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174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 新课改幸福教育.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新课改幸福教育

2010年江西省教师招聘统考新课改:

幸福教育

一、幸福教育的提出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

具体而言,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追求教育的“幸福度”,应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句话,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更应关注人的幸福,尤其应关注学生的幸福。

幸福是教育的真谛和归宿,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

费尔巴哈认为:

“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而现实中学生幸福感的缺失,使他们的心灵面临着真正的迷失。

提出缘起:

当前学校幸福教育的缺失

幸福是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与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

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在教育中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

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

学校应通过教育,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幸福现状却不容乐观。

近日,我在初二10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以“幸福”为主题的调查活动,结果如下:

1.你觉得自己幸福吗?

(幸福指数为0——100分,你为自己的幸福指数打个分数)

有将近36%的学生直言自己不幸福,他们的幸福指数均低于60分,最低者仅为20分。

近21%的学生认为很一般,没什么特别感受。

2.你觉得自己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觉得自己幸福的学生主要原因大都是家庭和睦、父母疼爱自己等,而觉得自己的幸福是来源于学校的却寥寥无几。

认为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则如下:

学习负担重,学校生活枯燥:

29%;成绩不如别人,觉得自卑:

22%;与父母有代沟,无好朋友:

35%;其他:

14%。

从中可知学校因素占一半以上。

3.你印象最深刻的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85%以上的同学最幸福的事来自家庭生活,如:

与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家人为自己过生日;与家人一起过节假日;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等。

4.你觉得学校可以做哪些事来提高你的幸福度?

多开展各种活动,减轻学习负担:

80%以上;

师生关系融洽,友好相处:

10%;

改善学校设施,如拓宽活动场所、增开图书馆等:

8%。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幸福感偏低,而其中主要原因来自学校教育。

缺乏幸福感是青少年厌学、网瘾、自暴自弃等问题发生的主因,进而导致产生青少年犯罪率、自杀率逐年上升等严峻的社会问题。

所以,学校教育者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幸福教育观,实现教育从知识本位向幸福本位的转化,把幸福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幸福,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二、【幸福教育案例】幸福成长

学校安排我帮新生做值日

秋高送爽,我五年级的新生活开始了。

一天,老师安排我们放学后给一年级新生做值日。

田径队一训练完,我就拖着沉重的身子去给新生们做值日去了。

虽然很累,但我还是很认真地扫地、墩地、擦桌子等。

做完值日,已经离放学时间过去了半个小时。

这时我已腰酸背疼,但想着爸爸在校门口一定等得着急,我赶紧从教室里出来,向校门口跑去。

看到爸爸要发火的样子,我边摘下书包递给爸爸边气喘吁吁地对爸爸说:

“今天可累坏了!

我们训练完毕又给嘎吧豆他们做值日去了……”

“谁是嘎吧豆?

”爸爸不解地问道。

“那是一年级的新生,我们给他们起的代号!

“为什么要你们帮他们搞卫生?

“是老师派的,也是学校规定的……”

“喔?

”爸爸更加一脸的不解。

“……我们可是大哥哥大姐姐啦,他们是小嘎吧豆……可真累……”

“真累吗?

“是呀!

“做好一件事可不容易,有时非出汗不可。

你说嘎吧豆他们知道吗?

他们会谢谢你们吗?

应不应该谢谢呢?

“不知道。

“你们上一年级的时候,高年级的同学给你们做值日时你们谢谢了吗?

“没有。

……

爸爸说到这些,还真触动了我,让我陷入了思考。

……

快到家时,爸爸又问我:

“宝贝你看,通过今天做值日一事,你能体会到什么?

“嗯…值日是有点累,不过我也感到挺高兴。

“对!

为他人付出是快乐的,同时嘎吧豆接受劳动成果也是很幸福的,看你们学校的气氛多好!

“那是!

