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756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docx

解剖学复习提纲doc

一、绪论

1.解剖学:

借助解剖器械用分离切割的方法,通过肉眼观察研究畜体各器官的形态、构造、位置及相互关系。

(大体解剖学)

2.组织学:

又称显微解剖,主要借助显微镜研究家畜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和器官组织三个部分。

细胞是畜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畜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分化的形态基础。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似和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

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组织按一定规律组合成执行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3.胚胎学:

是研究家畜和家禽个体发生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从受精卵开始到个体形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功能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胚胎的早期发育(卵裂、原肠形成、三胚层形成于分化等)、器官发生以及胎膜和胎盘。

一、上皮组织概况

1、组成

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间质组成。

2、结构特点

1)细胞排列紧密、间质极少;

2)具有极性,分游离面,基底面;

3)无血管、淋巴管,营养物质靠其下结缔组织供给;

4)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敏锐;

3、功能:

保护、吸收、排泄、分泌、感觉等;

4、分类:

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肌上皮;

二、被覆上皮(coveringepithelium)

1、被覆上皮类型

1)单层扁平上皮(simplesquamousepithelium)

•表面观:

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垂直观:

细胞呈梭形,有核处较厚,其余部分胞质很薄。

•分布

•内皮(endothelium):

衬贴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

•间皮(mesothelium):

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

•分布于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等。

2)单层立方上皮(simplecuboidalepithelium)

•表面观:

细胞呈六角形

•垂直观:

细胞立方形,核圆,居于细胞中央

•分布:

肾小管、腺体导管、卵巢表面、甲状腺滤泡上皮等。

3)单层柱状上皮(simplecolumnarepithelium)

•表面观:

细胞呈六角形;

•垂直观:

细胞呈柱状,核长圆形,靠近基底部;

•分布:

胃、肠、胆囊、子宫等腔面。

4)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pseudostratifiedciliatedcolumnarepithelium)

•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

•分布:

呼吸道、附辜管、输精管等。

•功能:

保护和分泌

5)变移上皮(transitionalepithelium)

•特点:

上皮的层次和细胞形态随所在器官的收缩或舒张而改变。

•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次是:

基底细胞、中间层细胞、表面细胞。

•分布:

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

6)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squamousepithelium

•细胞层数较多。

最深一层细胞呈矮柱状或立方形;中间层细胞较大,呈多角形;表面细胞逐渐变为扁平且呈鳞片状。

•分布:

皮肤、口腔、食管、肛门、阴道、尿道外口和角膜等处。

7)复层柱状上皮(stratifiedcolumnarepithelium)

•由基底面向游离面依次是:

柱状细胞、多角形细胞、柱状细胞;

•分布:

比较少见,如一些动物的眼睑结膜,尿道海绵体黏膜上皮,起保护作用。

1)游离面

•微绒毛(microvilli)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如小肠上皮的纹状缘、肾近曲小管的刷状缘。

电镜下微绒毛中纵行排列的微丝下端与终末网的微丝相连,构成微丝的肌动蛋白。

•功能:

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纤毛(cilia)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长突起,具有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9+2”结构。

•功能:

节律性摆动。

2)侧面

•紧密连接:

上皮细胞间顶端胞膜呈网格状的封闭黏合。

功能:

阻止大分子物质由外部进入细胞间隙、组织液流失;有一定机械性的连接作用;

中间连接(黏合小带)

•位于紧密连接深部,相邻细胞间宽15~20nm,内含低密度黏合物质的裂隙,此处胞浆内常有平行排列的微丝,微丝一端附着于胞膜,一端游离并交织成网,是光镜下小肠上皮细胞闭锁堤的主要结构。

桥粒(细胞间桥)

•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和复层扁层上皮中间层细胞连接处,相邻细胞间宽约20nm,含低密度丝状物的裂隙,裂隙中央有一条中间线。

•是一种最牢固的细胞连接,多见于易受机械刺激或摩擦较多的部位。

缝隙连接

•位于柱状上皮侧面深部,相邻细胞间隙狭窄,仅2nm。

彼此形成离子通道结构,可传递细胞间信息,还见于平滑肌、心肌和神经突触等处。

•功能:

利于细胞间小分子物质和离子交换,协调各细胞的功能。

利于细胞之间传递电冲动。

3)基底面

•基膜(basementmembrane)

•位于基部与结缔组织之间,由细胞间质构成,厚薄不一。

基膜上层密度高(基板),下层较疏松(网板)。

•功能:

支持,连接,半透膜作用。

•半桥粒(hemidesmosome)

