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845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docx

年度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1

 

登封市兴峪煤业有限公司

2015年度综合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2015年度综合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一、矿井概况

1.1矿井基本情况

登封市兴峪煤业有限公司位于登封市徐庄乡境内。

公司位于登封市徐庄镇屈沟村境内,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3万吨/年,井田面积为1.6618km2,主采二1煤层,矿井现有地质储量663万吨,可采储量438.21万吨。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评价为中等类型,正常涌水量75m3/h,最大涌水量150m3/h。

矿井属低瓦斯矿井,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6.4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7.3m3/t。

煤尘有爆炸危险性,煤层为不易自燃煤层。

目前矿井“六证”齐全,在此次煤矿资源兼并重组中,该矿井被批准为单独保留矿井。

矿井开拓方式采用一立井两斜井混合式开拓。

立井回风,主斜井进风并担负提升煤炭任务;副斜井进风,担负矿井升降人员、提矸下料任务。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

1.2地形地貌及水系

本区属淮河流域颍河水系。

颍河为一常年性地表水流,但距离本矿区较远。

据史料记载,其流量为0.015~5130m3/s,动态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历史上最高洪水位在+238~+242m之间(1902年),沿河两岸阶地发育。

区内发育之冲沟,均为季节性冲沟,仅在雨季有短暂水(洪)流,雨后即干。

本区为低山丘陵地形。

区内最高海拔标高为490.0m,最低海拔标高为244.00m,相对高差246.0m。

总体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地面坡度较大,冲沟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的迳流和排泄。

1.3气象

本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半干燥气候,夏、秋两季炎热多雨,冬、春两季低温干旱。

年降水量416.50~1102.9mm,一般为614.6~765.73mm;降水多集中在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

年平均气温14.6℃,七月份最热,气温高达42~44.6℃,元月份最冷,最低气温达-3.3~-18.2℃。

最大冻土深度为20cm。

春、夏、秋、三季以东北风、东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冬、春季风力较大,最大风速可达28~40m/s。

2.矿井地质特征

2.1地层

本区基岩地层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盖,仅在矿区东南部和南部有零星出露。

据邻近钻孔和矿井工程揭露资料,地层由老至新有:

寒武系上统凤山组(∈3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下石盒子组(P1x)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及第四系(Q),现将本区发育地层分述如下:

2.1.1寒武上统凤山组(∈3f)

岩性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细晶结构,含燧石条带及结核,夹薄层灰黄色泥质灰岩,厚度为45.00~65.00m,平均51.00m。

2.1.2石炭系(C)

本区缺失下统,发育中统本溪组(C2b)和上统太原组(C3t)。

1.本溪组(C2b)。

为浅灰、灰色铝质岩为及铝质泥岩,局部夹泥岩。

下部呈紫红色鸡窝状褐铁矿;中部具豆状、鲕状结构,并含较多黄铁矿晶体,上部呈致密块状,具波状层理。

为泻湖~海湾相沉积,层位稳定。

厚度为2.00~17.18m,平均9.49m,是良好的隔水层,与下伏寒武系上统凤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太原组(C3t)。

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厚52.32~70.29m,平均61.54m。

共含煤9层,均不可采。

依据其岩性组合和沉积特征可分为三段:

(1)下部灰岩段。

自太原组底界至L4石灰岩顶界,主要由灰~深灰色石灰岩、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发育石灰岩4层(L1~L4),具燧石团块和黄铁矿结核,含蜓类、介形类、海百合、腕足类等动物化石及其碎屑,其中L1石灰岩特征明显,本段含薄煤4层(一1、一2、一3、一4),但均不可采。

厚12.37~37.08m,平均19.40m。

(2)中部碎屑岩段。

自L4石灰岩顶界至L7石灰岩底界,由深灰色中细粒砂岩(俗称胡石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含一5、一6煤层,均不可采。

