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5338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docx

吐血原创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课文

15大禹治水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生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2.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三、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谈话引出童年常听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及其故事:

哪吒闹海、后羿射日。

2.导入课题。

师:

今天我们再去认识另一位英雄——大禹,跟着老师一起写他的名字。

他做了一件什么大事?

(治理洪水)治理洪水叫“治水”;治理国家叫“治国”;把小区治理好了叫“治安”。

师:

这样的学习叫“举一反三”。

3.揭示课题。

师:

关于大禹的传说可多了,其中“治水”的故事留传最广。

大禹治理水灾解除百姓痛苦的故事从上古时候起,一直到现在,代代相传。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读读《大禹治水》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

4.质疑。

师:

读着课题,你脑中会闪出哪些疑问?

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大”字有什么含义?

大禹治理的是什么样的水?

他怎样治理?

结果怎么样?

根据学生的提问,整理后写于黑板。

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5.题文对应。

听读课文,题文对应,梳理内容。

(1)关于大禹。

师:

文中只介绍了他是鲧的儿子。

鲧也领着大家治水,但失败了。

(2)治水的经过结果。

师:

大禹怎样治理洪水、治理结果都在第四自然段。

(3)识“水”。

师:

这“水”指的是“洪水”,在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从题人手,题文对应,帮助学生快速厘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认识洪水初识治水之重要

1.引入情境,调动积累。

视频播放洪水泛滥之惨状。

师:

用积累的词汇来形容。

2.聚焦生字。

师:

画出文中第一自然段描写洪水的语句,圈出带三点水旁的字“洪、泛、滥、淹、没”。

3.学习生字。

(1)故事学“洪”字。

师:

洪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

这个“洪”字里还藏着一个故事呢。

传说古代有一位很厉害的水神,他的名字叫“共工”,他一生气就要发大水,在“共”的旁边加上一个三点水,就变成了“洪”。

这个字你记住了吗?

汉字中还藏着故事呢,多有趣呀!

来,读读这个词。

(齐读)

(2)认“滥、淹、没”的字形。

出示古字图片。

“滥、淹”都是形声字。

三点水表示水流漫出。

“滥”本义是大水漫出。

后也

引中为不加选择、不加节制,如宁缺勿滥、乱砍滥伐。

“淹”本义是浸没。

“没”会意字。

篆书表示用手打捞沉物。

隶书、楷书表示兵器沉入水中。

本义是落入水中。

4.形象感受“灾”。

“滥”指大水漫出,“淹”指被水覆盖,“没”是多音字,指沉入水底。

教师边用简笔画寥寥几笔勾出农田,边说“在平日,水都在农田下,发洪水时,(边画大水盖过农田)洪水就淹没了农田。

”“人们世世代代耕种、赖以生存的田地全被水给淹没了,意味着人们就没有粮食吃。

(继续画房子)大水把人们的房子也冲毁了,这又意味着什么?

(人们也没有家住了)。

5.抽象概括“灾”。

师:

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人们只好到处流浪,过着痛苦的生活。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

认识“灾”字。

像火焚屋的形状。

小篆从川,表水,从火。

水火都是灾祸之源。

造字本义:

火灾。

后泛指水、火、荒、旱等所造成的祸害。

【设计意图】通过洪水录像的观看、简笔画板书的辅助和对课文中“滥、淹、没”等生字字源的探究,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充分了解洪水的凶猛、洪水对百姓生活造成的危害之大,从而为下文理解大禹的英雄之举做好铺垫。

6.学习词语。

(1)读词语。

师:

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灾难中,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

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

谁来试一试?

洪水泛滥

淹没田地

冲毁房屋

伤害牲畜

伤害百姓

带来灾难

(2)理解词语中包含的情感。

师:

我还会变呢!

词和词在一起,还可以连起来变成一个短语呢。

(移动词卡位置,并成短语)练习读得自然流畅。

洪水泛滥

淹没田地

冲毁房屋

伤害牲畜

伤害百姓

带来灾难

(3)学习多种构词法。

师:

还能变呢!

把短语和短语合并成更长的短语,你还能读得一样自然流畅吗?