•桥粒的一半结构。

•功能:

加强上皮细胞与基膜的连接。

三、腺上皮(glandularepithelium)和腺(gland)

•1、腺上皮:

主要行使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构成。

•腺(体):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1)单细胞腺(unicellulargland)

•指单独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的腺细胞,如呼吸道和肠上皮细胞之间的杯状细胞。

•呈典型的高脚酒杯状,核位于细胞细窄的下部,分泌颗粒充满在细胞宽阔的上部。

•分泌黏液,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

2)多细胞腺(multicellulargland)

•由许多腺细胞组成,包括分泌部和导管部两部分。

(1)分泌部或腺末房(acinusacinus)

•由一层腺细胞围成,中央的空腔称腺腔。

腺细胞的分泌物首先排入腺腔。

腺细胞和周围结缔组织之间也有一层基膜。

基膜周围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2)导管部或排泄管(excretoryduct)

•为分泌物排出的管道,管壁由两层组织组成。

外层为结缔组织,内层为上皮层,通常由非分泌性的上皮细胞所构成。

上皮细胞的形状因管径大小而异,小排泄管常为单层立方上皮,大排泄管则多为单层或复层上皮。

3)多细胞腺的分类

•根据腺末房的形状和导管分枝情况,分为管状腺、泡状腺、管泡状腺三类。

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分为浆液腺、黏液腺和混合腺。

(1)浆液腺(Serousgland)

•腺泡(分泌部)由浆液性腺细胞组成,多呈锥形;胞核圆形,染色较浅,位于细胞基底部;顶部胞质内含有嗜酸性分泌颗粒(酶原颗粒)。

泌物较稀薄,如腮腺和胰腺。

(2)黏液腺(mucousgland)

•腺泡由黏液性腺细胞组成,多呈矮柱状、立方形或锥形;核多扁平状,染色较深,位于细胞基底部;顶部胞质内含有嗜碱性的分泌颗粒(黏原颗粒)。

黏液腺分泌物黏稠,具有润滑和保护等作用。

如舌腺、腭腺以及反刍兽和肉食兽的短管舌下腺等。

•(3)混合腺(mixedgland)

•腺泡由浆液性腺细胞和黏液性腺细胞共同组成。

分泌物兼有黏液和浆液。

如颌下腺和舌下腺等。

3、腺细胞的分泌方式

•透出分泌(diacrine):

以分子形式从细胞膜渗出分泌物。

•局部分泌(merocrine):

腺细胞形成有包膜的分泌颗粒,逐渐移向细胞的游离面,然后分泌颗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排出分泌物。

如唾液腺和胰腺外分泌部。

•顶浆分泌(apocrine):

细胞形成的分泌物,逐渐向细胞游离面突出,随后包着细胞膜排出。

损伤部分细胞膜很快被修复,如乳腺(脂滴)和汗腺。

•全浆分泌(holocrine):

腺细胞分泌物形成后,细胞解体连同分泌物一起排出,然后由邻近的腺细胞增殖补充。

如皮脂腺。

名词解释:

内皮、间皮、鳞状上皮、腺上皮、腺体、单细胞腺。

结缔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由少量的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所组成,细胞间质包括纤维和基质两部分。

细胞分散于细胞间质中,细胞无极性。

主要有连接、支持、防卫、营养和运输等作用。

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

 细胞:

①成纤维细胞②巨噬细胞

③浆细胞 ④肥大细胞

纤维:

①胶原纤维②弹性纤维③网状纤维

基质:

①蛋白多糖 ②多黏糖蛋白③组织液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LM:

细胞呈星形突起,胞核呈椭圆形,胞质嗜碱性。

•EM:

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形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合成基质。

•纤维细胞(fibrocyte):

处于功能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macrophage;组织细胞histocyte)

LM:

形态不规则,核小,呈椭圆形,着色深,核仁不明显,胞质:

嗜酸性,胞质内有空泡和异物颗粒。

EM:

细胞表面有皱褶,小泡和微绒毛,胞质内还有初级和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

另有微丝和微管。

来源:

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成。

功能

①趋化运动:

趋化性(chemotaxis)、趋化因子(chemotacticfactors)

②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特异性和非特性

③抗原提呈作用(Antigenpresenting)

④分泌生物活性物质(Secretingbioactivesubstance):

溶菌酶、补体、细胞因子等。

3.浆细胞(plasmacell)

LM:

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偏一侧、染色质呈粗块状,在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

胞质嗜碱性,核周胞质浅染区。

EM:

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合成与分泌抗体(antibody),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来源:

B淋巴细胞

4.肥大细胞(mastcell)

LM:

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颗粒,颗粒嗜碱性,并具有异染性和水溶性。

EM:

颗粒大小不等,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有膜包裹。

功能:

肥大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介质,参与变态反应。

(二)纤维(fiber)

•1.胶原纤维(collagenousfiber白纤维)

•LM:

呈长条状,粗细不等呈波浪形交织成网,HE染色中嗜酸性、着红色。

•EM:

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collagenousfibril)构成,胶原原纤维有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为60~70nm。

•功能特点:

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elasticfiber黄纤维)

•LM:

弹性纤维较细,粗细不等,交织成网,在HE染色中着红色,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别,用醛复红或地衣红染色,弹性纤维成紫色或棕褐色。

•EM:

弹性纤维的核心部分电子密度低,由均物质的弹性蛋白组成,核心外周包绕微原纤维(microfibril)。

•功能:

具有弹性。

3.网状纤维(reticularfiber嗜银纤维)

•LM:

纤维较细,有分支,交织成网,HE染色不易显示,用银染法,网状纤维呈黑色。

•EM:

网状纤维由胶原蛋白构成,也有周期性横纹,纤维表面被覆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具有嗜银性。

•功能:

构成组织和器官的支架。

三)基质(matrix/groundsubstance)

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满于纤维与细胞间。

•二、致密结缔组织(denseconnectivetissue)

•由大量紧密排列的纤维成分和少量的细胞成分(主要为成纤维细胞)构成,基质含量少,形态固定。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irregulardenseconnectivetissue):

以胶原纤维为主,纤维排列方向不规则,互相交织,构成坚固的纤维膜。

如真皮、骨膜、软骨膜和巩膜等。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regulardenseconnectivetissue):

有的以胶原纤维为主,如肌健;有的以弹性纤维为主。

如项韧带。

纤维排列十分规则而致密,具有弹性和抗牵引力作用。

五、软骨组织(cartilagetissue)与软骨

•软骨组织=软骨细胞+细胞间质(基质+纤维)

•软骨=软骨组织+软骨膜(perichondrium)

•1、软骨细胞(chondrocyte)

•LM:

核小而圆,1-2个核仁,胞质弱嗜碱性;

•EM:

rER和Gol.多,但Mi少。

•功能:

分泌软骨基质。

2、细胞间质

•基质:

呈半固体凝胶状,主要成分是软骨粘蛋白和水。

•纤维:

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胶原原纤维。

•软骨陷窝(cartilagelacuna):

软骨细胞包埋在软骨基质中的椭圆形腔隙。

•软骨囊(cartilagecapsule):

软骨陷窝周围基质内有强嗜碱性成分,形似囊状。

•3、软骨膜

•软骨组织表面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

•膜内的细胞有分裂增生能力,是软骨生长再生的来源。

•软骨内无血管,其营养来源和代谢产物的运出,依靠基质的渗透、扩散作用和与软骨膜的血管进行物质交换。

4、软骨类型:

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弹性软骨

1)透明软骨(hyalinecartilage)

•新鲜时呈半透明,纤维成分为胶原原纤维

•主要分布在成年动物骨的关节面、肋软骨、鼻中隔软骨、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处。

2)纤维软骨(fibrouscartilage)

•新鲜时乳白色。

纤维成分胶原纤维束。

•分布:

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

3)弹性软骨(elasticcartilage)

•新鲜时黄色。

纤维成分:

弹性纤维。

•分布:

耳廓,咽喉和会厌。

六、骨组织和骨

•1、骨组织的结构

•骨组织=骨C+钙化的基质

•1)骨原细胞(osteoprogenitorcell)位于结缔组织形成的骨外膜及骨内膜贴近骨组织处。

细胞较小、梭形、核椭圆、胞质少。

骨原细胞为骨组织的干细胞,随着骨生长、分化为成骨细胞。

•2)成骨C(osteoblast):

位于骨组织表面,常排为一层,幼年时多,成年减少。

成骨细胞呈矮柱状或椭圆形,有细小突起深入骨小管中与相邻细胞突起连接。

胞核圆形,常位于一端,胞质嗜碱性,细胞器发达,可分泌含有机成分的类基质,当本身被类基质包埋后成为骨细胞。

3)骨细胞(ostecocyte)

•数量最多,单个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的骨陷窝内,骨细胞扁椭圆形,突起多,突起通过骨小管与其他细胞形成缝隙连接,与陷窝及小管中的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4)破骨细胞(osteoclast)

