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519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docx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冲击地压预防措施

冲击地压是聚集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岩体的能量突然释放。

在井巷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人员伤亡,部分巷道跨落破坏等。

冲击地压具有突发性、发生条件复杂性的特点。

新城煤矿开采至今无冲击地压现象发生,但根据临矿(城山煤矿)以前25#煤层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及我矿部分采区开采深度已经达到-580水平,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山压力显现日趋明显,为做好矿井冲击地压预测和预防工作,防止冲击地压危害,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有关规定及法律法规,特制定以下防范措施如下:

一、管理机构

组长:

王连军

副组长:

杨庆胜谢学文沈广东王杰黄万胜

金邵柱

成员:

生产科机电科地测科安监处供应科

运输区通风区调度室

二、抢险准备工作

1、全矿各单位人员、工种,必须熟知矿井冲击地压灾害基本知识,掌握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预兆、影响因素及危害,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2、根据矿井冲击地压事故的特点,必须提前准备好各类技术装备,以便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

(液压起重器、大绳、矿工斧、镐、刀锯、两用锹、担架、检测仪器、苏生器、生命探测仪等)

3、生产科负责编制并贯彻落实施工措施,确保抢险施工安全进行。

4、机电科负责抢险期间机电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安装使用,并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停止矿井生产电源。

5、地测科负责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分析判断事故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及存在的威胁。

6、安监处负责现场监督抢险过程的安全情况,杜绝二次事故的发生。

7、供应科负责准备抢险期间需要的所有工具并保证其安全质量。

8、运输区负责各类材料、工具、空重车皮的运输,确保各类材

料、工具、车皮及时到达作业地点。

9、通风区负责通风系统的巡查、调风、风机安设等工作,确保

井下无串联风、微风、无风等现象。

10、调度室负责联系组织各单位抢险工作,并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通知矿井所有人员进入新鲜风流中躲避。

三、技术管理

1、要对各开采煤层进行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并认真做好待采区段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2、编制防治冲击地压专门设计。

评价为有冲击地压危险性的煤岩层。

施工前,所编写的掘进、采煤作业规程必须编制防治冲击地压的专门设计。

3、采用正确的开采方式和采掘生产工艺,必须要采用长壁后退式开采方法和全部跨落式顶板管理方法。

4、科学安排开采顺序,应避免人为形成孤岛、半孤岛高应力集中区。

5、优化巷道布置:

1)、巷道应避免布置在支撑压力峰值位置或构造应力影响带内。

2)、采场巷道应布置在无冲击或弱冲击的煤层中或岩层中。

3)、采场之间应尽量采用无煤柱开采、沿空留巷或沿空送巷。

确实不具备无煤柱开采条件的,应采取窄煤柱布置,与采空区留3—7m煤柱,尽量不布置在煤体边缘10—40m的范围内。

4)、采场开采范围内不得布置与采煤工作面平行或几乎平行的同层位上(下)山。

如必须布置时。

夹角应不小于15度。

5)、尽量增加采面走向长度和倾斜宽度,减少分区煤柱和阶段煤柱。

6)、在构造应力影响范围内,回采工作面不应垂直构造方向布置,应尽量与断层面、向背斜轴等构造平行或减少夹角。

巷道方向最好与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一致,使巷道周边应力分布较均匀。

7)、发生冲击地压后,必须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对发生的征兆、发生经过、有关数据、破坏情况等进行记录,并制定恢复工作的措施。

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对所发生冲击地压进行分析,以利进一步采取措施。

6、发生冲击地压后,要求及时探明井下:

1)、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地点、波及范围。

2)、通风系统破坏及瓦斯涌出情况。

3)、供水、供电、压风系统破坏情况。

4)、灾区坍塌、底鼓及堵埋人员情况。

5)、有无积水涌出情况等。

7、发生受伤人员,要积极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对轻伤人员进行简单的止血包扎,对危重伤员经简单医疗处置后,及时组织人员运送至地面。

