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604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6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文科综合历史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其意在说明

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25.班固在史书中记载:

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

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26.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

敌,弄到战败授首。

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

这反

映了

A.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B.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

C.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D.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

27.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

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

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28.《大公报》记者撰文:

“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

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

这体现了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29.下面是位于石家庄的大兴纱厂实存外币情况的不完全统计表。

表格信息折射出

A.全球美元大幅贬值B.法币可直接兑换黄金

C.民族工业优势明显D.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

30.孙中山在《北上宣言》指出,凡武力与帝国主义结合者无不败。

反之,与国民结合以速国民革

命之进行者无不胜……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

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行B.北伐军胜利进军

C.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D.袁世凯复辟帝制

31.建国后,陈云曾说:

“现在有些资本家有这样的想法:

政府搞重工业,他们搞轻工业,政府搞原

料工业,他们搞制造工业,包袱都要你背,他们赚钱。

我们当然不能这么办。

”为此,人民政府

A.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策B.强调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当务之急

32-图7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3.约公元前420—418年在雅典上演的《伊翁的故事》中,剧中男主角把雅典比之为一个“充满恐

怖”的城市,用一种小心谨慎的言语解释他宁愿在达尔斐神庄过一种没有友人的奴仆生活,

也不愿做一个自由人和一位公子而生活在像雅典这样的地方。

该剧作者意图

A.揭露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B.表达对雅典政治体制的不满

C.赞美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D.讽刺雅典社会贫富差距过大

34.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

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哈林这种认识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35.1947年艾奇逊在白宫秘密会议上惊呼:

“在法国,(共产党)有四五名部长,其中一名是国防部

长。

共产党控制了最大的工会,并在政府各部、工厂、军队中安排大量人员。

法国选民将近

1/3投共产党的票”,“俄国人随时都可能下手”。

这一言论

A.肯定法国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B.说明冷战政策对法国政局的影响

C.意在推动政府对欧洲经济援助D.表明共产国际对欧洲影响力增强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

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

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

整合功能。

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

件。

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

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

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

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

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

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

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

这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

人籍记载出

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

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

立。

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

袭。

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

法规。

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

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

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

新的户籍法律解脱

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

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15~19世纪,图10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

地迁徙,也有被迫地迁徙,请选择其中两个地区,概括其人口迁移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

明。

(要求:

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

清政

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

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

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

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

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

清政府还通过机构

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

商部不仅在中

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

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

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

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

随时由部稽核。

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

《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

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

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6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英国议会下院开会时,会议大厅里只有一张桌子,这张长条桌子从中间将大厅一

分为二,执政党和反对党各坐一边,隔桌相望。

更特别的是,两边前排就坐的议员连头衔都一一

对应,一边是执政党的内阁成员,另一边则是与内阁成员相对应的“影子内阁”成员。

1907年,保

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

从此,反

对党组建“影子内阁”的做法成了英国沿用至今的宪法惯例。

“影子内阁”的最终目标是寻找机

会取代执政党的地位,转为正式的内阁。

这种潜在的“替代危险”对执政一方起到制约作用,“影

子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摘编自《民主与法制时报》

材料二“影子内阁”与真实内阁面对和研究同样的问题与事项,有针对性地对执政党的政

策提出建议或批评。

英国两党制下,“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不能为反对而反对,反对执政党

的政策时必须提出可替代性的方案。

因为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

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

——摘编自周淑真《从比较的视角看中西政党制度》

(1)根据材料,概述英国“影子内阁”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子内阁”作用。

(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是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

举措。

二战期间,美国在中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

任理事国之一,它希望一个和平稳定的中国能够作为美国的朋友在亚洲发挥稳定作用,而中国

内战一旦爆发会摧毁美国这一战略目标。

更重要的是,美国并不认为蒋介石政府能够取得战争

的胜利。

另一个因素是,美国不得不担心国共战争的升级会让“苏联政府采取公开或隐蔽的干

涉行动”。

随着内战的扩大,同时到来的还有中共及其影响下的人民群众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

美国和美援。

美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蒋介石所奉行的武力政策极大地威胁了美国利益。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开启了全面内战。

为了压制蒋介石配合调停,7月29日马歇尔宣

布停止向国民政府提供美援。

在蒋介石未做出相应回应的前提下,8月18日杜鲁门总统认可了

这一禁运令。

同时,美国通知英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要求它们采取同步的行动。

在禁运令颁布后半年,国民党军队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军火匮乏状况。

此时,正是人民解放

军在东北大量获得苏联武器和日本遗留兵工厂的时候,此消彼长之下,国共之间的实力对比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7年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指出,如果“收回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就将

