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496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1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中考化学 pH的变化图像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docx

备战中考化学pH的变化图像培优易错难题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pH的变化图像

1.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钾两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K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钾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溶液的烧杯中

D.由c点到d点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图示,c点所示溶液pH﹤7,呈酸性,选项A不正确;

B、从图中溶液的pH由大逐渐变小可知,该实验是将硫酸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钾溶液的烧杯中,图中a点所示溶液pH﹥7,呈碱性,溶液中氢氧化钾没有全部被反应,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应该是K2SO4和KOH,选项B不正确;

C、根据图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溶液的pH起点大于7,且随着试剂的加入pH由大逐渐变小,可见该实验是将硫酸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钾溶液的烧杯中,选项C不正确;

D、图中b点溶液的pH=7,此时硫酸和氢氧化钾恰好完全反应,继续加入稀硫酸,稀硫酸不和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反应,因此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pH继续减小。

根据分析,虽然由c点到d点的变化过程中溶液pH继续减小,但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选项D正确。

故选D。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

B.

加水稀释盐酸

C.

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D.

将足量粉末状的铁和镁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向浓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始终显酸性,pH不可能大于7,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开始不生成沉淀。

稀盐酸消耗完,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沉淀的质量不断上升,完全反应后不变,故选项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将足量粉末状的铁和镁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中氢元素来源于稀盐酸,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相等,则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应相等,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3.下列四个图形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A.

足量的铁片和镁条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B.

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

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

向pH=2的盐酸溶液中加水稀释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和铁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镁排在铁的前面,故反应速度比铁快,在图像中,斜率表示的就是反应的速度,斜率越大,反应速度越大,足量的镁与铁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故A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而图象显示其质量分数增大,故B错误;

C、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像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故C错误;

D、盐酸溶液呈酸性,加水后酸性减弱,pH增大,无论怎样加水,其pH总是小于7,不会大于7,故D错误;故选A。

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①等质量的镁、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

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C.③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等质量的镁、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镁与稀盐酸反应:

,铁与稀盐酸反应:

,镁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相同质量的镁、铁与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最后,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B、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一样,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增大至大于7,符合题意;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由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故硝酸钾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的是()

A.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过量的硝酸钾

B.

向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C.

向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

等质量的镁和锌同时分别放入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过量的硝酸钾晶体,当达到饱和后固体就不会溶解,所以质量分数不会一直增大,选项错误;

B.向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完全反应后,沉淀不再增加,选项正确;

C.向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随着反应溶液的pH值会增大,当氢氧化钠过量后溶液的pH值就会大于7,选项错误;

D.等质量的镁和锌同时分别放入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镁的活动性大于锌,所以镁先反应完,但是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镁反应完后产生的氢气质量多,选项错误。

故选B。

6.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试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向一定量的氧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只含有氯化钠

C.b点对应的溶液呈无色

D.该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是H+和OH-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像原点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所以该实验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氧氧化钠溶液。

故A不符合题意;

B.盐酸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点时图像的pH等于7,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所以a点时对应的溶液中溶质含有氯化钠和酚酞两种溶质。

故B不符合题意;

C.b点时,图像pH大于7,溶液呈碱性,酚酞遇到碱性溶液会变成红色,所以此时对应的溶液呈红色。

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和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H+和OH-结合成水的过程。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①是将足量的镁片和铁片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B.②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C.③是向HCl与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

D.④是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将足量的镁片和铁片放入到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则金属有剩余,酸完全被消耗。

则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酸中氢元素的质量。

由于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则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

而又因为镁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镁与硫酸反应速率比较快,反应时间短。

A正确;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滴加pH=3的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由于氢氧化钠逐渐被消耗,则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则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变小,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pH=7。

当继续滴加稀盐酸时,稀盐酸过量,则溶液的pH小于7,但是最终的溶液pH不会到达3,更不会小于3。

B错误;

C、向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难溶于水、难溶于酸的沉淀硫酸钡,所以应该一开始就产生沉淀。

C错误;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氧气,最后产生氧气的质量应该相等,与是否添加催化剂无关。

因为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D错误。

故选A。

8.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

x

y

A

NaOH溶液

稀HCl(过量)

B

稀H2SO4

BaCl2溶液(少量)

C

Ca(OH)2

CO2(适量)

D

稀NaOH

H2O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氢氧化钠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则酸碱中和,盐酸过量,最后溶液呈酸性,故A错误。

