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582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docx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

第二章信用与资金借贷

学习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信用关系如何形成的基础上,搞清借贷资金的来源、基本特征及利息的性质、利率的种类,明确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信用的几种基本形式,即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掌握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信用工具的运用要点。

§1信用存在的基础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以后,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当货币被人们用来偿还债务时,又发挥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通过使用货币建立起来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当代信用经济的一大基本特征,也是信用存在的基础。

一、信用关系及其形成

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即贷者)和债务人(即借者)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信用也包含了相信、信任,表示的是债权人对债务人偿还能力的信任。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这种借贷行为表现为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的让渡形式,即商品或货币所有者暂时地让渡商品或贷出货币,商品或货币的借入者,则要在约定的日期还本,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因此,信用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以偿还为条件,即到期归还本金;二是在偿还时还带有一个增加额,即支付利息。

借贷行为是对信用最一般的理解。

凡是借贷行为都要包括两个当事人:

贷者和借者。

贷者即债权人;借者即债务人。

显然,债权和债务是构成信用这种经济行为的两个基本要素。

信用的产生同商品、货币,特别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早的信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私有制的开始。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分工,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交换开始成为日益频繁的一种现象,这种情况加速了原始公社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的出现,造成财富占有的不均和贫富的分化,富裕家庭拥有较多的可供交换的商品和货币,贫困家庭则因缺乏生活或生产资料,生活难以为继,被迫向富裕家庭告贷,信用便随之产生。

最早的信用活动当为实物借贷,如种子、牲畜等。

随着物物交换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所取代,信用形式日益多样化,不仅存在于商品的信用购销中,而且更多地表现为货币的借贷。

一方面,在某些入手中有多余的货币,需要寻找运用的场所;另一方面,有些人需要货币但手中缺少,因而,客观上要求通过借贷活动进行货币的余缺调剂。

商品经济越发展,货币余缺调剂的要求就会越多,信用逐步成为商品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经济活动。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1.高利贷信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信用是以高利贷形式存在的。

所谓高利贷信用,就是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是生息资本的古老形态。

高利贷信用在原始公社制度时期就已经出现。

当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交换的增长,原始公社内部出现贫富分化,货币日益集中在少数富裕者手中,而另一些贫困者因种种原因而需要货币,在剩余产品有限、可以贷放出去的资财极少的情况下,借入者只有付出高额利息才能获取自己所需的商品或货币,这便是高利贷产生的简单历史根源。

高利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了广泛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信用形态。

因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小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还未获得充分发展,小生产是高利贷存在和发展最深厚的土壤。

这是因为,小生产者是自己占有生产资料,并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任何意外因素都会使其简单再生产难以正常进行,为了维持再生产而不得不去借贷。

这是小生产者求助于高利贷的主要原因,另外,小生产者要向封建统治者支付各种捐税,向地主支付地租,这也迫使他们不得不去借高利贷。

高利贷信用的债务人主要是小生产者,即农民和手工业者。

此外,奴隶主和地主为了享受荒淫奢侈的生活,有时也利用高利贷。

他们从高利贷者那里获得贷款,不是为了满足再生产的需要或增加生产资料,其目的,或是为了满足其荒淫腐化的生活,如修建豪华的住宅等,或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其统治地位,如豢养武士、保镖和购置武器装备等。

高利贷的债权人则主要包括商人、寺院和教堂等宗教机构、奴隶主和地主三部分。

首先是商人,特别是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

因为他们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等业务,所以,他们手中经常掌握大量货币资财,这为他们发放高利贷提供了条件。

其次,寺院、教堂和修道院等宗教机构也是高利贷的贷出者。

他们发放高利贷的资财主要来自善男信女的施舍,或者一些富有者因害怕被抢劫而寄存的货币,这种情况在欧洲各国比较普遍。

第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奴隶主和地主,如职业军人,在战争中靠掠夺而获得大量财富,官吏通过巧取豪夺获得大量资财,奴隶主和地主通过残酷手段剥削得来的财富在未消耗之前,也通过高利贷手段进行超经济剥削。

