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4725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7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docx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高中作文写作教程》

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新编高中作文写作教程

前言

呈现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名曰《新编高中作文写作教程》,书名就传达出了该书的编写意图,即为希望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学生以及想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师而写的。

至于冠以“新编”二字,也不过是想尽可能较以前的此类图书有点儿新意,也好让读者多一些新收益。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

这本书究竟有无新意呢?

大家不妨先看看它的编写体例。

该书共30章,分“基本素养篇”“记叙文体篇”“议论文体篇”“创新文体篇”“考前指导篇”等五个部分。

初看这五个部分的题目,似乎也没有什么新意,但具体再看看,还是有一定新意的。

比如,“基本素养篇”这一部分就突出强调作文的基础是感悟生活,希望读者能够走进生活,不间断地关注、积累、思考和感悟生活,积累思想,增长智慧,提升境界等,无疑都是颇具新意和生命力的提法。

以往,我们过于在死写硬练、死模硬仿上兜圈子,把个作文教学搞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疑是背离规律、急功近利、贻误学生之举。

再比如,把“创新文体篇”单独作为一部分来编写,这一做法本身就是鼓励写作要出新的。

前一阵子,中语界很强调要有文体意识,不要写“四不像”之类的作文。

结果提法一过头,创新的细胞就全瘪了,也有悖于创新品质的培养。

所以,我们主张还是要鼓励学生创新,只要情观点或感真实,最好采用有创意的形式来表达或抒发,不一定篇篇都是中规中距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写成寓言、小品、童话、故事新编不更有新意吗?

此外,像“细节生光辉”、“记叙作品短篇小说化”等提法也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意义重大。

试想,强调写记叙文重视细节,对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做生活有心人的能力和品格何其重要!

我们现在中学生都是在温室里吃快餐长大的,所缺乏的不正是这些吗?

指导学生记叙作品短篇小说化,突出在情感、认识、观点真实的前提下大胆进行文学创作,这不仅对走出“机械写实论”的阴影大有益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品质。

就该书的这些特点而言,不仅是有一些新意,更是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之精神。

除了有些新意之外,这本书还体现了“全”、“实”和“细”的特点。

所谓“全”,即写作训练点全面,有议论文写作指导、记叙文写作指导、创新文体写作指导和考前写作训练指导等,涵盖了高中作文训练的方方面面。

所谓“实”,即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实实在在,紧扣着高中生平时写作训练和高考写作编写,所有参编老师不慕虚名,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精心撰稿,只求把指导工作做实做好。

所谓“细”,即编写体例中的训练指导要点详细,不是笼而统之地泛泛而谈,举几个例文说说了事。

比如,“记叙文体篇”就分了“描摹人物的肖像”“刻画人物的动作”“描摹任务的心理”“细节生光辉”等十二章,可谓细分要点,微格指导。

最后,我再啰嗦几句。

不管怎么讲,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学生说话和写文章,为学生将来交际对话、欣赏评判、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工作生活奠定较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基础。

由此可见,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是重中之重,是次与教学、于都教学的根本归宿。

这本书就力求能突出这个重中之重,为我们可爱的学生做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至于我们的初衷有没有很好地在这本书中体现出来,还有待读者去评判。

当然,疏漏和缺憾也一定在所难免,还望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目录

总论:

写作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

基本素养篇

第一章奠定作文基础——感悟生活

第二章把握作文命脉——抒发真情

第三章勾摄作文灵魂——讲究立意

记叙文体篇

第四章描摹人物的肖像

第五章刻画人物的动作

第六章锤炼人物的语言

第七章揣摩人物的心理

第八章表现人物的性格

第九章掌握叙事的方法

第十章写出事件的波澜

第十一章细节生光辉

第十二章记叙文的短篇小说化

第十三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十四章托物言志“志”“趣”相生

第十五章模山范水,“游”“感”相依

议论文体篇

第十六章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第十七章议论文要论据充分

第十八章议论要有条有理

第十九章 议论要讲究论证方法

第二十章写好读后感

第二十一章写好社会生活评论

第二十二章遵守驳论规则

第二十三章议论文写作中的辩正思维

创新文体篇

第二十四章学写故事新编

第二十五章学写童话和寓言

第二十六章写好日记、书信体作文

第二十七章“意”“气”相连说续写

第二十八章枝繁叶茂话扩写

第二十九章灵活开放谈话题

第三十章“诗情达意”——诗歌创作入门

第三十一章文言写作也精彩

第三十二章走进戏剧新天地

考前指导篇

第三十三章紧扣题意快速构思

第三十四章善始善终“凤头”“豹尾”

