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4762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Ⅰ卷和Ⅱ卷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选考题前,请先选择题号,不选则不能得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受其伦理学的影响。

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

‘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

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

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做是孔子“比德”观的继承。

“比德”观在元、明、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

山水诗、山水画特别盛行,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

宋朝画家郭熙说: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

安在?

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

”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

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人徜徉于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

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

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

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主要靠理智、靠思维,情感因素遭到压抑。

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

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

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因之,中西方是两种不同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

“美与不美,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为统一体。

”美国艺术家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

整、和谐、鲜明。

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

这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相同,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

(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

1.下列关于“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他们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让自然物拥有了丰富情感并寄托了人生理想。

B.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注重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比德”,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

C.比德”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并不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也就是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D.屈原用善鸟香草喻指忠贞的品行,元、明、清的画家用梅、兰、竹、菊喻指崇高的品德,都是“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具体体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畅神”的审美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强调自然物与人的情感的关系,宋朝画家郭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

B.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一致之处,即都关注了自然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一特点。

C.和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更关注社会属性,它认为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上。

D.对自然美的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他也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希望徜徉在大自然中,陶醉在大自然中,怡神悦性;山水诗、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这种情感需求,“比德”说、“畅神”说应运而生。

B.西方人对自然美的认识较大程度上源于西方的哲学,他们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多是理智的、有功利性因素,而不会考虑人的情感因素。

C.托马斯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他的看法印证了西方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去寻找自然美。

D.中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艺术作品中,形成不同的艺术体系,因此,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

“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

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

“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

“出城者斩!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

“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

强寇,内屏京师。

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

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

/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即位:

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

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

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

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亨信让之曰:

“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

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11分)

汴河③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①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②半作帆。

 

[注]①九重:

皇宫。

②障泥:

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马蹄飞溅起的尘土的装备。

③汴河:

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8.两首诗题材相近,表现手法也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分)

9.《隋宫》为咏史诗,《汴河曲》为怀古诗,借用杜诗来概括,可谓一则“举隅见烦费”,一则“引古惜兴亡”。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孔子曾对“学”和“思”二者的关系做过辩证的论述,他说:

(2)《论语·里仁》中“,”两句的意思是:

看见贤人就希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国恒亡”表达内忧外患的“忧患意识”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十八岁的电影

红鸟

清明节又到了,坐在家里,一阵落寞

,就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十八岁的电影。

十八岁那年,我在陈城读高中。

离开了家,就像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了束缚。

那时,接触了一帮子小混混,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喝酒,时不时地打个小架、谈个恋爱,成绩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日子过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有一次,我和几个哥们儿蹲在铁道边抽烟,你一言我一语地胡喷大侃,正巧父亲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当时他戴着大檐帽,车后座带了一壶油。

我想坏了,烟在手里也扔不及了。

可是父亲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停留,哗啦一下就过去了。

高一下学期,父亲开始肚子疼痛,头冒冷汗,他舍不得去医院,因为那需要一大笔开销,就自己去药店拿点止疼片吃,日子久了,病情

就加重了。

他自己偷偷跑到医院,拍个片子,医生一看,纷纷咬耳朵,父亲就知道坏了,他最终还是知道了病情:

胃癌晚期。

在市医院治疗了一个月,转到了省医院,每天都是挂吊针、喝中药。

有时候我妈陪着,有时候就他自己。

我决定逃学去郑州看望他。

到了医院,他正躺在病床上,面黄肌瘦,胡子也好久没有刮了。

看到我来了,他很吃惊,问我,你怎么来了。

我说,就是想来看看你。

病房里没有其他人,他那天下午精神很好,慢慢地坐了起来,和我聊他以前经历的事情,讲我小时候如何调皮,讲他年轻的时候如何追我母亲,还和我讲如何做人。

最后,他让我帮他换上新衣服,他说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

我清晰地记得,我们坐在3排的5号和6号,电影开始之前,父亲递给我一支烟。

我愣住了,没有敢接。

他说,抽吧。

我颤抖着双手接过,却并没有点着。

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抽过烟,一直到现在。

那天放的电影是霍建起导演的《那人那山那狗》,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

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

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村民尤其一个漂亮女孩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话匣,对彼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

