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498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12学习《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教案.docx

K12学习《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教案

《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教案

  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理解《科技人文和而不同》这篇课文中科学与人文的概念及区别,并理解它们的主要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科学与人文的概念及区别。

3.理解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

  三、教学重点

  1.理解科学与人文的概念及区别。

2.理解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

  五、教具准备

  粉笔、黑板、教案。

  六、教学方法

  图表法、比较法。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想请几位同学站在政治的角度来谈谈“文化”在当今世界所起到的作用。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16,看看学习本单元需要我们掌握什么?

本单元围绕“科技与人文”的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

学习本单元,我们能从课文中领会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科技越发展,人文精神越重要。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筛选信息的方法:

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理解文本的内容。

要有一定的速度。

现在就请大家带着“单元导读”交给我们的任务来学习《科技人文和而不同》这篇课文。

  初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导读”,回答问题:

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自阅读课文,结合课本P121“练习与思考”第一题,找出这六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所在位置,用横线标记出来;用筛选法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给文章标好段落序号。

  众所周知:

大家普遍知道的。

  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寥寥几笔:

很少的笔数。

..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事与愿违:

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五彩缤纷: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

  前赴后继:

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科学与人文“共生互动”

  1.齐读课文1、2自然段,回答问题:

科学与人文的概念以及区别是什么?

概念:

  ①科学: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

  ②人文: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

  区别:

区别科学人文概念求真求善体系知识体系、认识体系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价值体系、伦理体系方式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非逻辑、非实证、非一元与人的精神关系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密切相关  表1

  2.自阅读课文3、4自然段,回答问题: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

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提问:

课文采取怎样的表达方法来给我们解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①人与黑猩猩杂交,谁更聪明?

——“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绝对不能进行。

”原因:

科学史“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失败与覆灭。

然而,科学本身不能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这一方向的是人文。

人文是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满足人精神世界的需要,是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

  ②沙漠绿化——“自然应该,但树全死了,比绿化前还糟。

  原因:

人文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与消除。

但是人文并不能保证自身发展基础的正确,不能保证一定能造福于热,造福于社会。

保证基础正确的是科学。

  此可见,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善为真导向,真为善奠基。

3.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①反善、反伦理、反“科学”  ③反真、反科学、导致反“应该”  

  是什么  应该是  什么  

  ②不反善、不反伦理、  ④不反真、不反科学、不反“应该”  无现实恶果  图2科学:

“是什么”;人文:

“应该是什么”。

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为奠基的人文,这就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交集。

理解不处于科学与人文“交集”中的“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

  反善、反伦理、反“应该”——坚决不能做①“是什么”

  不反善、不反伦理、不反“应该”——按实际情况去处理  反真、反科学、导致反“应该”——不能做②“应该是什么”  不反真、不反科学、无现实恶果——不能形而上学地去禁止举例,请学生为图2四种情况举例。

①“人与黑猩猩杂交”②“试管婴儿”③“沙漠绿化”④“飞天梦”

  八、课内练习

  完成P121第三大题2、3小题。

  九、作业布置

  筛选课文二、三、四部分的重要信息,在课本上用横线划记。

  十、教学反思

  学生能积极配合上课,积极回答我所提的问题,但对上课纪律的掌控性还需加强;很多学识上的问题,例如有关数学知识的“交集”,学生不能很好的灵活变通。

所以,下次讲课时,应注意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

  一、教学内容

  分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这篇课文的文章结构及文章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领悟作者深切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结构,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2.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3.领悟作者深切的人文情怀。

  三、教学重点

  1.分析文章结构,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2.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2.领悟作者深切的人文情怀。

  五、教具准备

  粉笔、黑板、教案。

  六、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朗读法。

  七、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上堂课老师布置了一些作业,即筛选出文章中二、三、四部分的重要信息,其实这些作业在上堂课的“课内练习”就已经完成了,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作业的完成情况。

  回顾检测,请学生对上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1.科学与人文的区别及它们的主要关系。

  2.区别不处于科学与人文“交集”中的“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

  结构分析1.第二部分:

科学与人文“相同互通”  筛选出课文中第二部分重要信息有哪些?