随之增强”。

在国际冷战加剧背景下,经历了十个月的禁运之后,美国最终解除对华军火禁运。

—摘编自胡美、任东来《1946-1947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国民政府实行军火禁运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国民政府解除军火禁运的影响。

(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

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

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

顺治八年施琅与郑成功反目,郑成功诛杀施琅父兄,施琅再次降

清。

康熙三年,施琅两次进军澎湖、台湾。

但因飓风所阻,均以失败告终。

清政府没有采纳施琅再

次上疏要求征台的意见,将他调入京师为官。

在京期间,他一面继续上疏征台,一面广交朝中大

臣,争取他们对统一台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康熙二十年,施琅再度被

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征台计划。

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

统率大军进军台湾,郑军投降。

施琅并不讳言“窃意藉此可雪父弟子侄仇恨。

”但他收复台湾之

后,礼待郑氏集团,公义私恩清清楚楚。

这对于稳定台湾的局势,争取台湾军民的拥护,使清政府

有效地控制台湾起了重要的作用。

收复台湾后,康熙认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施琅上疏力谏,在《恭

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纳入大清版图可“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同时台湾“野沃

土膏,物产利溥……无所不有”。

施琅还指出:

“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

图。

”他大声疾呼:

台湾“断断乎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康熙终于采纳其

建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行省。

——摘编自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主张收复台湾的目的。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琅在“复台”和“保台”中的历史贡献。

(9分)

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4.C25.D26.B27.B28.B29.D30.A31.A32.C33.B34.C35.C

二.非选择题

40.

(1)特点:

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

(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历史作用:

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

(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新变化:

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

(8分,每点2分)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

(一点3分,两点5分)

41.信息:

人口从X地迁往Y地(2分,要准确对应指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名称。

示例1:

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甲地(北美洲或新大陆)(2分)

说明:

原因:

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西欧各国国民有冒险精神;欧洲人口增长导致人口压力加大;为躲避欧洲的宗教迫害和政治迫害,16世纪末17世纪初大量新教徒选择迁移北美;西欧各国推行了鼓励殖民的政策;美洲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扩展的影响。

(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影响:

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推动了北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示例2:

人口从丁地(非洲)迁往甲乙两地(美洲或新大陆)(2分)

说明:

原因:

资本主义的扩张;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西欧各国推行了鼓励殖民的政策;非洲地区的落后,奴隶买卖现象严重;新大陆种植园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殖民者进行的“黑奴贩运”。

(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影响:

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社会倒退;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了美洲,这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

(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示例3:

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乙地(南美洲)(2分)

说明:

原因:

新航路开辟及“地理大发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西欧各国国民有冒险精神;欧洲人口增长导致人口压力加大;西班牙、葡萄牙热两国衷于传播天主教;西葡两国推行了鼓励殖民的政策;美洲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影响:

人口流动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促进了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进一步密切;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可以多角度提取信息,言之有理即可。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人口从丙地(欧洲)迁往甲乙两地(美洲或新大陆)可参考示例1与示例3,人口从丁地(非洲)迁往甲地(北美洲)或人口从丁地(非洲)迁往乙地(南美洲),可参考示例2。

]

45.

(1)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满洲贵族统治。

(3分)

内容:

通过人事调整,重满轻汉;增设机构,加强中央权威;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皇族统治。

(6分)

(2)加重了满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导致立宪派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6分)

46.

(1)与执政党职责分明,责任清楚;有效监督执政党执政;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执政党科学决策的,减少失误;有利于在野党积极参政;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

(9分,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47.

(1)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需要;美国希望一个稳定的中国作为美国在亚洲战略基地;美国对蒋介石政府取得战争的胜利信心不足;美国担心国共战争的升级会引发美苏直接对抗;内战的扩大引发中国人民反美呼声。

(9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助长了国民政府的气焰但未能扭转国民党军队的颓势;是冷战政策在亚洲的表现;加剧了东亚局势的紧张。

(6分,每点2分。

48.

(1)目的:

巩固东南边防;防止荷兰殖民者卷土重来;报郑氏杀父兄之仇。

(6分,每点2分。

(2)贡献:

复台:

积极争取康熙与大臣的支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全心筹措;郑氏投降后,区分公义私恩,稳定了台湾局势;推动康熙对台湾实行行政管辖。

(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保台:

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巩固了祖国统一;推动了台湾地区开发;加强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5分,1点2分,两点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