泥岩中含植物化石碎片和黄铁矿结核,具水平纹理和波状层理。

本段厚13.42~42.55m,平均24.10m。

(3)上部灰岩段。

自L7石灰岩底至L9石灰岩(局部为菱铁质泥岩)顶界面。

以深灰~灰色石灰岩为主,夹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

该段含石灰岩3层(L7、L8、L9)局部含薄煤3层(一7、一8、一9),均不可采。

石灰岩具方解石脉和少量黄铁矿结核,含蜓类等动物化石。

其中L7燧石灰岩一般厚度为7.00m左右,发育稳定;L9石灰岩不稳定,常相变为菱铁质泥岩。

本段厚度为18.04m。

太原组与下伏本溪组为整合接触。

2.1.3二叠系(P)

本区二叠系地层发育,厚度为697.00m。

分为下统山西组(P1sh)、下石盒子组(P1x)和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

含二、三、四、五、六、七、八、九8个煤组,15层煤,其中二1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均不可采。

1.山西组(P1sh)。

自L9石灰岩(局部相变为菱铁质泥岩)顶至砂锅窑砂岩底,为一套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粒砂岩为主组成的含煤地层,即二煤组,厚58.43~88.42m,平均79.19m,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

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四段。

(1)二1煤段。

自L9石灰岩(局部相变为菱铁质泥岩)顶至大占砂岩底。

由深灰色泥岩、细中粒砂岩和煤层组成。

下部为二1煤层底板砂岩,平均3.70m,岩性为深灰色细、中粒砂岩,局部为粉砂岩,具波状透镜状及脉状层理,夹薄层状、条带状泥岩、砂质泥岩,呈互层状,含植物根部化石及有机质条带。

上部为二1煤层及顶板泥岩,二1煤层厚0.20~13.47m,平均3.32m,为本区普遍可采煤层。

本段厚13.25m。

(2)大占砂岩段。

自大占砂岩底至香炭砂岩底。

由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组成。

下部为本区标志层之一的大占砂岩,一般厚0.77~20.47m,平均10.73m,为深灰、灰色细中粒砂岩,层面含丰富的白云母碎片和炭屑。

泥岩和砂质泥岩具水平纹理和波状层理,含大量植物化石及碎片。

本段厚29.50m。

(3)香炭砂岩段。

由灰色、深灰色中细粒砂岩(俗称为香炭砂岩)及泥岩、砂质泥岩组成,香炭砂岩层面含白云母片和炭质薄膜,产植物化石,含菱铁矿鲕粒显示水平及缓波状层理。

本段厚14.56~46.01m,平均24.17m。

(4)小紫泥岩段。

由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细粒砂岩组成,顶部泥岩含铝质,具紫斑及菱铁质鲕粒,俗称小紫泥岩。

本段厚度为10.45~13.16m,平均12.27m。

2.下石盒子组(P1x)。

下自砂锅窑砂岩底界上至田家沟砂岩底界,地层厚度为312.00m。

该组含三、四、五、六四个煤组。

3.上石盒子组(P2s)。

下自田家沟砂岩底界,上至平顶山砂岩底界,厚250.00m,该组含七、八、九三个煤组。

4.石千峰组(P2sh)。

本区仅残存底部平顶山砂岩段,厚度为55.81m,岩性为浅灰~灰白色巨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分选差,硅质胶结,底部含少量石英岩及燧石细砾,具大型交错层理,夹2~4层灰绿色、褐红色泥岩。

2.1.4第四系(Q)

底部为砂、砾石层,上部为灰黄色、褐红色砂质粘土。

顶部为耕植土及黄土,厚0~26.01m,一般7.00m左右。

2.2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白沙向斜西南翼浅部,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地层走向北东~北北东,倾向南东~南东东,倾角15~19°的单斜构造。

断裂构造有闫家沟断层、白沙断层和庄沟断层,分别构成井田的北部边界、西北部边界和南部边界。

兴峪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处在北部阎家沟断层和南部庄沟断层之间,区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

1.闫家沟断层:

位于矿区北部,断层走向91~110°,倾向1~20°,倾角45°左右,北盘下降,南盘上升,为正断层,落差15~30m。

2421孔在孔深62.00m揭露该断层,缺失下石盒子组地层约15.00m;矿区东南部边界附近地面基岩露头断层迹象明显,已查明。

2.白沙断层:

位于本矿井西北部,断层走向63°,倾向153°,倾角50°左右,为南盘下降,北盘上升的正断层,落差200m左右,区外基岩露头见到该断层。

3.庄沟断层(F13):

位于本区南部区外,是一南升北降的正断层,地表在小里沟附近可见到断层破碎带。

断层走向100°,倾向10°,倾角60°,断层落差200~400m。

据蔡寺~白沙区普查报告,该断层在区域上已基本查明。

3.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兴峪煤业有限公司区域上处在禹县煤田西北部,为禹县煤田蔡寺—白沙普查区西部,地质构造上处在嵩箕向斜和新密向斜间的鞍部。

矿区北、西、东三面环山,为一向东南开阔的“箕形”复向斜汇水盆地,区内地层走向近东西,向东北、西南倾斜。

3.1主要含水层

3.1.1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各时代基岩地层之上,主要由洪、坡积物组成,厚度0~26.01m,一般厚7.00m,厚度变化主要受地形、地貌及现代流水堆积作用控制。

其间的砂砾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其一般厚度为1~3m,呈松散或半胶结状,含孔隙潜水,导、富水性较好,在地表可见由泉水出露,泉水流量0.20~4.167L/s。

民井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193~31.94L/s·m,水化类型为HC03-Ca型或HC03-CaMg型,矿化度小于0.5g/L。

该含水层厚度稳定性差,富水性极不均一,其水源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为主,其水位、水量动态不稳,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该孔隙潜水含水层下距二1煤层较远,正常情况下与二l煤层间无水力联系,对二。

煤层的开采影响不大。

但在煤层隐伏露头地段,当煤层回采落顶后所形成的冒落裂隙破裂带与该含水层沟通时,则构成直接充水水源。

故在煤层隐伏露头及其附近地段,应留设足够的防水保安煤柱,以防止第四系孔隙潜水溃入矿坑。

3.1.2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

一般系指煤层之上60m范围内所含砂岩裂隙含水层,岩性为细~粗粒砂岩,一般发育2-5层,累计厚度20m左右,以大占砂岩和香炭砂岩为主,岩石完整致密,裂隙较发育,但多被方解石脉所充填。

在勘探阶段,仅2591孔在该层段漏水,漏水量4.80m3/h。

据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0043~0.01621/sm。

在该层位出露之泉水,其流量雨季增大,旱季则干涸断流,动态极不稳定。

生产矿井中,井下充水所呈渗水、淋水形式向矿井充水,说明该含水层补给条件差,富水性普遍较弱,且极不均一。

该含水层为二,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3.1.3煤层底板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主要由太原组上段灰岩组成,其中L7和L8灰岩较发育,层位稳定,厚度0.64~15m,一般在9.00m左右。

在勘探阶段,有4孔在该层段漏水,漏水量最大者大于15m3/h。

据以往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0000732~0.1481/sm,。

渗透系数为0.000431~1.64m/d,水化学类犁为HCO3-K+Na型或HC03-MgCa型,矿化度为0.64g/L,PH值为7.40。

矿井涌水量为75m3/h,最大为150m3/h表明该灰岩含水层出露及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但在断裂构造作用下,使其与下部强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时,富水性则会相应增强。

该层为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3.1.4寒武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细晶结构,含燧石条带及结核,夹薄层灰黄色泥质灰岩,厚度为45.00~65.00m,平均51.00m。

4.1主要隔水层

4.1.1二叠系石盒子组碎屑岩段隔水层

该段层厚度在0~400m之间,一般为50~300m,由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等碎屑岩组成,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间夹数层中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含水层,但由于其夹持于厚层泥质碎屑岩之间,且距开采煤层较远,又因含水层砂岩胶结致密坚硬,在该段中可起到骨架作用,相对增强了泥质岩层的力学强度。

该层段厚度大,补给条件不佳,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能对上部第四系砂砾石潜水含水层和下部二l煤层顶板砂岩承压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起到良好的阻隔作用。

