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10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永善一中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高一历史

云南省永善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十一月份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

2.北宋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它指定地点,由中央掌管。

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防止农民起义

D.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3.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

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

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

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

A.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B.方式的和平与渐进

C.君权的保留与限制

D.地位的首创与示范

4.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5.1926年11月,国民党在广东举行中央政治会议,正式决定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到武汉;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武汉正式办公。

上述史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

C.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D.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6.王国维说:

“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7.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其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B.增强六部权力

C.扩大统治基础D.加强专制统治

8.“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它”应该是指()

A.分封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内阁制

9.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

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源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B.国王权力受限

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0.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下面哪个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A.二月革命B.“四月提纲”

C.七月流血事件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率文武百官拜谒明孝陵,在《祭明太祖文》《谒明太祖陵文》中说:

“……国家外患……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

我高皇帝应时崛起……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奉兹大柄,还我汉人,皇汉民族,既寿永昌。

呜呼休哉!

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就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革命派美化了明太祖

B.革命派存在着一定的皇权思想

C.革命派借明太祖表明反对民族压迫的立场

D.革命派有难以割舍的反满情结

12.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同学在研究《雅典民主政治》中写道:

“我心目中的伯利克里是一个改革家。

他活跃于政治舞台,在他努力下,债务奴隶因而得以解放,雅典国家得以形成。

”这段文字()

A.结论和史实都有错误

B.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C.结论正确,史实有误

D.结论有误,史实正确

13.1875年,国民议会仅以一票之多通过了总统选举方式的宪法条文:

“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两院选出。

”这说明()①君主派势力较为强大②议会中各派分歧较大③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共和制④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

A.①②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社会党的演说中指出:

“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

”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指的是()

A.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B.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C.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D.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

15.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

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16.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封建势力与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后拿破仑遭到了失败。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拿破仑的个人力量有限

B.在俄国的惨败使其元气大损

C.资本主义尚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主义的力量

D.拿破仑遭到了法国人民的反对

17.“公元前5世纪,经过平民的长期斗争,罗马颁布了一些新的法案,其中规定贵族与平民之间缔结的婚约应是合法的。

”这些新法案的制定,其目的在于()

A.健全法律体系,维护贵族特权

B.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罗马帝国统治

C.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D.强调平等,废除罗马法律的阶级性

18.黑人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一再强调:

“没有黑美国,也没有白美国,更没有红美国和蓝美国之分,只有美利坚合众国。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种族歧视制度已彻底消失

B.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已不存在

C.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

D.总统竞选是两党之争

19.雅典民主制中,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元老院B.公民大会

C.陪审法庭D.五百人议事会

20.“这场战争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中国为此付出的成本却十分昂贵,其不仅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而且也暴露了……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

这就是索要战争赔款,切断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资本供给。

”这段文字评价的应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

A.妇女地位低下,隶属于家庭,无权参政

B.公民皆为男性,他们是城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力量

C.男人参军,保家卫国,确保城邦的安全

D.全体男性共同分享城邦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22.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章中曾这样写道:

“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

”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A.清政府垮台B.皇帝制度结束

C.中华民国成立D.中国实现了近代化

23.下图所示宪法内容示意图反映出的政治特征是()

A.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

B.民主力量相对弱小

C.首相掌握国家实权

D.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

2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都是因鸦片输入问题而引起

B.对中国主权利益损坏更大

C.英国仍为主要的侵略国家

D.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25.“决战鲁西南,直插鄂豫皖,突破包围圈,逐鹿我中原。

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威名传!

”这首歌曲歌颂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B.红军长征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

26.古今中外,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创造出适合自己需求的政治发展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遗书》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

据材料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当我们把视线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去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时,雅典卫城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

……在它静谧而沉寂的遗址深处,记叙着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雅典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雅典政治制度产生的条件。

材料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节选(1875年)

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

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3)材料三体现了近代法国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制衡”。

政治制度的“制衡”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美国实行联邦制……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制衡”的,这种“制衡”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3)材料三图片中的人物,如果穿越时光隧道,能否出现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

为什么?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刻,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以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

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

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

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俄历)10月24-25日的革命所建立的、依靠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工农政府,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

本政府认为,一切交战国中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困苦不堪、痛苦万状的工人和劳动阶级的绝大多数所渴望的公正或民主的和平,即俄国工农在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确的、最坚决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

——《和平法令》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10月24~25日的革命”是指什么政党领导的哪一革命?

(2)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成立的苏维埃工农政府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什么态度?

这反映了哪个阶级的意愿?