我们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互相关心同学、要爱护集体。

”我似懂非懂的总结道。

爸爸说:

“对。

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和社会对你们的关怀很难被你们体会出来,只有通过你们自己动手去做,领略其中的艰辛,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高年级的同学给新生做值日的事是一件小事,透过这件事可反映出学校对学生教育的悉心程度,你们前任牛校长曾说过学生再小的事也是大事,通过这样无数的小事教育孩子,集腋成裘,小树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这正是你们学校教有特色的有力证据。

你能在这样的学校我没有不放心的。

听爸爸说的这些话,我终于明白了老师为什么安排我们给一年级新生做值日了。

我非常高兴能有这种帮助别人的机会,以后我还会干得更好。

三、幸福教育的精神要义

◆学习是学生的核心生活,教育能否给他们幸福就成了他们整个生活是否幸福的主要标准;教育能否培养学生以幸福能力,也是关系到他们以后能否幸福生活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认知不是教育的目的,发展也不是教育的目的,认知和发展都得满足人的情感目的。

人不仅要活着,不仅要发展,还要享受生命、享受生活、提高生存质量。

◆教育是唯一面临全面人性的幸福事业。

◆感性、理性、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个要素。

◆只要人类有限的感性和理性对无限的宇宙仍做不息的追思,人类就仍会对世界完美和谐运行存有深深的敬畏,只要在人类的命运中仍有苦难、创伤、孤寂和生命难以承受的“轻”,人类仍会不断的寻觅心灵的慰籍、寻找精神的幸福家园。

◆“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同样,那些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家也常常是具有宗教感情的人”。

荣格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宗教,这种深沉的宗教情感乃是人类的主要冲动之一,这种冲动有如人的本能结构而永不衰竭、世代绵延。

◆有教育经验的人不会不看到,当前教育中幸福的失落在一定程度上与师生敬畏感、好奇心和信仰的缺乏不无关系。

◆人们太热衷于改造世界,以至于他没有时间来享用知识的硕果,人的成功葬送了人自己的幸福。

◆只有建立在辩证人性观上的幸福才能彻底走出幸福问题上的异化,实现人的、真实地、广泛的、长久的幸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生理属性、心理属性和伦理属性是统一体。

我们可以把人性划分为层次,如生理层、心理层、伦理层,但这种层次划分决不意味着哪个层次比其他层次更重要。

各要素是平等的。

心理需要是使个体心理产生和发展的需要。

符合视觉要求的,心情就会感到愉快,否则就会觉得不舒服甚至紧张。

求知欲也是一种心理需要,其目的首先是了解事物的属性、相互间的因果性和发展规律,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

人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愉悦,获得一种美的体验。

◆幸福由于是全面的,所以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由于是优势的,所以才与现实经验相关系。

◆生理上以活动为例,身体的活动是人的生理上的本性需要。

一定的活动是生理幸福的来源。

体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体验生理上的紧张,它要求教师在掌握了人的生理规律基础上让学生张弛有度。

◆心理上以认知为例。

认知上的幸福源于同化与顺应间的交替平衡。

人有感知新异刺激的需要,新异刺激产生人的心理幸福。

◆伦理幸福是亲和感和孤独感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从本性上就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人亲和是人的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

人总要归属于某个群体,被群体所抛弃是人生之一大不幸。

◆幸福是人与周遭环境的一种平衡状态,幸福度(阈福)表明了人与客体环境取得平衡的范围。

◆幸福首先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

◆成人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施与儿童以爱,相信儿童会因此而幸福,而实际的效果,往往是儿童从成人的爱中感到窒息。

与失学儿童渴望上学相反,饱受教育之苦的孩子却认为,只要能下课、放学、离开学校,他便是最幸福的。

◆成人最易犯的错误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心理来评判儿童的存在。

没有幸福感就没有幸福。

◆幸福的获得虽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自己的感受性和生活态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即“优秀地”(arete)实现人的功能,就是要达到人之性。

幸福不再只是我们以往理解得愉快、高兴。

幸福只是当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一种情感状态,与情感内容并无直接联系,它既可以表现为高兴、快乐、愉快,也可表现为不安、悲恸、气愤、痛快,还可以表现为悲喜交集、苦乐兼具。

