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49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教案二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5、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6、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查找跟诗有关的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

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介绍作者: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

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

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

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 昼:

白天。

    ⑵ 耘:

除草。

    ⑶ 耘田:

在田里除草。

    ⑷ 绩麻:

把麻搓成线。

    ⑸ 各当家:

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 未解:

不懂。

    ⑺ 供:

参加。

    ⑻ 耕织:

耕田织布。

    ⑼ 傍:

靠近。

    ⑽ 桑阴:

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 想象:

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

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

(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

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

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

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板书: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耘田  辛勤劳动

                     (赞美)

                夜绩麻

                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稚子弄冰

教学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我能借助注释,自学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我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体会《稚子弄冰》中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和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3.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苑里,童趣诗以其特有的芳香独放异彩。

说到童趣诗,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位诗人,那就是杨万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稚子弄冰》,去寻觅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趣”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

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作业,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熟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4)搜集杨万里的其他童趣诗。

师:

相信同学们课前预习的都很充分了,现在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名读这首诗。

(评价:

读通顺,流利)谁再读?

2.听到同学们读的这么通顺流利,老师都不禁想加入你们了(师前四字,生后三字)

3.师:

同学们,我们把古诗读通了,读出节奏了,还应该把诗读懂。

现在谁能来说一说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诗意。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每读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画面?

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赋予它美好的情感并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

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

允许有自己的感受。

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

四、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宋杨万里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趣”:

脱、穿、敲——儿童的天真淘气

村  晚

饶有

《村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学。

1.课前搜搜诗人雷震的资料。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

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

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2.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稚子弄冰》,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脱下。

②彩丝穿取当银钲。

(把冰穿上彩线提在手中,当作钲。

③敲成玉磬穿林响,(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④忽作玻璃碎地声。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却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4.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村晚》。

【自主展学】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1.自由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

(读准:

漪)

3.采用多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

读正确,读流利。

4.朗读节奏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古诗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

在文中标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1)陂(bēi):

池岸。

(2)衔:

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

(3)浸:

淹没。

(4)寒漪(yī):

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的波纹。

(5)横牛背:

横坐在牛背上。

(6)腔:

曲调。

(7)信口:

随口。

(8)归去:

回去。

3.老师质疑检测: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在什么地方?

看到了什么?

引导交流,感知古诗大意。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朗读品味古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聆听,想象古诗句反映的画面。

2.指名学生发言,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注意学生表情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加上相应的动作。

3.教师评议,播放《村晚》的动漫朗读,学生欣赏。

4.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5.小组交流,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

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

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6.自由读诗,在朗读中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练习背诵。

【自主练学】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情景: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体会:

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

【自主拓学】

五、课堂总结

歌曲短小精悍,旋律易学,又加入后半部分反复歌词后的二声部习唱,容量安排的恰到好处。

歌曲的风格近似学堂乐歌,很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歌曲的意境也是质朴有加,体现了田园般的优美自然。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

在经过备课组教师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

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

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

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

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

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神态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

然后再来交流评价。

这样一来,层次清晰了,教学就显得更丰满,更扎实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解词一理句一连意”这么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

也为之后迁移运用借助注释的方法,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之“梅子金黄杏子肥……”作好了铺垫。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

“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再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

”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可在试教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终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没有悟到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缺少课堂的观察能力,不会捕捉动态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领悟诗境。

讨论后,决定把原先分割成几块的“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同时,教师予以随时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

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以上提到的两点也是我们在试教中讨论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学中感觉重点一落实的还可以;重点二教师的引领还可以再放一些,学生的那种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到位。

反观自己的整节课,觉得还可以适时融入一个“写”的环节。

比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或者改写诗的内容等,让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

诗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种和谐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课堂也时时充满着和谐的气氛,因而我将继续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