四、超前防范措施

1、凡评价为具有冲击地压危险性的煤层及岩层,采区设计和掘进、采煤作业规程中必须有相应的各项防范措施。

2、煤层注水是防治冲击地压的一项比较有效的区域性防范措施。

煤层预注水时间应超前回采工作1—2个月。

注水量应以达到使煤层含水率增加2%以上。

3、采面开采,要选择距离较近的无冲击地压或弱冲击地压的煤层作为保护层先行开采。

4、顶板高压注水。

开采煤层的顶板为坚硬或较坚硬岩层时,要采取顶板高压注水软化防范措施,消除或减弱冲击地压危险性。

5、顶板松动预裂爆破。

开采煤层的顶板为坚硬岩层时还要采取向顶板打钻孔、装药爆破的超前松动预裂爆破防范措施。

6、凡经评价为有冲击危险的煤层及岩层,必须由采掘区队负责超前采取防范措施。

要按采区设计和掘进、采煤作业规程中规定的方法、工艺、技术参数和质量标准进行落实和实施。

凡没按规定执行的采掘采掘工作面不得生产作业。

7、特别要加强掘进工作面及其附近50m范围内、采煤工作面及其附近巷道受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内、大型地质构造带附近等地点的防范工作。

从掘进巷道开门时起至设计位置、采场从开始回采至停采线位置,都要全面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冲击地压的发生。

五、有效防护

1、凡经评价为有冲击危险的煤层及岩层,必须由采掘区队负责,按设计和作业规程规定全面认真地落实各项防护措施,消除一旦发生冲击地压时可能造成的危害。

2、加大巷道断面。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区、掘进巷道断面净宽不得小于3m,净高不得小于2.4m,净断面不得小于7m2。

3、增加支护强度。

4、加强瓦斯监测监控。

5、对于有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采煤工作面除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在工作面上出口和回风巷各设一台甲烷传感器外,还应在工作面面的进风巷设置甲烷传感器。

设置地点距采煤工作面10—15m,报警断电浓度≥0.5%,断电范围为采煤工作面入风巷、工作面及回风巷一切电源。

一旦冲击地压发生冲击、震动造成进风巷瓦斯超限时能及时报警、断电,防止引起瓦斯事故。

6、加强通风、防尘和机电管理。

1)、采区内所有风门必须设永久风门并用混凝土砌筑,其墙体厚度不小于0.5m。

2)、防尘供水洒水管路系统必须完善,必须采取以湿式作业为主的综合防尘措施,消灭煤尘堆积和飞扬。

3)、变电站、配电点、泵站等应移设到采掘工作面150m以外的地点,150m以内的必须“生根”固定,电气设备接地、漏电、短路等保护必须齐全、可靠。

4)、备用、闲置的设备、备件、器材等不得存放在距工作面150m范围巷道内。

6、加强放炮管理。

在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区段进行爆破作业时,撤人范围、警戒地点、躲炮距离和时间等都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

7、严格人员管理。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区段要严格控制采掘队组个数,合理安排作业班次、时间,禁止非作业人员逗留,最大限度的减少区段内的人员数量。

8、加强生产期间采煤工作面上下出口、两巷和掘进工作面后方巷道的维修、管理和监督检查。

凡上、下出口断面不足7m2或两巷实际净断面不足7m2的工作面,必须立即停产整改。

六、预测预报

1、冲击地压监测和预测预报必须由各队技术员负责进行。

2、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必须采用电磁辐射法、钻屑法同时进行。

以矿压观测法为辅。

3、科学、合理确定预测预报的临界值或危险状态值。

4、加强对预测预报工作的监督、检查。

采掘作业期间凡未按设计和规定进行冲击地压监测和预测预报的采掘队组不得生产。

同时,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凡经监测和预测预报确定有发生冲击地压危险时,要立即向有关领导和调度室汇报,并通知作业单位和作业区域停产撤人,进行解危处理。

七、主动解危

1、凡预报确认有冲击地压危险或可能具有冲击危险的区域,各队必须立即采取解危措施进行解危处理。

2、解危处理措施应以煤层卸压爆破法为主,躲炮距离应不少于150m,躲炮时间应不少于40分钟。

3、对不具备采取煤层卸压爆破解危措施的区段,应采取煤层卸压注水、钻孔卸压、顶板爆破处理等解危措施进行处理。

4、对坚硬、不易跨落顶板还应采取强制放顶法进行解危处理,包括顶板预裂爆破、步距放顶和断顶等。

5、掘进工作面和巷道等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地点,应采用大直径钻孔卸压法进行解危处理。