  ①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

  ②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

③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的规律。

作者在论证以上观点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①李白的诗句。

  ②漫画家笔下的漫画。

  ③曹雪芹的《红楼梦》。

  作者围绕着三个方面,分别举例李白的诗句、漫画家笔下的漫画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三个事例佐证。

  提问:

三个例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三个例子都很好地证明了观点。

  ②诗歌举诗仙李白的作品,小说举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红楼梦》,人文色彩浓郁。

  ③从侧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

2.第三部分:

科学与人文“相异互补”

  科学是科学,人文毕竟是人文。

相关,表明可以互通,可以互补;区别,表明应该互动,应该互补,以求共同和谐发展,以求有利于高素质、高级人才的培养。

作者从五个方面论述科学与人文互补的重要性,分别是什么?

  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

②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

③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④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⑤有利于形成个人同外界的和谐关系。

齐读以上五点。

3.第四部分:

科学与人文“和而创新”阅读第16自然段,理解第16自然段主要含义。

  科学:

“天道”  “天人合一”:

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互动、交融、合一。

  人文:

“人道”

(2)齐读17自然段

  “人是世间第一可贵因素。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8自然段,并理解该自然段在课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作用:

①照应前文“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②科学与人文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

“学习人文文化、加强人文陶冶、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

  ①陶冶与纯洁思想感情,升华精神境界,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

此曰:

“钟情于爱国”,这就是大德。

  ②活跃与完善思维能力,开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固有灵性,发挥人类进化五百万年来形成的巨大潜力,此曰:

“极利于创新”,这就是人才。

  如何理解“无才,寡用;无德,多害;富才缺德,灾难!

富才厚德,大幸!

”这句话?

  ①“无才,寡用”:

不学好知识,没有才学,将来就不能成为社会之栋梁。

②“无德,多害”:

败坏伦理道德,做“不应该”做的事,最终会走向歧途,成为危害社会的一份子。

  ③“富才多德,灾难”:

拿学识去犯罪,无疑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④“富才厚德,大幸”:

富有学识,品德高尚的人,才会是国家之栋梁,社会之幸运。

总结:

爱国与创新,德与才,科学与人为,不可缺一。

  领悟作者深切的人文情怀

  1.回顾课文第二部分所学:

科学与人文“相同互通”。

作者用的三个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从侧面反映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

  2.结合课文第四部分多学:

科学与人文“和而创新”。

提问:

作者在本部分主要积极倡导什么?

  积极倡导学习人文文化、加强人文陶冶,提高人文素养,“人是世间第一可贵因素”。

从“爱国与创新,德与才,科学与人文,不可缺一。

”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句话寄予了作者对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盼,体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情怀。

  分析表达技巧

  1.采用小标题的形式。

文章每一部分都列有小标题,并且都是四个字,从四个方面精炼地概括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2.采用过渡句,各部分有机衔接,形成统一的整体。

例如:

“相同互通”向“相异互补”的过渡,是在“相异互补”部分开头一段通过“科学与人文共生互动,相同互通。

”这一过渡句完成的。

  3.事例典型,有时代感和人文特色,充分证明了观点。

①时代感:

基因技术

  ②人文特色:

李白诗歌;曹雪芹《红楼梦》4.语言准确严密又生动丰富

  ①严密性:

区别科学与人文“交集”之外的“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调理清晰“应该”一词准确揭示了科学与人文在内涵界定上的区别,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周密性。

  ②生动丰富:

“风物长宜放眼量”,“日照香炉生紫烟”引用诗句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总结全文

  课文从“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以及“和而创新”四个方面阐述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相同互通,是互相联系的;科学与人文互动互补,互动互补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做到德才兼备,课文理性而透彻地阐述,表达了一位学者对科学和人文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深切的人文情怀。

