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92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精品.docx

峨眉山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精品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峨眉山测量实习

1.地形测量技术设计(计划)的主要作用

1.1设计目的

(1)通过地形图测量对该区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评价、估算,对项目建设之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论证,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解读与使用测量规范,加深对控制测量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的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依次实际的应用。

(2)熟悉并掌握布设等级控制网的全过程,包括编写技术设计(课程设计)、选点埋石、外业观测、数据检核与平差计算、编写技术总结(实习报告)等部分。

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训练,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的计划、组织与管理能力

2.主要技术依据

(1)《测量学》(第三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学》编写组,北京:

测绘出版社;

(2)《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XX),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示第一部分:

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XX),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XX),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5)《“峨眉”地形测量认识实习指导书》

3.地形测量技术设计(计划)的主要内容

3.1任务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实习计划。

3.2测区范围(红色区域)和地理位置

测区大概位于北纬73°50′,东经72°15′。

东临峨眉山国际棒球场,南临峨秀湖景区,西临峨山镇,北靠峨眉院子,测区面积约为62500㎡。

图1测区范围及地理位置

3.3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处于风景宜人的峨秀湖景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气候宜人。

通过卫星影像图查看,测区分布有少量居民地、公路、农田、林地、荒地等要素。

本区大部分为平地,地势平坦,地形开阔。

由成都理工大学峨眉教学基地均可步行到达测区各作业点。

区内主干道有名山南路、306省道和峨秀湖风景区道路。

名山南路和306省道车流量较大。

行走及测量中尤其注意交通安全。

其余部分道路为乡村道路和人行道。

非交通要道,车流量较小,有利于测量工作的展开。

3.4已有资料情况

(1)本工程在实习基地门外侧设有起始标准点,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2)本工程在实习基地门外侧设有起始标准点,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起算点。

(3)测区大部分为平地,地势平坦,地形较为开阔,高差不大。

4.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4.1规格

(1)本次任务要求完成250mx250m范围的一副1:

500的地形图

(2)平面采用独立坐标系,基本等高距1:

500为0.5米。

(3)投影方式为高斯投影

(4)成图方式为半自动测图即全站仪+小平板

(5)地形测量基本精度要求:

(6)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7)高程控制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0mm。

(8)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1mm;

(9)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4.2主要技术指标

(1)二级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

表1二级导线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环或闭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量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二级

2.4

250

≤±15

≤±8

≤±1/10000

表2二级导线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

使用仪器

测回数

2C互差(″)

半测回归零差(″)

同一方向值测回较差(″)

方位角闭合差(″)

测角中误差(″)

垂直角指标差之差(″)

垂直测回较差(″)

二级

DJ2

1

18

12

12

≤±16√N

≤±8

≤±15

≤±15

表3二级导线边长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

使用仪器

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差(mm)

单程各测回较差(mm)

备注

二级

1

≤±10

≤±15

(2)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a.高级点间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得大于8km,支线长度不得大于4km。

b.四等水准要求精确至1mm。

c.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

表4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公里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km)

水准仪的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mm)

山地(mm)

四等

10

≤16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20√L

6√n

注:

L为附合路线或环路路线,n为测站数

表5水准测量测站限差

等级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黑红面读数差(mm)

黑红面高差之差(mm)

四等

100

5

10

3

5

(3)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而定,传统测图方法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密度不宜小于下表之规定

表6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点/km^2)

测图比例尺

图幅尺寸(cm)

解析图根点数量(个)

全站仪测图

GPS-RTK测图

平板测图

1:

500

50x50

2

1

8

表7图根导线主要技术技术要求

比例尺

平均边长(m)

导线全长(m)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m)

方位角闭合差(″)

水平角测回数(DJ6)

测距

仪器类型

方法与测回数

1:

500

80

900

≤1/4000

≤±40√n

1

全站仪

单测回

1:

1000

150

1800

1:

2000

250

3000

注:

n为测站数

平面位置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

表8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

半测回归零差(″)

两半测回角度较差(″)

测距读数较差(mm)

正倒镜高程较差(m)

≤20

≤30

20

≤hd/10

注:

hd为基本等高距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如下表

表9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的主要技术要求

附合路线长度(km)