(3)结合有关政治的内容思考,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维护和平”与“反对战争”的关系?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反满”“传统民变”“中西碰撞”等信息可以看出此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并不反对清朝的统治,故A、C项不正确;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D项不正确。

2.【答案】B

【解析】从题意可以看出通过这一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用了不流血的方法”“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进行了制度改革”可知英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体现了和平与渐进的方式,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不符。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所以D项正确,A项内容从属于D项,B、C项表述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所以答案选A。

6.【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兄长也不及父亲尊崇。

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

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D。

8.【答案】C

【解析】由“以中央集权为主”可排除A项,因为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由“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可排除D项,因为内阁制是中央政治体制,和地方分权无关。

由“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可知该制度为行省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辖,简称行省。

所以答案选C。

9.【答案】A

【解析】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B、C、D项都是从政治上进行的分析,因而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答案选A。

10.【答案】C

【解析】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开始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7月份的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1.【答案】B

【解析】孙中山借拜谒明孝陵表明自己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立场,故C、D正确,“河山再造,光复大义”实际是对明太祖的美化,故A也正确。

结合当时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可以看出B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债务奴隶因而得以解放”是梭伦改革时期的内容,史实错误。

“雅典国家得以形成”结论正确,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

据此,排除A、B、D三项,本题正确答案选C。

13.【答案】D

【解析】由题干给出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赞成“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两院选出”的派别只占了非常微弱的优势,所以将近一半的人不赞成共和制以及各派的分歧也是较大的,所以①②④都对。

这是通过的宪法条文,既然通过了,那就说明“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共和制”,③对。

答案为D。

14.【答案】B

【解析】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不会主张消灭私有制,所以A项错误;C项为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时间错误,所以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所以D项错误。

孙中山这里强调的“社会主义”内涵指的是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所以选B项。

15.【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实际上阐述了德国从思想领域的进步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注意题眼要求选择促成这一过程的主要原因,联系所学可知,四个选项所阐述的情况都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通过比较,德国本身政治领域的巨大变化是导致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即德意志的统一,这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答案为D。

16.【答案】C

【解析】拿破仑建立的资产阶级军事帝国,遭到反法联军的进攻,最后失败。

本题考查拿破仑帝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要从深层次分析,A不能成为根本原因。

B属于表面原因,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是因为他用战争侵犯欧洲各国的独立,奴役各国人民,激起了全欧洲的不满和敌意,不是遭到法国人民反对,而是被奴役各国人民反对。

所以D不正确。

17.【答案】C

【解析】公元前5世纪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斗争的结果,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因此选C。

公元前5世纪是罗马共和国时期,与帝国无关,故B项错误;A项不符合材料中“规定贵族与平民之间缔结的婚约应是合法”的表述;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故D项“废除罗马法律的阶级性”的说法错误。

18.【答案】C

【解析】选C。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种族歧视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因此A、B两项都不对。

材料中的“黑白红蓝”与政党之争无关,故选C。

19.【答案】B

【解析】雅典民主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掌管监察权和司法权,五百人议事会是常设性的机构——掌管行政,而元老院是罗马的机构,所以选B。

20.【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索要战争赔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实际上指的是使洋务运动失败,而且还有大量的赔款,实际上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因此答案为C。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政治。

引文的意思是:

公民皆为男性,他们是城邦生存和发展

的决定力量。

希腊属于奴隶社会时期,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不属

于公民范畴,因此选择B项。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没有体现雅典公民的权力。

22.【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并未在中国实现近代化。

2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本题考查的是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相关内容。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D项表述错误,此时德国已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客观,符合题干图片信息和史实,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24.【答案】D

【解析】不管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所以答案选D。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因为修约不成而爆发的,排除A;B是影响,排除B;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英法联军,排除C。

25.【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逐鹿我中原”和“刘邓大军威名传”判断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历史事件,题选C。

26.【答案】

(1)制度:

宗法制和分封制。

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或是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2)不同:

中国君主专制;雅典民主制度

条件:

三面环水;多港湾;商品经济发达;小国寡民的城邦;人文主义盛行。

(3分,答出三点即可)

(3)特征:

分权制衡;选举制;任期制;共和制;代议制(间接民主)。

(4分,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1)由材料可知“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分别指宗法制和分封制。

二者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具有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的特点;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是民主政体,具有选举制、任期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的特点。

古代雅典政治制度产生的条件:

三面环海,山多地少;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商品经济发达;小国寡民的城邦;人文主义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交往条件,宽松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

(3)由材料中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

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可得出分权制衡;选举制;任期制;共和制;代议制(间接民主)等特征。

27.【答案】

(1)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又相互制约;实行两党制。

目的:

保障民主(防止专制)。

(2)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3)不能。

因为1787年宪法制定之初不承认妇女、黑人享有同白人男子相同的权利。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行三权分立:

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防止专制和独裁,维护了美国长期的政治稳定,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2)结合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联系1787年宪法,允许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最初没有规定人民应有的基本权利。

28.【答案】

(1)军事意义:

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

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1)军事方面,从材料中看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出被围英军,成功掩护了英军的撤退,这保存了盟军的实力;敢死队的浴血奋战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被切断的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重新被夺回,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分析政治意义,材料中明显体现了在战争中我国军人体现出的英勇善战,不畏牺牲,并且解救英军的行动也轰动了英伦三岛,这使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大有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因此得到提高。

29.【答案】

(1)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和平若没有希望,中国将坚决抗战。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不全面。

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

(1)问,“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说明蒋介石仍然希望和平解决中日冲突;“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说明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2)问,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因素、综合因素等。

第二、三小问材料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这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第(3)问,主要理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客观上的推动作用,这两次战争分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

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