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392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doc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以岗位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以“共建共管、互利双赢”为原则,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专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破解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形成以“1个中心、4个模块、4个阶段”为特点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瞄准职业岗位,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组织实施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一)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存在的“宽而不精、学而不专”的问题,我们瞄准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检验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兼顾医疗卫生大行业就业岗

位迁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以校企双赢为基础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确定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医学检验专业是面向医疗卫生技术行业的通用型、宽口径专业,具有专业涉及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广的特点,但普适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存在学习内容全面但不深入、学生学无专长的问题。

因此,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

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专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临床检验为核心职业领域,以疾病预防、病理检验、血液配送、计划生育、市场营销等为就业拓展职业领域,作为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及考虑了毕业生较为宽泛的就业渠道,又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医院走访、专业研讨会、问卷调查、毕业生调查等形式的专业调研,明确了医疗卫生技术行业对人才需求主要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医学检验研究型人才;第二类是能够掌握检验诊断标准及检测方法,对医学检验过程质量监管及检测评价的检测人员;三是掌握检验工作原理,熟悉各项检验工作流程,会进行相关疾病检测的操作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主要侧重于第三类型,适度培养第二种类型。

在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聘请10余名行业专家,进行课程开发的指导,分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审核。

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考虑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

临床输血与检验、卫生理化检验技术、临床实验室管理、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美学,具体有卫生检验、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论文的撰写等专业拓展能力

思政课、形势与政策、体育、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人际沟通与交流、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军事训练、艺术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素质与职业能力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临床医学概要,使学生具有辅助临床诊断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及应用能力

岗位素质模块

岗位专业模块

岗位拓展模块

岗位技能模块

课程体系

图1“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同时,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结合课程教学、配合三种能力培养主线,设置

“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梯进、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过程,构建专业实践教学系统。

见图2所示实践教学过程

仿岗实训

岗位实践

专业基础课程

基本素质课程

专业拓展课

专业技能课

岗位实践

顶岗实习

毕业论文

到医院真实环境下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仿岗实训

到医院进行岗位认知见习,对岗位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

岗位认知

顶岗实习

进入医院检验科顶岗实习

提升

图2实践教学过程

岗位认知是学生到医院进行岗位认知见习,体验真实工作场景,产生对工作岗位的初步感性认识,激起专业学习兴趣。

仿岗实训是指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工作环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际或仿真工作任务的实训,通过仿真实训,使学生熟悉真实的工作过程及规范,掌握相应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岗位实践是指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后,在校外基地或校内实训基地的实

际工作岗位跟着指导教师参加实践,全面体验真实工作状态,并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开展一定的工作任务。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按照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到对口校外医院或独立检验中心在多个相关工作岗位上轮流跟班实习的实践教学活动。

由于学生前期在学校完成了必须的理论知识学习,又经过校内实训,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以“员工”的身份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有效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与以往的实践教学不同的是,改革后的实践教学系统更明确技能培养的梯进关系,使学生的认知与技能逐步提高,同时注重行业综合性的轮岗与顶岗,全面接受真实工作环境的职业熏陶,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

本专业的“四层次”实践教学系统已经在2011级和2012级检验专业学生中开展实施。

表3专业实践教学系统

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40周

毕业设计6周

岗位实践

临床模拟检验实训4周(校内)

临床标本检验3周(校内。

校外)

设计性实训6周(校外)

仿岗实训

虚拟实验10学时(校内)

基本技能实训30学时(校内)

专业技能实训35学生(校内)

岗位认知

验证性实验20学时

(校内)

医学检验岗位见习1周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特点体现为以下三点:

——明晰能力培养主线

根据医疗卫生行业对检验人员岗位素质、岗位技能、岗位专长(拓展能力)三类人才的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能力培养的三条主线。

根据三种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依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内容与其相关性进行重构、形成课程(图3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与专业原课程体系课程相比,重构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已发生变化,如调整了岗位素质课程中的人文课程比例——对语文、英语和计算机课时调整为10﹪——20﹪的比例;岗位专业课缩减医学基础知识,增加化学课程的课时比;岗位技能课程增加了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生物安全知识,并将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涉及到的通用技能从中遴选出来,组成综合技能训练课。

另外从临床检验基础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中的仪器分析和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内容删减出来,组成两门岗位拓展课程,增加学时和教学内容。

这种变化是以实用性和够用性为原则的。

四模块课程中,岗位素质课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基础能力,为能力结构的低层;岗位专业课是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大行业岗位群的基本专业能力要求设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前提,未能力结构的中层;岗位技能课程是根据临床检验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设置,为能力结构的顶层。

岗位拓展课是使学生形成岗位职业能力,便于延伸到更为宽泛的就业岗位。

在设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能力的关联性。

图3《医学检验技术》课程构建思路

——注重职业迁移能力培养

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岗位群,是一个医疗卫生技术大行业的范畴,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医疗卫生技术大行业的就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

在临床检验能力培养上,临床检验基础等6门岗位技能课程为检验的核心课程,是面向临床检验行业的,仪器分析、检验质量控制、临床诊断学基础(包括影像检验技术)、营销学是面向医疗卫生技术大行业的,将岗位拓展课作为延伸和补充,以适应大行业的要求。