仪器精度等级

中丝法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

垂直角较差(″)

对向观测高度较差(mm)

附合或环形闭合差容许误差

≤5

6″级仪器

2

25

25

≤80√D

≤±40√[D]

注:

D为电磁波测距边的长度(km);仪器高和目标高应准确量取至1mm

c.地形图的精度要求:

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与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应符合下表:

表10图上地物点点位中误差与间距中误差(图上mm)

地区分类

点位中误差

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

建筑区和平地、丘陵地

≤0.5

≤±0.4

山地和设站施测困难的旧街坊内部

≤0.75

≤±0.6

高程精度:

测区建筑区和平坦地区,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

5.设计方案

5.1水准测量

5.1.1水准测量的基础准备

使用仪器

 

表11仪器配置单

编号

仪器名称

配件及型号

数量

1

水准仪

水准仪(DS3)

1台

2

水准仪脚架

1副

3

水准尺

1对

4

尺垫

1对

(2)精度指标:

四等水准测量仪器为“博飞AL328”自动安平水准仪

表12“博飞AL328”自动安平水准仪主要技术参数

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数的标准偏差

1.5mm

望远镜

正像

物镜通光孔径

40mm

视场角

1.5°

视距乘常数

100

视距加常数

0

放大倍数

28×

5.1.2仪器校准或检定

按《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XX)之规定,用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DS3光学水准仪及其标尺,在作业前应进行如图表所示各项检查。

另外,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每天检校一次i角,作业开始后7个工作日内,若i角较为稳定,以后每隔15天检校一次。

在作业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检校表中第2、8项,若对仪器某一部件的质量有怀疑时,应随时进行相应项目的检验。

表13三、四等水准测量用DS3水准仪及其标尺作业前检验项目

序号

仪器

检验项目

备注

1

水准标尺

标尺的检视

2

标尺上圆水准器的检校

3

标尺分划面弯曲差的测定

可以不作要求

 

4

一对标尺零点不等差及基、辅分划读数差的测定(双面区格式)

5

一对标尺名义米长的测定

不作要求

6

标尺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

不作要求

7

水准仪

水准仪的检视

8

水准仪上概略水准器的检校

9

i角的检校

只检不校

标尺检定

(2)标尺的检视

标尺的检视主要内容包含两反面,即

标尺有无凹陷、裂缝、碰伤、划痕四等水准测量仪器为“博飞AL328”自动安平水准仪

按《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XX)之规定,用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DS3光学水准仪及其标尺,在作业前应进行如图表所示各项检查。

另外,自动安平光学水准仪每天检校一次i角,作业开始后7个工作日内,若i角较为稳定,以后每隔15天检校一次。

在作业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检校表中第2、8项,若对仪器某一部件的质量有怀疑时,应随时进行相应项目的检验。

标尺的检视主要内容包含两反面,即

1 、脱漆等现象;

2 标尺刻划线是否清晰,有无异常伤痕。

(2)标尺上水准器的检校

1 在距离水准仪约50m处的尺桩上安置水准标尺,是水准标尺的中线(或边缘)与望远镜竖丝精密重合。

如标尺手上的气泡偏离,则用改正针将标尺圆形水准气泡导至中央。

2 将水准标尺旋转180°,使水准标尺的中线(或边缘)与望远镜竖丝精密重合。

观察气泡,若气泡居中,标尺此面已垂直,否则应重新对水准仪十字丝进行检校。

3 旋转水准标尺90°,检查标尺另一面是否垂直,其检校方法同~。

4 如此反复检校多次,使标尺能按标尺上圆水准器准确地位于垂直位置。

水准仪检校:

(3)水准仪的检视

1 外观

各部件是否清洁:

有无碰伤、划痕、污点、脱胶、镀膜脱落等现象。

2 转动部件

转动部件、各转动轴和调整制动螺旋等转动是否灵活、平稳;各部件有无松动、失调、明显晃动;螺纹是否完整,磨圆程度等。

3 光学性能

各光学部件性能是否正常,望远镜视场呈像模糊,则此望远镜不能使用。

4 补偿性能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是否正常,有无粘摆现象。

5 设备件数

仪器部件及附件和备用零件是否齐全。

(4)概略水准器的检校

图2概略水准器校正螺丝

目的:

使圆水准器轴//仪器竖轴。

检验:

1 用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

2 望远镜旋转180度,若气泡仍居中,满足要求;若气泡不居中,需进行校正。

校正:

用脚螺旋调气泡偏离值一半;

用圆水准器的校正螺旋再调一半;

重复步骤~,直到仪器无论在任何方向,气泡中心始终位于中央位置时为止。

(5)水准仪十字丝的检校

图3十字丝的检验与校正

目的:

水准仪整平后,十字丝的横丝应水平,纵丝应铅垂,即横丝应垂直于纵轴。

检验:

整平水准仪后,用十字丝交点瞄准一个清晰的目标点P,转动水平微动螺旋,如果P点离开横丝,表示纵轴铅垂时横丝不水平,十字丝的位置需要校正。

校正:

旋下目镜处的十字丝外罩,用螺丝刀旋松开十字丝的四个固定螺丝,按横丝倾斜的反方向转动十字丝环,再进行检验。

如果转动水平微动螺旋时,P点始终在横丝上移动,表示横丝已水平,纵丝已水平,纵丝自然铅垂。

最后,转紧十字丝环固定螺丝。

(6)I角的检验基本原理

在地面选定两个固定点A、B,测出A、B的两次高差h`AB和h`AB。

设仪器存在i角误差,得:

5.1.3水准控制测量

(1)采用独立高程坐标。

从实习基地到测区形成一个闭合水准路线。

路线长约5.5千米。

在整个路线上每隔约80米是指一个水准点分别为p1、p2、p3、、、、、、pn。

标志一般选在道路旁指示牌下的钉子处,在峨眉高铁站附近直接利用已有的水准点。

观测使用DS3水准仪

(3)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单程观测。

支线应往返或单程双转点观测。

·照准后视标尺黑面,按视距丝、中丝读数;

·照准前视标尺黑面,按视距丝、中丝读数;

·照准后视标尺红面,按中丝读数;

·照准前视标尺红面,按中丝读数;

注:

视距丝和中丝读数均应在水准管气泡居中时读取。

5.1.4测量限差要求

表14测量限差要求

等级

观测方法

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的差

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的差

单程双转点观测时,左右路线转点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的差

四等

中丝读数法

3.0

5.0

4.0

5.0

因为测站误差超限,在本站检查发现后可立即重测。

若迁站后才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应经检测符合限差)起始,重新观测。

5.1.5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次实习的四等水准测量从已知高程水准点出发,沿一定数量的图根点布设一条闭合水准路线。

高程采用独立高程系。

具体要求如下:

(1)高级点间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得大于8km,直线长度不得大于4km。

(2)出测前应进行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其中,DS1型水准仪的i角误差不应超过15″;DS3型不应超过20″;

(2)按中丝读数法往返测,估读至毫米。

(3)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应附和下表规定

表15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公里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km)

水准仪的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mm)

山地(mm)

四等

10

≤16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20√L

6√n

注:

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n为测站数。

5.1.6测量成果

(1)成果的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

水准测量工作完成后,应按照CH1002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验收并编写检查验收报告。

水准测量成果在验收之后,应按照CH1003的要求进行质量评定。

(2)上交的资料

水准点之记的纸质文本及其数字化后的电子文本;

水准路线图、结点接测图及其数字化后的电子文本;

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仪器检验资料;

水准观测手簿,磁带、光盘等能长期保存的介质;

水准测量外业高差及概略高程表;

外业高差改正数资料;

外业技术总结。

5.2导线测量

本次实习的控制测量在高等级点作为基本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二级导线测量,坐标系采用独立坐标系,其主要目的是要获得各导线点的平面直角坐标,本次二级导线测量的范围是在峨眉山市北部偏东的峨山镇(测区)内。

5.2.1测量仪器

“中纬ZTRPro20”电子全站仪(一台)。

5.2.2标称精度

测距精度:

2mm+2PPm。

测角精度:

2″

5.2.3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

A.视准差的检查

(1)仪器安置在三脚架上。

(2)使用长水准及电子气泡精确整平仪器。

(3)盘左盘右分别测量距仪器100米处与仪器等高的同一个目标,记下两次测量的水平角。

(4)检查两个水平角的差值,理论值应该是180°。

如果有偏差,则需要校准。

B.指标差的校准

(1)仪器安置在三脚架上。

(2)使用长水准及电子气泡精确整平仪器。

(3)盘左盘右分别测量距仪器100米处与仪器等高的同一个目标,记下两次测量的竖直角。

(4)将两个竖直角相加。

--如果竖直角设置为天顶零度,理论值应该是360°。

--如果竖直角设置为水平零度,理论值应该是180°或540°。

(5)如果与上述数值有偏差,则需要校准。

C.长水准气泡和基座圆水准气泡的校准

(1)安置和拧紧基座在脚架上,然后将仪器拧紧到基座上。

(2)利用电子气泡,精确整平仪器。

打开仪器并激活电子整平气泡,如果设置单轴或双轴倾斜改正则会自动出现“对中/整平”界面。

或者在测量程序中按FNC功能键选择对中/整平。

(3)此时,长水准气泡和基座圆水准气泡应该居中。

如果不居中,应该使用改针调整,使其居中。

调整螺丝旋转方向规则:

·向左:

气泡向调整螺丝方向移动。

·向右;反之。

D.对中杆的检校

(1)单方向十字交叉法

如图所示,首先在地面确定A点,并在A点上安置好全站仪,然后再距离A点约30m处确定O点,并在O点处利用:

“勾股定理”画出AO连线的垂直放线EF线。

将山脚对中杆的下尖立于O点,其一支脚位于AO连线的延长线上,另一支脚位于AO连线的垂直方向OE线上。

第一步:

瞄准O点上对中杆的下尖,保持全站仪照准部水平不动,仅仅上仰望远镜使水平丝平分棱镜,指挥对中杆仅伸缩OE方向上的支脚,使望远镜上丝正好平分棱镜,这是对中杆在AO方向竖直。

 

 

图4单方向十字交叉法

此时,若对中杆上的圆水准泡不居中,则保持对中杆不动,调整圆水准器底部的矫正螺丝钉是气泡居中即可。

第二步:

保持对中杆的下尖不动,将两只脚架一起转动90°,使一支脚架移动至OF方向线上,另一支脚架移动至AO延长线上,再按照第一步的方法矫正。

此法也应用重复进行,是对中杆竖直是气泡居中。

(2)仪器脚架法。

将仪器的三角架张开安置于约1m的高度固定不动,把对中杆从脚架顶面的圆孔插下去,调整对中杆的下尖,使圆水准气泡居中,然后将对中杆转动180°,若气泡不居中,则调整圆水准底部的校正螺钉使气泡向居中位置移动偏离长度的一半,再从新将对中杆置平反复调整几次,知道对中杆转到任何位置,气泡都居中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校正前都必须先使元水准气泡居中,然后再将对中杆转到180°后观察气泡的位置。

5.2.4控制点的布设,标志的设置

如图所示,在测区旁的停车场选取

 

图5闭合导线

两个已知坐标的点B、A,从两点出发绕着测区每隔约250m确定一个点,编号以此为5、4、3、2、1形成闭合曲线,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表16二级导线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附合环或闭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m)

测量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二级

2.4

250

≤±15

≤±8

≤±1/10000

5.2.5观测

A.水平角的观测

二级导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分别以二测回观测其导线前进方向的左折角,二测回间度盘位置分别按00°00′和90°00′进行配置。

当观测方向不超过3个时,可以不归零。

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见下表:

表17二级导线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

使用仪器

测回数

2C互差(″)

半测回归零差(″)

同一方向值测回较差(″)

方位角闭合差(″)

测角中误差(″)

垂直角指标差之差(″)

垂直测回较差(″)

二级

DJ2

1

18

12

12

≤±16√N

≤±8

≤±15

≤±15

注:

N为折角数

B.边长的测定

二级导线边长按单向一测回测定,侧边的同时,按中丝法对向一测回观测导线边之垂直角。

观测时应测量导线一端的气象数据。

其中,温度读至0.5°C,气压读至1mmHg;仪器高和照准点觇标高分别量取至毫米(气象数据和仪器加、乘常数值也可以置入仪器内,由仪器内部软件自行改正)直接测平距。

边长观测的技术要求见下表:

表18二级导线边长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

使用仪器

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差(mm)

单程各测回较差(mm)

备注

二级

1

≤±10

≤±15

5.2.6内业的计算

如图所示,设A点为已知点,B点为未知点,当A点的坐标,、边长和坐标方位角均为已知时,则可以求得B点的坐标,,

 

图4坐标正算

5.3三角高程测量

本次实习主要是在峨眉山市北部偏东的峨山镇(测区)内进行三角高程测量工作,其基本测量的思想是,根据由测站向照准点所观测的竖角(或天顶距)和他们之间的斜距或平距,计算测站点与照准点之间的高差。

其主要目的是获得各点的高程。

5.3.1测量仪器

“中纬ZTRPro20”电子全站仪(一台)。

5.3.2标称精度

测距精度:

2mm+2PPm。

测角精度:

2″

5.3.3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

(同导线测量)

5.3.4三角高程测量的施测

(1)将安置全站仪在已知点A上,用钢尺量仪器高i和觇标高v,分别量两次,精确至1mm,取其平均值计入三角高程测量计算表中。

(2)用十字丝的中丝瞄准B点觇标顶端,盘左、盘右观测,读取竖直度盘读书L和R,计算出垂直角α计入三角高程测量计算表中。

(3)将全站仪搬至B点,同法对A点进行观测。

外业结束后,计算高差和所求高程。

首先用对向观测所得高差平均值,计算闭合或符合路线的高差闭合差。

计算闭合和附和路线的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

当闭合差不超过容许误差时,按与边长成正比的原则,将闭合差反符号分配到个高差之中,然后用改正后的高差,从起算点推算各点高程。

三角高程计算过程及成果均填入三角高程测量计算表中。

5.3.5内业的计算

如图所示,在测区上A、B两点间测定高差,在A点设置仪器,在B点竖立标尺。

仪器高为i,目标高为v,测出倾斜视线IM与水平视线IN之间所夹的竖角α

图5三角高程原理

若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已知为S,则

+v=S+i

若A点的高程已知为,则B点的高程为

=+=+S+i-v

5.4碎部测量

5.4.1测量仪器

“中纬ZTRPro20”电子全站仪(一台)。

5.4.2标称精度

测距精度:

2mm+2PPm。

测角精度:

2″

5.4.3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

(同导线测量)

5.4.4点的布设及碎部测量的施测

如图:

图6碎部测量

在测区范围内选择道路转折点、交叉点以及停车场的角点等地物拐点和明显的坡度变化点作为碎部特征点。

为了能真实地反映地貌形态,在地面较平坦或坡度无显著变化的地区,碎部点也要保证一定密度。

反映地貌形态的碎部点(即地形点)最大间距和测量碎部点时的最大长度,应满足规范的要求,具体如下表:

表19地形点最大间距和最大测距

测图比例尺

地形点最大间距(m)

测距最大长度(m)

地物点

地形点

1:

500

15

160

300

为了直接由全站仪读出测站点的坐标方位角,全站仪在照准已知点B定向时(如图)应将度盘配置成AB的坐标方位角。

这样,在全站仪照准碎部点P时的读数就直接是AP的坐标方位角了。

按坐标正算公式:

=+AP

=+AP

用计算器算出P点的坐标,然后再图板上直接按坐标值XP,YP展绘,即得P点在图上的位置。

展绘P点的工具可用特制的展点仪,也可用边缘刻有毫米分划而质量较高的三角板。

5.4.5地形测图基本要求

传统测图时,测绘地物、地貌应遵守“看不清不绘”的原则。

地形图上的线划、符号、和注记应在现场完成。

测图过程中应认真进行自检自校。

没测站工作完毕后,应对照实地地物地貌是否表示完整,是否有遗漏,综合取舍是否恰当。

A.地形类别的划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