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3927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docx

高二地理下册知识点精解精析练习题12

 

(2008广东卷)2008年2月26日“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在北欧挪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图1)正式落成,以便在地球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界各地的生命种子。

选择仓库建在此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寒流流经此处,气候寒冷         

B.国际航线众多,交通便利

C.人烟稀少,安全性好           

D.冷高压控制之下,气候严寒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该地位于80°N附近,由于纬度高,气候寒冷,而非因为寒流流经;此处冰川广布,海上交通不便;该地受极地东风带控制,不是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2008广东卷)某地房屋墙壁很厚,门窗多达二至三层。

该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解析】房屋墙壁厚可以隔热保暖,门窗多层可以防风保温,也可以透风。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需要保暖和通风。

(2008广东卷)从全球看,大范围毛毛雨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是(   )

A.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B.中纬度、低海拔地区

C.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D.高纬度、低海拔地区

【答案】B

【解析】做题时只要能联想到“梅雨”天气,就可轻松选出正确答案。

(2008广东卷)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

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

A.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80°附近

【答案】A

【解析】南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属于无风带。

40°—60°为中纬西风带,80°附近为极地东风带。

(2008广东卷)2008年奥运圣火首次照亮世界之巅。

综合考虑各自然因素,适宜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季节是(   )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答案】AB

【解析】夏季珠峰冰雪融化容易导致雪崩,冬季气温低、风速大,这两个季节不适合攀登珠峰。

4~5月和10月是两个过渡季节,天气晴朗温和,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黄金季节。

(2008广东卷)年蒸发量变化速率指标能够反映蒸发量的时间变化。

如“-40mm/10a”表示年蒸发量10年间减少了40毫米。

读图10,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1)—

(2)题。

图101956-2000年全国年蒸发量变化速率(mm/10a)空间分布图

(1)对我国年蒸发量变化趋势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蒸发量变化最大

B.华北地区蒸发量呈增加趋势

C.长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呈增加趋势

D.全国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呈减少趋势

(2)下列选项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表蒸发量呈正相关的是(   )

①日照时数 ②相对湿度 ③风速 ④气温 ⑤空气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

(1)AD 

(2)AC

【解析】第

(1)题,结合材料和图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年蒸发量变化最大值在-120mm/10a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变化值都为负值。

(2)题,五个组合项中,只有“空气污染程度”与蒸发量没有直接的关系。

地表湿度大,气温高,蒸发旺盛。

日照时间长,风速大也利于水汽的蒸发。

(2008广东卷)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

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题。

资料一: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

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资料二:

见表3。

表3辐射雾与平流雾的比较

 

概念与特征

形成条件

辐射雾

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大气降温而形成的雾。

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清晨。

①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

②地面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

③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水汽积存下来;

④有充足的凝结核。

平流雾

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

海洋上四季皆可出现。

①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

②暖湿空气的湿度大;

③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7m/s);

④大气稳定。

(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______________雾。

(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冷的洋面上,一般形成______________雾。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______________雾。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

分析形成原因。

【答案】

(1)辐射

(2)平流

(3)辐射

(4)辐射雾

形成原因:

①位于我国的湿润地区(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②夜晚地面辐射强(夜晚温度低或夜晚降温快);③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近地面水汽积存);④城市附近尘埃多,凝结核多。

【解析】第

(1)

(2)题都比较简单,可以从表格资料中直接读出答案。

“辐射雾多出现在冬半年”,“平流雾四季皆可出现”,“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词句。

第(3)题,夜空晴朗,风速较小,有利于地面辐射降温,使近地层原来不饱和的空气达到过饱和,雾就形成了。

翌日,日出后,气温上升,过饱和状态逐渐结束,雾也就逐渐消散,天气晴好。

所以“十雾九晴”中的雾绝大多数就是辐射雾。

第(4)题,重庆正好处于盆地当中,四周群山包围,冷空气一般从上空而过,近地面层受的影响不大,湿度还是很重,在这种条件下极易形成平流雾,而且雾也不易散发。

重庆工业和生活用煤多,空气中悬浮小颗粒多,易形成凝结核。

(2008海南卷)图5为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等值线图。

完成

(1)~

(2)题。

(1)推测P地属于

A.草原区   B.森林区   C.都市区   D.农耕区

(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美国   B.法国   C.澳大利亚   D.巴西

【答案】

(1)C 

(2)A

【解析】第

(1)题,根据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的分布可看出,中心地区解冻最早,四周地区解冻日期依次拖后,说明气温从中心向四周递减;四选项中只有都市区正确,因为城市容易形成热岛效应。