特别是在旧中国,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三位一体从事高利贷剥削的情况更突出。

高利贷信用采取两种基本形态:

一种是实物形态;另一种是货币形态。

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高利贷信用采取实物形态。

因为那时社会经济形态主要是自然经济,商品交换只是偶然的经济行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因此高利贷信用仍采取实物形态。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高利贷信用逐步采取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并存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中,保留在民间的高利贷信用则采取货币形态。

高利贷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高利贷信用的剥削率特别高。

从历史上看,高利贷的利息率无最高限度,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利息率水平相差很大,一般年利率达30%—40%,高的可达200%-300%。

在旧中国,俗称“驴打滚”的就是年利率在100%以上的高利贷。

在高利率下,不仅小生产者的全部剩余劳动为高利贷者所侵吞,而且小生产者的劳动资料(如土地、牲畜、房屋等)和生活资料也经常被高利贷者剥夺,甚至占有债务人本身。

高利贷之所以能以如此高的利率进行残酷剥削,

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活动受到统治阶级的保护和支持。

首先,高利贷的发放者往往本身就是统治者,或统治者本身要借助高利贷来维护其统治,所以,高利贷得以肆无忌惮地活动;

其次,高利贷的需要者是为了获取必不可少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而不是为了获取追加资本,为此也只能忍受高利贷的盘剥;

最后,在小生产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条件下,高利贷资本的供应总是赶不上需求,也就是说,商品经济越不发达,货币就越难获得。

因此,“高利贷者除了货币需要者的负担能力或抵抗能力外,再也不知道别的限制”。

第二,非生产性。

从高利贷的用途看,统治阶级借用高利贷,主要用于满足其奢侈的生活、贿赂和豢养武士家丁。

小生产者求助高利贷,主要在意外变故时,维持极其低下生活,延续生存,比如歉收、疾病、婚丧和缴纳租税等,都迫使他们不得不高利借贷。

第三,保守性。

因为高利贷生存和发展最良好的土壤是小生产经济,特别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高利贷虽成为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因素,但它同时又极力保护旧的生产方式,从而维护高利贷生存的社会基础,阻碍着高利贷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高利贷的保守性和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性,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高利贷信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高利贷信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利贷信用是促进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在封建社会,高利贷信用逐步由单一的实物形态过渡到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并存,并以货币形态为主,高利贷的债务人为了偿还债务和支付利息,不得不把自己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以换回货币,而不是用来供自己消费。

这样,就促进了自然经济加速瓦解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2)高利贷信用对于奴隶主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小生产起到了破坏作用。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如果中小奴隶主和地主借了高利贷,也会因为债台高筑而破产,小生产者如求助于高利贷,则会因为无力偿还债务而丧失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沦为债务农奴。

但是,高利贷不会创造新的生产方式,随着奴隶主、封建主和小生产者的破产,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奴隶主和封建主、生产者则沦为奴隶、农奴和流氓无产者。

(3)高利贷信用使生产力逐步走向衰退。

当奴隶主和封建主负债累累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变本加厉地剥削奴隶和农奴,残酷的压榨和剥削使大量的奴隶和农奴过早地死亡,从而使社会生产力衰退。

如小生产者欠了高利贷,会迫使他们将绝大部分劳动产品,甚至一部分生产资料都充作抵债之用。

他们的再生产不得不在更困难的条件下进行。

(4)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高利贷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前提条件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具有一定数量的产业资本和大量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高利贷信用的发展,一方面,使高利贷者积蓄起大量的货币资财,有可能将其转化为产业资本;另一方面,高利贷又使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变成无产阶级,这促进了雇佣劳动者队伍的形成。

但必须指出的是,高利贷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其他条件已经成熟时才具备,而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漫长岁月中是不具备的。