第三十五章课本素材应急搜取

第三十六章打造亮点临场发挥

踢好临门一脚——自信、沉着地走进考场

基本素养篇

总论:

写作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侧重阅读教学,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陶冶精神情操,对具体的人物事件作出一定的评判,从而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道德标准等。

但从实践来看,这对构建学生比较完整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其人文素养,其形式是比较单一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语文教学的现状求新、求变化、求发展、求突破,这是可喜的,教材编排体系有许多变化,但重视阅读轻视写作这一传统痼疾仍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阅读教学的形式内容上力求新颖、丰富。

其实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本文就试图从写作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的角度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做人的第一要素是真实、真诚、真心、真为。

写文章第一要素是思想内容的真实,言为心声,强调真情实感,而不是假大空,矫情虚饰。

写作教学落实这一要点无疑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反之胡编乱造、胡说八道贻害无穷。

现在许多学生在表达伤感情怀时,写作素材大多数是家中亲人不幸去世,情感是有了,但多么虚假多么可怕。

这样的人走向社会其人文精神是多么低劣,这对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影响是多么的坏。

胡适的治史观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这对我们培养学生的认知观是大有裨益的。

著名的历史学家罗尔纲在1936年发表《清代士大夫好风气的由来》一文,其中有一段论清代士大夫好利是由于清初朝廷的有意提倡,引申清人管同的话。

胡适看了这段话,非常生气,写了一篇长信严厉责备他说:

“这种文章是做不得的,这个题目根本不成立。

”胡适告诉他:

“我近年教人,只有一句话:

有几分论据说几分话。

有三分论据然后就说三分话。

治史者可以作大胆假设,然而决不可作无论据的概论也。

”做人,写文章的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真实。

真实有利于培养人的正直情怀,高尚的人格决不能虚伪虚假。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世界是不停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

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认知这个世界要有科学的发展观。

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我们传授的技法,诸如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一波三折、结尾的出乎意料等,实际上就是源本于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的变化发展。

发展的结局有几种,一种是悲情式的,它能激起人们对于苦难、不幸的同情、理解、关注;一种是喜剧式的,它能让人们的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情感,这就是热爱生活,珍惜幸福;一种是憧憬式的,没有具体的结果,它让你对生活充满期待。

例如,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苏比反复作恶为的就是能进监狱度过难熬的冬天,但警察就是不抓他。

但当他在教堂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心弃恶从良、靠劳动谋生时却被警察抓走。

小说结尾的这一变化发展符合社会生活的本质的一面,有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

事物朝着黑暗的方向发展对每一个读者都是一种深刻的教育,有重大的警醒作用。

再如日本著名小说《一碗阳春面》,小说感人之处不仅在于生动传神的细节,更重要的是不幸的人生在主人公母子三人的共同努力下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直面苦难,积极进取,再大的不幸也能度过,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人生难免遭遇不幸,如果我们在中学时代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以后无论面对苦难还是幸福都能科学地从容地对待。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在认知世界的发展观。

邓小平同志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一些人的疑惑,作出英明的决策:

发展才是硬道理。

胡锦涛总书记教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两位伟人的伟大思想有一个共同的核心,这就是社会要进步,世界要发展,观念要更新。

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僵化教条、保守自闭等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有碍于社会进步,有碍于思想进步。

我们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有辨证的、全面的眼光,这样才有助于彰显科学的人文精神,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到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必然存在问题,为了发展必然要科学地解决问题。

科学发展的精神是人文精神中重要的内涵。

三、思维角度多维化,观点多层面。

简单的认知方式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获得关于事物的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写作教学要能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引导学生科学地思维,自主探究,换位思考,获得人生启迪。

从因预果,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量变到质变,由现象到本质,由异求同,由同存异,层层分析,找到科学的方法,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加合理、正确。

2008年全国大部分省区遭遇了几十年未遇的一场大雪,给春运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但沿海省市热情倡导外来人员“留下来,一起过年吧!

