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849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七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届高三10月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届高三10月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些年,文化创新已经成了流行词汇。

所谓文化创新,其实并不在于创造一些新口号、新提法,关键是要能针对时下所面临的问题,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所以,在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时,首先应考虑我们当前遇到了什么问题。

从国际社会经验讲,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

美元,即人们有了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会有强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此时社会容易爆发信仰危机。

据2013

年的数据统计,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6767

美元,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信仰领域也问题重重。

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

毋庸置疑,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放眼全球,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法国有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德国有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

法国不会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完全接受德国文化,反之亦然。

这本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识。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主张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势力非常强大,这无异于摧毁自己的精神长城。

其实,文化创新决不能摒弃本国的文化传统,相反,文化创新恰恰应该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前提。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

为此,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头活水问题。

这里所说的源头活水有两层意思:

一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中华元典那就是要重视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最基本的文化经典,比如五经四书等。

中华元典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其对于一个民族的存续至关重要,正如古语所说:

叶断犹可将,根断心永绝。

但对于这一根脉,我们向来是不太重视的。

上世纪初曾经积极倡导政治革新的梁启超对此深以为忧,他说:

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

从梁启超的时代算起,到今天已经一百年了,中国文化传承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断裂,真正能读懂五经这几部中华元典的人微乎其微。

中华元典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人才培养,这里重点应该高校的人才教育和培养,要能够对现行教育体制乃至高校学科设置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都设有古典学系,以古希腊文献、古罗马文献等为依据,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等。

古典学甚至成为这些大学的招牌学科和专业。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代经典对于子孙后代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它们进行研究和传承是后世学者的天职和责任。

而我国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民族的元典学(即经学)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需要反省。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将上述两个层面的源头活水结合在一起,即将经典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体制中来。

事实上,只有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才有文化创新的根基。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化创新将无从谈起。

(选自姜广辉《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创新的关键是要能探索出解决时下所面临的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而不在于能否

创造一些新口号、新提法。

B.我国当前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经济快速发展而人们

精神信仰领域产生危机。

C.对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创新都应该立足于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决不

能抛弃本国的文化传统。

D.要解决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问题,首先是要将经典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制之中。

则,文化创新只能成为空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

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

B.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是中华元典的传承,二是人才的培养。

C.西方一些著名大学极其重视对古代经典的研究与传承,与之相反,我国却把民族的元

典学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

这种做法要反思。

D.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文化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反而容易爆发信仰危机。

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精神信仰领域也出现诸多问题。

B.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沿着自己的传统发展。

但遗憾的是,自近代以来,中国却有很

强的势力主张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

C.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中国文化的根脉是五经四书,但人们对其重视不够,

真正能读懂的人也微乎其微。

D.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要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乃至高校学科设置中不合理之处,如设立古

典学系,研究并传承古代经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苏童

儿女们没有见到过那只白鹤。

老人说每天黄昏那只白鹤会到水塘边饮水,长长的嘴巴

浸在水中,松软的羽毛看上去比新轧的棉花更白更干净,它就站在离核桃树三步远的地方

饮水,有时候青蛙从水草丛中跳到岸上,它就扑开翅膀飞走了,有时候牛在地里哞哞地叫

起来,它就扑开翅膀飞走了。

但儿女们说他们就在水塘边灌溉耕地,他们从来没见过什么

白鹤。

又是黄昏,天边的云朵像一堆未被燃尽的柴堆,他所熟悉的原野、孤树、池塘和房屋

又发出一种低沉的叹息声,这种声音只有他能听见,儿女们有耳朵,但他们不相信天黑前

的家园会发出叹息。

老人想等会儿天就黑了,天一黑儿女们就要来喊他回去吃饭了,他们

对他还不坏,没有嫌他老来多病,但他们只会对他说,爹,回家吃饭了,爹,上床睡吧。

他们根本不知道他的心思。

老人捡起一根树枝,在池塘与核桃树之间的地上来回走了几步,

最后他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圆圈。

一个小男孩在池塘边捉泥鳅,一个小女孩在核桃树下捕蝴蝶,而老人靠着核桃树睡着

了。

白鹤怎么还不来呀?

小女孩没有抓到蝴蝶,就伸手去抓老人的耳朵。

老人睁开惺松的双眼望了望天空,他说,太阳一下山白鹤就会来的。

小男孩抓到了一条泥鳅,对他祖父说,你把泥鳅切碎了扔进水里,那只大鸟就会来的。

那不是大鸟,老人说,是白鹤,白鹤是最吉祥的鸟,人可以乘着白鹤到天堂去。

你要乘着白鹤去天堂吗?

小男孩问。

老人唇边掠过一丝悲凉的微笑,他说,不是什么人都能乘上白鹤的,我也不敢想我能

乘上白鹤,可我说什么也不会让他们把我拉到西关去。

他们拉你到西关去干什么?