6、解危实际效果检验。

实施解危处理后,要由各队负责按采区设计和采掘作业规程中规定的效果检验方法和相关规定进行实际效果检验。

目前,应采用电磁辐射法、钻屑法两种方法同时检验,以确定解危效果。

经效果检验,冲击地压危险未解除,不得恢复生产,必须重新采取相应的解危措施进行处理,与解危处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危险区。

经效果检验,冲击危险完全解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八、应急救援

1、应急救援必须严格执行灾区行动原则、灾区侦察原则、灾区救人原则。

2、在抢险救援过程中,要设专人观察顶板及周围支护牢固情况和检查通风及瓦斯涌出情况,如果发现二次来压征兆或其它异常情况,要先将人员撤出,待顶板稳定或采取防范措施后再组织抢救工作。

 3、事故救援必须按照由外向里的原则,逐米修复巷道,清理好畅通的退路,对支护损坏的地点要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维护好工作空间。

巷道破坏严重、有冒顶危险时,必须采取防止二次冒顶的措施。

4、因煤体突出、冒顶导致灾区瓦斯涌出浓度超限时,要立即切断电源,采取恢复通风的措施排出瓦斯。

因冒顶、煤体突出不能正常向掘进迎头或冒顶区供风时,如有条件,通过修复压风管路、恢复压风系统,对迎头或冒顶区进行通风。

有积水涌出时,要积极采取排水措施,保证事故处理正常进行。

5、因冲击地压事故造成巷道冒落时,应根据岩层冒落高度、冒落岩体块度大小、冒顶位置和范围大小以及围岩破坏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抢救,如掏小洞、撞楔法、煤层重新开道、另掘巷道等。

6、遇险人员被埋压时,要采取呼叫、敲打或采用生命探测仪等方法判断遇险人员位置,与遇险人员取得联络,如遇险人员所在地点通风不良,要设法加强通风,保证遇险人员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7、清理堵塞物时,使用工具要小心,防止伤害遇险人员。

遇有大块矸石、木柱、金属网、铁梁、铁柱等物压人时,可使用千斤顶、液压起重器等工具进行处理。

8、抢救出的遇险人员要用毯子保温,并迅速运至安全地点,进行输氧或由医生进行急救包扎,尽快送医院治疗。

9、对长期困在井下的人员,不要用灯光照射眼睛,搬运到出口时应用毛巾盖住其眼睛。

九、冲击地压观测

(一)、钻屑法

1、沿工作面煤壁和距工作面60m的顺槽范围内布置检测带,采面检测带随采煤随布置,每10m一组,一组帮顶不少于2个检测孔。

对于掘进工作面,应在掘进头及其后部60m范围内的巷道两帮布置检测带,掘进面检测带随掘进随布置,每10m一组,一组帮顶不少于3个检测孔。

2、检测带内钻孔布置(孔数、孔深、孔距):

钻孔用锚杆机打眼,φ42mm钻头,钻孔深度6~8m。

用塑料桶或布袋收集钻屑,用弹簧秤和容器称量钻屑重量和体积,用3mm铁筛子测量钻屑的粒度组成。

每钻进1m测量1次钻屑量和粒度组成。

用专用记录簿记录打眼地点、时间、钻屑排出量和粒度,以及打眼过程中出现的钻杆跳动、卡钻、劈裂声和微冲击等动力现象。

井下当场填表作图,及时判断冲击危险程度。

(二)、基本原理

1、为了及时客观地评价采掘地点的冲击危险程度,必须适时确定支承压力带峰值大小和位置。

峰值愈大,距煤壁距离愈近,冲击危险程度就愈大。

但是直接测定煤层应力相当困难,尚没有可靠方法。

一般多采用相对评价的方法。

我们首先研究在冲击危险煤层中,对处于极限应力状态的边缘区打钻过程中的动态效应。

2、对煤体打钻至一定深度后,钻孔周围将逐渐过渡到极限应力状态,孔壁部分煤体可能突然挤入孔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响声和微冲击。

