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61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中学.docx

教育心理学中学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识记

1、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P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每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

P6-12、P21

3、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P16-18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2确定研究对象;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4选择研究方法;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二、理解9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P2

2、心理现象的实质是:

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3、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P3

4、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

P4-5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P15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各方法的特点:

P18-21

(一)观察法P19

观察法是指研究都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少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优点:

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

缺点:

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二)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1.问卷调查(问卷法)P19

这种调查是调查者事先拟好问卷,由被调查问卷上回答问题。

通常研究者使用的问卷有两种形式:

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

1)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或看法作答。

如:

你喜欢学习数学吗?

或你喜欢学习语文吗?

为什么?

2)封闭式问卷指根据研究需要,把所有问题及可供选择的答案全部印在问卷上,被试不可随意回答,必须按照研究都的设计,在给定的答案中做出选择。

如:

你喜欢学习数学吗?

A很不喜欢B不太喜欢C有点儿喜欢D很喜欢

2.访谈法P19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及青少年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优点:

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

缺点:

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也只能有助于了解事实现象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

(三)个案研究法P20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

优点:

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点:

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四)实验法P20

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有意识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不仅能够有助于研究者揭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

心理学中采用实验法的意义。

(1)使心理学完全从哲学的推论中解放、独立出来。

(2)现代心理学的大量事实,大都来自实验研究,实验是揭示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优点:

对无关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作了精确测定,精确度高。

缺点:

研究情境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境,难以将结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

2、现场实验法

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优点:

把心理学的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缺点:

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

(四)心理测验法

用标准化的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例如:

IQ的测定。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优点:

编制严谨、科学,便于评分和对结果作统计处理,有现成的常模可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缺点:

灵活性差,对施测者要求高,被试的成绩可能受练习和受测经验的影响。

第二章脑与心理

一、识记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P24

2、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机能:

P27

3、神经元的结构及其机能P26

4、突触的功能P26

5、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P28

6、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P28

二、理解: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P44-45[理解]

三、运用:

脑潜能开发的途径并能指导自己科学保护和利用大脑P46-51

第三章行为动力

一、识记

1、需要的含义及其功能P55

2、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P60

3、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P73-74

二、理解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57-59

2、动机的分类P62、P65表

3、动机冲突的几种主要类型并能举例说明P67表

4、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P67-69

5、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P67

6、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动机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P69-74

7、奥苏伯尔对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见8]

8、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存的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诱因(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奥苏伯尔认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

这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或接纳。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都是学习的外部动机。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9、学习动机的培养及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些影响学习效果。

而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就高,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

反之,缺乏学习动机则学习积极性必然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

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如果学习效果好,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绩成正比,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学习需要,使学习更有成效。

这样,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和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由于认识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为此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存联系,此外要求教学育雏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习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将学业成败归因于主观努力方面均是有利的,这可使优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使差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取得成功。

三、应用

1、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学习现象。

P75-76

2、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四章认知过程

一、识记

1、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义P108

2、感觉的含义P111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感觉剥夺实验P111

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P115-116

4、知觉的含义P117及其分类P120

5、运动知觉的种类P123

6、错觉的含义P124

7、记忆的含义和记忆的基本环节P124

识记:

个体识别与记住事物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特点,是记忆的前提

保持:

是指已识记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回忆: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

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是已经识记过的事物的过程。

8、遗忘的规律P129

9、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P131

10、思维的过程P131

二、理解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P108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定义: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P108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P108

A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如:

强光、巨响、浓郁的气味。

(2)刺激物的新异性。

(3)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如:

闪烁的霓虹灯、灯塔。

(4)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如:

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B人本身的状态

(1)需要和兴趣。

(2)情绪情感。

(3)个人期待

(4)有机体状态。

试题:

老师上课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把重点内容突出来。

这运用的原理是:

A刺激强度大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色彩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新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3)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因素:

A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理解活动意义。

B对兴趣的依从性。

间接兴趣。

C对活动组织的依众性。

合理安排活动。

D对个性的依从性。

认真负责、坚毅等性格特点。

2、注意的特征P108

1)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P108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P109

3)注意的分配

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P109

注意分配的条件:

活动的熟练程度、几种活动之间有内在关系。

4)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P109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不同:

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中根据新的任务有目的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而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情况下,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从而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3、知觉的特性P119

4、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P126

5、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的含义及其功能P133

6、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的过程P134

7、问题解决的过程P137

三、应用

1、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注意的规律P108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善于组织和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2、感觉的基本规律P116

3、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遗忘的因素P129

4、掌握复习的方法P130

1)及时复习,趁热打铁

2)交替进行复习:

一方面是指复习的内容要相互交替,另一方面是指复习的形式要交替进行,如A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B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交替进行;C运用多种感官

