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607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docx

加气站出入口安全评估报告概要

附图

第一章概述

1.1工作背景

阿拉善盟力拓能源有限公司拟在额济纳旗达来呼布境内增设一处加气站以满足区域用气需求,加气站位于S315线策双公路(航天路)K88+000处,加气站出入口设置在该公路北侧。

为减少涉路工程对现有公路安全的影响,保证公路及附属设施的安全,保证公路运营效率,为公众出行提供安全保证,根据《公路安全条例》,应对其位置、可识别性、间距、视距三角区、转弯半径等进行评价。

受阿拉善盟力拓能源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开展本项目的安全性评估。

1.2评估依据

1、《公路安全保护条例》(2011年);

2、《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B05-2004);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

7、《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

8、《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9、《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2006年版;

10、委托单位提供的资料。

1.3工作内容

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资料,对本项目的以下内容进行安全评估,为项目办理行政许可提供第三方评估意见,达到提高公路平面交叉交通安全性的目的:

1、设置位置、转弯半径、交叉口视距等;

2、加气站设施与公路横向间距;

3、交通标志标线设置;

4、施工期间交通安全组织方案和应急预案;

5、营运期间相关设施的养护管理方案。

 

第二章涉及的相关法规、标准及规定

为加强涉路工程建设和管理,保障公路工程可靠、运营安全,交通部及相关行业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相关规定、规范、标准,其中与本项目安全性评估相关的主要要求如下: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有关规定:

第8.3.4条:

平面交叉的间距应根据其对行车安全、通行能力和交通延误等的影响确定。

一、二级公路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应符合下表规定:

公路等级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公路功能

干线公路

集散公路

干线公路

集散公路

一般值

最小值

间距(m)

2000

1000

500

500

300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有关规定:

10.1.3平面交叉设计速度

(1)平面交叉范围内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宜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

(2)两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相同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直行车道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宜低于路段的70%。

(3)次要公路因交角等原因改线,或条件受限采用较低的线性指标时,可适当降低设计速度。

(4)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路段设计速度、交通量、交叉类型、交通管理方式和用地情况等因素确定。

10.1.4平面交叉交角与岔数

平面交叉的交角宜为直角。

斜交时,其锐角不小于700;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应不小于600。

10.2.1平面线形

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公路应正交或接近正交,且平面线形宜为直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不宜采用需设超高的圆曲线。

10.2.2纵面线形

(1)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公路的纵面宜平缓。

纵面线形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2)主要公路在交叉范围内的纵坡应在O.15%~3%的范围内;次要公路紧接交叉的引道部分应以0.5%~2.0%的上坡通往交叉。

(3)主要公路在交叉范围内的圆曲线设置超高时,次要公路的纵坡应服从主要公路的横坡。

10.3.2通视三角区

(1)两相交公路间,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区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的物体。

(2)条件受限不能保证由停车视距所构成的通视三角区时,则应保证主要公路的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和次要公路至主要公路边车道中心线5~7m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应满足下表要求:

设计速度(km/h)

100

80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m)

160

110

75

40

30

20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m)

250

175

115

70

55

35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通视三角区示意图

10.4.2转弯曲线所采用的设计车型及行驶速度规定如下:

(1)各级公路,应以鞍式列车(总长16m)行迹设计。

(2)左转弯曲线的行驶速度采用5~15km/h;大型车比例很少的公路可采用5km/h。

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载重汽车(总长12m)以较低速行驶的行迹设计。

(3)公路等级低、交通量不大时,可不设右转弯车道,其行驶速度可与左转弯车道相同或略高一些。

设置分隔的右转弯车道,行驶速度不宜大于40km/h;当主要公路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60km/h时,右转弯行驶速度不宜低于其50%。

10.4.3转弯路面内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和线形规定如下:

(1)鞍式列车在各种转弯速度情况下,路面内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规定如下表。

转弯速度(km/h)

≤15

20

25

30

40

50

60

70

最小半径(m)

15

20(15)

25(20)

30

45

60

75

90

注:

条件受限时可采用括号内的值。

(2)转弯路面边缘线形应符合车辆转弯时的行迹。

①非渠化平面交叉以载重汽车为主,转弯路面边缘可采用半径15m的圆曲线。

②当按鞍式列车设计时,路面边缘可采用符合转弯行迹的复曲线。

③渠化平面交叉的右转弯车道,其内侧路面边缘应采用三心圆复曲线;左转弯内侧路面边缘以一单圆曲线来控制分隔岛端的边缘线。

3、《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有关规定:

4.4.1公路功能、等级、交通量有明显差别的两条公路相交,或交通量较大的T形交叉,如两相交公路的通视三角区能得到保证,则次要公路与主要公路的交会处应设置减速让行标志;否则次要公路应设置停车让行标志或设置强制停车及减速设施。

4、《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有关规定:

第4.0.3城市建成区内的加油加气站,宜靠近城市道路,不宜选在城市干道的交叉路口附近。

第4.0.9加气站、加油加气合建站的LNG储罐、放散管管口、LNG卸车点与站外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表4.0.9的规定。

LNG加气站的撬装设备与站外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表4.0.9的规定。

表4.0.9LNG设备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m)

站外建(构)筑物

站内LNG设备

地上LNG罐

放散管管口与LNG机

LNG卸车点

一级站

二级站

三级站

重要公共建筑物

80

80

80

50

50

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

35

30

25

25

25

民用建筑

保护类别

一类保护物

35

30

25

25

25

二类保护物

25

20

16

16

16

三类保护物

18

16

14

14

14

甲、乙类物品生产厂房、库房和甲、乙类液体储罐

35

30

25

25

25

丙、丁、戊类物品,生产厂房、库房和丙类液体储罐,以及体积不大于50m3的埋地甲、乙类液体储罐

25

22

20

20

20

室外变配电站

40

35

30

30

30

铁路

80

60

50

50

50

城市道路

快速路、主干路

12

10

8

8

8

次干路、支路

10

8

8

6

6

架空通信线

和通信发射塔

1.0倍杆(塔)高

0.75倍杆(塔)高

架空电力线路

无绝缘层

1.5倍杆(塔)高

1.5倍杆(塔)高

1.0倍杆(塔)高

有绝缘层

1.0倍杆(塔)高

0.75倍杆(塔)高

注:

1、配电站电压为35KV-550KV,且每台变压器容量在10MV.A以上室外变、配电站,以及工业企业的变压器总量大于5t的室外降压变电站。

其他规格的室外变、配电站或变压器应按丙类物品生产厂房确定。

2、路指机动车道。

油罐、加油机和油罐通气管管口与郊区公路的安全间距应按城市道路确定,高速公路,一级和二级路按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确定;三级路、四级路按城市次干路、支路确定。

3、LNG储罐、地下LNG储罐、半地下LNG储罐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间距,分别不应低于地上LNG储物罐安全距离的50%、70%和80%,且最小不应小于6.0m。

4、一、二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物面向加气站一侧的墙为无门窗洞口的实体墙时,站内LNG设备与该民用建筑的距离,不应低于本表规定的安全距离的70%。

5、LNG储罐、放散管管口、加气机与LNG卸车点与站外建筑面积不超过200m2的独立民用建筑物距离,不应低于本表规定的三类保护物安全距离的80%。

第4.0.10本规范表4.0.4~4.0.9中设备或建(构)筑物的计算间距起止点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第4.0.11本规范表4.0.4~4.0.9中,重要公共建筑物及民用建筑物保护类别分别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第4.0.12本规范表4.0.4~4.0.9中,“明火地点”及“散发火花地点”和“甲、乙、丙、丁、戊类物品“及”甲、乙、丙类液体“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第5.0.1车辆入口和出口应分开设置。

第5.0.2站区内停车位和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内车道和停车位宽度应按车辆类型确定。

CNG加气母站内单车道或单停车位宽度,不应小于4.5m,双车道或双车位宽度不应小于9m;其他类型的加油加气站车道或停车位,但车道或单停车位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或双停车位宽度不应小于6m;

(2)站内的道路转弯半径按行驶车型确定,且不宜小于9m;

(3)站内停车位应为平坡,道路坡度不应大于8%,且宜坡向站外;

(4)加油加气站内停车位和道路路面不应采用沥青路面。

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有关规定:

第7.2.3平面交叉口范围内道路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当需采用曲线时,其曲线半径不宜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第7.5.5平面交叉口范围内道路竖向设计应保证行车舒顺和排水通常,交叉口进口道纵坡不宜大于2.5%,困难情况下不应大于3%。

第7.2.7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存在任何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5、《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有关规定:

第4.1.2新建平面交叉口不得出现交角小于70°(特殊困难时为45°)的斜交交叉口。

第4.1.3各类交叉口最小间距应能满足转向车辆变换车道所需最小长度、满足红灯期间车辆最大排队长度,以及满足进出口道总长度的要求。

第4.2.17改建交叉口附近地块或建筑物出入口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主干路上,距平面交叉口停止线不应小于100m,且应右进右出。

(2)次干路上,距平面交叉口停止线不应小于80m,且应右进右出。

(3)支路上,距离与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停止线不应小于50m,距离同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不应小于30m。

第4.3.1平面交叉口范围内道路中线宜采用直线,当需采用曲线时,其曲线半径不宜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第4.3.2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宜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其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

交叉口缘石转弯最小半径见下表:

右转弯速度(km/h)

30

25

20

15

无非机动车道时缘石推荐半径(m)

25

20

15

10

注:

有非机动车道时,推荐转弯半径可减去非机动车道及机非分隔带的宽度。

第4.3.3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出路面1.2m的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要求的停车视距应符合下表规定。

 

直行速度(km/h)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停车视距(m)

60

50

40

35

30

25

20

15

第4.3.4平面交叉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5%,困难情况下不宜大于3%。

第4.3.5相交道路中主要道路的纵坡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服从主要道路;若有需要,在不影响主要道路行车舒适性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主要道路纵坡,兼顾次要道路行车舒适性。

 

第三章工程概况

S315线策双公路(航天路),道路总体西南走向。

道路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12.0米,路面宽10.5米,双向单车道,设计速度为80km/h。

本加气站位于S315线策双公路(航天路)K88+000处北侧,入口设于S315线策双公路(航天路)K88+103处,出口设于S315线策双公路(航天路)K88+028.5处。

出、入口道路与S315线策双公路(航天路)交叉角度为70°,道路宽7.0m,距额济纳火车站(南站)公路交叉口约2200m。

 

第四章安全评估

4.1位置

本加气站位于S315线策双公路(航天路)K88+000处北侧,与其他平交口最近距离2200m,参照《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有关规定,加气站位置合理,但由于该该段公路为双向两车道公路,进出加气站的车辆将会增加交叉口交通压力,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应通过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合理组织交通,减轻道路交通压力。

4.2加气站设施与道路横向间距

根据《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加气站的储罐、放散管管口、加气机、LNG卸车点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级别

项目

地上LNG储罐

放散气管管口、加气机

LNG卸车点

一级站

二级站

三级站

城市道路

快速路、主干路

12m

10m

8m

8m

8m

次干路、支路

10m

8m

8m

6m

6m

油罐、加油机与郊区公路的防火距离按城市道路确定:

高速公路、一级和二级公路按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确定,三级和四级公路按城市次干路、支路确定。

LNG储罐、地下LNG储罐、半地下LNG储罐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间距,分别不应低于地上LNG储物罐安全距离的50%、70%和80%,且最小不应小于6.0m。

S315线策双公路为二级公路,防火距离按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标准。

本加气站为二级站,加气站各设施与现状路基边缘距离如下表:

加气站施道路

地上LNG储罐

放散气管管口、加气机

LNG卸车点

S315线策双公路

现状路基边缘

92.0m

65.6m

86.5m

本加气站各设施与S315线策双公路距离满足规范要求。

4.3交叉口间距

S315线策双公路与本项目所交叉段为二级公路,路上的交叉口间距按照二级公路进行评价。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有关规定,二级主干公路上出入口距平面交叉口间距不应小于500m,且应右进右出。

本加气站入口设于S315线策双公路K88+103处,距交叉口约2253.5m,满足规范要求;出口设于S315线策双公路K88+028.5处,距交叉口约2228.5m,满足规范要求。

4.4道路宽度

根据规范,加气站进出口道路单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5m,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9m。

本加气站出入道路宽度均为7.0m,能满足车辆进出要求。

4.5平纵线形及交叉角度

S315线策双公路在平交范围内平面线形为直线,纵面平缓;本加气站出、入口道平面线形为直线,以不大于3%的上坡搭接S315线策双公路,交叉角度为70°。

本次评估认为两平交范围内各相交道路的平面、纵面线形及交叉角度均满足规范要求。

4.6交叉口视距

S315线策双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安全停车视距为110m;本加气站出口道路设计速度按10km/h,安全停车视距按15m计。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交叉口通视三角区视线通透,无阻碍视线的物体存在。