2.现代信用的产生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高利贷信用成为正在成长的产业资本发展的障碍。

因为高利贷者放款的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发展大工业的需要;极高的利率又使新兴资产阶级无利可图,从而使他们不愿利用高利贷信用。

因此,新兴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主要集中于降低利率,即使利息率降低到资本所能获得的利润率之下,使新兴资产阶级在利用借入资本进行再生产时仍有利可图。

这种斗争最初表现为新兴资产阶级企图用法律来限制利息率。

例如,英国1545年的法律规定,最高利息率为10%,后来的法案规定得更低,1624年为8%,1651年为6%,1714年为5%。

然而,当信用事业依然被高利贷者所垄断时,任何降低利息率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只有建立和发展现代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制度,才能有力地打击高利贷者,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现代信用制度是信用经济的基础。

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取代了高利贷信用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但高利贷信用并未消失,如在民间的典当业、小生产者的借贷等方面,仍部分保留着高利贷的性质,这将成为现代信用的补充。

§2借贷资金与利息

在现代信用制度下,信用采取货币形态,即借贷资金的典型形态。

由于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借款人和贷款人把货币(借贷资金)作为资本来借贷,因此又叫做借贷资本。

一、借贷资金的来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以后,以资本主义再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信用便取代了高利贷信用,取得了垄断的地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信用表现为借贷资本的运动。

所谓借贷资本,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贷者把闲置的货币作为资本贷放出去,借者借人货币则用以扩大资本规模,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贷者和借者共同瓜分剩余价值。

所以说,它是借贷资本的运动。

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分析借贷资金的来源应从三方面入手,即社会再生产过程、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和社会各阶层的储蓄。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产业资本的循环周转,一方面必然形成一部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形成可贷放出的资本;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临时补充资本的需要,这样就出现了借贷行为。

资本主义是商品货币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出现一些资本家有部分货币资本暂时闲置。

(1)固定资产循环和周转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

其价值是随着再生产进行,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

它随着产品的出售,通过提取折旧基金方式积累起来,以便将来更新固定资本。

在折旧基金提取后,到更新固定资产以前,这期间固定资本表现为闲置的货币资本。

(2)流动资金循环和周转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

流通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暂时闲置。

比如,商品出卖所得的销售收入,在没有立即购买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之前和在未支付工资以前(工资支付总是定期的),流动资金也会出现闲置。

(3)企业利润分配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

以货币形式所积累的剩余价值,在不足以作为资本来追加投资之前,在未支付股息和纳税之前也表现为闲置。

可见,在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经常出现暂时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停止执行资本的职能,这与资本的本性是相矛盾的。

资本家必须把资本运用出去,贷放给需要的资本家,以便为他带来收入。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也必然出现需要临时补充资本、需要借人资本的资本家。

首先,在再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需要更新固定资本,但折旧基金的提取尚未达到足够数量的情况,这时便需要补充一部分资本。

其次,在流动资金循环中,由于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需要集中购进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而自己的资本不足,也需要临时补充资本。

最后,货币数量不足以满足投资需要,需临时补充。

总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并迫切需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一些资本家又临时急需补充资本,以使生产正常进行。

这样既有必要又有可能,通过信用方式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借贷关系。

于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这种信用关系与高利贷关系完全不同,它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基础上,在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借贷。

当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借贷资本还有其他来源,如食利阶层的货币资本和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这是借贷资本的补充和次要因素。

2.从货币供应的角度来看

借贷资金来源于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1)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主要通过信贷程序来进行,因此,中央银行每年增加的货币供应量,通过信贷渠道投向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会使借贷资金的总量增加。

(2)派生存款的创造。

商业银行体系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出几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这些派生存款也会成为商业银行体系借贷资金的来源。

(3)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

在流通中货币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会使同一单位货币作为借贷资金的次数增加,从而使借贷资金的总量增加。

