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75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1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1页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1页
亲,该文档总共1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docx

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

第01讲 根及根茎类中药

(一)

第一节 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

  根及根茎类中药是指药用部位为植物地下部分的药材,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草本双子叶植物,其次是单子叶植物,少数为蕨类植物。

  根(radix)及根茎(rhizoma)是植物的两种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由于很多中药材同时具有根和根茎两部分,两者又互有联系,因此将根及根茎类中药一并叙述。

  

(一)根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根类中药是指药用部位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茎残基的药材。

  根类中药无节、节间和叶,一般无芽。

  根的形状,通常为圆柱形、长圆锥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等。

双子叶植物的根一般为直根系,主根常为圆柱形,如甘草、黄芪、牛膝等,或呈圆锥形,如白芷、桔梗等,有的呈纺锤形,如地黄、何首乌等;少数为须根系,多数细长的须根集生于根茎上,如细辛、威灵仙、龙胆等。

单子叶植物的根一般为须根系,有的须根先端膨大成纺锤形块根,如百部、郁金、麦冬等。

  双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为栓皮,较粗糙,单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无栓皮而为表皮,有的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

有的根顶端带有茎残基或根茎,根茎俗称“芦头”,上有茎痕,俗称“芦碗”(如人参等)。

  观察根的横断面或横切面特征,首先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的根和单子叶植物的根。

  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有自中心向外的放射状结构,木部尤为明显;形成层环大多明显,环内的木部较环外的皮部大;中心常无髓;外表常有栓皮。

单子叶植物的根横断面自中心向外无放射状结构;内皮层环较明显;中央有髓;外表无木栓层,有的具较薄的栓化组织。

  其次,应注意根的断面组织中有无分泌组织散布,如伞形科植物当归、白芷等有黄棕色油点。

还应注意少数双子叶植物根的异常构造,如何首乌的云锦纹,牛膝、川牛膝的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商陆的“罗盘纹”等。

  

(二)根茎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根茎类中药系指入药部位是根茎或带有少量根部或肉质鳞叶的地下茎类药材。

  根茎类是一类变态茎,为地下茎的总称,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

根茎表面有节和节间;节上常有退化的鱗片状或膜质小叶等;有时可见幼芽或芽痕;根茎上面或顶端常残存茎基或茎痕,侧面和下面有不定根或根痕。

  药材中以根状茎多见,其形状不一,有圆柱形、纺锤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等。

鱗茎的地下茎呈扁平皿状,节间极短,称鳞茎盘,上面有肉质肥厚的鳞叶,如百合、川贝母等。

块茎常呈不规则块状或类球形,如天麻、半夏等。

蕨类植物的根茎表面常有鳞片或鳞毛,有的根茎上密布叶柄残基。

  观察根茎的横断面,首先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

  一般说来,双子叶植物根茎外表常有木栓层;横切面有放射状结构,木部尤为明显;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形成层环明显。

  单子叶植物根茎外表无木栓层或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横切面不呈放射状结构,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无髓部;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

  其次,应注意根茎断面组织中有无分泌组织散布,如川芎、白术的油点等。

还应注意少数双子叶植物根茎的异常构造,如大黄的“星点”等。

  (三)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

  狗脊

  【来源】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福建、四川等省。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去硬根、叶柄及金黄色绒毛,切厚片,干燥,为“生狗脊片”;蒸后晒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为“熟狗脊片”。

  【性状鉴别】

  药材狗脊呈不规则的长块状。

表面深棕色,残留金黄色绒毛,上面有数个红棕色的木质叶柄,下面残存黑色细根。

质坚硬,不易折断。

无臭,味淡、微涩。

  生狗脊片:

呈不规则长条形或圆形;切面浅棕色,较平滑,近边缘1~4mm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边缘不整齐,偶有金黄色绒毛残留;质脆,易折断,有粉性。

  熟狗脊饮片:

呈黑棕色,质坚硬,木质部环纹明显。

  饮片烫狗脊饮片:

形如狗脊片,表面略鼓起。

棕褐色。

气微,味淡、微涩。

  绵马贯众 

  【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和叶柄残基。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长倒卵形,略弯曲,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

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鱗片,并有弯曲的须根。

叶柄残基呈扁圆形;表面有纵棱线,质硬而脆,断面略平坦,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每个叶柄残基的外侧常有3条须根,鳞片条状披针形,全缘,常脱落。

质坚硬,断面略平坦,深绿色至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其外散有较多的叶迹维管束。

气特异,味初淡而微涩,后渐苦、辛。

  