•分布在骨组织表面浅凹中,为多核大细胞,常有6一50个核,无分裂能力,胞质嗜酸性,呈泡沫状,含丰富的酶和酸,通过胞吐释放后可溶解骨基质,并通过内吞重吸收骨基质。

5)骨基质

•简称骨质,即钙化的C外基质

•有机成分:

胶原纤维+基质

•无机成分:

骨盐(羟基磷灰石结晶)

•骨板:

骨质呈板层状排列,称骨板;

•骨密质(compactbone):

骨板紧密排列,位于长骨骨干、短骨和扁骨表层。

骨松质(spongybone):

骨板形成骨针或骨小梁,交错成网。

位于长骨的骨骺、扁骨的板障、短骨的中心。

2、长骨的结构

•1)组成:

骨组织+骨膜+骨髓

•2)功能:

支持和保护;生血(骨髓);机体钙、磷贮存库。

3)长骨的结构

•长骨=骨干+骨骺+骨膜+骨髓

•骨干:

主要由骨密质构成

•环骨板、骨单位(哈弗斯系统)、间骨板

•名词解释:

纤毛、基膜、腺上皮、间充质、分子筛、软骨陷窝、骨单位、间骨板

一、骨骼肌(skeletalmuscle)

(一)组织结构

肌纤维呈长圆柱状,长1-40mm,直径10~100μm,EM下,肌纤维上可见到横纹,细胞核可多达几百个,紧贴在肌纤维膜下。

肌浆内有大量肌原纤维,基质内含肌红蛋白,维持肌肉的颜色,并贮存肌肉收缩时需要的氧气。

LM结构:

肌核多个,位于肌膜下;肌质中含大量细胞长轴平行的肌原纤维(myofibril),有横纹

EM结构

1.肌原纤维(Myofibril)

细丝状,与肌纤维长轴平行,偏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暗相间的横纹交替出现,每一肌原纤维上的明带与暗带平行排列在同一平面。

明带(I)带中有一条较深的线——Z线(间线)

暗带(A)带中有一较浅的区——H带,其中有一细线——M线(中线)。

肌节: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

包括一个完整暗带(A)和两个1/2的明带(I)。

EM下,肌原纤维由肌微丝形成,肌动蛋白细丝和肌球蛋白粗丝相间平行排列,明带中只有细丝,暗带中有粗、细两种丝,H带中只有粗丝。

2、横小管(T小管)

在明带与暗带交界处,由肌纤维膜下陷形成。

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同步地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3、肌浆网(L管)

特化滑面内质网。

肌浆网紧贴肌原纤维外面沿纵轴排列,在横小管两侧形成终池。

两侧终池与中间的横管形成三联体。

肌浆网上有Ca++泵,可调节肌浆内Ca++浓度。

微丝滑行学说

二、平滑肌(smoothmuscle)

1、结构特点

LM:

纤维长梭形,成束整齐排列,不显横纹,一个核位于细胞中央。

纤维长30-500μm,多成束或成从分布。

EM:

表面为肌膜,下陷形成小凹,无肌原纤维,细胞骨架系统发达,主要由密斑、密体和中间丝组成;细胞周边肌浆中主要含粗细两种肌微丝,化学成分为肌动蛋白、肌球蛋白。

•2、生理特性

•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血管等。

•受自主神经支配,不受意识支配,收缩缓慢、持久。

•有的具自动节律性,有的只有神经冲动到来时才收缩,两者之间存在各种过渡形式。

•3、分类

•多单位平滑肌:

细胞各自独立活动,如竖毛肌、虹膜肌、瞬膜肌、大血管平滑肌;

•单位平滑肌:

各细胞间可进行同步性活动,如胃肠、子宫等;

•兼性平滑肌:

兼具两方特点才,如小动静脉、膀胱平滑肌。

三、心肌(cardiacmuscle)

LM:

肌纤维短圆柱状,有分支并吻合,但有明显的界线。

核1~2个,位于心肌纤维中央;有闰盘;肌原纤维少,横纹不明显。

EM:

终池扁小;形成二联体;T小管位于Z线水平;EM下可以见到较深的阶梯状横线,是肌纤维间的结合处,叫闰盘,闰盘横位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有缝隙连接。

•复习题

•试述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光镜结构;

•比较三种肌纤维形态结构上的异同点;

•名词解释:

肌原纤维、肌节、润盘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神经细胞: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单位;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或有分泌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起支持、营养、保护作用。

•一、神经元(Neuron)

(一)神经元的结构

•1、细胞体

•细胞膜:

可兴奋膜,接受刺激,传导冲动。

•细胞核:

大而圆,位于胞体中央,色浅,核仁大而明显。

•细胞质:

具特殊结构

•尼氏体:

LM下为颗粒状嗜碱性物质,EM下可见rER和游离核糖体;可合成神经递质、神经分泌物和结构蛋白。

•神经原纤维:

LM下细丝状嗜银性,EM下可见微丝和微管;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2、神经元突起

•树突(Dendrite):

胞体树枝状突起,与胞体结构相似,可见大量树突棘。

接受刺激,传向胞体。

•轴突(Axon):

一般一个,细索状,长短不一。

末梢分支多,无尼氏体。

轴突表面薄膜称轴膜,轴突中的细胞质叫轴浆。

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向另一神经元或肌细胞、腺细胞等终末效应器。

(二)神经元分类

•1、根据突起数目

•假单极神经元:

发出一个胞体突起,距胞体不远呈T分支,一支通向外周器官,为周围突,一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枢突,如脊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轴突、树突各一个,方向相反,如嗅觉器官、内耳和视网膜的感觉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多个突起,一个轴突,余树突。

分布广,如大脑皮质椎体细胞、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和交感神经节细胞等。

2、根据功能

•感觉(传入)神经元:

多为假单极神经元,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传向中枢;

•联络(中间)神经元:

多为多极神经元,连接感觉与运动神经元;

•运动(传出)神经元:

多为多极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导到效应器如肌肉、腺体等。

二、突触(synapse)

•1、含义: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与效应C之间传递信息的功能部位。

•2、分类

•1)根据连接部位和信息在突触传导方向

•轴-树突触、轴-棘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

•2)根据突触传导信息方式

•化学性突触:

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神经冲动单向传导。

•电突触:

通过缝隙连接直接传递电信息,神经冲动双向传导。

3、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1)突触前成分

●突触小泡:

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内含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部分增厚。

●2)突触间隙:

20-30NM,含糖蛋白和细丝状物质,可与神经递质结合,促进传递。

●3)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膜,有受体和离子通道。

三、神经纤维由神经元轴突和包被表面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主要构成神经中枢的白质和周围神经腺体的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

•1、有髓神经纤维:

由中央的轴索和外被髓鞘组成。

•1)周围神经系统

•轴索:

神经纤维中轴;

•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

核长椭圆形,细胞外具基膜,与自身外层胞膜构成神经膜。

髓鞘:

施万细胞胞膜卷绕轴索构成层状结构;一定距离出现间断,形成郎飞氏节(神经纤维节);漏斗形裂隙为髓鞘切迹。

2)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

•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包卷轴索形成;多个突起可形成多个髓鞘,纤维外无基膜包裹。

•2、无髓神经纤维

•周围神经系统:

由较细的轴突和神经膜细胞组成,无髓鞘和神经纤维节;

•中枢神经系统:

轴突外无如何鞘膜。

四、神经末梢(Neuroendings)

•1.感觉神经末梢

•1)游离神经末梢

•结构简单,分布于上皮、结缔、肌组织内,感受冷热、疼痛和轻触刺激。

•2)被囊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

分布于真皮乳头,主要感受触觉;

•环层小体:

分布于皮下、骨膜、胸膜、肠系膜、韧带、关节囊及某些内脏器官等,主要感受压力、震动和张力。

•肌梭:

分布于骨骼肌,内含若干骨骼肌纤维,为本体感受器,可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及机体的位置变化,调节骨骼肌活动。

•2.运动神经末梢

•1)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分布于骨骼肌,神经元轴突分支末端与骨骼肌形成化学突触连接,构成运动终板(神经肌连接);突触小泡内含乙酰胆碱,对应肌膜含乙酰胆碱受体。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分布于心肌、腺上皮细胞、内脏和血管平滑肌等,为自主性神经末梢;

五、神经胶质C(Neuroglia)

•1、中枢神经系统

•1)星形胶质C:

胞体星形,突起放射状,有的突起末端形成脚板;

•纤维性星形胶质C:

多位于白质,突起细长,繁殖少,表面光滑;

•原浆性星形胶质C:

多位于灰质,突起粗短,分支多,表面粗糙;

小胶质C:

分布于灰质和白质内,细长或椭圆形,核小而深,突起细长有分支和棘突,可转变为巨噬细胞,还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抗原呈递细胞核免疫效应细胞。

少突胶质C:

髓鞘形成细胞,胞体较小,核小而致密,胞突少。

室管膜C:

成立方形或柱状,单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