小男孩说。

西关有个火葬场,老人对孙子比划了几下,嘴里发出噼啪啪模拟火焰的声音,他说,

人到了西关就化成一股黑烟。

小男孩发现祖父的眼睛里突然噙满了泪,他用手去抹了抹祖父的眼睛,你别怕,小男

孩想了想安慰祖父道,人不会变成烟的。

人会变成烟,老人一动不动地靠在核桃树上说,人是会变成一股烟的。

春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祖孙三人,蜻蜓在池塘的水面上飞,粮食种子在池塘边的泥土

下生根发芽,蒲公英在路边开出了黄色的小花,那些年幼的生命都环绕着七十三岁的老人

飞翔或者生长。

小女孩跳到地上的大圆圈里蹦着跳着。

别在里面玩,老人朝孙女摇着头说。

那是爷爷睡觉的地方。

你要是把自己藏在这里,他们找不到你就不会拉你去西关了。

小男孩忽然眼睛一亮,

拉住祖父的胳膊说。

老人的身子哆嗦了一下,说,可是谁来给我挖这个坑呢?

我来挖,男孩说,我会挖坑!

老人笑了笑,他不再说话。

他闭起眼睛,老人的嘴角上残存着那丝宽和的微笑,但他

知道眼泪正在不知不觉中流出来,他听不见眼泪滚落的声音,只听见四周的土地仍然散发

着沉沉的叹息声。

我还在呼吸,我还活着呢,老人仍然闭着眼睛靠在核桃树上,他说,带你妹妹到池塘

那边去玩吧,别太吵,你们不是想看白鹤吗?

太吵就会把白鹤吓跑的。

后来哥哥就模仿大人挥起铁镐,在大圆圈的中心挖下了第一块泥土。

小女孩伏在祖父的膝盖上看着她哥哥挖坑,她说,爷爷你别把自己埋起来,埋起来透

不出气,你会死的。

爷爷是会死的,可是死在土里比死在火里好,死在火里爷爷就变成一股烟,死在土里

爷爷还能看见白鹤,爷爷想让白鹤带着走呢。

老人说。

没有白鹤,小女孩说,爷爷你骗人,我爹说你老眼昏花,把池塘里的鹅当成鹤哩。

白鹤会来的。

老人抬头望了望天空,他说,等太阳落山白鹤就会来的。

爷爷,你是不是不想进去了?

男孩端详着祖父的脸,他说,你怎么哭了?

是你自己要

这样的,你要是不想埋就别埋了,我们回家吧。

不,我就要进去了,老人缓缓地站起来。

老人朝池塘上空观望了一会儿,自言自语着,太阳下山了,白鹤该飞过来了。

老人扣好了衣服的扣子,小心翼翼地滑进了深坑中,老人站在坑内,仰着脸对孙子露

出了满意而欣慰的笑容,他说,好孩子,现在开始铲土吧,记住,一铲接住一铲,我不让

你停你就千万别停,来,开始铲土吧。

男孩顺从地开始铲土,除了几声沉闷的咳嗽声,他没再听见祖父的嘱咐。

祖父已经嘱

咐过了,不让他停他就不能停。

于是男骇一铲接一铲地往坑里填土,他看见潮湿新鲜的黑

土盖住了祖父花白的头发,这时候他犹豫了一下,他说,爷爷,再填你会透不过气的,他

听见了祖父在泥土下面的回答,祖父说,别停,再来一铲土,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泥上下面传来的声音听来很遥远,但却清晰……

(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的白鹤,不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而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神秘而美好,孤独而优雅,寄寓着老人的理想与希望。

B.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展示了中国乡村的生活风貌并揭示出社会变所带来的问题,批判

了一些农村人观念的传统落后,也透露出对他们的同情。

C.阳光下飞舞的蜻蜓,发芽的种子,开花的蒲公英,散发出生机与活力,与老人并不幸福

的晚年生活以及悲剧结局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

D.老人的死,并不是因为他的生命真的到了尽头,而是他的儿女们和孙辈们共同埋葬了他,

小说用了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引领读者思考。

E.老人在地上画的一个圈,其实是他为自己选好的墓址,当孙子主动提出要为老人挖坑的

时候,老人流下了得偿所愿的眼泪。

5.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

6.根据本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插入了影视剧中孙悟空被压五指山的镜头。

你认为这种改

编是否成功?

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赵世延,字子敬。

世延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

弱冠..,世祖召见,俾

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

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时年二

十有四。

元贞元年,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丁内艰

...,不赴。

十年,除安西路总管。

安西,故京

兆省台所治,号称会府。

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陕民饥,省

台议请于朝赈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

从之所活者众。

延祐元年,省臣奏:

比奉诏汉人参政用儒者,赵世延其人也。

帝曰:

世延诚可

用,然雍古氏非汉人,其署宜居右。

遂拜中书参知政事。

明年,仁宗崩,帖木迭儿复居

相位,锐意报复,属其党何志道,诱世延从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罪,逮世延置对,至夔

