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355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算放大器设计.docx

运算放大器设计

题目:

运算放大器电路的设计

系(部):

控制系

专业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1月

摘要

本次设计是以CMOS管为基础,实现运算放大器的设计,使其达到一定的性能要求。

关键词:

CMOS运算放大器

目录

1题目要求3

2参数设计3

2.1电路图3

2.2工艺参数3

2.3计算过程4

2.3.1计算各管子尺寸4

2.3.2仿真以修正参数4

3仿真过程5

3.1总体网表编写过程5

3.2输入共模电压摆幅5

3.2.1测试电路5

3.2.2网表编写5

3.2.3测试结果7

3.3输出电压摆幅7

3.3.1测试电路7

3.3.2网表编写7

3.3.3测试结果9

3.4电压增益及带宽9

3.3.1测试电路9

3.3.2网表编写9

3.3.3测试结果11

4设计总结和体会11

5致谢12

6参考文献12

 

1题目要求

要求基于0.35um3.3V工艺进行设计一个功耗电流小于10uA、输入共模电压范围为1V—3.1V、输出电压摆幅为0.3—3V、电压增益大于35dB、带宽大于15M的运算放大器。

 

2参数设计

2.1电路图

2.2工艺参数

NMOS管

PMOS管

2.3计算过程

2.3.1计算各管子尺寸

设定流过MN1和MN2的电流分别为2μA和4μA,根据管子饱和时Sah氏方程

,共模输入最大、最小电压的值以及一些必要的假定值,可以初步计算出各管子的宽长比为:

=1,

=0.5,

=1,

=0.6。

2.3.2仿真以修正参数

假定所有管子的长度L=1μm,即网表(部分)如下:

MP11VBVDDVDDp_33w=1ul=1u

MP222VDDVDDp_33w=1ul=1u

MP3Vout2VDDVDDp_33w=1ul=1u

MN11100n_33w=0.5ul=1u

MN23100n_33w=1ul=1u

MN32Vin130n_33w=0.6ul=1u

MN4VoutVin230n_33w=0.6ul=1u

仿真发现增益达到要求,但带宽过窄,故经调试发现改变P2、P3、N3、N4管的长度值,即可在保证增益和带宽同时达到要求。

修改后参数如下:

MP11VBVDDVDDp_33w=2ul=2u

MP222VDDVDDp_33w=0.6ul=0.6u

MP3Vout2VDDVDDp_33w=0.6ul=0.6u

MN11100n_33w=1ul=2u

MN23100n_33w=2ul=2u

MN32Vin130n_33w=1.2ul=2u

MN4VoutVin230n_33w=1.2ul=2u

3仿真过程

3.1总体网表编写过程

3

2

Vin2

0

1

Vin1

VDD

对各节点编号如上图所示,对应上图命名CMOS管为MP1、MP2、MN1、MN2、MN3、MN4,并根据上图所示节点位置进行连接。

根据测试需要修改某些管子的节点编号以及测试电压源的节点编号、参数值。

根据不同测试要求选择扫描类型,如:

.DC(直流扫描)、.AC(交流小信号扫描)等。

3.2输入共模电压摆幅

3.2.1测试电路

3.2.2网表编写

由于输入的共模电压范围为直流量,故需使用.DC语句在输入共模电压值从0~3.3V时对电路进行直流扫描分析,并使用.PRINT语句将通过N3管的电流打印并显示于图表中,通过观察其变化情况来确定共模电压范围。

gongmo

.lib"c:

\CMOS_035_Spice_Model.lib"tt

MP11VbVDDVDDp_33w=2ul=2u

MP222VDDVDDp_33w=0.6ul=0.6u

MP3Vout2VDDVDDp_33w=0.6ul=0.6u

MN11100n_33w=1ul=2u

MN23100n_33w=2ul=2u

MN32Vin130n_33w=1.2ul=2u

MN4VoutVout30n_33w=1.2ul=2u

Cload405.0e-12

VDDVDD0DC=3.3V

VbVb0DC=2.17V

Vin1Vin10

.DCVin103.30.01

.op

.printDCI(MN3)

