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44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06篇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docx

第06篇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

氰基丙烯酸酯类伤口快速胶粘剂研究进展 [1657]

前 言

  伤口快速胶粘剂,是一种医用胶粘剂,而医用胶粘剂又可为两大类:

一是适于粘连骨骼等的硬组织胶粘剂,如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另一类是适于粘接皮肤、脏器、神经、肌肉、血管、粘膜等的软组织胶粘剂。

一般采用α-氰基丙烯酸酯类为医用化学合成型胶(α-cyanoacrylate)或纤维蛋白生物型胶(fibringlue),如WBA生物胶粘剂。

纤维蛋白生物型胶是从异体或自体血液中产生的,它富含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Ⅷ,对脆弱拟杆菌、大肠杆菌和金葡杆菌等有杀菌作用。

耳鼻喉科专家们把这种蛋白胶用于各种动物和人的伤口上,结果令人满意。

但是使用异体血制的蛋白胶有传染肝炎和爱滋病的可能性。

自体血产品较安全,但不适合急症医治需要,因为要临时从伤员自己身上抽血制取纤维蛋白生物胶再来粘合自己的伤口,这是很难做到的[2]。

并且纤维蛋白生物胶粘合速度慢、强度不高,不适合紧急治疗,因而人们把注意力放在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研究上。

1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历史发展

  1959年美国发明了Eastman910粘接剂(α-氰基丙烯酸甲酯)[3],它具有对玻璃、五金、橡胶、塑料等材料的快速粘连作用。

Coover等人[4]发现它能粘结生物组织、被作为一类新型医用胶粘剂使用。

20世纪60年代初生物粘接剂风靡一时,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到7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它的兴趣有所减弱,主要原因唯恐引起癌症。

但20多年来,数以千万计的病例还没有发现产生肿瘤的后果。

因此,目前国内外对医用胶粘剂的研究又活跃起来。

在临床应用方面,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用于闭合创口、皮肤移植、管腔器官连接以及肝、肾、肺、脾、胰、胃肠道等损伤的止血。

此外,眼科、骨科、口腔科都广泛地使用了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

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主要成分是长链酯单体,用于组织后,在室温下就能形成一层薄膜覆盖伤口。

早期产品有引起局部炎症和骨损伤的副作用,并且早期的α-氰基丙烯酸酯多采用氰乙酸酯与甲醛反应来合成,需用催化剂甲醛和苯等有毒溶剂,由于医用胶粘剂性能指标要求严格,致使合成工艺复杂、成本高。

经逐步努力,人们采用无毒溶剂,无催化剂条件合成α-氰基丙烯酸乙酯获得成功。

此法特点是分离提纯简单,预聚体易于裂解,产品纯度高等。

  有人用经精制的产品用于人鼻成型术粘合,无并发症发生。

Mizrahis曾报告在急诊室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粘合儿童面部、头皮、四肢共1500余处伤口,一周后仅10处(06%)裂开,28处(18%)感染。

如果把胶粘剂作间断点用,可使烧灼感减轻。

随着α-氰基丙烯酸乙酯合成工艺的发展,其优点得到明显展示,应用范围和前景将越来越广阔,目前,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使用胶粘剂已相当普遍[2]。

2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特性

  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为单组分、液态、无溶剂型胶粘剂,具有室温固化、固化速度快、粘合力强等特点,其结构式为:

NC-C=CH2COOR其中R为1-16个碳原子的直链或带支链的烷基、芳基、烷氧基、环烷基等,如用氰乙酸乙酯与多聚甲醛反应就可以合成α-氰基丙烯酸乙酯。

在微量阴离子存在时,它能产生瞬间聚合反应。

对橡胶、金属、塑料、陶瓷、玻璃、生物体组织等极性材料都能产生较强的粘合。

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中各种细胞的基础物质,是氨基酸的线型高聚物,首尾由-NH2及-COOH组成。

有机胺类是该类酯单体聚合的重要催化剂,所以当氰基丙烯酸酯用于生物体组织时会迅速聚合而起到粘接作用。

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是有一定局部毒性的。

有人运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聚合后的氰基丙烯酸酯对细胞的作用,结果发现聚合后的氰基丙烯酸酯微粒可以进入组织细胞,其降解产物可能导致细胞壁的溶解。

  Nesburn等曾用甲酯、异丁酯、正辛酯等对单层细胞进行培养和对新鲜弥散细胞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正辛酯无明显毒性,异丁酯有极小毒性,而甲酯则毒性较大,它可以影响细胞膜的代谢而致细胞死亡。

