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3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政治史考点精练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答案】D

2.(2018·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

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

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7江苏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

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解析】A项错误:

材料中看出三省仍然存在,没有被废除。

B项错误:

材料主要讲的是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没有说明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了唐朝对三省长官职权地位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D项错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出省能下手,地位有所上升,但决策权没有扩大。

4.(2016·

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项错误;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

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

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6·

浙江文综·

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区别较大,故A项错误;

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官职务相

当于宰相,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故B项正确;

西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明朝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不相当,故C项错误;

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不相当,故D项错误。

6.(2016·

海南单科·

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解析】由材料“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无法判定官员与皇族的关系,故A项错误;

在宗法制,国为大家,官吏受

命管理百姓,相当于小家中的家长,因而对官称呼为父母,故B项正确;

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的执政理念,把百姓作为治理的根本,“民贵君轻”,与“为民父母”不相符,故C项错误;

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项错误。

7.(2015·

天津文综·

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

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

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8.(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

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

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9.(2015·

四川文综·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

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

10.(2015·

北京文综·

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根据材料,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

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C项错误;

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A

11.(2015·

广东文综·

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C项正确;

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

12.(2015·

上海单科·

33)《资治通鉴》载:

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

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

C.三省六部的长官D.谏臣

【解析】“宰臣”是政事堂议事的宰相,他们参与国家重大事务,如更立皇后的决策,最为准确,故A项是最佳选项;

御史大夫是秦朝负责监察的官员,故B项错误;

三省六部的长官并非都能参与决策,故C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谏臣是指直言规劝的大臣,宰臣是谏臣的一部分,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答案】A项3分,C、D项1分,B项0分

13.(2015·

重庆文综·

4)《金史》记载:

“赞曰:

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这表明金章宗(  )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解析】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可看出金章宗从礼乐、刑法、官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国理政思路,故A项正确;

明朝实行内阁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赞曰:

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可看出史家对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词进行赞赏,故C项错误;

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并不是照搬,故D项错误。

14.(2015·

福建文综·

15)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

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根据材料“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军国急务不拘于“三日一奏事”时限,不能说明中书省只是处理军国急事,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

从材料“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

“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强化相权,故C项错误;

“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只是遇到重大且意见不同时才禀报皇帝,故D项错误。

15.(2014·

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权转移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君主专制没有被颠覆,故A项错误;

宦官的专权与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6.(2014·

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

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

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17.(2013·

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

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图7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作

【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选项提到的四个朝代。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①长安(西汉都城)、②开封(北宋都城)、③平城(北魏初都城),④杭州(南宋都城)。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项说法错误;

孝文帝迁都是从平成迁至洛阳,B项错误;

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选C。

18.(2013·

江苏单科·

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

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

由此可知BC表述错误。

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A.。

19.(2012·

山东文综·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

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20.(2012·

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C.元大都 

D.明北京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故选C项。

21.(2012·

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

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

察官员

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D项不符史实;

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

22.(2011·

上海文综·

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解析】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

23.(2011·

7)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结果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

B、C、D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24.(2011·

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

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

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

25.(2010·

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解析】本题注意时间信息“清朝”。

“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发生在唐朝,“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发生在秦朝,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A、B、C项。

清朝康熙帝时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26.(2010·

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

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解析】考查基本的史实,秦朝是诸侯秦国发展而来,隋朝是北周贵族杨坚所建立,宋朝是后周大将军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只有明朝是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7.(2010·

14)《朱子语类》云:

“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28.(2010·

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解析】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

29.(2010·

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

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30.(2009·

1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31.(2009·

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

【解析】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答案】B

32.(2009·

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什五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

【解析】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是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C

33.(2008·

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的能力。

秦朝的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A错。

汉朝的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B错。

唐朝的节度使是边境重地设置的军镇长官,C错。

宋朝在宰相之下增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34.(2008·

3)唐太宗说:

“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