.end

3.2.3测试结果

由图可知,输入共模电压范围为1.01-3.08V,满足输入共模电压为1-3.1V这一性能要求。

3.3输出电压摆幅

3.3.1测试电路

3.3.2网表编写

与测量输入共模电压范围类似,此时运放正负极均接直流电源,故应固定反向输入端电压值,使用.DC语句在同向输入端电压值从0~3.3V时对电路进行直流扫描分析,通过观察Vout幅值变化情况来确定输出摆幅。

shuchu

.lib"c:

\CMOS_035_Spice_Model.lib"tt

MP11VBVDDVDDp_33w=2ul=2u

MP222VDDVDDp_33w=0.6ul=0.6u

MP3Vout2VDDVDDp_33w=0.6ul=0.6u

MN11100n_33w=1ul=2u

MN23100n_33w=2ul=2u

MN32Vin130n_33w=1.2ul=2u

MN4VoutVin230n_33w=1.2ul=2u

Cload405.0e-12

VddVDD0DC=3.3V

VbVB0DC=2.17V

VinVin10DC=0.9V

VgmVin20DC=0.9V

.DCVin03.30.01

.op

.end

3.3.3测试结果

由图可知,输出电压范围为0.304-3.03V,满足输出电压范围为0.3-3V这一性能要求。

3.4电压增益及带宽

3.3.1测试电路

3.3.2网表编写

由原理图可知,运放同相输入端、反相输入端分别输入共模电压、共模电压和小信号,故同向输入端电压值固定为共模电压,反相输入端在共模电压基础上要加上小信号输入,同时要在输出口接电容以将交流分量分离出来。

在这项测试中要使用.AC语句在输入小信号为幅值为0.1V的交流信号时对电路进行交流小信号分析,通过观察Vout幅值变化情况来确定增益和带宽。

zengyi

.lib"c:

\CMOS_035_Spice_Model.lib"tt

MP11VBVDDVDDp_33w=2ul=2u

MP222VDDVDDp_33w=0.6ul=0.6u

MP3Vout2VDDVDDp_33w=0.6ul=0.6u

MN11100n_33w=1ul=2u

MN23100n_33w=2ul=2u

MN32Vin130n_33w=1.2ul=2u

MN4VoutVin230n_33w=1.2ul=2u

Cload405.0e-12

VddVDD0DC=3.3V

VbVB0DC=2.17V

VcmVin10DC=1.5V

Vin2Vin1Vin2DC=0VAC=0.1V

.ACDEC1001000MEG

.op

.end

3.3.3测试结果

增益为35dB对应的放大倍数为56.2倍。

由图可知,输出电压最大增益时幅值为5.64V满足增益要求,并且在输出复制下降到最大增益复制的0.707倍时,对应的带宽为17.2MHz,满足带宽至少为15MHz这一性能要求。

 

4设计总结和体会

本次设计结果总体较为满意,达到了设计的要求,组员之间分工协调较好。

本次设计中,我主要负责网表编写仪及仿真操作,我的工作份额为40%。

这一部分工作主要要求对于软件的熟练使用。

虽然编写的内容较为简单,输出的处理也不复杂,但是对于软件的摸索过程却十分艰辛,期间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网表编写过程中我曾将0作为一个非地节点使用,并将同时将地节点电命名为GND,导致输出结果并不随元件参数发生变化。

再之,我曾为了方便,将之前测试成功的一部分代码直接粘贴到新的.sp文件中,但疏忽大意使同一句话在网表中出现了两次,出现运行avanwave时提示没有data输入,或者仿真图形不随参数变化的情况。

在仿真图形的处理过程中,我曾因不知道如何调整X轴为对数刻度而使得的输出的带宽无法判断。

如上这些问题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不过对于我来时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不仅使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了一次复习,使我掌握了HSpice的一些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查找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次课程设计是很有价值的!

 

5致谢

感谢在此次课程设计中对我悉心指导的老师和学长。

 

6参考文献

[1]刘刚,雷鑑铭,高俊雄,陈涛。

科学出版社,《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基础》;

[2]康华光,陈大钦,张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钟文耀,郑美珠。

科学出版社,《CMOS电路模拟与设计——基于HSpi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