——注重职业生涯规划

为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设置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

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始业教育,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第一学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检验行业及未来的职业领域,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每学期邀请行业企业人员、优秀毕业生到校进行职业讲座,并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清晰职业生涯之路。

在第四学期(顶岗实习前),进行就业教育,指导学生的就业招聘。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教

学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实训条件保障、质量评价等方面,学校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交流与协商,以校企共定方案、共担任务、共管过程、共评质量为原则,进行系统设计。

3.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初期,我们遇到了三大问题:

一是专业的教学资源缺乏,缺乏符合专业改革要求的项目性教材,教学资源分散无系统,尤其是实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二是教师的职教理念与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不够;三是专业实训条件不足,原有的实验实训设施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我们发现宜春市几大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可以化解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借助医院的现有条件,为我们的学生提供见习或短期实习的平台;再者区域内几家综合性医院聚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检验技术人才,可以成为专业师资的外援,也可为校内师资培养提供条件。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往往是主动的一方,企业为被动的一方,只有让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感受到责任,才能激发其合作热情并保持长效。

为此,我们提出了“共赢”的理念:

学校借助医院或企业的技术资源,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执业环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利用学校的师资优势、设备和教学环境开展职工培训、技术交流、科学研究和行业资源库建设,实现校企双赢。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通过构建检验技术联合体,将专任教师与医院或企业技术骨干纳入到同一管理平台。

专任教师进入科研团队,参与新技术研发,一方面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协助医院开展技术服务。

几年来,我们陆续聘请了近20名企业技术骨干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参与课程开发,开展专业讲座,进入专业教学团队,实现了校企智力资源上的“互利”

在课程和资源库建设上,我们采用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均确定共建企业,院方适时为教学提高行业新技术、新标准。

共同商定课程内容

的选取和组织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共同实施教学,三年来与医院合作或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编写了4部校本教材,充实了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我们通过引入行业标准大力改造和新建校内实训基地,提高校内基地实训质量。

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地方实力的医院或独立检验中心作为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基地教学功能的建设,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课程教学,实现校内外培养的优势互补,解决了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医院准员工,真刀真枪进入职场,同时医院员

工作为“学员”接受学校的“指导”更加明确作为指导教师的义务和职责,从而推动医院人员方提高理论水平。

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

图4所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途径

企业

学校

图4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途径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紧扣校企合作的主线,逐渐形成了以行业企业优势资源为依靠,以校企共赢为长效合作机制的保障,以校企“智力资源共享”、“技术资源互补”、“临床工作与教学互动”最后实现“学生与员工角色互换”为特点的人才培养途径,并最终形成基于工作岗位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5.这种模式贯穿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与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培养质量评价、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岗位认知

仿岗实训

岗位实践

顶岗实习

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技能模块

专业拓展模块块

基本素质模块

图5“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对专业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造。

将全部专业课程纳入精品课程建设范畴,组建课程团队,制定课程建设实施细则,营造课程建设氛围,引入竞争机制,形成课程建设梯度;融入行业标准、工作流程等元素,采用各种项目为载体,使专业课程更贴近工作项目任务,采用多元化课程评价,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本专业现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同时以精品课程和技术交流网站建设为途径,建成专业资源库,有力地支撑了专业人才的培养。

1.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营造课程建设氛围

组建多元化课程建设团队,是保障课程建设成效的关键。

医学检验专业通过制定课程建设细则,明确了校企共建课程要素、课程团队的组织结构及课程建设流程。

专业课程依据建设细则,确定课程负责人,并依托专业群师资力量,吸收不少于3名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团队。

课程团队成员按照相关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相互交流,集体评议,在行动导向理念指导下,进行课程系统化设计。

融入行业标准等,采用任务项目为教学载体,选取课程内容。

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评价方式,强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形成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特点设计项目教学方案,组织与开发教学材料,创新教学模式,并不断改进与完善。

课程建设流程见图6

人才需求调研

教学过程分析

教材开发模式

课程内容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结构分析

教育部门

职业学校

行业专家

工作分析专家

课程专家

专业教师

课程专家

行业专家

专业教师

课程专家

专业教师

课程专家

专业教师

学习结果

教材

课程标准

培养方案

能力标准

培养目标

图6课程建设流程

在课程建设具体操作上,注重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通过选派课程负责人参与

国内课程开发培训,邀请校内外知名课程专家进行讲座,举办精品课程展等方式提高全体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开发能力;二是将课程改革作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的一部分,要求每位专任教师选择一门课程或一个教学项目进行整体设计,并通过说课的形式进行考核,形成人人参与的课程建设氛围,夯实了课程改革的基础;三是形成定期汇报和研讨制度,即每过一个月,由课程负责人会报课程建设情况,并由其他课程团队进行点评讨论,共同交流课程开发的心得与困惑,提升课程改革效果。

2.践行工作过程导向,推动课程内涵建设

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基本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改革。

在建设过程中处理好传承于摒弃。

引进与借鉴的关系以及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决课程设置原则、课程载体选择、课程内容重构等问题。

