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风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821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家风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土家风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家风俗.docx

《土家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家风俗.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家风俗.docx

土家风俗

【简介】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

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

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

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1957年9月成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3年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11月设立四川省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1987年湖北宜昌市的五峰县设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后来还有潘家湾土家族自治乡。

  日常食俗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

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

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

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礼仪食俗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

端阳节吃粽子。

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

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

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

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

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

有的户腊肉存放两三年。

切成块状的腊肉,肉质紧凑,呈殷红色,喷香诱人。

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摆腊肉。

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

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

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

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

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

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

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

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

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此外还有:

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1]

[编辑本段]

【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来史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他们普遍认为,西元前400至600年,是巴人的国土巴子国(今重庆市)最兴旺的时期,但到西元前316年,巴子国却被秦国所灭。

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移。

从西元1300年开始,这一带的居民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巴人演变成土家族的论据:

  1、巴人和土家族族称发音相同。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其中“比兹”是名称本身,“卡”等于“族”或“家”。

而古代与中古的巴人,自称中也有带“比”的音节,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经活动过的区域内有:

湖南的白抵城、百曳滩,湖北的百节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贵州的必际县,重庆的百节、柏枝山,以及一些带有“鳖”或“别”的地名如“鳖县”等。

在人名、姓氏、族称方面,在巴人活动过的区域或历史中,有:

胚氏、“斑子”与班氏、“复夷”、比足齐、必际、鼻息等。

  2、巴人和土家族均生活在一个多虎的环境且都有白虎神崇拜。

巴人与土家族生活过的西南和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虎的环境,这在古籍《山海经》、《汉书》、《华阳国志》、《南齐书》、《蛮书》、《谈苑》、《虎荟》等古籍中,比比皆是。

  巴人自称白虎后裔,有白虎神崇拜。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说:

“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

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华阳国志》记载,汉初的“板檐蛮”又称“白虎复夷”。

东汉繁长、张祥等题名的碑里列有两个“白虎夷王”,名叫资伟与谢节。

入晋以后,“板檐蛮”又有“弓弓头虎子”的称号。

南北朝末叶,鄂东长江沿岸的巴人中有自称属于“虎蛮”部族的。

樊绰《蛮书》卷十说:

“巴中有大宗,廪君之后也。

……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

”可见,从西汉初年到唐代,巴人或自称为“白虎夷”,或“虎子”、“虎蛮”。

  3、巴人和土家族语言中有相同的词汇。

这就是:

虎称“李”和鱼称“娠隅”。

巴人与土家族都有虎称“李”的词汇。

巴人称鱼“娠隅”这个字例,与今天土家族的同类称呼相通。

  4、巴人和土家族姓氏的相同据《世本》和《华阳国志·巴志》载,廪君之巴有五姓,而板檐之巴有七姓。

关于巴人姓氏的研究,是与其起源、演变和融合有关的重要内容,因而历来学者均较为注意。

潘光旦先生在其著作中,对巴人五姓与七姓的发展及下落作了详尽的考述。

关于前五姓,他说:

巴,除了廪君自己姓巴名务相以及战国时代有一个巴蔓子而外,作为一个姓氏,似乎没有在巴人区域里流传下来.而在汉人的区域里,却出现了一些姓巴的人-樊,有些带樊字的地名,如樊口、樊城等,或许与巴人的樊姓有关;可以和樊氏一起说到的是范氏和繁氏。

瞫,直接以瞫字为姓的人,文献无证,但和在音读与形象上相同或相近的姓,如覃、潭、谭等,则尽有其例,它们都或多或少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有关。

相,据传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的大姓向。

郑,今土家人中亦有存在。

  【土家姓氏】

  《摆手歌》中有很多土家族人名,他们是:

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嬷嬷、墨贴巴、傩贴巴、依窝嬷嬷、头嘎、西朗等。

其中雍尼、春巴嬷嬷、依窝嬷嬷、西兰是女性,头嘎是中性人物,可男可女。

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份职业。

雍尼、布所是繁衍人类的始祖(相当于汉文化中的傩公傩母),日客额、地客额是土家族先民中见义勇为的两个能人,匠帅拔佩是土家族先民中的英雄,洛雨是射日勇士,墨比卡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大富豪,春巴嬷嬷是婴儿的守护神,墨贴巴是土家族先民中至高无上的天神,傩特巴是土家族先民中的吝啬者,依窝嬷嬷是土家族传说中造人的始祖,西兰是土家族先民中的织锦能手。

  《梯玛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唱的原始巫歌。

其中也有些土家语人名。

他们是:

梯玛、春巴涅、巴沙、择土拔普、巴列查七等。

他们各有一份职业,梯玛是土家族做法事的巫师,春巴涅、惹巴涅是土家族传说中追赶太阳的两姐弟,巴沙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命运之神,择土拔普是土家族先民中得高望重的长者,巴列查七是土家族先民中十分能干的女人。

  关于土家族田氏的来源:

容美土司先祖叫——墨施什用,“墨施”在土家语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来源。

  其他的土家族姓氏(向、彭、覃、冉)亦可考证由当地巴人先祖所演化。

  最早记载土家族人名的典籍是《论语》。

《论语》中有位楚狂人叫接舆,因为接舆的老祖宗是土家族祖先之一的彭铿,所以接舆为土家族人名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接舆这个人名结构与土家语人名结构一致,汉人绝不会取这样的人名。

  到了汉代,土家语人名逐渐见于史册。

有一位活动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7年)的娄中(今桑植、慈利一带)精夫(土家语“好汉”的意思)相单程,系东汉充县车革(土家语地名,在今湖南省桑植县廖家桥村)人。

他曾与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争战而被载入《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等史册。

  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族人名受汉文化的浸润,在取名的格式上,逐渐向汉语人名格式靠拢,形成了三字格:

姓名=姓+字派+名;或者是二字格:

姓名=姓+名。

土家族中的仿古人名。

在中古时期的土家族人名中,有一部分几乎原封不动的仿古人名。

如在五代时期,湖南省龙山县有两位土家族酋首,一位叫惹巴冲,另一位叫春巴冲。

土家语人名中的冲、送、宠、踵都是同一音节的不同记音。

其意思是“好汉”。

有的人说,“冲”、“送”、“宠”、“踵”的意思是酋首或官,很值得商榷,因为土家语将酋首或官员称之为“嘎麦”,至今尚未发现土家语中的冲、送、宠、踵是酋长和官员的有力证据。

而惹巴冲和春巴冲就是仿用《梯玛歌》中的惹巴涅和春巴涅。

本来春巴涅是女性,由于春巴冲对春巴涅十分崇拜,他不管女性与否,还是照仿不误。

  土家族人名由原来无姓发展到有姓,到后来还有自己的堂号和家谱,基本上汉化了。

土家族常常把表示“小”的土家语嵌入人名中表示爱称。

土家语中的“俾”就是小的意思。

如小伙子,土家语称之为“阿可俾”;如小姐,土家语称之为“阿打俾”。

凡是土家语人名有小的爱称,常常加“俾”为后缀。

土家语人名加“俾”为爱称在中古时期十分盛行。

如:

明朝容美土司第七代土司叫白俚俾。

他姓田,不姓白。

“白俚俾”是土家语,意思为小孩子。

他虽然是庶出,但从小被父母溺爱,使他个性恶性膨胀,长大以后弑父兄,夺取土司王位。

还有明代保靖大喇司两江长官司的一个长官叫彭药哈俾,其中“彭”是姓,“药”的土家语意思是排行末尾的小孩子,“哈俾”就是父母对他的爱称了,直到今天在土家语地区还沿袭这一取名方式。

