

九.货币均衡

货币供求均衡简称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

⏹并非供给与需求绝对数量相等

⏹货币均衡是一种长期的动态均衡

⏹货币均衡不同于信贷平衡

十.通胀

1.含义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求所引起的货币贬值、总体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2.通货膨胀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分为以下类型:

(1)按发生原因划分:

①需求拉动型。

即指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

②成本推进型。

即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供给变化的一种理论假说。

具体是指由于商品成本上升,即材料、工资保持一定利润水平,从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经济现象。

③结构型。

即物价的上涨是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虽然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其发展过程是最初由于某些经济部门的压力使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随后又使那些需求跟不上的部门的物价和工资额也趋于上升的水平,于是便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④混合型。

即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既不能说是单纯的需求拉动,也不能归咎于单纯的成本推进,又不能笼统地概括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因,而是由于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货币经济现象。

⑤财政赤字型。

其本质是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但它的侧重点是强调因财政出现巨额赤字而滥发货币,从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⑥信用扩张型。

指由于信用扩张,即由于贷款没有相应的经济保证,形成信用过度创造而引起物价上涨的一种信用经济现象。

⑦国际传播型。

又称输入型,指由于进口商品的物价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2)按表现状态划分

①开放型。

也称公开的通货膨胀,即物价可随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自由浮动。

②抑制型。

也称隐蔽的通货膨胀,即国家控制物价,主要消费品价格基本保持人为平衡,但表现为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凭证限量供应商品、变相涨价、黑市活跃、商品走后门等的一种隐蔽性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3)按通货膨胀程度划分

①爬行式膨胀。

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允许物价水平每年按一定的比率缓慢而持续上升的一种通货膨胀。

②跑马式膨胀。

又称小跑式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通货膨胀有明显感觉,不愿保存货币,抢购商品,用以保值。

③恶性通货膨胀。

又称极度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可达到天文数字,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国民党政府垮台前退出大陆的情况。

3.如何度量通货膨胀?

在目前情况下,一般将物价上涨指数看作是通货膨胀率。

测量物价指数的主要指标有:

(1)消费物价指数。

即零售价格指数,它能反映直接影响一般民众生活状况的物价趋势,许多国家通常用它来代表通货膨胀率。

(2)批发物价指数。

它是根据制成品和原料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

(3)国民生产总额平减指数。

它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的比率。

4.通胀效应

⏹经济增长效应

⏹强制储蓄效应

⏹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

⏹资源配置扭曲效应

⏹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紊乱效应

5.治理

⏹宏观紧缩政策:

紧缩货币政策和紧缩财政政策控制需求

⏹收入紧缩政策:

工资管制、利润管制

⏹收入指数化政策:

收入、收益按物价水平变动进行调整

⏹单一规则:

控制货币增长速度

⏹增加有效供给:

增加社会总供给

十一.货币政策

1.构成要素

货币政策有三大构成要素:

①货币政策工具;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③货币政策目标。

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去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目标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稳定币值,并依此促进经济增长。

3.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具有传统性质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也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优:

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影响货币乘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

操作简便,实施具有强制性。

缺:

调节力度大,不宜经常使用;调整准备金率的时机和幅度难以把握。

②再贴现政策:

优:

反映中央政策方向,有一种告示性效应;

通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既调节货币总量,又调节信贷结构。

缺:

再贴现取决于商业银行行为,央行没有足够主动权;

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的利差波动,可能导致贷款规模甚至货币供给量非政策意图波动;

该政策缺乏弹性,经常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波动。

③公开市场业务

优:

央行具主动权,可经常性、连续性操作,具较强弹性;

可较小规模微调,不至于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

缺:

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依赖于证券市场发达程度;

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影响依据交易的净额而定;

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

4.货币政策走势

中国古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思想

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的实践

(注: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