路,遇赦。

世延以疾抵荆门,留就医。

帖木迭儿遣使督追至京师,俾其党煅炼使成狱。

有旨,事经赦原,勿复问。

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

居囚再岁。

中书左丞相拜住屡言世延亡辜,得旨出狱,就舍以养疾。

未几,帖木迭儿死,

事乃释。

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屡奏:

臣衰老,乞解中书

政务,专意纂修。

帝曰:

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

四月,仍加翰林

学士承旨,封鲁国公。

秋,以疾,移文中书致其事。

元统三年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

至正二年,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有修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

活者众。

B.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

者众。

C.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

者众。

D.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

者众。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

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御史台是元代的中央监察机构,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

肃正纲纪。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延祐是元朝元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

中的元贞至顺仁宗至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世延才华横溢,年少得志。

20岁就被世祖召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24岁被授予承

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

B.赵世延做官时爱惜百姓,为百姓着想。

陕西饥荒,不等朝廷赈济,他以自己的身家财产

担保,希望先开仓赈民,救活了许多人。

C.赵世延为官有道,深受朝廷重视。

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但皇帝

不同意,还又给他加封官职。

D.帖木迭儿多次陷害赵世延,不仅指使其党羽诬陷赵世延,更亲自向皇帝诬告赵世延有罪,

直至帖木迭儿去世,这件事才罢休。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5分)

答:

(2)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

(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22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

(1)

(2)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此诗写于829

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

E.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

(2)本诗前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赏析。

(6分)

答: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

(1)

(2)题。

鹧鸪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注释:

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

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词中表现出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

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推崇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词中的陶

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

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

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逍遥游》中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

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描绘了诗人在高峻的山峰上,

用手抚胸,对天长叹的情状。

(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蛟龙和寡妇的表现,侧面烘托客人的箫声非常具有

感染力的两句是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

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这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

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为人民众办实事,办好事,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的作风。

成都市政府近年来安土重迁,拨给搬迁的农民一笔拆迁费,帮助他们在建设新家园后,还有足够的生活费用。

新世纪初,某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走向诺贝尔奖文学丛书,丛书囊括了当代可能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真可谓蔚为大观。

男人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

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这几十年的中国大学院校,象钱老这样有良知,不为金钱名利所动,一心做学术研

究的真正学者专家实属百里挑一了。

A.B.C.D.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

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

B.针对AI机器人会抢美国工人饭碗,新版路线图指出,过去五六年里美国新增约60

万个制造业岗位。

C.有关发言人日前指出,如果美国不改变目前实行的对华贸易政策,那么谁也不能保证在

中美之间不会爆发一场后果严重的贸易战争。

D.企业向政府申请科研项目,政府拿出科研经费让企业研发技术,成功后去申请属于自己

的专利技术,用纳税人的钱研发技术再去赚纳税人的钱,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16.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不胜感激。

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如您们需要帮助,我们将鼎力相助,不遗余力。

D.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

_____________,也应注重效率,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

_______________,比如有的地方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认定的方法,

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

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以多劳多得的方式

激发众脱贫致富积极性。

制度建设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特点,__________,来激发出

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答:

18.央视《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请仿照下面主持人的开场白,以选择

为主题词,仿写一段开场白。

要求:

结构相似,不超过180字,有四处引用。

(6分)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的。

这是宝玉与

黛玉之不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

这是《罗马假日》里,安

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

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

和别的人。

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答: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朋友圈被诗词曲赋

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着我们共同的文

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传承经

典、筑牢文化自信。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了出

来。

当然,也有人疑惑: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使用文言文了,我们为什么还需要

古典诗词?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坦言:

在升学压力下坚持古诗文教育很不容

易,高考语文一共才6分默写分,利用背书的时间多做几道理科题,分数可能早就到手了!

一些学生课余私下问黄荣华老师:

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古诗词吗?

你对以上材料内容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

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成都七中高2018届高三上期10月综合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1.D解析要解决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问题,首先是……不准确,原文是中国

当前的文化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原文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化创新将无从

谈起,这一点指只有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而不是将经典文化

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制之中。

2.C解析与之相反,我国却把民族‘元典’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不正确。

根据原文,我国是一定程度上把民族的元典学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

3.C解析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中国文化的根脉是中华元典,五

经四书只是其中的代表。

4.BE。

B项,文中没有批判一些农村人观念的传统落后。

E项,当得知孙子要挖坑时,

流下的眼泪一方面是可以实现愿望,另一方面也有对人世的不舍与无奈。

5.

(1)交代老人生活状况,老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不被理解,突出了人物形象。

(2)老人在地上画圈,是个悬念,同时也为下文主人公对死亡方式对选择作铺垫。

(3)表达出老人和土地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揭示老人悲剧的原因。

6.示例一:

改编不成功。

(1)故事围绕老人展开,介绍了他的生活状态,交代了人物

结局,插入的片段反而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

(2)小说主人公人物形象已经刻画得很

丰满,加入的部分,显得累赘。

(3)小说主旨明晰,插入其他内容,反而会对主题的

理解造成干扰。

(4)小说语言风格富有诗意,《西游记》的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