  八、作业布置

  完成《科技人文和而不同》这片课文的语文练习册练习部分。

  九、教学反思

  总体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思维活跃,能跟上我的教学思路。

但有少部分学生未能参与课堂学习中来,课堂纪律方面仍需整改。

也就是说,在教学上,我的教案设计还不够新颖,不能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还需加强创新意识。

  完整板书设计

  一、第一部分:

科学与人文“共生互动”区别科学人文概念求真求善体系知识体系、认识体系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价值体系、伦理体系方式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非逻辑、非实证、非一元与人的精神关系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密切相关

  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

  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①反善、反伦理、反“科学”  ③反真、反科学、导致反“应该”  

  是什么  应该是  什么  

  ②不反善、不反伦理、  ④不反真、不反科学、不反“应该”  无现实恶果二、第二部分:

科学与人文“相同互通”  

  李白的诗句  作用:

1.证明了观点漫画家笔下的漫画  2.人文色彩浓郁

  曹雪芹的《红楼梦》  3.体现作者深厚人文素养

  三、第三部分:

科学与人文“相异互补”

  “大德”——爱国四、第四部分:

科学与人文“和而创新”:

  “大才”——创新五、表达技巧

  1.小标题  2.过渡句

  3.事例典型  4.语言准确严密又生动丰富

  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理解《科技人文和而不同》这篇课文中科学与人文的概念及区别,并理解它们的主要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科学与人文的概念及区别。

3.理解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

  三、教学重点

  1.理解科学与人文的概念及区别。

2.理解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与人文的主要关系。

  五、教具准备

  粉笔、黑板、教案。

  六、教学方法

  图表法、比较法。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想请几位同学站在政治的角度来谈谈“文化”在当今世界所起到的作用。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16,看看学习本单元需要我们掌握什么?

本单元围绕“科技与人文”的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

学习本单元,我们能从课文中领会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科技越发展,人文精神越重要。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筛选信息的方法:

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理解文本的内容。

要有一定的速度。

现在就请大家带着“单元导读”交给我们的任务来学习《科技人文和而不同》这篇课文。

  初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导读”,回答问题:

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自阅读课文,结合课本P121“练习与思考”第一题,找出这六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所在位置,用横线标记出来;用筛选法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给文章标好段落序号。

  众所周知:

大家普遍知道的。

  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寥寥几笔:

很少的笔数。

..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事与愿违:

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五彩缤纷: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

  前赴后继:

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科学与人文“共生互动”

  1.齐读课文1、2自然段,回答问题:

科学与人文的概念以及区别是什么?

概念:

  ①科学: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

  ②人文: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

  区别:

区别科学人文概念求真求善体系知识体系、认识体系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价值体系、伦理体系方式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非逻辑、非实证、非一元与人的精神关系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密切相关  表1

  2.自阅读课文3、4自然段,回答问题: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

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提问:

课文采取怎样的表达方法来给我们解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①人与黑猩猩杂交,谁更聪明?

——“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绝对不能进行。

”原因:

科学史“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失败与覆灭。

然而,科学本身不能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这一方向的是人文。

人文是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满足人精神世界的需要,是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

  ②沙漠绿化——“自然应该,但树全死了,比绿化前还糟。

  原因:

人文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与消除。

但是人文并不能保证自身发展基础的正确,不能保证一定能造福于热,造福于社会。

保证基础正确的是科学。

  此可见,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善为真导向,真为善奠基。

3.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①反善、反伦理、反“科学”  ③反真、反科学、导致反“应该”  

  是什么  应该是  什么  

  ②不反善、不反伦理、  ④不反真、不反科学、不反“应该”  无现实恶果  图2科学:

“是什么”;人文:

“应该是什么”。

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为奠基的人文,这就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交集。