3.从社会各阶层的储蓄来看

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储蓄也是借贷资金的重要来源。

居民将获得的货币收人扣除消费部分以后,其剩余部分则用来购买各种金融资产或用于储蓄,这部分货币就转化为借贷资金。

二、借贷资金的基本特征

作为现代信用的典型形态——借贷资金——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首先借贷资金是一种商品,它具有与普通商品相同的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借贷资金本身就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即货币额),它的使用价值则表现为可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其次,它具有与普通商品相同的转让方式和价格形式,其让渡使用价值的同时却保留了价值,而利息则是转让其使用价值的“价格”。

然而,借贷资金又是一种特殊商品。

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在于:

①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借贷资金的使用价值既不同于普通商品,又不同于货币。

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货币的使用价值是充当一般等价物,即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而借贷资金的使用价值则是作为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创造新的价值,并使资本增值。

因此,借贷资金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

②它具有特殊的转让形式。

债权人在让渡借贷资金的使用价值时,只是出卖其使用权,而不是其所有权,债权人始终保持对借贷资金的所有权。

③它具有特殊的价格形式。

利息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与普通商品的价格具有不同的含义。

就普通商品而言,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利息则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

三、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区别

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区别,决不在于这种资本本身的性质,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同属于生息资本的性质,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借贷资本执行职能的条件已经变化,从而与贷款人相对立的借款人的面貌已经完全改变。

具体区别有四点:

①来源不同。

借贷资本是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中处于暂息形态的货币资本;高利贷资本则与社会再生产无直接联系,是剥削阶级、奴隶主、地主、大富商们积累起来的货币财富。

②贷款对象不同。

借贷资本的借贷双方都是资本家,贷款对象是职能资本家,借贷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契约关系;高利贷资本的贷款对象是贫苦农民和小手工业者。

③用途不同。

借贷资本对贷出者是生息资本,对借入者是职能资本,即它对借贷双方都是作为资本来发挥作用。

它被贷出者当作资本,实现自身价值的增殖;被借入者当作资本,转化为生产要素,维持再生产的继续和扩大,进行价值的增殖活动。

高利贷对于借入者说来只是当作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来使用,不是作为资本。

④利息率不同,借贷资本的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以平均利润率为最高限。

而高利贷利息则为小生产者的全部剩余劳动,以至部分必要劳动,没有固定的界限,主要决定于借入者的迫切程度和负担能力。

借贷资本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取代了高利贷信用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但高利贷信用并未消失,如在民间的典当业、小生产者的借贷等方面,仍部分保留着高利贷的性质,这将成为现代信用的补充。

四、利息的性质

从借贷资金的让渡形式来看,利息是借贷资金的“价格”,然而,关于利息的性质,经济学界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之间进行划分,扣除职能资本家的利润以后,借贷资本家获取让渡借贷资金的价酬,即为利息。

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

他指出,借贷资本的运动特点是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

双重支出是指,首先,货币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然后,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双重回流是指,职能资本家把生产出来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取得货币,然后把借贷资本连本带利归还给货币资本家。

Pm

借贷资本的整个运动过程为:

G—G—W……P……W′—G′—G′

A

其中,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Pm代表生产资料,A代表劳动力,P代表生产过程,“′”代表增殖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借贷资本的运动与现实资本的运动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借贷资本只有转化为现实资本,进入生产,才能增殖。

由于货币资本家在货币资本贷出期间内,将资本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了职能资本家,后者运用借入的资本,购买生产要素并进行生产,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必须分割一部分给货币资本家,作为使用资本商品的报酬,这便是利息。

因此,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家从主观心理角度出发来解释利息的性质及其来源。

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提出了“时差利息说”。

他认为,在物品的交换中,人们往往对现在物品的评价高于对将来物品的评价,现在物品要比同类等量的未来物品具有更大的价值,二者之间存在着价值时差,而由于这种时差所引起的未来物品的价值对现在物品的价值的补偿就是利息。