  

  细辛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的根和根茎。

前两种习称“辽细辛”。

  【产地】北细辛和汉城细辛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商品药材主要为北细辛,汉城细辛产量小。

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四川、湖北、江西、安徽等省。

一般以东北所产“辽细辛”为道地药材。

  【采收加工】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

  【性状鉴别】

  药材北细辛:

常卷曲成团。

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分枝;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

根细长,密生于节上;表面灰黄色,有须根及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白色。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汉城细辛:

类似

  华细辛:

气味较弱。

第02讲 根及根茎类中药

(二)

  大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省区,多为栽培。

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省区,野生或栽培。

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栽培或野生。

  【采收加工】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植株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及细根,刮去外皮(忌用铁器),加工成卵圆形、圆柱形,或切成瓣、块、片,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商品中以掌叶大黄产量大,唐古特大黄次之,药用大黄产量较少。

  【性状鉴别】

  药材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片状。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

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黏牙,有砂粒感。

  饮片大黄: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厚片或块,大小不等。

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疙瘩状隆起。

切面黄棕色至淡红棕色,较平坦,有明显散在或排列成环的星点,有空隙。

  酒大黄:

形如大黄片,表皮深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

微有酒香气。

  熟大黄:

呈不规则块片,表面黑色。

断面中间隐约可见放射状纹理,质坚硬,气微香。

  大黄炭:

表面焦黑色,内部深棕色或焦褐色。

具焦香气。

  虎杖

  【来源】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及根。

  【性状鉴别】

  药材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

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呈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

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

质坚硬。

气微,味微苦、涩。

  

  何首乌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河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江苏等地。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块,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

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切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

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牛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

  【产地】主要栽培于河南省武陟、沁阳等地,为“四大怀药”之一,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亦产。

  【采收加工】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捆成小把,晒至干皱后,将顶端切齐,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细长圆柱形。

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微扭曲的细纵皱纹、排列稀疏的侧根痕和横长皮孔样突起。

质硬脆,易折断,受潮后变软,断面平坦,淡棕色,略呈角质样而油润,中心维管束木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周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

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

  川牛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四川,以四川天全县、宝兴县所产质量最佳。

云南、贵州、西藏、湖北、湖南等地亦有栽培。

  【性状鉴别】

  药材呈近圆柱形,微扭曲。

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和多数横长的皮孔样突起。

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或棕黄色,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气微,味甜。

  

  商陆

  【来源】为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湖南、湖北、安徽、陕西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为横切或纵切的不规则块片,厚薄不等。

外皮灰黄色或灰棕色。

横切片弯曲不平,边缘皱缩;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色,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

纵切片弯曲或卷曲,木部呈平行条状突起。

质硬。

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银柴胡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宁夏、陕西、甘肃及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类圆柱形。

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

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

气微,味甘。

  

  

  

  太子参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江苏、山东、安徽、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

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

顶端有茎痕。

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周边淡黄棕色,中心淡黄白色,角质样。

气微,味微甘

  威灵仙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威灵仙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棉团铁线莲主产于东北及山东省;东北铁线莲主产于东北地区。

  【性状鉴别】

  药材威灵仙:

根茎呈柱状;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下侧着生多数细根。

根呈细长圆柱形;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常有裂隙。

气微,味淡。

  棉团铁线莲:

根茎呈短柱状;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断面木部圆形。

味咸。

  东北铁线莲:

根茎呈柱状。

根较密集,表面棕黑色,断面木部近圆形。

味辛辣。

  川乌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产地】主产于四川省江油、平武、青川、安县、布拖等地以及陕西省,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省亦有种植,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

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

气微,味辛辣、麻舌。

  饮片制川乌:

为不规则圆形或长三角形的片。

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

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

气微,微有麻舌感。

  草乌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

  【产地】

  主产于东北、华北各省。

为野生品。

  【采收加工】

  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形如乌鸦头。

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习称“钉角”)。

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

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

气微,味辛辣、麻舌。

  饮片制草乌:

为不规则圆形或近三角形的片。

表面黑褐色,有灰白色多角形形成层环及点状维管束,并有空隙,周边皱缩或弯曲。

质脆。

气微,味微辛辣,稍有麻舌感。

  附子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产地】

  主产于四川的江油、平武、绵阳等地以及陕西省。

四川布拖、云南亦产。

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①盐附子:

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②黑顺片:

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③白附片:

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性状鉴别】

  药材盐附子:

呈圆锥形。

表面灰黑色,被盐霜。

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

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小点排列不整齐。

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

为纵切片,上宽下窄。

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

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

  饮片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

  淡附片:

呈纵切片,上宽下窄,外皮褐色。

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

质硬,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炮附片:

形如黑顺片与白附片。

表面鼓起,黄棕色。

质松脆。

气微,味淡。

  白芍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贵州、山东等省,均系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

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略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气微,味微苦、酸

  饮片白芍:

呈类圆形的薄片。

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平滑。

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苦、酸。

  赤芍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及川赤芍的干燥根。

  【产地】芍药主产于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川赤芍主产于四川、甘肃、陕西等省。

多系野生。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

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长的皮孔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

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第03讲 根及根茎类中药(三)

  黄连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产地】

  味连主产于重庆石柱县,四川洪雅、峨眉等地。

湖北、陕西、甘肃等地亦产。

主要为栽培品。

为商品黄连的主要来源。

  雅连主产于四川洪雅、峨眉等地,为栽培品,极少野生。

  云连主产于云南德钦、碧江及西藏东南部,原系野生,现有栽培。

  【性状鉴别】

  药材味连:

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

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

气微,味极苦。

  雅连:

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

“过桥”较长。

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

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饮片黄连片:

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细小的须根。

切面或碎断面鲜黄色或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极苦。

  升麻

  【来源】为毛莨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亦产。

  【性状鉴别】

  药材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

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

气微,味微苦而涩。

  防己

  【来源】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个大者再纵切,干燥。

  【性状鉴别】药材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弯曲。

表面淡灰黄色,在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

体重,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

气微,味苦。

  北豆根

  【来源】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药材呈细长圆柱形,弯曲,有分枝。

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多有弯曲的细根,并可见突起的根痕和纵皱纹,外皮易剥落。

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纤维细,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髓。

气微,味苦。

  延胡索(元胡)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产地】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湖北、湖南、江苏等省亦产。

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不规则扁球形。

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突起。

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

气微,味苦。

  饮片延胡索:

呈不规则的圆形厚片。

外表皮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细皱纹。

切面黄色,角质样,具蜡样光泽。

气微,味苦。

  板蓝根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圆柱形。

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

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

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

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地榆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

后者习称“绵地榆”。

  【产地】地榆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长叶地榆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 地榆:

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

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具纵皱纹,粗糙。

质硬,折断面较平坦,略显粉质,皮部淡黄色,木部粉红色或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

气微,味微苦而涩。

  绵地榆:

根呈长圆柱形,稍弯曲,着生于短粗的根茎上。

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有细纵纹。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黄白色或黄棕色绵状纤维,木部淡黄色,放射状纹理不明显。

气微,味微苦涩。

  苦参*

  【来源】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等省。

  【性状鉴别】

  药材:

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

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

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具异型维管束呈同心性环列或不规则散在。

气微,味极苦。

  山豆根

  【来源】

  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

  主产于广西、广东,习称“广豆根”。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

根呈长圆柱形。

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

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

有豆腥气,味极苦。

  葛根

  【来源】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

习称野葛。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

外皮淡棕色至棕色,有纵皱纹,粗糙。

切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的纹理不明显。

质韧,纤维性强。

气微,味微甜。

  饮片:

呈不规则的厚片或边长为5~12mm的方块。

切面浅黄棕色至棕黄色。

质韧,纤维性强。

气微,味微甜。

  粉葛

  【来源】

  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

  【产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外皮,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或斜切成厚片,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

体重质硬,富粉性。

横切面可见有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

气微,味微甜。

  饮片呈不规则的厚片或立方块状。

外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

切面黄白色,横切面有时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

体重,质硬,富粉性。

气微,味微甜。

  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以内蒙古伊盟的杭旗一带、巴盟的橙口及甘肃、宁夏的阿拉善旗一带所产的品质最优,西北其他地区、东北、华北亦产,目前已有人工栽培。

  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

  光果甘草主产于新疆。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

切去茎基、幼芽、支根及须根,再切成长段后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甘草:

根呈圆柱形。

外皮松紧不一,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而重,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至皮部偏弯,常有裂隙,显“菊花心”。

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

根及根茎木质粗壮,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

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

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

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饮片 甘草片:

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切面显黄白色至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裂隙,显“菊花心”。

气微,味甜而特殊。

  黄芪*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产地】蒙古黄芪产于山西、内蒙古等省区;膜荚黄芪主产于东北、内蒙古、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区。

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