理解不处于科学与人文“交集”中的“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

  反善、反伦理、反“应该”——坚决不能做①“是什么”

  不反善、不反伦理、不反“应该”——按实际情况去处理  反真、反科学、导致反“应该”——不能做②“应该是什么”  不反真、不反科学、无现实恶果——不能形而上学地去禁止举例,请学生为图2四种情况举例。

①“人与黑猩猩杂交”②“试管婴儿”③“沙漠绿化”④“飞天梦”

  八、课内练习

  完成P121第三大题2、3小题。

  九、作业布置

  筛选课文二、三、四部分的重要信息,在课本上用横线划记。

  十、教学反思

  学生能积极配合上课,积极回答我所提的问题,但对上课纪律的掌控性还需加强;很多学识上的问题,例如有关数学知识的“交集”,学生不能很好的灵活变通。

所以,下次讲课时,应注意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

  一、教学内容

  分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这篇课文的文章结构及文章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领悟作者深切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结构,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2.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3.领悟作者深切的人文情怀。

  三、教学重点

  1.分析文章结构,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2.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2.领悟作者深切的人文情怀。

  五、教具准备

  粉笔、黑板、教案。

  六、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朗读法。

  七、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上堂课老师布置了一些作业,即筛选出文章中二、三、四部分的重要信息,其实这些作业在上堂课的“课内练习”就已经完成了,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作业的完成情况。

  回顾检测,请学生对上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1.科学与人文的区别及它们的主要关系。

  2.区别不处于科学与人文“交集”中的“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

  结构分析1.第二部分:

科学与人文“相同互通”  筛选出课文中第二部分重要信息有哪些?

  ①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

  ②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

③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的规律。

作者在论证以上观点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①李白的诗句。

  ②漫画家笔下的漫画。

  ③曹雪芹的《红楼梦》。

  作者围绕着三个方面,分别举例李白的诗句、漫画家笔下的漫画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三个事例佐证。

  提问:

三个例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三个例子都很好地证明了观点。

  ②诗歌举诗仙李白的作品,小说举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红楼梦》,人文色彩浓郁。

  ③从侧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

2.第三部分:

科学与人文“相异互补”

  科学是科学,人文毕竟是人文。

相关,表明可以互通,可以互补;区别,表明应该互动,应该互补,以求共同和谐发展,以求有利于高素质、高级人才的培养。

作者从五个方面论述科学与人文互补的重要性,分别是什么?

  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

②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

③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④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⑤有利于形成个人同外界的和谐关系。

齐读以上五点。

3.第四部分:

科学与人文“和而创新”阅读第16自然段,理解第16自然段主要含义。

  科学:

“天道”  “天人合一”:

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互动、交融、合一。

  人文:

“人道”

(2)齐读17自然段

  “人是世间第一可贵因素。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8自然段,并理解该自然段在课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作用:

①照应前文“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②科学与人文是“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

“学习人文文化、加强人文陶冶、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

  ①陶冶与纯洁思想感情,升华精神境界,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

此曰:

“钟情于爱国”,这就是大德。

  ②活跃与完善思维能力,开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固有灵性,发挥人类进化五百万年来形成的巨大潜力,此曰:

“极利于创新”,这就是人才。

  如何理解“无才,寡用;无德,多害;富才缺德,灾难!

富才厚德,大幸!

”这句话?

  ①“无才,寡用”:

不学好知识,没有才学,将来就不能成为社会之栋梁。

②“无德,多害”:

败坏伦理道德,做“不应该”做的事,最终会走向歧途,成为危害社会的一份子。

  ③“富才多德,灾难”:

拿学识去犯罪,无疑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④“富才厚德,大幸”:

富有学识,品德高尚的人,才会是国家之栋梁,社会之幸运。

总结:

爱国与创新,德与才,科学与人为,不可缺一。

  领悟作者深切的人文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