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444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docx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docx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倾听上帝的笑声

  [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此作中作者以一位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境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作者以其独特的生命视角、冷峻且蕴涵智慧的思虑,审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灵肉与轻重,通过“他们”对世界的描写、“自我”的反讽和“媚俗”的质疑,让我们倾听上帝的笑声,诠释了生命中不曾泯灭的真理,即使今天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轻与重;困境;质疑;媚俗;笑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在作者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的的错误把握。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按着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求名者无非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外之物。

米兰•昆德拉本着一个作家的道德与良知,代替历史学家见证一个黑色的时代,揭露极权主义者妄图制造无人见证的历史的险恶用心,并把哲理小说提升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

沉默中含有严酷的真理,雄辩中伏着美丽的谎言,困惑的目光触及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媚俗和抗俗,关于自由和责任……

  一、“他们”的世界:

轻松与沉重

  昆得拉的作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那就是: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情节也揭示出普遍的真理,而他所揭示的真理你却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才会发现并体会出来,而且一旦被你发现,你就会禁不住感叹一声:

“原来如此!

”你不得不为作者的睿智和深刻而折服。

本书的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外科医生,因为发表了表示抗议当局的文章而被秘密警察讯问,而且警方要求(实际上是强迫)他签署一份亲苏、许愿效忠当局、谴责知识分子的声明,但他拒绝了,他坚持自己的立场毫不动摇。

第二天,他和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一样,“自愿”地降到社会的最低层:

他成了一名窗户擦洗工。

这个情节太深刻了,联系我们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是对昆德拉作品的评论,阿涅丝在那个宁静的下午,朝着最不可能的方向,跨出了一步,这是无可挽回的一步。

里卡尔认为,这一步是小说最关键的一个动作。

“那个普遍的人的代表,阿涅丝,背弃了‘他们’的世界,不再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个‘他们’,可以理解为人类自我限制的‘此在’之线――她已经‘站在爱的另一边’。

这是对世界、对自我的疏离――‘一种与世界、与自我、与世界里的自我脱离的形式;这是一种迁移,一种流亡。

’”①里卡尔巧妙抓住了阿涅丝在生命的最后一个下午从惘然到沉静的转向,“从这位女主角的情绪的一个轻微波动,从浮现在她脑际的一个细小的问题,甚至从她向着烟雾皑皑的群山一个随意的迈步,从这些毫不起眼的细节中,窥见了昆德拉的美学体验的全息景象,窥见了小说的模式和智慧,窥见了生命的几种可能归宿,最后,窥见了通达存在的路径与存在的意义。

”②读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不得不思考:

我们将选择什么?

沉重还是轻松?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把小嘴乌鸦和奄奄一息的小狗卡列宁捡回家,那些文字,不但使里卡尔,而且也使我感到眩目而又困惑。

重读这本小说,我们会发现作者的良苦用?

┬摹?

―《卡列宁的微笑》是作者精心设计或精心维护的一个情节,这个情节深具象征意义,里卡尔称之为“牧歌的再现”,但是一个悲剧的世界怎么可能在一条垂死之狗的微笑的映照下变得温馨起来?

这就是昆德拉的高明之处,以乐写哀,将幻灭的艺术推得如此之远,将我们的生命与思想藉以为本的基本谎言揭露得如此深刻。

随着托马斯和特蕾莎的退隐,这个世界就像是一座被遗弃的房屋,只有一条狗在里面奄奄一息。

  生命中何为轻,何为重?

不经意的瞬间决定往往就决定了我们将来的生活。

不能承受的轻是生命失去维度,就像摆脱地心吸力的一刹,自由以外是无尽虚无,我们的心怎可轻易言信,而我们又能以什么量度悲哀?

当我们抱着正义的目的做了邪恶的事情,是不是需要赎罪,需要忏悔,是不是需要接受惩罚?

  二、“自我”的讽刺:

反省和拷问

  讽刺是昆德拉惯用的手法,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清晰的痕迹。

昆德拉说:

“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怦然关上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这样的时刻使我感到历史总是喜欢开怀大笑的。

”③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更是极尽讽刺之能事。

本书最后一部分在一条垂死之狗的微笑的映照下变得如此温馨,这本已不可思议,更荒谬的是这一节紧接在《伟大的进军》这一部分之后,而在这一部分,探讨的是粪便与媚俗的问题,小说家的讽刺也许比他在这部小说中的任何其他一部分都表达得更彻底。

  小说实际上讲的是几个人的感情生活,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而之中最关键的人物亦小说的主人公是托马斯。

他的感情生活可以用文中一句话来形容:

你可以和许多女人做爱,但只可以和其中一个共眠。

他也确实是这么生活的,现实中这样的感情很少,但它代表了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无疑是每个男人都向往却不可得的。

这是另一种反讽,不但是对书中人物的讽刺,也是对读者的讽刺。

小说描述的是我们的最深处的幻想、我们的潜意识,这种挖掘确实是惊心动魄的、让人着迷的、痛快淋漓的。

如果我们试着将自己完全解剖,将会发觉,这种袒露是让人感到无比放松和清凉的。

能写出这么接近灵魂和本性的东西的人无疑是最为诚实和经常自我解剖的人,昆德拉的深刻正是建立在自我的反省和拷问之上的,因而其反讽的风格本身就构成了对他自己和我们生活的另一种拷问。

  历史的沉痛似乎早就离我们远去,关于强权与虚弱,关于抵抗与背叛,关于灵魂与肉体,我们早已不再记得。

生命对于平凡的人来说,更多的是生活;生活对于微薄的人来说,更多的经过,沉溺在无轻无重的日常起居里,我们早已忘记有哪些利刺还深深地扎在我们的体内。

生命本身就是荒谬的,无所谓轻重,所以即使是托马斯和特丽莎最后的死(死于一场车祸),书中也只是一带而过。

然而正是这样的结尾使昆德拉的小说更加凸显了他的意义,“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④而人与生活的斗争,何尝不是这样?