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提出了“节欲说”。

马歇尔把利息定义为“人们等待的报酬”。

他说,资本的利息是享受物质资源的等待所含有的牺牲之报酬。

因为如果没有报酬,就很少有人愿意大量储蓄;正像我们说工资是劳动的报酬一样,因为如果没有报酬,就很少有人愿意努力工作。

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愉快,对这种牺牲,经济学家们称之为“节欲”。

因此,利息是人们为了将来而放弃现在的物质享受之报酬。

节欲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的最露骨的辩护,它掩盖了利息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节欲论时曾指出:

这真是庸俗经济学的“发现”的不可超越的标本!

它用阿谀的词句来替换经济学范畴。

现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雪则提出了“人性不耐说”。

其“人性不耐”即是指人们对于享受和欲望的忍耐力。

费雪认为,利息“只是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进行交换时的一种贴水”。

它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即主观原因是时间偏好或人性不耐,客观原因是投资机会。

费雪还认为,人们的不耐程度首先取决于个人收入,其次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远见、自制、习惯、寿命的预期、对他人生活的关怀和时尚等。

英国现代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批判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动性偏好论”,这种观念认为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以内,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所谓“灵活偏好”,亦称“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喜好以流动性强、周转灵活的货币资产来保存财富,以应付不时之需的一种心理倾向。

凯恩斯比较了债券与货币这两种资产形式认为,债券形式的资产虽然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但债券持有者必须在持有债券期间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这不仅给债券持有者带来一定的不便,而且也可能蒙受财产损失。

持有货币虽然不能给人们带来收益,但它却具有高度灵活性,可供持有者在任何时间方便地使用,所以,货币是一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特殊资产。

因此,人们对货币这种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有偏好。

企业和商人欲取得一定的货币,就必须以支付一定的报酬为条件,来诱使货币所有者在一定时期放弃对货币灵活偏好的控制权。

因此,利息是人们放弃灵活偏好的报酬。

凯恩斯把利息解释为个人心理因素,显然是荒谬的。

五、利率及其种类

1.利率的含义

传统的看法认为,利率是在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本金)之间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i为利率;I为一定时期的利息;P为借贷资金,即本金。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种类的增多,现在西方经济学家将利率解释为金融工具的收益率或金融工具的到期回报率。

利率是一种体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许多种类型的利率。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是,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i=ir+p其中:

i为名义利率;

ir为实际利率;

p为通货膨胀率。

假如在1年里,利率上升至8%,而通货膨胀率却达到10%,那么,在这一年内的实际利率只有—2%,计算过程如下:

ir=8%-10%=-2%

即使年终债权人获得了按年率8%计算的利息,但以不变价格计算,却损失了2%的利息。

因此,实际利率越低,借款人借钱的愿望越强烈,而贷款人则越不愿意贷出资金。

实际利率对经济起实质性影响,但通常在经济管理中,能够操作的只是名义利率。

划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为分析通货膨胀下的利率变动及其影响提供了依据与工具,便利了利率杠杆操作。

根据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比较,实际利率呈现三种情况:

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

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

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在当今世界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物价一成不变极为少见,物价不断上涨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区分并认真计算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对几乎每一个经济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与实际作用。

在不同的实际利率状况下,借贷双方和企业会有不同的经济行为。

一般而言,正利率与零利率和负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互逆的,只有正利率才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

3.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

根据利率是否由中央银行控制,可以分为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

基准利率又称中心利率,是带动或影响市场利率的利率,一般由中央银行决定。

以前,大多数国家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作为基准利率,而当前不少国家以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因而采用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市场利率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利率,中央银行不加以直接控制。

4.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一般来说,一年期以下的信用行为,被称为短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即为短期利率;一年期以上的信用行为通常称之为长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则是长期利率。

在金融市场上,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一般同时升降,短期利率波动的幅度往往大于长期利率。

就金融工具而言,短期金融工具的收益率一般低于长期金融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