在土家语地区“四佬俾”、“壳哈俾”、“务卡俾”、“安哥俾”等爱称比比皆是。

  汉文化对土家族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

当时的江西彭氏主政湘西后,汉文化源源不断涌了进来。

原来湘西土家族地区没有姓氏的酋首吴撮冲、惹巴冲、春巴冲等退下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彭、田、向、覃等大姓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一上台其势力就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这些大姓的头面人物粉墨登场,成了割据一方的土司霸主。

迫于权势,原来没有姓氏的土家民众纷纷附姓彭、田、向、覃等,因此,一连串的汉语人名出现在土家族的历史册簿中。

  与此同时,根据人类学的互渗律,各种文化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汉文化浸润了土家语人名,土家语人名也有一种反渗透的能力。

如上文所说,江西籍的溪州刺史彭仕愁,他还有个土家语人名墨夫送,他的大臣向宗彦的土家语人名叫涅壳赖。

到了明代,土家语人名出现土、汉结合的情况,如两江口土司叫彭药哈俾、彭大虫可宜,保靖宣慰使彭南木杵、南谓州土司彭驴总可宜、彭始祖俾、彭惹郎送、彭慨主俾,白崖峒土司张麦直踵,百福司土司向坐海乐俾、漫水土司向墨贴送、卯洞土司向喇喏、向那吾等等。

有的土司和土家族头面人物完全是土家语人名,摆脱了姓的束缚,说明仍有历史遗存。

如南谓州土知州恕律、始主俾、惹即送,上溪州土知州墨直冲,麦着黄峒土长官墨和冲、答谷踵、答洛踵,驴迟峒土长官达迪,尔莫踵、麦贴踵,田家峒土长官麦依送、麦和送、麦答送、梭亚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过的很好!

知道吗?

[编辑本段]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暂入彝语支。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

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关于土家语的系属问题,罗常培、傅懋绩二位合写的《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概况》一文中提到:

“……土家语言中有些特点跟彝语近似,也应暂时列入彝语支”,此外尚无定论。

以下以龙山坡脚乡土家族为重点,分别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来简要介绍一下土家语的部分特点。

  土家语在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有四:

一是声母中无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zh、ch、sh、r,韵母中无U、ang、eng;二是有专声母ng、r(舌尖前音)和韵母io;三是声母g、k、h和韵母i分别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个声调,但一声和四声差别不大,很难区分。

土家语的音位系统,共有二十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四个基本调类。

  词类:

土家语的词类,除数词和量词并外,其余与汉语相同,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象声词等十多类。

以下举几例来说明土家语中的词类的用法。

  bizika(土家族)nganiecuo(我的屋)rixica(做得好)ce*ke*(挑水)

  毕兹卡伢捏挫日西擦册克

  土家族我的屋做得好挑水

  土家语的词汇较丰富,构词方法灵活多样,现举几例把词语按表达的意义分类,与汉语词语对照记载,并用汉语拼音和汉字(无恰当汉字记音的用圆括号内两个汉字快读成音)双重记音(有的汉字读音与拼音不符者读龙山方音),以便阅读。

  汉语-----土家语-----汉字记音

  天----------me*---------墨

  太阳------laoci--------劳辞

  月亮------susu--------俗俗

  今年----nongbai-----农拜

  风---------resu--------热苏

  眼睛------luobu-----罗补

  女人----mamadie---麻麻爹

  男人----luobadie---裸把爹

  老师------poga-------破嘎

  ………………

  目前在张家界部分偏远土家山寨仍有少部分土家族人使用此语言,并能用土家语哭嫁、唱山歌等。

  日常用语

  1、你好!

“泥/岔。

  2、请进。

“你/好!

  3、坐一下。

“拉/翁。

  4、我问你一件事:

“厄阿/泥/萨/拉/司/叶。

  5、你坐一下:

“泥/兰/翁”、“你/一/坐禁”

  6、吃鱼:

“送/嘎”、“鱼/吃”

  7、我要回去了:

“厄阿/送可胡。

”、“我/回去”

  8、再会:

“情捏/衣!

  问候语

  1、早晨好!

“早古爹/岔!