打钻过程中钻具的推进情况也变化着,或钻进容易,或出现卡钻甚至卡死。

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钻孔周围煤体变形和脆性破碎所致。

煤层中的应力愈大,煤的脆性破碎愈占优势。

在钻孔周围煤体处于极限应力状态。

打钻过程中钻屑量异常增多,钻屑粒度增大,响声和微冲击强度升高,孔径扩大,这就是所谓的钻孔效应。

粒度增大和钻进容易,是因为在高应力作用下,打钻几乎不需要钻头参与就自动破碎,勿需推力,研磨也小,造成钻屑块度变大。

这种钻孔效应现象与巷道发生的冲击地压相似,只是尺寸、规模不同(缩小)而已。

只要出现这种钻孔效应,就意味着应力集中带的出现。

在应力集中带钻孔,钻屑量异常多,钻孔冲击更强烈,钻孔周围破碎带不断扩大。

这也是钻孔卸压的根据所在。

(三)、冲击危险指标

冲击危险指标的确定,是应用钻屑法预测冲击地压的关键。

钻屑法作为预测手段,一是建立钻屑量和煤体应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钻屑量了解煤体应力状态,确定可能发生冲击地压时的最大钻屑量;二是了解最大集中应力的位置,即出现最大钻屑量的位置到煤壁距离;三是分析钻屑的粒度组成、钻进的难易程度、卡钻、震动和微冲击等动力现象与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联系。

按照上述三个条件建立冲击危险检测指标,判定冲击地压危险等级。

1、钻屑量指标

指预示有冲击危险的钻屑量。

通过现场试验、实验室试验和理论计算方法确定。

2、动力效应

指钻进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冲击响声、钻杆跳动、卡钻甚至钻杆卡死等现象。

由于钻孔过程中孔壁周围煤体突然破裂,挤入孔内,伴有冲击响声,并造成钻杆跳动。

严重时能造成钻杆卡住,甚至把钻杆卡死。

钻杆卡持是钻孔周围煤体应力高度集中或突然变化的标志。

因此把钻杆被卡死作为鉴别冲击危险的一个指标。

但是必须注意,钻杆被卡死除与煤体压力有关外,还受施工钻具、施工方法和施工经验的影响,因此要由专职人员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和凭借经验确认和鉴别冲击危险。

3、其它动力效应,如推进力变化、纯钻进时间变化、钻孔冲击等,也可作为鉴别冲击危险的参考指标。

4、钻屑粒度指标

1)、在应力集中区段钻孔时,由于孔周围煤体已进入极限应力状态,几乎不需钻头参与就发生脆性破坏,所以对煤的研磨较小,排出的钻屑粒度就大。

据网上搜索其他矿井实测资料,被保护层的钻屑粒度大于3mm的百分含量平均为26.7%,危险层平均为34%。

根据实验室试验表明,钻屑粒度随压力机压力增大而增加,在200t(21MPa)以下压力下试验时,粒度大于3mm的百分含量变化在20%~30%之间。

在250t(26MPa)以上压力下试验时,变化在22%~43%之间。

因此拟定钻屑粒度大于3mm的百分含量小于30%时为无直接冲击危险状态,大于30%时为危险状态。

2)、根据上述确定的冲击危险指标和检测深度范围内,在各段检测地点,给出对应各段冲击危险指标的分段值,以便鉴别冲击危险程度。

由于本矿煤层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有时很大。

因此,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必须针对具体矿井煤层条件,取得几项符合实际的检测指标。

(四)、鉴别冲击危险

1、防治冲击地压危害的基本原则是及时检测冲击危险及其危险程度。

只有鉴别出有冲击危险,才能采取相应的解危措施,并尽早实施解危措施,以防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冲击地压。