[9]但是,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毒性是短暂的、可消失的。

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同生物胶粘剂一样对细菌有抑菌作用。

其中对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四联球菌、枯草杆菌均有高度抑菌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菌作用,对酵母菌的抑菌作用较低[9]。

操作方便应是胶粘剂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在这方面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较目前其它医用胶粘剂有更大的优越性。

因为这类胶液用量极微达到精确粘合,其聚合速度或粘稠度藉改性剂的加入得到改变,还可以在其中加入颜料或X线显影剂直接由体表注入体内而达到精确应用。

此胶粘剂聚合迅速适用于穿透伤漏口迅速闭合。

胶粘剂聚合后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是医用胶粘剂所期望的特性,然而目前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在这方面尚不能达到要求,其它如硅酮类胶粘剂虽然具备柔韧平滑的特点,但其粘合质量远不如氰基丙烯酸酯。

另外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粘合力和持续期:

如胶粘剂的类型和纯度、应用的技术、粘连组织的类型和表面的性质与状态以及代谢的情况。

3 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应用研究

31 胶粘剂代替传统缝合技术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止,组织的再建仍然是以缝合为主要操作方法,但是有些部位是难以缝合的,再加上传统的外科手术缝合和器官组织的止血,不仅存在操作费时、需替代材料修复、增加手术和组织修补的困难,而且存在组织的炎性反应、感染、增生、破裂,甚至出现组织器官的损伤和不吸收等有害作用。

如果能以胶粘剂代替传统的缝合,将是外科手术的一次革命。

促使基础与临床学者去探索和研制一种理想的伤口快速胶粘剂来代替缝合。

对氰基丙烯酸酯的组织粘合性能的发现及其对手术的可用性,为外科新的操作方式提供了可能。

虽然这些胶粘剂在手术中应用的毒性作用目前认识尚不统一,但实验证明,大多数手术若用氰基丙烯酸高烷基酯如异丁酯、正辛酯等来完成,是可以被组织很好耐受的。

3.2 胶粘剂的应用研究

  从1959年该胶粘剂被发现开始,不仅在制作方法和性能检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而且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几乎涉及到所有手术。

3.21 在单纯皮肤裂伤手术中的应用

  以往人们都采用清创、局麻、缝合的方法。

但如果对一小手术,如此做法未免有些麻烦。

吴本秀等采用涂抹伤口快速胶粘剂的方法来解决。

经彻底清创后,不用麻醉、止血,术者利用左手食、拇指在距创缘06~08cm处轻轻按后,起着压迫止血的作用,并能使创缘合拢对齐,右手持备用的胶粘剂,滴于伤口处使其能将创口完全覆盖上。

等2min后两手指即可慢慢交叉式松开,观察伤口未再出血,无裂开后覆盖纱布。

如遇到创口深达肌肉或骨膜,且有明显活动性出者,应按常规彻底清创后,局麻,分别结扎出血点,深层组织对缝,不留死腔,皮肤层仍用上述方法粘合,术后依创口部位深浅、污染程度、酌情给予相应处理。

3.22 在胸腔手术中的应用

  开胸手术中因炎症粘连、瘤体过大及血运丰富和某些部位的损伤出血,其处理从来都是胸外科医生的一大难题。

尽管一些先进的手术器材不断应用于临床,如现代化的电刀,激光和氩气刀,大大减少了术中的出血,但仍有部分病例由于粘连面广泛,剥离面血运丰富,单纯用电刀止血并不很理想,采用医用伤口快速胶粘剂为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止血手段。

此胶粘剂是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主要成分,经加入阻聚剂、增稠剂、增塑剂及稳定剂等配制而成的一种透明液体,其粘合的主要对象是软组织,在其与微量水分、血液、组织液混合后数十秒钟内,在创面固化成网状膜,使血液凝固,并产生较大的胶结强度,以达到封闭创面及粘合组织的目的,对解决缝合术难以奏效的广泛渗血、泄漏、瘘管微小间隙创面等有效。

方法可以采用医用伤口快速胶粘剂直接滴胶法或加用明胶海绵、自体组织等间接粘合法。

滴胶均于瞬间粘合,固化一次成功,达到手术止血、防漏、粘合的良好效果,几乎无不良反应。

323 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

  在眼科手术中,缝合术往往需要医生具备很好的技术,手术要求条件也很高,由于要对眼部进行局麻,如果麻醉不当,对眼的损伤将是很大的。

并且在手术中,针缝法如果稍微不慎,这对眼的威胁将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采用粘合法,就会变得很方便了。