4.1.2二l煤层底板碎屑岩段隔水层

二1煤层底板至太原组L8灰岩顶界之间的砂泥岩段,厚度5~13m,一般l0m左右,岩性以砂质泥岩,粉细粒砂岩为主,分布连续,层位稳定,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隔水性能良好,正常情况下,可阻隔下部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水充入矿井。

4.1.3本溪组铝质泥岩隔水层

为浅灰、灰色铝质岩为及铝质泥岩,局部夹泥岩。

下部呈紫红色鸡窝状褐铁矿;中部具豆状、鲕状结构,并含较多黄铁矿晶体,上部呈致密块状,具波状层理。

为泻湖~海湾相沉积,层位稳定。

厚度为2.00~17.18m,平均9.49m,是良好的隔水层,正常情况下可阻隔下伏寒武系凤山组与石炭系薄层灰岩发生水力联系。

4.2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4.2.1大气降水、地表水及第四系潜水

本区大气降水多集中于5~9月份,此时矿井涌水量较平时一般增大1~2倍,说明大气降水对矿井充水有直接影响。

流经本区的地表水体多为季节性雨源型溪流,较大的为井田西侧约0.5~1.5Km处之马峪沟,仅在雨季有短暂水流,旱季则变小干涸断流,局部地段对地下水补给作用较强。

受其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原三号井和二号井,如1996年6月30日前,三号井的涌水量为6m3/h,8月1日前后暴雨期间,涌水量达75m3/h,所以说,地表水也是矿井充水的影响因素之一。

区内第四系地层沉积厚度较薄,一般O~26m,多为残、坡、冲洪积物,岩性成分复杂,松散,透水性较好,但含水性差,富水性也不够均一,在二1煤层隐伏露头附近地段有一定的充水作用,但因地表水及第四系潜水距二1煤层较远,只要留设足够的防水煤柱,对矿井生产影响不大。

4.2.2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

二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裂隙较发育,但多被方解石脉所充填,本区仅水CK2孔对该水层段进行过抽水试验工作,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162L/sm,渗透系数为0.0287m/d。

在矿井生产中,该含水层水多以淋水形式向矿坑充水,充水量相对较小,易于疏排。

在洪汛期间,在浅部煤层隐伏露头附近或回采放顶后,顶板冒落破裂带与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相沟通时,对矿坑充水会有一定影响。

4.2.3煤层底板灰岩岩溶裂隙水

太原组上段灰岩为二l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该含水层岩溶裂隙不发育,裂隙也多被方解石脉所充填,含水层厚度较小,出露及补给条件差,岩石空隙及导/富水性极不均一,由于区内小断层较发育,断距一般小于5m,使之与下部含水层产生了水力联系,导/富水性也相应有所增强。

矿井生产中,矿井充水主要以底板水为主,涌水量一般为75m3/h,最大为150m3/h。

4.2.4老窑老空水

据以往老窑调查资料,在开采煤层的浅部露头地段,有历史上遗留的老窑,多为斜井开采二l煤层老窑,井深在60m左右,其开采范围、停采时间和原因及积水等情况均不详,推测其废弃井内会积存大量老空水,对本矿生产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故当采掘工程向浅部推进时,应打超前探放水钻,并留设足够的防水煤柱,以避免发生老窑老空水突水淹井事故。

4.3水文地质类型

井田内主要充水含水层为二l煤层顶板、底板含水层,区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矿井充水水源以底板水为主,涌水量较小,易于疏排,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条件属中等的煤矿类型。

4.4矿井涌水量预测

矿井地质资料提供矿井正常涌水量75m3/h,雨季最大涌水量150m3/h。

4.5矿井排水系统

本矿井正常涌水量为75m3/h,最大涌水量150m3/h。

目前采用了+100m泵房和-190m泵房的分级排水系统,其中+100m水平水仓容水量1000m3,-190m水平水仓容水量2000m3。

+100m水平安装有MD155-30X8型水泵3台,电机功率185KW,供电电压660V。

-100水泵房安装MD155-30×8型水泵3台,一用一备一检修。

水泵配备电机功率为185KW,660V启动,水泵最大排水能力310m3/h,水泵标称扬程为240m,排水管路为两趟Φ194×7mm无缝钢管。

水泵、水管的排水能力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78条规定,水仓的设置、容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80条规定,满足矿井排水的要求。