显然,采取措施的前提是要判定冲击危险确实存在。

因此要求检测方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连续,并能便于就地采取措施。

钻屑法是目前满足这一要求的理想方法。

它能相当可靠地检测出煤层内存在的高应力区。

按照本矿确定的冲击危险检测指标,遵照《规定》的技术规范进行钻屑法施工,根据实测结果就可以鉴别冲击危险。

只要在相当的检测深度上出现冲击危险指标规定的数值,则被认为具有冲击危险,应采取解危措施。

但是,用钻屑法鉴别冲击危险是带有经验性的,而且不能依据个别钻孔提供的数据,应通过多个钻孔的测试结果,鉴别冲击危险的变化。

所以需要施工较多的钻孔。

根据这些钻孔提供的数据综合判定冲击危险程度。

2、检查解危措施的效果

1)、经检测确认的有发生冲击地压危险的区段,必须采取解危措施。

2)、通常在实施解危措施时,伴随的卸载现象相当明显,再进行效果检查似乎多余,因此往往造成不被重视,这是不正确的。

即使实施卸压钻孔时排粉量相当多,实施卸压爆破效果相当好,但效果检查仍是必不可少的。

原因是卸载过程中,煤体应力又要重新分布,应力集中带既向煤壁深部转移,也要向两侧邻区转移,仍可能集中在巷道或工作面附近。

实施卸载措施后,应特别注意这种应力转移现象。

卸压钻孔、卸压爆破和高压注水等卸裁措施实施后,都存在应力转移问题。

因此井下安全措施不仅包括冲击危险的预测和采取解危措施,而且还应进行卸载效果的检查。

3)、实施解危措施后,支承压力峰值降低,峰值位置向煤体深部转移,打钻过程中一般比较平静,无动力现象。

这些都表明煤体已经卸载。

根据其他矿井采煤工作面煤层解危前后的典型钻屑量曲线如图1-1、1-2所示。

表明钻屑量(支承压力)峰值向煤体深部转移2~3m,峰值下降约20%。

图1-1龙凤矿卸载前后G—P曲线

图1-2门头沟矿卸载前后G—P曲线

(五)、电磁辐射监测法

1、电磁辐射监测的原理

煤岩电磁辐射是煤岩体受载变形破裂过程中向外辐射电磁能量的一种现象,与煤岩体的变形破裂过程密切相关。

电磁辐射信息综合反映了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煤岩动力灾害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电磁辐射强度主要反映了煤岩体的受载程度及变形破裂强度,脉冲数主要反映了煤岩体变形及微破裂的频次。

2、不同类型的煤、岩石和混凝土在载荷作用下变形及破裂过程中都有电磁辐射信号产生。

电磁辐射与含瓦斯煤岩流变破坏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电磁辐射强度和脉冲数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强,随着加载及变形速率的增加而增强;用同步的声发射实验验证表明,电磁辐射与声发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电磁辐射比声发射对破坏过程更为敏感,见图1-3、图1-4。

图1-3煤岩破坏过程中原始信号图1-4声发射与电磁辐射相互关系

3、电磁辐射的强度和脉冲数可作为预测预报含气煤岩材料变形及破裂过程的动态监测指标,二者缺一不可。

4、掘进或回采空间形成后,工作面煤体失去应力平衡,处于不稳定状态,煤壁中的煤体必然要发生变形或破裂,以向新的应力平衡状态过渡;煤体中的瓦斯也失去动态平衡,在瓦斯压力梯度的作用下,沿煤体中的裂隙向工作面空间涌出,这两种过程均会引起电磁辐射。

5、由松弛区域到应力集中区,应力及瓦斯压力越来越高,因此电磁辐射信号也越来越强。

在应力集中区,应力和瓦斯压力达最大值,因此煤体的变形破裂过程也较强烈,电磁辐射信号最强。

进入原始应力区,电磁辐射强度将有所下降,且趋于平衡。

采用非接触方式接收的信号主要是松弛区和应力集中区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信号的总体反映(叠加场)。

6、电磁辐射和煤的应力状态及瓦斯状态有关,应力高、瓦斯压力大时电磁辐射信号就强,电磁辐射频率就高,应力和瓦斯压力越高,则突出危险越大。

电磁辐射强度和脉冲数两个参数综合反映了煤体前方应力的集中程度和瓦斯压力的大小,因此可用电磁辐射法进行突出预测。

(六)、磁辐射技术的应用

1、有动力灾害危险时,工作面煤体电磁辐射信号强度(E)较强,超过设定的临界值,脉冲数(N)较高,超过设定的临界值且有向上增长的趋势。

没有突出危险工作面煤体电磁辐射信号较弱,脉冲数较低,均低于临界值。

对于没有动力灾害危险的煤层,工作面煤体的电磁辐射信号非常弱,脉冲数几乎为零。

图1-5为某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前后电磁辐射变化情况。

因此可用电磁辐射法对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进行预测。

2、有发生动力灾害危险时,电磁辐射强度和脉冲数超过临界值,采取卸压爆破措施后,电磁辐射强度和脉冲数大幅度降低,低于临界值。

图1-6为某工作面测试结果,17日夜班测试超过临界值,工作面停采,早班测试也超过临界值且有增大趋势,此时已达到相当危险的状态。

早班工作面采取了卸压爆破措施。

采取措施后,中班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电磁辐射幅值大幅度下降,低于临界值,说明防治效果明显。

