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454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docx

《世纪金榜》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全程考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含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分值:

100分)

注意事项:

1.高考试题中文科综合试卷总分300分,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只呈现历史部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

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其中40、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请考生在45、46、47、48题四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

“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

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旋即组织内阁。

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6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

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

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

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10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

苏轼称:

“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

”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

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

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

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9分)

答案解析

24.B 以“天子”自居的皇帝将治理人民看成是承奉天道,故皇帝经常要举行祭天大典。

同时,封建统治者对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的活动,从祭祀的对象、建筑格局到祭器的摆设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

从皇帝祭天到官员、百姓祭祖,反映了封建伦理秩序的不可逾越,通过祭天和祭祖,也可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A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未涉及宗教问题。

C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祖先崇拜是先古时期就有的,不是皇权至上促成的。

宗法制体现的贵族世袭,官员、百姓祭拜祖先无法反映贵族世袭制,和题干主旨不符,可判断D不正确。

25.C 通过材料可看出道教、佛教在唐代的政治地位都发生过变化,而儒学相对稳定,故C正确。

宗教的兴亡不是由皇帝的好恶决定的,故A不正确。

题干材料仅涉及“儒道释”三教比较,未能反映出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故B不正确。

佛教的社会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不正确。

26.D 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佛教主张非善非恶,故A、B、C不是宋明理学家思想主张的新认识。

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

语出《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

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故D是宋明理学家认为的人性。

27.A 结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正确选项

海禁政策实施前,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B

干扰选项

中国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外来货币不可能干扰中国资本市场

C

选项本身

错误

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D

选项本身

错误

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贸易的发展不可能冲击清廷的统治

28.D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后,英国商品并未能在中国大量倾销,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与史实不符,因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出台保护本国经济的相关政策;C与史实不符,同一时期中国与印度均是封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类似;鸦片战争的破坏应使中国消费工业品增加,但事实却相反,故A也不正确。

29.B 解答时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内涵,将材料中列举的两个史实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得出结论。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选项

废八股使与八股性命相关的士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但不是断送了所有读书人的政治前途

B

正确选项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对废除八股不满,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选项本身

错误

新政的许多内容切中时弊,得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支持,他们主张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

D

选项本身

错误

维新派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方法,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

30.C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故国产片的比重比北京和天津要高。

由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导致国产影片在由上海流通到其他地区时,各种税费太重,流通困难,由此导致北京和天津国产片的比重小。

31.B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

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粮、棉、油等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供给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矛盾,我国实行了粮食计划供应制度。

这种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实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工业的发展,故选B。

32.C 古代雅典留给人类文明最大的成果是其民主政治,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的程度,故A错误。

雅典城邦不禁止自杀,而是自杀行为须得到城邦的允许,故B错误。

公民试图自杀是个人行为,但这一个人行为必须得到允许,这说明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故C正确。

D与题干材料无关。

33.B 主权在民原则是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题干材料并未体现权力的来源问题。

天赋人权是指生命是平等的,人生下来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黑人只按五分之三折算,其种族歧视明显,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违反了天赋人权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由此排除C。

D与题干材料无关。

34.D 依据时间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体制形成时期苏联的社会状况。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干扰选项

材料中已经说明了苏联可以自主建设,因此矿井由德国公司负责并不能说明苏联缺乏基本的技术基础

B

选项本身

错误

斯大林体制的特征之一是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C

选项本身

错误

斯大林体制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下形成的,故严重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的说法错误

D

正确选项

新经济政策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题干材料与新经济政策的这一内容有相似之处

35.A 欧元诞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正确选项

欧元在促进欧元区经济发展和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采用单一货币节省了货币兑换和结算的成本,提高了商品和服务流通效率,促进了商品和服务流通以及资本和人员流动,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发展

B

选项本身

错误

欧洲的一体化有助于消除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但并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使用了欧元

C

干扰选项

欧元有利于欧洲经济稳定发展,但并不是说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

选项本身

错误

欧元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是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40.【解析】第

(1)题,依据材料信息“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可归纳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依据信息“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对比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可归纳出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是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结合中西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宋应星、牛顿的个人经历,分析他们的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

(2)题,科学技术是否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环境,

答案:

(1)特点: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6分)

背景: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9分)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10分)

41.【解析】从抗日战争本身来说,它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反侵略战争,是中日之间的一场民族战争。

既然是民族战争,就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

这样写出的抗日战争史,不应该只着重反映中国共产党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而应该全面反映包括国民党、国民政府和正面战场的全体中国人的抗战,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在比例上也不能有所偏重,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来写,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所占的比例毫无疑问应该更大一些。

答案:

建议:

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2分)

理由: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10分)

45.【解析】第

(1)题,结合魏晋之前法律体系的弊端和魏晋法律改革的目的、内容,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题,结合以下信息作答:

“《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答案: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7分)

46.【解析】第

(1)题,从预备立宪的时间和内容等角度,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

从客观背景和清政府的主观意图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2)题,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为维护清朝统治的骗局,最终破产。

从革命形势的发展、预备立宪的结局和清政府失去支持等角度,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答案:

(1)区别:

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

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

(9分)

(2)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6分)

47.【解析】第

(1)题,结合联合国大会决议的内容和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题,从核武器的危害、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的态度和联合国的作用等角度,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和维护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等角度,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作用。

答案:

(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

(5分)

(2)原因:

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

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10分)

48.【解析】第

(1)题,依据材料信息“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包拯“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等信息,从皇帝、士大夫和包拯等角度,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题,从百姓的期待、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艺术作品的塑造等角度,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答案: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6分)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9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