◆“主观感受”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幸福,“伦理规定”则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是否正当。

幸福的心理体验要有伦理标准去修饰,幸福的伦理标准要有心理体验去证实。

◆西方的幸福追求往往导致自我中心,造成主客分离、对立;而东方的幸福追求则是解除自我中心(我执)的过程,但对客体的无所作为并不是“人的”自由状态,单纯对客体的顺应很难实现人的幸福的分化和自我的提升。

◆一味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物体上,幸福也就成了没有根性的浮萍。

◆全面的人性观产生了我们全面的幸福观。

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对人生的意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既互相区别、互相联系,还互相转化。

幸福存在于一切人的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层次。

全面的幸福观是全面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是质和量的统一。

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由于对人性作了全面的规定,所以幸福的主观感受也就要受到客观伦理的规定。

◆我们对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人予以同等的尊重,相信他们都是完整意义的人。

我们对个人的各个层次的情感感受予以同等的尊重,相信它们都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反对成人的霸权,相信每个人都应是自己幸福的主体。

对儿童提出成人的幸福要求,与对成人保留儿童的幸福标准一样,就教育学来说都是不妥当的。

◆教育要实现学生在幸福上的实然与应然的辩证转化。

教育要把学生的幸福生活变成一种自由的体验。

◆教育首先要对人的生命给以全面的关照和提升,它不仅要让学生从生理上得到幸福,也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关照其心理幸福;不仅要关照学生个性方面的要求,也要滋养其社会性幸福情感。

◆人的生理欲望的满足,只有被置于理性(心理)的关照下才可能是幸福的,但是如果我们还记得人的理性(心理)是一个发展过程的话,我们就应该相信,幸福教育不是用一个人的理性(心理)去关照另一个人的生理感受。

一个人的生理感受是否属于幸福范畴,只能决定于他自己的心理层次,用成人层次的心理来“关照”儿童的生理感受,后者就难以成为幸福。

◆教育要帮助学生实现幸福的内外两种价值的转化,把幸福的外在享用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体系,又用内在的素质去反作用于学生的幸福感受。

幸福教育就是在教育中创生丰富的幸福资源。

教育是使人在幸福上免于异化的有效途径。

四、幸福教育怎样实施?

幸福是一种能力,是感谢生命、感受快乐、完善自我、调节身心平衡、调节人与社会平衡的能力。

这些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砺和培养才能形成的,因此,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它包括理解、感受、创造幸福的能力。

(一)认知理解幸福

理解幸福的能力就是具备正确的幸福观,不断充实正确的关于幸福内涵的能力。

幸福观是人们在幸福的追求和享受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由于人们生活经历、个性品质、文化背景等不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高尚或庸俗的幸福观。

一些学生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熏染下,其思想和行为逐渐异化,盲目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如一学生写道:

“幸福就是父母给我很多零花钱,家中有美丽的别墅、小车。

”一味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物体上,幸福也就成了没有根性的浮萍。

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对物质享受上的追求提升为精神美化上的追求,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持久而深刻的幸福体验,进而形成高尚的幸福观。

所以教师平时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幸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幸福,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理解幸福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会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态度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任何人的人生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个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在树立人生观的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热爱人生,满怀信心对待生活,比如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指导孩子看一些有意义的书或电视剧,让他们从中领悟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进而能够勇于进取,不懈追求,创造幸福生活。

另外,还要划清享乐与幸福的界限。

有一种很有代表性且影响很大的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享乐。

如我国古代《列子》一书,在《杨朱》篇里就提出:

“人之生也奚为哉?

奚乐哉?

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意思是说,人生活在社会上为的什么呢?

高兴什么呢?