B、x为硫酸则开始时溶液的pH不会大于7,起点不对,故B错误。

C、向氢氧化钙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溶液的pH会减小,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时,溶液的pH等于7,故C正确。

D、稀释氢氧化钠最后溶液的pH接近于7,不会等于7,故D错误。

故选:

C。

9.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C.A点溶液的溶质为HCl

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先pH值小于7,则该反应应该是氢氧化钠滴入到稀盐酸中;故选项错误;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故选项错误;

C、A点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溶液,则混合溶液的溶质为:

HCl和NaCl;故选项错误;

D、B点是氢氧化钠过量,混合溶液的溶质为:

NaCl和NaOH,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与氯化钠溶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1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B.

稀释氢氧化钠溶液

C.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

等质量块状、粉末状石灰石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当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再变化,对应关系正确,符合题意;

B、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并且是由大于7逐渐趋近于7,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因为碳酸钙中也含有钙元素,反应前钙元素质量分数不能是0,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粉末状碳酸钙和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较快,需要的反应时间短,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

向氯化钾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B.

在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石灰石

C.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D.

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氯化钾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沉淀质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所以沉淀质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A错误;

B、每100份质量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在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石灰石,溶液会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B正确;

C、稀硫酸是酸性溶液,酸性溶液无论如何加水稀释都不会变成中性或碱性溶液,pH不会大于和大于7,故C错误;

D、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镁的金属活动性弱,每54份质量的铝和足量的酸反应会生成6份质量的氢气,每24份质量的镁会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镁的反应速率快,铝生成的氢气多,故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如图表示在一定量的AgNO3、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Fe粉

B.

如图表示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完全分解

C.

如图表示向pH=1的HCl溶液中不断滴加pH=13的NaOH溶液

D.

如图表示向硫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图中起点错误,还没有加入铁粉时,溶质有2种,加入少量铁粉时,铁与硝酸银发生反应时溶液中有3种溶质,故A错误;

B、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故B错误;

C、向pH=1的HCl溶液中不断加滴加pH=13的NaOH溶液,由于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盐酸溶液也存在水,溶液的pH不会等于13,故C错误;

D、向硫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耗尽再与氯化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反应完后,不再生成沉淀,根据

可知,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钡,硫酸产生的沉淀质量多于氯化铜产生的沉淀质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二、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3.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与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Ⅰ.制取气体并验证气体性质。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______。

(2)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C可以收集氧气,这是因为氧气具有______的性质。

(3)装置B与D组合制取并验证CO2的某些性质。

①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的方法:

______。

②若装置D中盛放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则没有明显现象产生。

Ⅱ.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同学多角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能发生反应。

(4)小明进行如下实验:

将收集满CO2的两支试管(相同规格)分别倒立在水和NaOH溶液中,轻轻晃动试管,产生了如下图所示现象。

①小明根据______,判断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5)小菁同学取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为13.5,通入二氧化碳一会儿,测得溶液的pH为11.2,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再测得溶液的pH为9.2,溶液的pH降低的原因是______,该实验可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6)小菁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设计了另一个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答案】长颈漏斗2KClO3

2KCl+3O2↑(或其他合理答案)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关闭止水夹,往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如果长颈漏斗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形成稳定的水位差说明装置气密(或其他合理答案)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乙试管内液体高度比甲试管内的液体高得多(或其他合理答案)2NaOH+CO2==Na2CO3+H2O对比实验(或其他合理答案)溶液中NaOH减少,溶液碱性减弱取少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往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解析】

(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长颈漏斗;

(2)A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C装置收集氧气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是: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3)①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的方法是: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如果长颈漏斗与锥形瓶中的液面形成稳定的水位差说明装置气密,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装置D中若盛放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则没有明显现象产生;(4)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小明根据乙试管内的液体比甲试管内的液体高得多,判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②甲实验中液面的高度对比乙实验中液面的高度得出结论,所以甲实验的目的是对比实验;(5)溶液的碱性强弱与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所以小菁取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为13.5。

往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会儿,测得溶液的pH为11.2,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再测得溶液的pH为9.2,溶液的pH降低的原因是:

溶液中氢氧化钠减少,溶液碱性减弱,该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6)二氧化碳和碱反应会生成碳酸盐,碳酸盐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冒出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14.低钠盐适合患有高血压、肾病、心脏病的患者服用,苹果酸钠盐(C4H5O5Na)是低钠盐的一种。

请回答:

(1)苹果酸钠盐口服液中含有的营养素有______种。

每个苹果酸钠盐分子中共有_______个原子。

(2)苹果酸钠盐碳、氧元素质量比为______。

(3)若某病人每天食用4.68g苹果酸钠盐,则该病人每天最多吸收____g钠元素。

(4)药店销售一种苹果酸钠盐口服液,治疗效果非常好。

该口服液的说明书如图,若某病人每天食用4.68g苹果酸钠盐,试计算该口服液中苹果酸钠盐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答案】2或3153:

50.6915.6%

【解析】

苹果酸钠盐(C4H5O5Na)是低钠盐的一种。

(1)苹果酸钠盐口服液中含有的营养素有蔗糖,苹果酸钠盐两种。

每个苹果酸钠盐分子中共有4+5+5+1=15个原子。

(2)苹果酸钠盐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4∶16×5=3∶5。

(3)若某病人每天食用4.68g苹果酸钠盐,则该病人每天最多吸收∶4.68g×

×100%=0.69g。

(4)若某病人每天食用4.68g苹果酸钠盐,该口服液中苹果酸钠盐的质量分数∶10g×3×x=4.68g,x=15.6%。

点睛∶化学式的意义∶⑴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⑵微观意义①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⑶量的意义①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②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15.在实验室加热32.5g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时,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计算:

(1)完全反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克。

(2)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3)完全反应后,把剩余固体倒入100g蒸馏水中,充分溶解,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最后结果保留0.1%)。

【答案】9.6gKCl和MnO213.0%

【解析】

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图示可知固体减小的质量是生成氧气的质量,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32.5g-22.9g=9.6g;

由于是完全反应,所以剩余固体为生成的氯化钾和作催化剂的二氧化锰,化学式分别为:

KCl和MnO2;

设:

生成9.6g的氧气的同时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

2KCl+3O2↑

14996

x9.6g

x=14.9g

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3.0%。

点睛: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本题中固体减小的质量是生成氧气的质量是解题的关键。

16.用“氨碱法”制得的纯碱中通常含有一些氯化钠。

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测定碳酸钠质量分数的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M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滴加氯化钙应“过量”,否则会使测定的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写出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

(1)NaCl、CaCl2

(2)偏小(3)96.4%

【解析】

(1)纯碱中含有氯化钠,加入氯化钙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由于滴加氯化钙应“过量”,所以溶液M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钙;

(2)如果滴加氯化钙不“过量”,则可能不会将碳酸钠完全反应掉,生成的沉淀的质量偏小,计算所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偏小,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

(3)解: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100

x20g

x=21.2g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96.4%

答:

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

17.硫酸在工业上有着重要的用途。

I.以黄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生产硫酸的原理及工艺流程可简示如下:

FeS2

SO2

H2SO4

(原理)

(工艺流程)

(1)黄铁矿是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工业生产过程中将矿石粉碎的目的是_____。

(2)在吸收装置中,液体由上而下形成喷雾状的目的是_____。

(3)在实验室模拟制硫酸时用如图装置吸收三氧化硫,除了达到与工业上相同的目的外,还可能考虑的因素是_____。

(4)工业上常用石灰乳来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提示:

生成物有一种是CaSO3)

II.黄铁矿锻烧后的另一种产物是铁的一种氧化物,其中铁氧质量比为7:

3,则其化学式为_____。

该物质可用来生产氯化铁晶体。

氯化铁也是常用的净水剂之一,相比于明矾,其作为净水剂的优点是_____。

III.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来配制稀硫酸。

实验室用密度为1.84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来配制500g20%,需要水_____g.溶解时,应_____,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该实验中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_____。

请写出稀硫酸的一种用途_____。

IV.某化工厂以黄铁矿为原料产生硫酸。

如果该厂生产98%的浓硫酸100t,不考虑其他各生产阶段的物料损失,需要含FeS260%的矿石质量为多少吨?

(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混合物加快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三氧化硫易溶于水Ca(OH)2+SO2=CaSO3+H2OFe2O3,补充人体需要的铁元素398将浓硫酸盐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玻璃棒金属除锈100t

【解析】

【详解】

I、

(1)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黄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所以黄铁矿是混合物,工业生产过程中将矿石粉碎的目的是:

加快反应速率;

(2)在吸收装置中,液体由上而下形成喷雾状的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3)三氧化硫溶于水,所以除了达到与工业上相同的目的外,还可能考虑的因素是:

三氧化硫易溶于水;

(4)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