(城市规模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

(2)题,根据图示信息,4月份土壤表层才开始解冻,说明该地所处的纬度比较高,冬季寒冷(气温在0℃以下)的时间比较长;巴西位于热带,澳大利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法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气候,综合分析,只有美国有此可能。

(2008海南卷)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

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表3所示。

完成

(1)~

(2)题。

表3

 

5月~10月

11月~次年4月

 

平均温(℃)

降水(mm)

平均温(℃)

降水(mm)

甲地

27

1650

25

22

乙地

27

890

26

77

(1)两地的纬度约在

A.15°S~20°S之间   B.15°N~20°N之间

C.25°S~30°S之间   D.25°N~30°N之间

(2)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答案】

(1)B 

(2)D

【解析】第

(1)题,两地全年平均气温都在25℃以上,可断定两地位于热带地区,两地降水量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都出现在5—10月份,即北半球的夏半年,所以该地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

(2)题,同一纬度的甲、乙两地东西之间相差500千米,而降水量却悬殊很大,可推断两地之间有山地的阻挡。

(2008江苏卷)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图9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2)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答案】

(1)BD 

(2)BC

【解析】第

(1)题,从图中看出副热带高压脊在长三角的南部(或东南部),此时长三角多盛行东南风,A项错误;台风从低纬度北上遇到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时,不能继续北上,只能在其南侧活动,B项正确;台湾海峡正好处在副高的控制之下,天气晴朗干燥,C项错误;图中副热带高压脊大致位于25°N附近,材料中的“雨带位于高压脊以北5—8个纬度”,说明华北地区不处于雨带范围之内,所以干燥少雨,D项正确。

(2)题,此图所示的雨带位于江淮地区,梅雨和秋雨最为恰当。

冬末春初时节,锋面雨带尚未登陆我国大陆,所以A、D两项与副热带高压脊线出现的位置不符合。

(2008江苏卷)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答案】D

【解析】气温、降水和河湖水位的变化具有地域性,不足以说明全球变暖,而且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在各地的表现不尽相同。

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说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

(2008江苏卷)图6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

(1)~(3)题。

(1)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答案】

(1)C 

(2)A (3)D

【解析】第

(1)题,一般情况下,二分日时,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而图中的气压带都相应地向北移了,可以判断出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

图中还显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40°N附近,大约向北移动了10°,说明此时可能是7月份。

(2)题,甲地大致位于10°S,此地盛行东南信风。

第(3)题,乙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

(2008上海卷)图1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答案】D

【解析】图1显示的是山地迎风坡的降水过程,这种降水是受地形对气流阻挡抬升作用所致,所以属于地形雨。

(2008上海卷)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

图3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答案】A

【解析】从图3看出,等温线从北向南递减,说明位于南半球;从等温线的数值看出,海洋上气温明显高于陆地,说明是当地的冬季,即南半球的7月份。

(2008全国Ⅱ)图4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

完成

(1)~(3)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答案】

(1)B 

(2)B (3)A

【解析】第

(1)题,太阳辐射是造成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题干中的“自南向北变化”说明太阳辐射对气温的直接影响。

(2)题,N地东部海域有日本暖流经过,沿岸增温、增湿,该地的花期提前。

第(3)题,P、M、N位于同一纬度,但是P地位于内陆的山地丘陵上,其气温低于沿海地区的气温,造成山区花期滞后,这就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道理。

(2008四川卷)图1示意海平面两每条闭合等压线。

读图1,回答

(1)~

(2)题。

(1)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2)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予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答案】大气

(1)A 

(2)C

【解析】本组题考查了天气系统的基础知识,由图可知该天气系统是气旋或反气旋,据第

(1)题M地(东侧)是东南风,可知为气旋(低气压),而且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可判断是北半球。

(2)题,促使台风移动的力量有两种:

一种是内力,另一种是外力。

内力是台风本身所产生的力。

因为台风本身是一团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旋转的空气,在旋转时,空气质点的移动方向,要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向。

这种偏向往往是台风向高纬度的一侧比向赤道的一侧来得大;就整个台风来说,产生了一个向高纬度的力,这就是内力。

就是这个力促使台风向北移动。

外力是台风周围的空气运动时对台风的推力。

夏秋之际,太平洋上常有一个独立的高气压(一般称它为副热带高气压),这个高气压四周的风向对台风的移动路径很有关系。

台风发生在太平洋高气压的南部边缘,那里就劲吹东风,于是使台风向西行。

内力和外力合在一起,就促使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