小说的结尾,只能通过质疑,彻底去掉我们对这部作品所持的也许过于单一的简单化认识。

弗朗索瓦•里卡尔说:

“毁灭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

”而我要说:

“牧歌的作者也是毁灭的作者”,但这种毁灭是对我们的拷问,让我们反省,让我们记忆。

  三、“媚俗”的怀疑:

矛盾和荒谬

  “媚俗”是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探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作者甚至花了专门的章节来阐述他的观点。

他写到:

“我们在没有被忘记之前,就会变成一种媚俗,媚俗是存在与忘却之间的中途停歇点。

”⑤萨宾娜对托马斯说过一句话:

“我喜欢你,是因为你一点不媚俗,在媚俗的王国里,你是个魔鬼。

”⑥作者言说“媚俗”其实也是对美的质疑。

当弗朗兹问“什么是美”时,萨宾娜无言以答,但她回想起大学时代在青年工地劳动的岁月,有一天,她偶然进了一座教堂,里面正在做弥撒,她被“迷住”了。

在这座教堂里,她无意中遇到的,不是上帝,却是美。

与此同时,她很清楚,教堂和祷文本身并不美,而是与她所忍受的终日歌声喧嚣的青年工地一比,就显出美来。

这场弥撒如此突兀又隐秘地出现在她眼前,美得如同一个被背弃的世界。

“从此,萨宾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

”⑦这是因为此在的图景是从工地的“高音喇叭中不断喷射而出的欢乐的军乐之毒汁”――要实现升华的目的,只能通过贬谪存在的东西,以有益于应该存在的东西。

换言之,对美的质疑需要昆德拉所说的“生命的遗弃”,即遗弃,消除生命中复杂的、不一致的或脆弱的东西,以有益于一个简单化的、一致的、没有分裂也不脆弱的大写的生命。

正因为如此,媚俗才对之表达得如此之恰当,媚俗以其对“生命的绝对认同”,不得不以一切代价无视粪便,也就是无视生命中矛盾和脆弱的一切;媚俗只能竖起“遮盖死亡的一道屏风”才能胜利。

因为美化世界的愿望要得以实现,不能不抛弃、摧毁世界中与之相抵悟或与之排斥的东西。

  然而不媚俗又能怎么样呢?

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的错误把握。

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

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

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

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这正是一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

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人生便是如此的矛盾和荒谬。

于是,在这里“媚俗”一词被昆德拉赋予了多层次的丰富的含义。

  四、上帝的笑声:

悲剧和倾听

  昆德拉发现了“笑”,而“笑”是昆德拉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又一次质疑。

“笑”的最高境界是幽默,而什么是幽默,昆德拉对幽默的定义是:

“幽默:

天神之光,把世界揭示在它的道德的模棱两可中,将人暴露在判断他人时深深的无能为力中;幽默,为人间诸事的相对性陶然而醉,肯定世间无肯定而享其乐。

”⑧这种悲天悯人的幽默,将泪水与笑声浑然一体,而这正是人类的命运。

昆德拉对笑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借笔下的人物如是质问:

“当我们跨越边界的时候,笑声就响了起来,不可避免。

可是,要是走得更远,越过了笑呢?

”⑨这正是昆德拉的存在之问。

我们都倾听到了笑声,一个没有笑声的世界是可怕的,作者为了提醒我们注视这样残酷的事实,甚至将现代小说的起源与笑声牵系起来。

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说到:

“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

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抓不住真理。

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

还有最后一点,那就是人永远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

”⑩昆德拉又引述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犹太谚语,然后感慨:

“我总爱想象弗朗索瓦•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上帝的笑声,就这样,孕育出了第一部伟大的欧洲小说的思想。

我喜欢想象小说的艺术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而来到这世界上的。

”B11?

U庵窒胂笫嵌嗝淳?

心动魄啊,它让我们都来倾听上帝的笑声,都来倾听这个上帝的笑声的回声,而这回声就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衬着美丽典雅的布拉格的景色,在一段冷静而悲伤的爱情故事的背后无限蔓延,夸大,向我们传来……

  注释:

  ①②羽戈:

《从黄昏起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第189页。

  ③[捷克]米兰•昆德拉:

《自序》,景凯旋译,《玩笑》,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④⑤⑥⑦⑨[捷克]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第335页,第115页,第131页,第281页。

  ⑧[捷克]米兰•昆德拉:

《被背叛的遗嘱》,孟湄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

  ⑩B11[捷克]米兰•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第199页。

  [作者简介]黎安康(1986―),男,贵州仁怀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现当代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