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由于有一定的毒性和刺激作用,在眼科手术中一般选择聚合热低的如正辛酯为佳。

其用于眼科实验和临床主要可归为以下三类;

(1)用于外伤伤口、变性穿通的粘合以及用于眼球感染、溃疡等。

(2)用于粘合手术切口及处理术后并发症。

(3)粘合异体材料及其它。

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在眼科的应用以角膜疾病方面最为广泛。

对于角膜小而不整齐的伤口,缝合后仍不能完全闭合,常有房水漏出,这种情况下使用胶粘剂是最佳选择。

另外,角膜缘部分是眼科手术最常见的切口处,临床上将胶粘剂用于此部位已不罕见。

应该指出,在角膜上应用胶粘剂,还要考虑胶粘剂下面是否有具抵抗力的细菌生长和角膜感染的发生,Cavanaugh等报道了三例在角膜应用胶粘剂后发生的角膜感染,他认为胶粘剂对组织的毒性作用、微生物的移地作用、应用治疗性接触镜和长期的广谱抗生素都可能促使粘合术发生角膜感染,而又被不透明的聚合物遮盖不易发觉,且其症状可能由于聚合物对眼组织的物理刺激作用而变的不透明,所以感染初期常不被发现[9,17]。

如果胶粘剂能在聚合后仍保持透明将在眼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惜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的聚合后变成白色不透明状,这是它在眼科应用的一个缺点,但同时也是它今后可发展的一个方向。

3.24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除上述的几个方面以外,氰基丙烯酸酯类还可以应用于修补脑脊液鼻漏及颅内动脉瘤的加固及输卵管和肠瘘的粘堵。

以往切口脑脊漏液的处理多采用局部换药、局部加压和加固缝合等方法,但由于漏口皮缘被脑脊液浸泡影响愈合能力,往往效果不佳,脑脊漏液易引起感染,应尽早封闭漏口;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和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α-cyanoacrylatealky1ester)及少量添加剂配伍而成的复合性高浓、高粘医用快速胶粘剂,可引起轻度的局部结缔组织增生,有助于漏口愈合。

使用它具有方法简便、可靠、不遗留缝线、封闭漏口迅速可靠的优点,但是由于手术切口裂开脑脊液漏,常合并有颅内压增高,所以,有颅内压增高者,在进行脑脊液漏粘合修补的同时,应脱水降颅压治疗或进行脑室外引流,否则,伤口不易愈合,漏口易再裂开。

另外,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还可以在气管、支气管切除成型术时使用。

在手术时,对气管、支气管吻合口常常实行减张手术和胸膜包埋缝合,但有时邻近组织少而薄,缝合时针眼漏气,术后有时仍会有支气管瘘发生,我们如果应用胶粘剂涂抹于吻合口再用奇静脉处胸膜或邻近软组织与其粘合,再不用针缝在气管、支气管上,避免了吻合口瘘。

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在牙科手术中的应用同样也大有前途。

在这里,它是通过异氰酸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自由基的键合反应而达到其粘合效用的。

4胶粘剂的使用原则及方法

  由胶粘剂的特性所决定,使用胶粘剂时的主要问题是掌握好用量大小。

为使粘合牢固及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及其使用原则是达到理想效果的前提,所以在使用胶粘剂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胶粘剂时注意应与其它不粘合的组织隔开,并且尽可能用最少量的胶粘剂,因为自身不会相互粘合,而且越多越会影响粘合效果及减缓吸收速度。

(2)操作过程要小心,以免粘及周围组织或粘及器械、手指等。

粘合过程中勿用带手套的手指直接接触胶粘剂,以防粘合后难以去除或撕裂组织,若已粘牢,可用20%的丙酮溶液溶之。

(3)在使用时,应先以盐水、纱布吸干局部液体后再涂胶粘剂,否则胶粘剂漂浮在液体表面形成薄膜,影响胶粘剂的效果。

(4)超过1mm的血管出血,不宜用其止血,应妥善结扎。

(5)根据伤口大小及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及方法。

(6)伤口过深或不清洁伤口必须彻底清创,以防感染。

(7)伤口一定要对合整齐,伤口观察(1~2min)保持相对无血,胶粘剂与血形成血痂不能除去,粘合剂剂量一般5~7cm长裂口用2~3滴。

5 胶粘剂具备的优点及前景

5.1胶粘剂应具备的特点

  胶粘剂既要保证缝合止血效果,又要有利于组织愈合修复,应具备以下特点:

(1)无缝线异物反应,可避免拆线痛苦。

(2)皮肤呈线状愈合,愈合较快,形成疤痕较小,外形美观。

(3)胶粘剂具有使用方便、固化迅速、粘度大、无毒等特点,只要皮缘对得好,粘接的就牢固,达到止血的目的。

(4)操作简单迅速,一般10cm长切口粘合可在1min内完成。

(5)有较好的止血功能。

粘合时只要创面无明显动脉搏动性出血,仅有渗血、小出血点涂上胶粘剂可立即止血,省去止血等操作步骤。

5.2胶粘剂的应用前景

  因为胶粘剂提供了使伤口快速闭合的简便方法,避免了在变形组织,薄弱组织或者衰弱患者手术的困难,为手术的进步和新手术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目前氰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尚存在使用上有些不便;有微弱的毒性;价格比其它缝合材料高;有效期短(只有7d);有时粘合不理想;以及使用不当可能造成皮下组织和角膜烧伤等方面不足之处,但通过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和优化合成路线,有可能研制出成本低、有效期长、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效果更好、更能促进作口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的伤口快速胶粘剂,有望在外科手术中取代针线缝合,对外科手术将产生深远影响。

1.概述

a-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系引人注目的一类结构型胶粘剂。

它是美国Eastman公司在1955年合成乙烯类化合物时偶然发现的。

1959年,美国Eastman·Kodak公司开始生产营销。

因其化学活性很大,在极短时间内,甚至几秒钟内,即可固化胶接,因而被誉为瞬干胶粘剂。

最初生产的a-氰基丙烯酸酯为a-氰基丙烯酸甲酯,其牌号为Eastman910,后Eastman公司开发了系列产品如Eastman910FS、Eastman910EM、Eastman910HMT等。

目前,世界范围内销售2500~3000吨的各种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

其中90%以上为氰基丙烯酸乙酯,因其兼有优良的胶接性、较长的贮存期和较高的生产率等优点。

世界范围内有6家主要的氰基丙烯酸酯生产公司,它们是美国的TheLoctiteCorporation和NationalStarch(Permabond),德国的HenkelAKG,日本的东亚合成化学工业公司、住友化学工业公司和AlphaTechno.

中国从60年代开始研制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

1979年以前,发展缓慢,产量每年约为10吨以下。

产品有a-氰基丙烯酸乙酯(502胶)和少量的a-氰基丙烯酸甲酯(501胶)、a-氰基丙烯酸丁酯(医用,504胶)。

1979年以后发展较快,研制生产单位有30多家,主要有北京化工厂、浙江黄岩有机化工厂、山东省禹王实业总公司禹城化工等。

1993年生产量约400吨。

西安化工研究所从事该方面的研制、开发工作,兼有小批量生产。

2.制法

现在工业上广泛采用的生产方法是将相应的氰乙酸酯与甲醛发生加成缩合反应,继而加热解聚制得a-氰基丙烯酸酯。

在制造过程可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或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作增速剂;可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酯、聚氰基丙烯酸酯或纤维素衍生物等作增粘剂。

氰基丙烯酸酯单体极易聚合,故于生产和制品贮存过程中必须加入阻聚剂或稳定剂。

阻聚剂可分阴离子和游离基阻聚剂两类。

前者有偏磷酸、马来酸、马来酸酐、烷基磺酸、五氧化二磷、氯化铁(Ⅲ)、氧化锑、2,4,6-三硝基苯酚、硫醇、烷基硫酰、烷基砜、烷基亚砜、亚硫酸烷基酯、磺内酯、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等。

后者有对苯二酚、邻苯二酚及上述化合物的衍生物。

一般制品中含有0.001~0.01%二氧化硫、0.05%对苯二酚、3~4%增塑剂和3~10%增粘剂。

3.性能

瞬干胶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由于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其主要有:

  

(1)使用方便。

它为单组分、无溶剂胶粘剂,勿需外加催化剂,勿需加热、加压,即可在室温下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固化,便于自动化流水线上使用。

被粘体表面不需经特殊处理。

  