”企业纷纷行动,通过发红包、分年货、摆年夜饭等各种激励措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新春游项目,挽留外来工留下来过年。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过程和结果,避免了简单的就事论事,且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民为本的精神,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施助与感恩的情怀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却得到了空前的和谐彰显。

另外,这一场大雪给通信、电力设施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全国增调许多技术骨干支持受灾极为严重的贵州抢修,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充分显示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从这个角度认识,会培养学生更真切地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感情。

再从各地捐资、捐物支援灾区的行为看,人间自有真情在。

而赈灾义演场面感人,感动中国,感到世界。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便会获得不一样的人文感受。

写作教学注重思维训练,找到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的还有美好的人生感受。

四、反思出新观点。

先来看一则发表在今年《中华工商时报》上的故事。

作者与一位韩国朋友谈汉字起源这一话题,措辞严厉地批评说汉字起源于韩国之类的说法让中国人无法接受!

出乎作者的意料,那位很有身份的韩国朋友同样对韩国学者表现出不屑,他说: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在我接触的韩国人中,99%以上的人都不认同那种说法,那只是个别学者的一家之言,我们也觉得可笑。

但网络的力量太大了,我上网去看了一下,很多谩骂其实完全可以避免的,关键是大家要知道真相。

我们大部分韩国人不是这样的!

”这则故事耐人寻味,人们在不明真相的时候,往往以偏概全,容易产生错觉、产生误会、产生怨愤。

在明了真相的时候,常常觉得汗颜、无地自容。

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发生,那就要求我们学会对事情进行反思,了解的事实是真还是伪,是假象还是本质,是片面还是全面,是过去还是现在,是个别还是全部,是普遍还是特殊,要保持一份宽容的心态,待到水落石出之后,再褒或再砭,方为上策。

再如,面对韩国人抢先申报端午节非物质性遗产这一事实,国内一大片诘难声。

认真反思,这里既有教训,说明我们挖掘、保护传统文化这方面工作滞后、保守,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别人抢注我们的传统的文化遗产固然是一大遗憾,但只要我们注重历史教育、文化教育,屈原所代表的一种冰清玉洁、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怀还是会扎根于我们民族、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会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

这种反思比单纯的责骂、声讨要更有实际意义,更能培养人的冷静心态、健全人格、大度的胸怀和符合我们民族精神本质的情操。

从这个角度讲,写作教学中的反思,是对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也是在培养学生更健康的人文主义精神。

五、关注现实,关注民生,以民为本。

以史为鉴,观照现实。

写作中涉及到历史,更要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社会。

写作不是闭门造车,不是想当然,不能凭空杜撰,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只是一味歌功颂德。

要教育好学生注意社会底层,反应民生疾苦,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民为贵,社稷次之,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写什么、反应什么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要引导学生深深关注农民工生存、工作状况,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老百姓看病难求医难的情况,旧城改造中房屋拆迁百姓利益受侵害情况,教育乱收费情况,贫困地区儿童失学情况,下岗工人再就业情况,物价上涨导致部分居民生活陷入困顿情况,如此等等。

学生会在了解中感受,在观察中思考,会在不断叩击自己的心扉、拷打自己的灵魂、责问社会的良知,从而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少年觉醒,则国有希望;少年有良知,则国有脊梁。

写作教学面对客观的社会现实,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以感性为基础,以理性为方向,年轻的一代会在自我创作中磨练意志,净化灵魂,绽放出充满健康人性的奇葩。

 

第一章奠定作文基础——感悟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作文的题材库;

2.学会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3.关注生活,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写作指津: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题材库。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积累情感、积累思考,这是解决题材低幼化、单一化和虚无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思想贫血的关键所在。

没有生活基础,没有自我体验的作文是不会打动人的。

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只要被一双充满兴趣的眼睛捕捉到,就可能成为美妙故事的开端。

只有融入到生活当中,让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

如果你留意了生活,再想表达的时候,就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找那些汉字,而是它们争先恐后地来找你了。

我们要关注生活,培养自己一颗敏感的心。

怎样才能感悟生活,奠定作文的基础呢?