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和意义,也明白了父亲深沉的爱,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影片里最让人动情的场景,应该是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那一段吧。

儿子对父亲说,你背我那么多次,现在我长大了,应该我背你了。

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子,就那样湿了眼睛。

我承认,我也感动了,眼睛湿润了。

电影散场后,已经很晚了,外面刮起了风,很冷,父亲显得很疲惫。

我说,爸爸,我背你走吧。

他没有说话,像个小孩子似的伏在了我的身上。

我背起父亲慢慢地往医院走,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生怕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父亲的身子已经很瘦削,我感觉好轻,好轻。

父亲的双手耷拉在我的耳边,一晃一晃的,是那样的无力。

父亲伏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我走得很慢,很慢,好像我背上背的就是整个世界。

在医院待了三天,我要回去了,父亲去送我。

在火车站,他站在风里面,目送我上火车,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从火车站买的小糕点递给了我,示意我路上吃。

一个月后,父亲病重,在医院里去世,享年49岁。

当父亲的遗体运到家里时,我竟然没有了泪水,只是久久地跪在父亲身边。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年新生入学,我都要给学生放《那人那山那狗》,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很动情,慢慢地就能听到不少学生轻微的啜泣声。

我能做的,只有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让我的思绪像风筝一样,离开教室,飞到家乡的大平原,飞到父亲身边……

——摘自《2014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十八岁那年,我和几个哥儿们蹲在铁道边抽烟,被父亲看到了,但他毫无反应,这是因为在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B.小说之所以把我去医院看望父亲

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是因为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C.我十八岁那年逃学去医院看望父亲时,父亲带我去看的那场电影,寄托着父亲对我的希冀,让我深深感受到父爱是一种责任的延续和传承。

D.父亲送我上车时,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让读者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满的爱,此处细节描写传神,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每年新生入学时,我都给学生播放当年父亲带我去看的那部电影——《那人那山那狗》,我是想让我的学生随电影一同了解我父亲的故事。

(2)作品是怎样叙述我和我父亲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3)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4)本文浓墨重彩地叙述了十八岁的那场电影,结合全文分析那场电影对于我成长的意义。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蔡元培:

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

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

“国事渐平,教育宜急。

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

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

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

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

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

先生在此,北大重生。

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

“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五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

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

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

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

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

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

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

“我跟你们决斗!

”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沭春风的感觉。

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

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身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

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

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

(摘自蔡磊砢《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

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

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

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

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

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

理,持之有故,才

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

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

他面对不守纪律的学

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6分)

(3)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

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6分)

(4)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

①陆秀米的母亲觉得一刻也不能忍受下去了,她必须马上阻止女儿的胡闹。

在她看来,“枪,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找个有见识的人商量一下。

②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中有快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年终成绩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③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④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⑤你若对她没有一点心思,怎么会好端端地记得买个泥人送她呢?

鬼才相信呢!

只怕是夭桃秾李,一时难以取舍吧。

功达兄,说说怕什么呀,我又没逼着你去娶她。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越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的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B.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竞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忧虑。

C.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D.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与会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

  ②  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  ③  肯动脑筋,  ④ 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  ⑤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  ⑥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C

一定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为了创作出好作品,①。

文学之路是青灯长夜的寂寞,是楚人怀玉的孤独。

作家柳青当年在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住了13年,成为农民的“朋友”“先生”“学生’’“参谋”,写出来的《创业史》才洋

溢着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

同时,②,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染“人气”的作品。

当然还要③。

作家唐浩明为写长篇小说《曾国藩》,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整理史料,所以《曾国藩》被一版再版,既叫好又叫座,成了畅销书、长销书。

浮躁、焦虑、短视都是文学创作的大忌。

17.下面是一封信的开头部分,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6分)

尊敬的老师:

您好!

收到您冒昧赠给我的大作,心里十分高兴,连夜拜读,如在海滩上捡到一颗珍珠,颇有收获。

您嘱咐我给您的大作写一篇书评,恨自己只有八斗之才,恐怕难以胜任,敬请宽恕。

(1)将_________改为:

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