(2)使用量少。

瞬干胶的粘度低,易铺展,单位面积的使用量少,仅需一二滴。

(3)胶接强度高,适用范围广。

瞬干胶在弱盐基性物质如水(湿气)、醇等存在下在瞬间之所以能发挥其强胶接作用是因为急速进行阴离子聚合的结果。

因瞬干胶分子中含有电负性强的基团如-CN和一COOR,故此反应可顺利进行。

第一步由于阳离子存在,使碳-碳键间形成双键,借双键使两分子结合,且反复进行,生成大分子化合物。

如此得到的聚a一氰基丙烯酸酯具有极强的内聚力和对各种被粘体的胶接力。

除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惰性材料外,各种金属和非金属均可用其胶接,如钢a铝、钦等金属,酚醛、聚氯乙烯、聚丙烯酸酯等塑料制件及玻璃木材、皮革、橡胶等,尚可用于外科、牙科等人体组织的胶接。

  (4)胶层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气密性,适用于光学仪器。

  瞬干胶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有:

  ①固化速度过快,不宜大面积使用。

  ②胶接金属、玻璃等表面,耐湿、耐水和耐极性溶剂较差。

  ③胶层脆性较大,胶接刚性材料时耐冲击和抗展性差。

④耐热性不够高,使用温度为-50-70℃。

  ⑤价格较贵。

  酯基的R不同,其物性不一。

4.用途

鉴于上述优、缺点,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可用于胶接仪器、仪表零件、胶接应变片,制作工艺美术品、胶接硫化橡胶密封条与框格,临时加工用固定、定位,机器的修复,器皿的修补等方面。

国外有将瞬干胶用于砂模制造(金属铸造用),其抗拉强度为2.76MPa。

  此外,高纯度a-氰基丙烯酸酯对人体基本无毒,经120~150℃高温灭菌的a-氰基丙烯酸丁酯胶粘剂在动物试验的基础上,临床应用有很大发展,如用于伤口闭合、眼外科组织胶接、器官移植、外科整形和避晕术等。

  a-氰基丙烯酸酯的快速固化和使用方便给家庭用户带来很多使利,故作为家用胶日益被人们接受。

  

5.应用工艺

  采用a-氰基丙烯酸酯进行胶接时,要求材料的间隙在0.01-0.08毫米之间。

若在0.2毫米以上。

需加人增粘剂,否则会延长固化时间,降低胶接强度。

  被粘体表面一般采用丙酮等有机溶剂擦拭,除去油脂或脱模剂。

应注意的是:

处理后的表面残留有盐基性物质可使该胶粘剂加速固化,残留有酸性一物质则可使其固化速度缓慢,因此必须予以彻底清洗。

  a-氰基丙烯酸酯对极性越高的材料胶接强度越高。

通常,胶接金属的强度最高;中性玻璃和橡胶往往材料本身破坏,而胶层保持完好;胶接塑料比

  金属和橡胶差。

异种材料的胶接强度大于同种材料。

基此,为解决瞬干胶性脆间题,常将金属与橡胶胶接或金属间衬以橡胶层。

  对难粘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氛乙烯等必须预经特殊处理。

进行涂布时,若两被粘体的形状和材质均同,只需涂布一胶接面.若不同,则在向上的一胶粘面、面积较小的一面、固化速度慢的一面或难渗人的一面涂胶,涂布量以5mg/cm为宜。

  涂胶后,两胶接面准确贴合,不必加压,仅使两胶接面紧密接触即可。

虽然a-氰基丙烯酸酯在30分钟内即可达到最高强度,但反应结束或胶接投锚彻底需几个小时,故胶接件贴合后需养生几小时到一天。

木材胶接时,2~8分钟内即可达到最高胶接强度。

  涂胶后应将两胶接面立即贴合,超过30秒^-50秒胶接抗张强度急剧下降。

操作环境:

湿度为50~60%,温度为15~350C,若经70~100℃加热处理,强度又可提高15%。

   通常,a-氰基丙烯酸酯的固化对各种基材,尤其是对阻聚或减慢负离子固化的酸性表面很敏感。

往往采用各种碱性表面活性剂如二甲基甲酰胺处理表面,以克服这一点。

  一般,玻璃和橡胶的胶接速度最快,塑料次之,金属较慢。

但对生物体尤其是人的皮肤的胶接速度更快。

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氨基酸,促进该胶粘剂的固化。

操作时务必注意别让胶接触到皮肤。

常用表面处理剂(或称底涂剂)改善固化速度。

  氰基丙烯酸酯可与氨基酸迅速反应的特种功能,使人们用其可挥发性,跟踪作案人手印,以助侦察人员侦察破案。

6.产品举例

  a-氰基丙烯酸酯单体不能直接作为胶粘剂使用。

必须加入增塑剂、增粘剂、稳定剂等,以改善其性能。

以Eastman910为例,其大致配方如下:

a一氰基丙烯酸甲酯    90.7%

对苯二酚。

      0.01%

二氧化硫        0.01~0.10%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6.0%

癸二酸二甲酯      3.3%

(1)a-氰基丙烯酸高烷基酯

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胶接强度下降。

a-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的抗张胶接强度分别为49%和64%。

随着烷基酯的碳原子数的增加,其单体的挥发性逐渐减小,白化现象也有所抑制,刺激性味也大幅度减少。

(2)a-氰基丙烯酸烷氧基酯

氰基丙烯酸烷氧基酯的较高蒸汽压,使单体具有丙烯酸型臭味;它可从未固化的胶层中气化,冷凝于胶缝表面附近呈白色雾状,污染被粘体,人们称此为“白化现象”。

良好的通风有一定改进作用,但不理想。

因此,人们开发了a-氰基丙烯酸烷氧基酯,并投放市场。

  这类单体基本上无臭,蒸气压低得多,白化现象大幅度下降或甚至消除。

在金属或橡胶上固化很快,在塑料上稍慢。

已开发出固化速度更快的改性品种,成本也有所降低。

(3)触变性瞬干胶。

向a-氰基丙烯酸酯中加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硅或其它僧水剂处理过的气相二氧化硅,在球磨机中均一分散(预先加有对苯二酚、二氧化硫和癸二酸二辛酯),可制得无色透明、具有触变性的瞬干胶。

该胶不仅可于垂直表面使用,且因减少了胶的飞溅和流淌,免于污染被粘体和溅伤皮肤,增强使用安全性,很受用户欢迎。

、其耐冲击强度和耐热性

也得到改善。

今用于印刷电路板、汽车工业等部件装配。

4)医用瞬干胶。

经毒性试验表明,。

一氰基丙烯酸丁酯和辛酯等对人体无害,可用于皮肤、脏器、神经、肌肉、血管和粘膜等软组织的胶接,起到止血、吻合和栓塞作用。

美、日、西欧、苏、中等国和地区均有临床经验。

酯基的碳原子数多,韧性增大,聚合时聚合热明显下降,有利于眼、肝部位的应用。

缺点是在体内降解速度级慢,用在两组织间妨碍组织愈合。

  中国在医用瞬干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和临床试验、应用工作,成绩显著。

    它们大部分是a-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一正辛酯。

遇血液组织液后10~15秒固化。

  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研制成的a-氰基丙烯酸1.2异丙叉甘油酯系快速生物降解的人体组织胶粘剂和止血剂。

该所研制的复方a-氰基丙烯酸异戊酯用于194例创伤外科粘合止血或代替外科手术缝合,有效率和伤口工期愈合率均为100%,粘合止血在60秒内,用量少,伤口愈合快。

(5)超速氰基丙烯酸酯。

氰基丙烯酸酯在不同被粘体基材上的固化速度不一,这与基材的表面光洁度、极性或溶解度参数以及对单体聚合的催化作用有关.a-氰基丙烯酸甲酯和乙酯的溶解度参数分别为11.6和10.2。

氰基丙烯酸酯的极性相当高,对低极性的被粘体往往改变单体酯基碳原子数,降低其极性,以提高胶接力.

  被粘体的酸、碱性对固化速度影响担大。

因为氰基丙烯酸酯的负离子固化是碱性催化的结果,酸性物质可起缓慢或阻聚作用,所以酸、碱性物质的存在可调节固化速度。

为加速该胶粘剂的固化速度,当于酸性表面物体上应用时,可采用底涂剂(碱性).现有1~3秒即基本固化的氰基丙烯酸酯商品。

必须注意,固化速度过快,会导致胶层发脆。

超速固化型瞬干胶仅在特殊场合下被应用。

  采用底涂荆失去了单组分胶枯荆的意义。

有报导,利用皇冠醚、硅烷冠醚、杯芳醚和某些线型聚乙烯基涟的相转移催化作用,也能加速氰基丙烯酸酯的固化速度,尤其当木材或多孔性表面胶接时更有效。

(6)耐热性氰基丙烯酸酯。

70年代由Eastman首先制得的以烯丙基酯为基础的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系一耐热产品,后由Permabond公司生产,牌号为Powerbond。

这类胶粘剂的固化速度和胶接强度与一乙酯和一丙酯接近。

侧链烯丙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