加气站建设时在站区和道路之间有大片空地,如果以后在该区域种植绿化植物,应注意不得栽种高于路面120cm的植物,以免阻碍视线。

4.7转弯设计

根据《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站内的道路转弯半径按行驶车型确定,且不宜小于9m。

根据提供的交通流向图,本项目出入口最小转弯半径为25m,能满足车辆转弯通行的要求。

4.8交通管理

加气站预告标志

本加气站出、入口位于S315线策双公路上,为指引车辆正确进入加气站,应在S315线策双公路设置加气站预告标志。

根据规范,二级公路上加气站预告标志应设置在加气站前200-250m处。

本次在S315线策双公路交叉口前200m、300m设置了加气站预告标志,标志设置合理。

交通安全设施

加气站的出入口右侧应设置出入口标志,查看平面布置图,出入口指示灯箱均设置在道路右侧;考虑加气站驶出车辆可左转向西北行驶,还应在出口附近设置停车让行标志。

本工程在道口搭接处设置减速带、停车让行标志等安全设施,安全设施设置合理。

4.9路基路面

根据规范要求,加气站内停车场和道路路面不应采用沥青路面,本加气站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符合规范要求。

S315线策双公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本加气站采用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两种路面相接时成阶梯状叠合布置,下面铺设的变厚度混凝土过渡板的厚度不小于20cm,且与混凝土路面相接处设置了拉杆;其路面相接处应设置了不少于3m长的过渡段,示意图如下,路基路面搭接方案合理。

4.10施工注意事项及应急预案

本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措施主要如下:

(1)现场施工必须按照设计图纸进行,责任到人,严把质量关;

(2)严格控制施工材料及水泥标号,并提供结果合格证及其他质保书;

(3)现场用电、用水按当地政府批准手续办理,确保施工用电安全;

(4)施工期间不得随意占用公路,影响交通安全,及时清理作业现场,保持清洁;

(5)地下开挖土方,必须由专人签证隐蔽工程单,图纸变更由设计人员认可再动工;

本次评估认为安全生产措施合理,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施工开挖前应查明施工区内管线、电缆情况,避免开挖时损坏;

(2)施工用物料、机械等不得堆放在道路上;

(3)施工中采用的履带式机械不得直接在沥青路面道路上自行。

此外,应针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本出入道口施工及营运期间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交通事故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应立即上报交警、路政等部门;同时封闭事故车道前后,保护好事故现场,并安排棋手到道路上游指挥提醒驾驶人员避让,避免造成二次事故;协助工作人员抢救事故人员,及时送至医院处理。

(2)施工过程中事故

施工前应对参与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急救技能,避免事故发生;施工过程中各种机械的操作、电器的使用均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杜绝无证上岗;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在公安、消防、医务部门等相关部门到达之前,对受伤人员要组织自救或及时送往就近医院。

4.11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

本加气站道路搭接S315线策双公路交通组织方案为:

1、距施工区域200m外,设置施工安全警告标志;在施工区域前方路口设置限速和施工安全警告标志,用以警示施工人员及通行车辆、行人注意安全;

2、距施工区域60m处即开始设置安全反光锥,隔离施工路段与正常通行区,以保障夜间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安全;

3、施工期间设置专人24小时进行值班制度,保障施工人员、行人、车辆的安全。

本次评估施工交通组织方案合理,能提醒过往车辆,保证交通安全;

4.12营运期间养护管理

营运期间,应注意对标志标线等进行检查,发现损坏应及时联系道路管理或养护单位进行维修,保证交通管理设施正常使用;

建设单位已在项目《施工安全责任书》中对本工程所增设安全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作出承诺,符合要求。

 

第五章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1、本加气站各设施与道路距离符合规范要求;

2、本加气站出入道路宽度能满足使用要求;

3、本加气站出入道路平交口各相交道路平纵线形及交叉角度满足规范要求;

4、本加气站出入平交道口视距三角区视线通透,符合规范要求;

5、本加气站场内地面及出入道路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符合规范要求;

6、本加气站在出入道口设置减速带、停让标志、警示桩,符合规范要求;

7、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和安全生产措施基本合理;

8、建设单位承诺养护管理因本加气站而增设的交通标志标线,符合要求。

5.2建议

施工时应加强管理,保证施工安全和道路安全;

总体而言,本次评估认为在经过必要的完善修改后,本项目S315省道K88公里处北侧加气站平交道口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