  2、我是土家族姑娘:

“厄阿/毕兹卡/麻麻。

  3、你是汉族:

“泥/怕卡。

  4、你好吗?

“泥/岔?

  5、我很好。

“厄阿/岔低岔嘎。

  6、你现在怎样?

“泥/木兰/情莫南?

  数词

  1、一:

“拉”

  2、二:

“捏”

  3、三:

“梭”

  4、四:

“惹”

  5、五:

“翁”

  6、六:

“窝”

  7、七:

“捏”

  8、八:

“叶”

  9、九:

“格”

  10、十:

“嘿”

  土家语的一些基本语法:

  (为了通俗易懂,尽量与普通话的拼音接近,后面的1234数字与普通话的声调做相似处理。

例如zi4音自,ka1pu1音“喀铺”,依次类推。

  “土家语——汉语”

  1、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同)

  eg.主语+从句+谓语(实义动词+情态动词)如:

  ni2nga2li3xi2xi4.(你我说听。

)你听我说。

  lau4ren3ga3nie1bi1li3die1yi2si1go2pa3pa1li3xi2ru3ca2.(老人和孩子们都它故事讲听想)老人和孩子们都想听它讲故事。

  2、名词中心词+数词+量词——数量名

  猪三头——三头猪;

  牛几头——几头牛;

  人两个——两个人;

  3、名词中心词+形容词——形容词+名词中心词)

  牛小——小牛;

  被子花——花被子;

  4、主语+谓语+宾语(insteadof主语+谓语+宾语)

  eg.ni2qe4li3?

你什么说?

——你说什么?

  an2cu1lo4ong1hu3zi3ga2。

我们家人五个饭吃。

——我们家五口人

  5、宾语+实义谓语动词(insteadof谓语+宾语)

  eg.ye3ga2=zi3ga2(饭吃)——吃饭

  li2bu1nga4(稻谷割)割稻谷

  ye3ri1(事情做)干活work

  6、主语+实义谓语动词+情态动词(!

not主语+情态动词+实义谓语动词)

  eg.me2ze3la3(天下雨在。

)天在下雨。

  7、主语+宾语+实义谓语动词+情态动词(主语+情态动词+实义谓语动词+宾语)

  eg.ma3ma3die1ka1pu1pu1ca1.(姑娘们花买想。

)姑娘们想买花。

  go2lai4ye3ri1da1.(它今天干活没。

)它今天没工作。

  ni2qe4ri1la1?

(你什么干在?

)你在干什么?

  nga2ye3ga1la1.(我饭吃在。

)我在吃饭。

  8、其他

  eg.ni2kou2bo1hhi2i?

(你哪儿往去)你到哪儿去?

  ge4nie1hu3yi4mo3en1ge1la1bi3lie3en3zi3.(他们两个刚那边从过来)他们两个刚从那边过来。

  9.形容词+程度副词(insteadof程度副词+形容词)

  eg.gai2biu2re4xi3tai2.(这女孩漂亮很。

)这女孩很漂亮。

  bi2zi1ka3lo4ca2xi1tai2!

(土家人友善很。

)土家人很友善!

  10.比较句(注意:

完全不同)

  eg.go2ni2la2bie1ngai4nie3.(它你一些挨更。

)你比它矮。

  zao1gong1die1ong1ga3ga2zu1bie4gi3nie2.(上午下午一些热更。

)下午比上午热一些。

  9、补充

  土家语言在很多词汇在语调上多有与唐末民间语言相似,如现存的温州农村、潮汕、海南、厦门、广东电白等地的闽南语系,在研究其归类时应多考虑土家族与汉民族杂居所造成的语言融合,古汉语对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影响是巨大的,其影响之远,甚至囊括现代日本语、越南语等,而往往古汉语的发音并不是很多人熟悉和容易忽略的,对此加以关注,则对土家族语言的分类有所裨益。

[编辑本段]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编辑本段]

【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现在的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坚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

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编辑本段]

【分布】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现有人口802万人,在全国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七

[编辑本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