只不过为幸福、财富,为追逐声色犬马罢了。

这种观点对幸福的理解同“人生在世,及时行乐”或“今朝有酒今朝醉”如出一辙,是一种典型的庸俗幸福观。

这种物质至上的消费观念、追求感官的享乐冲动,必然会导致学生精神家园的荒废,以至把自己的心灵放逐到唯利是图的荒水野境。

让他们摒弃关于幸福的错误认识,就要在幸福教育中,注意培养其理解幸福的能力。

(二)发现感受幸福

幸福归根到底是某一具体人的具体感受。

感受幸福就是能够发现幸福、感觉到值得珍视和回味的东西,体验和品味到快乐、惬意、宽慰等各种舒适的感觉。

幸福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它,感受它。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一个人对生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身边的事物心存感激,那么其感受能力就强,就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反之,当今一些学生虽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却对人生的方向和生活的意义一片模糊,以至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就会整天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

因此,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首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幸福学习的外部条件,教育能否给学生幸福是他们以后整个生活是否幸福的主要标准,所以不能把学生仅当作社会发展的工具去驯化,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倾向,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愉悦和幸福。

其次,还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感受幸福,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

(1)开展“发现幸福”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最近你觉得最幸福的是什么?

”班会上,有的学生说:

“我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比起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我感到幸福。

”有的学生说:

“这次我考试进步了,感到很幸福。

”有的学生说:

“我生病住院了,同学们到医院看我,老师帮我补课,我感到幸福。

”……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

最后,我适时引导说:

“对照你们刚才所说的,你是不是应该感到幸福呢?

只要你善于发现,就会感到其实每天都有许多幸福的事发生。

(2)在班级里设立《幸福的故事》记事本,要求每位学生能发现自己身边一些感人事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记录下生活中自己觉得幸福的事,并与师生交流,共同分享幸福的感悟,从中实现人格的升华。

(3)开展知恩教育。

大多数孩子以为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恩之心。

由于没有感恩之心,就缺少了幸福感。

而感恩教育要从劳动活动开始,可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体会生活的艰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4)从艺术作品中感悟幸福。

学生看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他还会不觉得自己的健康就是幸福吗?

读完《战争与和平》,他怎能不知今日和平的生活是多么可贵?

给学生看5.12汶川大地震的纪实作品,他能不感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吗?

因此,只要我们关注教育中的每个细节,汇聚生活中幸福的点点滴滴,为学生创造和谐温馨的“幸福场”,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幸福的活水源源而来。

(三)创造享受幸福

一个人的幸福主要还是靠他自己创造的,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幸福的建筑师。

培养中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要加强中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包尔生也认为“对于意志完全由德性支配的人来说,有德性的行为始终是最大的幸福和喜悦。

”可见,幸福问题和品德息息相关。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尊重师长、团结互助的行为习惯。

并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以幸福教育为主线,让幸福的德育存活于学生快乐的生活中。

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做善于交往的人。

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已提到,许多学生的不幸福是由于找不到好朋友,心中苦闷却无处倾诉。

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总要和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要与教师、同学、朋友之间产生交往需要,善于交往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平衡。

青少年学生面对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面对升学与就业的巨大压力,必定会产生许多烦恼和苦闷。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与老师和同学融洽相处,能经常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肯定,能向他们倾诉衷肠,就会及时地得到理解和安慰,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幸福的甜水自然就在心头潺潺流淌。

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要教给他们创造快乐的方法。

如开展“鲜花教育”,各班认养鲜花,通过鲜花教育,教会学生能够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提高创造享受幸福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还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如以“幸福”为主题的演讲朗诵比赛;以“幸福”为主题的辩论赛,或是学习交流有关幸福主题的名著名篇,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池莉的《收藏幸福》等,都是非常适合中学生的好教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乎学生和教师的终身幸福。

幸福教育作为对学生终极关怀,符合人的本性,符合教育目的,符合教育的超越性,符合社会的使命。

因此教育要重新思考价值取向,重新定位发展方向,把学生的幸福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教育者需要慈悲的教育关怀和豪迈的实践勇气,为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幸福成长的温馨港湾,让教学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和谐图景不懈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