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观察是人脑通过感官对客观对象的感知活动,是写作的基本功。

通过观察可以增强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体验,获得写作的材料。

要奠定作文的基础最基本的要求是养成观察的习惯,并且要细致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观察,对周围的一切要多长“心眼”,多留意,不做“局外人”,这样在写作时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其次应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天宇,浩渺广阔,人生世相,光怪陆离,美丑善恶并存,悲喜哀乐共生。

生活本是五色草,本是七色花,只要真正去感悟,就能发现一花一草,一狗一猫,一片云,一颗星……到处都是可写之物,物物都能生发妙文,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感悟生活。

要磨砺视觉,练出发现美的眼睛。

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就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所以总是听到有人埋怨生活平淡、枯燥、无聊,甚至说什么活得累,活得烦。

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感情的浅薄与匮乏,造成文思的枯竭。

其实,就在几乎“无事”的生活中,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和独到的精思妙论。

要知道,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写不出好文章,能写出好文章的人,都是能深入发掘生活之理的有心人。

生活既能给予他们以妙思哲喻,当然也能给予我们以妙思哲喻,不过,我们首先要是一个有心人。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你该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池塘的水面何时初结了冰皮,杨柳飘絮更换姿容到底是在哪几天,你该留心你同学的眉头何时蹙了起来,嘴角是否含有笑意,兴奋和悲伤时的语调、表情到底有什么不同,不同服饰的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男女老少对同一件事所作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当你留意了,你的视觉会越来越敏锐,你将越来越能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可以说,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发掘,就取得了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的融会贯通的真经,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就成了生发妙文的佳品。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如果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我们的视觉自然会日渐敏锐,我们的眼睛就会成为能发现美的眼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生活,生活就会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再次要掌握思考的方法。

只要真心实意想写好作文,时时留心,处处在意,还是能够做到的。

但若想让生活意象活脱脱地蹦跳出来,使笔下生花,还必须将思维之钻打向事物的深层。

应该说,思想感情是一篇作文立意高下的试金石。

如果作文思想深刻,情感充沛,则作文是丰厚的,有力度的;反之则是单薄的,肤浅的。

现在不少学生常常苦于自己的作文缺管深度,缺乏感染力,原因就在于往往就事论事,就景写景,不曾深入思考,未能挖掘出事物深刻的内涵。

怎样才算深入思考呢?

一要多问几个“什么”。

生活的哲理,对普通人而言,决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往往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如同进山寻宝,却不知宝在何处,只好叹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倘多问几个“什么”,则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

例如下列问题:

这是什么事情?

为什么会发生这事情?

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

这事情将有什么结果?

二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

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定哲理,可昭示一种思想。

当看到流水,应该想到时间之一去不复返。

想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看到落花,应该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树根,应该想到“不求闻达,只求默默奉献”的精神;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的可爱;看到一字之差造成了巨大损失,就想到“小处不可轻视”……把社会现象、自然生态的特点与人生状态加以对比,往往能找到其间的相似点,并进而抽象出一定的思想和哲理。

三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正确认识事物、阐明事理的一把手术刀,可以割除思想上、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绝对化,可以使思维趋向广阔、深刻、灵活、严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有许多内容。

常用到的原理有:

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内因与外因的原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辩证的否定的原理等。

总之,只要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思考,主动地、积极地投入生活,成为生活的真正主人,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才能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这样有了材料,又有了真切感受,作文既不会闭门造车,也不会枯燥无味了。

范文示例一

心灵的颤动

韩俏妮

心灵也会颤动吗?

是的,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到我的心灵也在颤动。

这个星期六,作业特别多,我埋头苦干,心里却一个劲埋怨。

做了一会儿想调整调整自己,便伸伸懒腰站了起来。

忽然不远处有一只小虫子进入我的视线,看见了它,心里很不舒服,本想一巴掌拍死它。

也许是对它的蔑视,也许是出于无聊,我用笔挑逗着它,让它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看着它晕头转向、四处逃命的慌张样,我得意地笑了:

神仙有什么用?

我此刻是主宰它命运的“神”呢!

忽然,我的手碰到了它不足五毫米的翅膀,我一抬笔,小虫子也跟着抬了起来。

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

如果一个人被抓住一个手臂,离开地面几米,随时有掉落的危险,那他一定怕得要命,我想这只小虫此时也一定怕得要命吧。

而在我当时看来,它只是一只玩物罢了,怎么会对它生同情之心呢?

玩够了,我终于将它放下,可它的一只翅膀已经面目全非了,它的身体歪倒在一旁,好不容易才站稳了,仅剩的一只翅膀在微微颤动着,几对足似乎在发抖。

那种渺小在人类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啊!