同时,各课程根据自身特点设计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将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到课程实施中,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案,提高课程建设效率,推动课程内涵建设。

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见图7

课程内容改革思路

职业标准

模块知识选取原则:

服从医学检验专业职业问题取向

支撑后续课程:

应用实例、项目任务

支撑技能证书考核应会应知内容

符合心理与学习动机发展规律

实践技能选取原则:

服从职业问题取向

检验专业基本技能

支撑技能证书考核应会技能

符合心理与学习动机发展规律

素质要求选取原则:

服从职业问题取向

支撑检验师(士)职业岗位应具能力

支撑可持续发展、自主学习

符合心理与学习动机发展规律

图7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

——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

通过对应工作领域的任务和职业能力的系统化分析,明确知识和技能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行业和企业的职业资格要求和标准,确定教学内容。

其次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典型案例为教学载体,构建教学项目。

第三,基于教学项目的相关性,知识与技能的梯进性,由易至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序化教学项目。

《综合技能训练》科目基于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融合检验行业标准,选

取与组织教学内容。

该课程将临床检测项目中相关性较强的内容进行整合,并按照课程的章序来确定大类检测项目,以此设计学习过程,在教学载体上,选择较常见的病例开展实践操作。

——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

教学模式的设计强调从工作情景出发来考虑,以塑造学生的行为能力为重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使学生的用脑和动手能力可以同时得到锻炼,促进其平衡发展。

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实践经验,熟悉工作行为,在教学中要突出工作能力要求。

同时专业要求各课程根据自身特点设计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均以小组为单位,以具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真实的工作流程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将企业的职业环境体现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节,促进学生在临床职业环境中学习成长。

校企教师组织指导,专任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整个项目任务,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给以设计要素和经

验方面的指导。

学生完成的项目检查设计方案由指导教师点评、反馈总结形成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素养培养为一体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如图7所示,该课程为微生物检验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评价方式改革

为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我们改革评价方式,制定符合各课程特点的多元化评价为特征的评价方案,并在开课前向学生公布。

主要采取过程评价、理论考评价、实际操作评价等方法。

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对其进行的学习工作态度、操作规范、制度执行、团队合作、以及项目成果考核;理论考核评价是指对学生知识点掌握与运用的考核,一般为笔试;实际操作评价则是由学生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对其工作技能、知识综合运用及成果质量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针对课证融合课程一般以证代考。

——职业素质培养

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实验课程在校内开放式实训室完成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室管理制度执行,各项制度、实验操作手册规范了学生的操作行为,使学生明白检验工作中严谨性与诚信的重要性。

领悟职业思想,养成职业规范。

通过3年的建设,检验专业在课程的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微生物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药理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免疫学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药剂学》等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实施精品课程的优质教学,保证了人才的培养效果。

3.校企共建共享,开发专业资源库

——集合课程资源,建成教学资源库

由学校搭建平台,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多门课程的自主学习平台(图8精品课程网站),形成了医学检验类、药学类、药剂类、基础医学类等课程资源(图9教学资源库),形成了自主学习型课程库、专业学习标准库。

图8精品课程网站

图9教学资源库

——校企共建网络平台,建成行业资源库

搜集行业企业信息、行业标准、技术资料等建成交互式行业资源网,定期进行资料的上传更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利用网站,收集资源,跟踪行业发展,补充完善资源库;将资源库运用于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为人才培养服务。

见图10、11。

图10专业资源库内容图11专业资源网站

四、课程建设特色与亮点

(一)创设“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新途径

紧扣校企合作主线,以共定方案、共担任务、共管过程、共评质量、共享成果为途径,在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与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培养质量评价、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借力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形成了以能力梯进递次推进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新途径

(二)以检验技术联合体为平台,构建了共同推进专业发展与行业技术进步的运行模式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依托行业优势,由学校牵头,联合本地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组建医学检验技术联合体,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开展专业建设、新技术研发,扩大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举办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技术骨干参加的检验技术论坛、开办技术交流网站、建设共享型行业资源库等,促进行业技术进步,达到校企双赢。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构建为4个模块,即岗位素质模块、岗位专业模块、岗位技能模块、岗位拓展模块。

依据行业标准、精选教学内容,打破学科体系结构。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规范要求整合课程,课岗融通、双证融合,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就业导向,将项目课程考核评价与社会、医院(企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考试接轨。

(四)专业实践课程“虚拟”与“仿真”教学手段并用,夯实岗前能力基础

在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推行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临床标本、真实的临床检测项目、真实的临床仪器设备、真实的检验报告作为考核标准,由本校有丰富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和临床一线检验人员亲自指导。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自觉性强,实践能力提升快。

(五)“优势互补、功能衔接”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在医院检验科,合作共建融教学与实践为一体的“医学检验教学·实践·实习”基地,部分核心课程在具备学科优势的医院教学,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类似的临床实际环境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校院双方共同参与学生的实践技能考核。

在校内建设与临床检验科流程相同的专业实训环境,技术水平只需达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要求,主要作用是学生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

2013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