5、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P138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是指蕴含着个人面临障碍的目标,既不能认知又不能用习惯反映,是个体在达到所欲期望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目的性、运算序列和认知运算。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P111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2、分析问题:

弄清问题的要求是什么,哪些是已知条件,已知条件与要求之间有什么联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

3、提出假设:

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即要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推测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4、检验假设:

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是否与某些原理、原则、公式相符合。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P113

1、手段-目的分析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基本步骤:

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

2)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

3)实现子目标。

4)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以河内塔问题为例(图7-10):

在一块板上有3根柱子,在柱1上有自上而下大小渐增的三个圆盘A、B、C。

要求被试将圆盘移到柱3上,且仍保持原来放置的大小顺序。

移动的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在移动时可利用柱2。

手段-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但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有利于最终达到目标。

2、逆推法

逆推法是在解决问题时,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向问题的初始状态逆向推理的过程,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选择性搜索

选择性搜索是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知道解决问题。

×4、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

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12

问题解决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其它心理因素的影响。

1、迁移作用

迁移是指已有知识与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正迁移: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能促进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负迁移:

已有知识与经验阻碍了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2、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中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

原型是指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解决问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3、定势的影响

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可以说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这种准备状态容易使人以某种比较习惯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做出行为反应。

它对问题解决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的功能。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物体固有功能的局限而影响到问题的解决。

5、动机和情绪状态

在一定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

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状态下,人的思维活动才有较大的准确性与灵活性,更好的解决问题,并且这一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还会随问题解决的难度而变化。

6、个性特征

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此外,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第五章情绪

一、识记

1、情绪的含义P147

2、情绪的分类P147

二、理解

1、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情绪对认知的影响P150-152

2、情绪与行为的关系P155-156

3、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P164

三、应用:

暴怒情绪、过度焦虑情绪、过度紧张情绪、抑郁情绪、自卑情绪的控制。

P167-173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一、识记

1、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P187

2、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P195

3、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界定: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年龄常态儿童水平的儿童;或指具有某种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的儿童。

其智商通常在130以上。

低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年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其智商通常在70以下。

4、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计算智商P189

5、创造力的内涵P202

6、发散思维的特性P203

7、创造力的特征P203

8、创造力开发的法则P207

二、理解

1、智力的二因素论P180

2、智力的群因素论P181

3、三维智力结构理论P184

4、三元智力理论P186

5、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P185

6、智商的含义及其在全部人口中的分布情况P189表

7、智力测验的局限性P193

三、应用

1、根据对智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的理解对学校教育提出建议P198

2、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

P204-207

第七章人格

一、识记

1、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P172

2、观察学习、自我调节与替代强化的含义P233

3、P234自陈式测验及几种重要的自陈式人格测验(16PF、EPO、MMPI)适用对象和主要特征

4、投射式测验的特点以及所包含的主要类型P237

二、理解

1、人格的含义P212

2、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P212

3、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P213

4、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P214

5、“大五”人格因素理论P215

6、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P233

7、自我实现及其实现途径P228-229

8、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P224

三、应用:

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P216-222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因素

一、识记

1、心理发展的含义P243

2、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P251

二、理解

1、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P243

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244

3、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P250

4、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

11、12岁到14、15岁,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

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的交往和认可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青年初期:

14、15岁到17、18岁,相当于高中阶段。

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方面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细想。

5、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246

6、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P270

7、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P255

三、应用

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P266

第九章学习心理

一、识记

1、学习的含义和意义P276

2、布卢姆的学习分类P277

3、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P277

4、我国学者的学习分类P277

5、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P291

6、学习风格的含义P295、认知风格的含义及其类型P298

二、理解

1、正负强化与惩罚原则P279专栏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观点P280

3、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的基本观点P281

4、建构主义的学习观P283

5、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种类P284

6、学习迁移的理论P285

7、学习策略的含义P288及其迈克卡的学习策略分类P289

8、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沉思型-冲动型认知风格的特点以及对学习的意义P298

三、应用

1、各种学习理论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P278-284

2、运用迁移规律原理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迁移效果P286

3、元认知能力的实质,并对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出建议P292

4、结合实际对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提出建议。

P293

第十章教学心理P258

一、识记:

1、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P307

2、布卢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

P307

3、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P308

4、学习准备的含义P310

5、教学评价的含义的及其特点P319

6、教学评价的类型:

P319

7、教师的角色P327

8、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P328

9、教师监控能力的含义、结构及其特征P329

10、教学效能感的含义及其作用P331

11、课堂心理气氛的含义及其类型P335

二、理解

1、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333

2、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与影响P333

三、应用

1、了解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并能在教学中加以应用P310

2、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及其运用技巧P313-318

3、概念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阅读教学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P321-326

4、了解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P330

5、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P332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