因此,可以用电磁辐射方法检验防治措施的效果。

图1-5华丰矿冲击地压前后电磁辐射变化规律

图1-6有灾害危险采取防治措施前后电磁辐射幅值变化情况

(七)、功能特点及使用范围

1.功能特点

1)电磁辐射技术及监测仪实现了非接触、定向、区域及连续预测。

2)信号的采集、转换、处理、存储和报警由监测仪自动完成。

3)监测仪具有人机对话、远程PC机(上位机)控制(或本地键盘控制)、定向接收、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查询和报警等功能。

2.使用范围

1)矿山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

2)煤与瓦斯突出的预测预报

3)其它煤岩动力灾害现象的预测预报

4)矿井采掘工作面前方应力状态的监测

(八)、监测方法

1、采用监测仪对煤岩体可进行定点长时实时监测和多点动态跟踪监测。

定点长时监测就是在巷道中选定某一测点,监测选定区域内煤岩体在采掘过程中电磁辐射的变化。

多点动态跟踪监测就是随着工作面的进尺,在工作面不同位置布置测点,监测进尺后工作面前方煤岩体的电磁辐射及其变化规律,以预测工作面前方煤岩体的动力灾害危险程度。

对于回采工作面,也需对上、下顺槽进行监测。

对于现场工作面预测,以多点动态跟踪监测为主,每点监测时间为2~30分钟即可,如条件允许,最好进行长时定点监测。

2、KBD5矿用本安型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电磁辐射监测仪是通过电磁辐射强度值和脉冲数两个参数指标三个值(电磁辐射强度极大值Emax、电磁辐射强度平均值Eavg和电磁辐射脉冲数N)来监测工作面突出或冲击危险程度的。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区域就具有发生动力灾害的危险性:

1)、当电磁辐射强度极大值或脉冲数值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仪器自动报警。

2)、电磁辐射脉冲数或强度(极大值和平均值)指标具有明显的增强趋势,则表明有动力灾害危险,应采取措施。

3)、电磁辐射强度或脉冲数值明显由大变小,但一段时间后又突然增大。

此种方式最为危险,特别是对于冲击地压,应立刻采取措施。

3、对一般矿区,电磁辐射强度平均值报警临界值为150,电磁辐射极大值的报警临界值为200,电磁辐射脉冲数临界值为1000。

但对于某一特定矿区,可根据其电磁辐射水平比较确定,初期可简单按无突出危险煤层工作面的电磁辐射值的1.5倍作为临界值。

4、沿工作面煤壁和距工作面60m的顺槽范围内布置检测带,采面检测带随采煤随布置,每10m一组,一组设置一个。

对于掘进工作面,应在掘进头及其后部60m范围内的巷道布置检测带,掘进面检测带随掘进随布置,每10m一组,一组设置一个。

(九)、冲击地压前兆现象观测法

根据冲击地压发生前的一般规律,可以观察到某些宏观前兆,并用于预测冲击危险。

1.岩体声响前兆现象

冲击地压发生前,岩体应力和变形将发生变化。

特别是顶板岩层活动加剧,下沉量增加,支柱受压变形加大。

在顶板活动方面,表现为断裂声加剧,能听到清脆的断裂声、采空区里的闷雷声,当响声逐渐增大加密,由清脆到沉闷时,可能预示着冲击危险。

在煤体方面,表现为煤壁有片帮、炸帮现象。

煤壁内有受压咕咕叫声,钻孔时,钻杆跳动剧烈,且易被卡住拔不出来。

在支柱方面,表现为支柱折断劈裂,柱帽和顶梁变形加剧。

2.放炮时前兆现象

采用爆破法掘进或采煤时,在通过或遇到冲击危险地带,将发生某些特殊现象,主要有:

(1)爆破效率异常提高,炮眼利用率增加,残眼减少,甚至没有。

(2)岩石的破碎程度加剧,崩落的单个岩块失去整体结构。

(3)爆破后的岩壁上出现鳞片状痕迹,产生岩石分化或薄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