我又伸出笔去,小虫似乎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它想逃。

这样一来,原本就在发颤的身躯颤抖得更加厉害了,可求生的本能迫使它决不停止。

我忽然停止了玩弄,突然觉得自己好残忍。

它的颤抖对我的心灵有着强劲的震撼。

我突然明白了:

它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一条正在颤抖、垂死挣扎的生命。

我的心灵从未有过地颤动了,我忽然看到了人类的可悲,人类永远认为他们统治着地球,是最高贵的动物,所有其他的生物都不值得一提。

而这个只有半粒黄豆大小的虫子却使我明白了:

所有生命都是伟大而平等的,即使细微如尘埃、颤抖的小生命也会奏起华丽奔放的乐章。

我豁然开朗,又继续拿起书本看起来,但心里早已没了那股怨气。

过了很久,我想起那个曾被我伤害的小生命,抬头望去,它已经不在了,它就这样走了,悄无声息,带着伤痛消失了。

[老师点评]

人总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任意践踏其它生命。

殊不知生命是平等的,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才显示人类的崇高。

作者带着内疚告诉我们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范文示例二

我学会了倾听

程晓祎

倾听,是一个动作。

也是一种品格,一种素质。

一个不会倾听的人,是无法获得他人的尊重的,因为他已经造成了对他人的不尊重。

还记得在小学一次校庆上,我代表班级演讲,而在我之前,是其他班级同学的发言。

我和旁边的同学一边听,一边聊天,周围是隐隐约约传来的絮语,时而响亮到盖过了台上的声音,时而又轻微到如昆虫的鸣叫。

而我和旁边的同学,以不变的语调谈论着台上那位同学的演说。

“他讲得不怎么样啊!

“还好”

“你要超过他哦!

……

可以看到坐在我前排的那个男生的厌烦,他转过头,看着我们比划着示意我们安静,看他样比老师还积极。

但我们却显然无视他的好意,或者说当时的我们无法理解这一行为的内涵,继续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然后是他再次转身,带着愤怒的眼神,但这只让我们产生了怄气的情绪,反而聊得更响。

很快,轮到我上台演讲。

我迈着自信的步伐走上舞台,可台下,除了稀稀落落的掌声之外,全是恼人的“嗡嗡”声。

我努力保持着微笑,清清嗓子,“我发言的题目是……”,“哈哈!

”横空出现的笑声打断了我的发言。

我强压着愤怒,开始了我的演讲。

台下的声音没停过哪怕一秒钟,无论老师如何卖力地控制场面,总会有“漏网之鱼”。

讲了没多久,便心灰意懒,已经不想再在台上呆下去了,只好加快语速,语调平平地完成了我先前悉心准备的演讲。

终于明白为什么之前那些同学个个演讲没什么激情,一份气愤又无奈的表情。

自己也很愤怒,可想到自己刚才不也坐在下面聊个不停吗?

别人好心劝自己也不听!

想到这里,不禁没了底气。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倾听”,它是那么重要,因为学会倾听,不仅尊重他人,也是对你自己的尊重!

[老师点评]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时自己就是这些不和谐音符的发出者,可自己并没意识到,当自己被这些不和谐音符打扰的时候,才深感其厌恶。

作者在这篇考试作文中,又一次提醒我们要想别人尊重自己,就得首先尊重别人。

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对我来说,作文从前就是一种折磨,后来变成了一种享受,折磨和享受的距离,很近又很远;在童话的世界里,从前相貌丑陋的小鸭,后来变成了美丽的天鹅,丑小鸭和天鹅的距离,很近又很远。

现代科技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有人喜欢,说地球很小是个家庭;有人忧虑,说没有距离就没有了自我。

请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最远的距离

王芳华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

年少懵懂的孩子,总是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

而煞费苦心的父母,又总是以一种说教的口吻来命令自己的孩子该做什麽不该做什麽。

于是,一个叫做“鸿沟”的词产生了。

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世截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泰戈尔精辟的诗句写出了爱人与爱人间的距离。

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忙于升职加薪,忙于察言观色。

只有在失意困厄时,方才想到朋友。

更可悲的是,昨天还春风得意的你,今天就两手空空,这其中的落差竟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一手导演的闹剧。

朋友与朋友之间是有距离的。

现代科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整个地球就如同一个小家庭,但它却怎麽也拉不近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

父母与孩子间的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