二、矿井水文地质分析

1.1地表水可能导致的水害

前已述及,颍河是区域内唯一的常年性地表水流,但距离本矿区较远。

流经本矿西南部的屈沟河,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有短暂水(洪)流,雨后即干,屈沟河水自西南向西北流入颖河。

因为斜井井口标高为+261.0m,副斜井的井口标高+252.5m,立井的井口标高为+286.055m,均高于本区历史上最高洪水位(+238~+242m之间),所以,雨季洪水对矿井不构成威胁。

地表水对矿井的影响主要是:

由于采煤导致地面塌陷,雨季季节性河水沿塌陷裂隙(缝)渗入井下,造成矿井涌水增大。

根据矿方观测,影响不很明显。

1.2地下水可能导致的水害

矿井开采二l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砂岩裂隙含水层,富水性较弱水源补给条件差,对矿井不构成威胁.

为二l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层含水层,太原组上段L7和L8灰岩溶裂隙含水层厚度0.6~15m,一般在9m左右,一般距二l煤层底面10m。

在矿压作用下,采煤工作面底板都会产生一定深度的变形破坏。

矿井二l煤层开采,底板直接充水太原组上段,水害威胁不大。

但是,若遇大的断裂构造使L7和L8灰岩与下部强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时,有可能对矿井构成威胁。

矿区东翼与仟祥煤业有限公司矿井相邻,该矿目前已开采至-200米标高以下,低于兴峪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最低开采标高。

仟祥矿和本矿井长期强力疏排,使二l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趋于疏干状态。

1.3断层可能导致的水害

本矿井北西部边界为白沙断层,走向63°,倾向153°,倾角50°左右,为南盘下降,北盘上升的正断层,落差200m左右,区外基岩露头见到该断层。

北部边界为闫家沟断层,断层在区内走向91~110°,倾向1~20°,倾角30°左右,北盘下降,南盘上升,为低角度正断层,落差15m左右,矿区东南部基岩露头见到该断层。

两断层之间的地堑地段,初期布置立井已开采结束,对矿井今后生产影响不大。

在闫家沟断层东段破裂带及其附近,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强,因该段断层处于本矿外,且距离本矿工作面较远,对矿井开采不具影响。

南部边界的庄沟断层距离矿井生产地区很远,只要按设计要求,留设足够的断层防水煤柱,能够实现安全开采。

据矿井资源储量核查报告提供的资料,区内1~5m的小断层较发育,本矿开采过程中实际揭露的小断层有二条,副斜井向下掘进至+130m水平时,揭露了一条断层,落差5~6m,巷道掘进过该断层时,未发生底板涌水;21010工作面下运输巷开口掘进至30m位置,揭露一条断层,落差8m左右,发生了滞后底板突水。

由于断层不论大小,均破坏了地层的连续性,弱化了二1煤层底板隔水层的隔水性能,甚至成为二煤层底板含水层(L8灰含)进入矿坑的通道。

因此,今后在矿井采掘生产过程中,应打超前钻探测断层,尤其是在临近井田边界大断层时,要超前打钻,并切实采取探放水措施,留设足够的断层防水煤柱,严禁在防水煤柱范围内从事采掘生产活动。

1.4老空水可能导致的水害

本矿属于资源整合矿井,临近的原郑州新登集团屈沟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和原屈沟一矿两个煤矿已全部关闭,我矿采用底板放水办法对采空区水进行排放,采空区水基本上已放完,但是不排除部分巷道积水。

一、防治水措施

2015年我矿主要工作地点为:

21121、21131采煤工作面、21161下付巷掘进。

1.1、建立健全防治水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卜连营

副组长:

刘同仁王俊俭刘有金庄根有刘理广

成员:

梁松江王怀珍李万良李武奇李艳伟

刘松屈国行屈小奇唐铁镇张朝勇

孙少伟屈从森赵伟王治中

专设防治水办公室,刘理广同志兼任防治水办公室主任。

1.2地面防排水

1、加强雨季防水工作,建立防洪组织和防洪队伍,配齐防洪工具及防洪材料,制定防洪措施。

2、搞好全矿生活区、工业广场防洪、防建筑物倒塌及排水沟的清挖和维护工作。

3、由生产科、技术科、安全科负责调查影响我矿安全的地面塌陷区裂缝,并对可能造成洪水渗入井下的地面裂缝进行充填压实。

4、配备平面防治水专用工具,锨、镢头各50张,雨衣、胶鞋各50双,水泵三台,电缆1000米,坑木100余方,编织袋1000条,矿灯50盏,手电50盏,做到有备无患。

5、雨季时各井口要备足砂袋,预防洪水灌入,影响我矿安全。

6、成立专职防汛抢险小分队,抢险小分队由年轻力壮、有丰富经验的老工人30余名组成,分成三班,明确责任,在矿24小时严阵以待,并定期对防汛小组人员进行各种训练,组织防汛演习,提高防汛抢险队员的素质,使之达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1.321161工作面下付巷掘进工作面防治水措施

1.3.1顶板水的防治措施

(1)掘进过程中要求:

A、严格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探放水制度。

B、地质人员经常下井观测、收集地质资料,及时预测前方地质构造情况。

C、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若发现异常地质情况及出水征兆时,应立即停止掘进,与技术科联系,并听从其安排。

D、紧跟迎头铺设水槽,做好排水工作。

E、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尤其要加强穿煤段的工程质量管理。

支柱要求穿木鞋,巷道要打好抬棚并进行全封闭喷浆。

F、及时对失修巷道进行维修。

2、底板水的防治措施

A、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和“有采必探,先探后采”的探放水原则,认真做好探放水工作。

B、地测人员经常下井加强地质和水文地质的观测,及时分析前方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采掘过程中,严禁破底。

3、断层水的防治措施

A、在断层上、下盘留足防水煤柱。

B、在其附近采掘时,严禁破坏其保安煤柱,同时对断层的伴生、次生断裂构造加强观测,并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防治水措施。

C、掘进至断层附近时,建议采用物探、钻探手段查明断层的确切位置及水文地质条件,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水措施。

过断层时应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进行超前探放水并采取超前预注浆加固围岩防止突水事故的发生,为防止滞后突水,要求采掘部门采取加强巷道支护,壁后注浆加固围岩等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4、老空水的防治措施

(1)调查并结合物探手段查明邻近煤矿及老窑的采空区范围,并与之留足防水煤柱。

(2)加强对邻矿采掘活动的调查监测,严禁其破坏我矿与之留设的防水煤柱,并督促其加强排水工作,防止老空水溃入我矿。

(3)掘进过程中,要加强对老空水的观测,并按探放水设计及措施要求做好探放水工作,确保安全掘进。

并在跟头铺设水槽,加强排水工作,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

尽量沿底掘进,对丢底煤段及时用编织袋装煤进行铺底、并采用打点杆、打抬棚的方式加固巷道支架。

5、采煤工作面防治水措施

(1)组织措施

①成立以矿长为组长,安全矿长、技术矿长、生产矿长、机电矿长为副组长,各科室及探放水负责人为成员的探放水领导小组。

设置专职探放水办公室,安全矿长兼任探放水办公室主任。

成立专职探放水队伍,探放水队伍由6名有技术、懂安全,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五年以上工龄,且经省煤炭工业局及省煤矿安全监察局专门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合格,持有操作证上岗的人员组成。

②探放水时由安全矿长亲自到现场坐阵指挥,安全员和瓦斯检查员在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③设备配置

探水钻采用ZDY-1200s钻机两台。

该钻系一种钻进深度大、各项性能良好的钻眼器具,钻孔深可达50m-60m。

我矿主要用于井下打探水孔,深度比较大。

由于探水钻孔一般可兼作排水钻孔,我矿钻杆直径为75mm,符合要求。

(2)探水措施

①在采煤过程中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采”的探放水原则。

②在采煤过程中发现有透水征兆,必须停止采煤,派专职探放水人员对其地点进行探放水。

③探水前准备工作:

a.探水前,地测和探放水人员必须亲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