(把“伤害牲畜”和“伤害百姓”合并成“伤害牲畜和百姓”

,练习朗读)

(4)练习朗读节奏。

强化短语节奏,读好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洪水危害。

(5)有感情地朗读。

师:

这样的洪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让人们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你的心情怎么样?

(难过、可怕、悲伤)带上你的心情,读一读。

自由练习——指名读——交流讨论——展示读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感受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内容。

融“感受语言的优美”和“读懂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为一体。

7.理解词语。

(1)师:

你知道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吗?

冲毁伤害驱赶

(2)师:

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

(3)师:

我们来猜一猜“毁、伤、驱”的意思。

冲毁什么?

洪水来了,房屋怎么样了?

“毁”字什么意思?

伤害什么?

洪水来了,百姓怎么样了?

牲畜怎么样了?

“伤”字什么意思?

驱赶什么?

猛兽被怎么样了?

“驱”字什么意思?

(4)查字典理解。

三、认识鲧感受治水之难

1.聚焦文本。

师: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四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读第一句,理解治水的“必要”。

(1)联系上下文理解“灾难”。

师:

用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解释什么是“灾难”。

(2)理解“必须”。

a给“必须”找个近义词。

b句式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如果,就。

所以必须治好它。

3.理解治水的难度。

师:

鲧治水的结果是什么?

“九年”这个时间告诉我们什么?

4.链接。

师:

想不想问问,鲧使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

补充阅读鲧治水的故事,为下文领会禹治水方法的“智”作铺垫。

5.比较“继续”和“连续”。

鲧治水失败了,大禹()治水。

大禹()十三年在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6.小结。

师:

治水很重要,难度大得很。

接受这样的挑战要有足够的决心、勇气,更要足够的智慧。

7.朗读体会。

师:

读第一自然段,认识大禹肩上的重担。

【设计意图】没有鲧的失败,就不足以凸显大禹的智慧。

四、归类比较书写生字

1.读儿歌,复习生字。

课件出示儿歌,在读儿歌中复习生字。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洪水泛滥,带来灾难,

大禹下定决心救百姓,

认为治水最要紧,

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洪水被退,猛兽被驱,

田地耕,生产渐恢复,

安居乐业的老百姓,

世世代代记住他。

2.读生字,记生字。

师:

读读记记课后题3的词语,并尝试用“连续”和“继续”造句。

3.指导“产、认”的书写。

(1)师:

看老师书写,仔细观察,说说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独立练写。

师:

每个字都描一个写一个。

(4)展示评价。

投影出示学生的字,评价关键笔画和部位。

修改练写。

学生修改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各自练写一个。

4.认识衣字旁,指导“被”字的书写。

(1)认识偏旁。

师:

“被”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我们今天重点要学的新偏旁,叫作衣字旁。

还记得衣字旁和什么有关吗?

(2)牢记两点。

师:

瞧,衣服有两条袖子,你能在衣字旁里找到这两条袖子吗?

(把衣字旁的撇和点描红)这两条袖子小朋友可不能丢了。

(3)牢记笔顺。

师:

“被”字右边的笔顺特别容易写错,请你们对照着笔顺表静静地书空。

(4)教师范写。

师:

衣字旁的袖子要缩进来,撇要短,点要托住撇。

右边先写横勾,横勾收回来,捺脚踢出去。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展示评价——再次练习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书写指导,除了要引导学生写好字,更需要引领学生发现书写的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洪水泛滥百姓痛苦

鲧失败

大禹成功

第二课时

一、复习知识引入新课

1.导入。

师: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生字,你们还认识吗?

2.认读词语。

教师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洪水泛滥带来灾难毒蛇猛兽继续退被耕种吹复

淹没田地冲毁房屋千千万万安居乐业

3.复习内容。

课件出示,请学生说一说。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大禹带领人们(),让河水走()。

老百姓过上了()的生活。

【设计意图】复现汉字,让学生认读,然后让他们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更好地读文奠定基础。

二、品读语段体会治水之艰辛

1.聚焦第四自然段。

师:

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用波浪线画出句子“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1)理解“疏通”。

师:

疏通,包括加宽、加深、开通等工作。

(直观感受“疏通”的难度。

师:

大家看课文插图,这就是禹和大家在挖河道的情景。

(教师简笔画画一河道流入大海)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一画是很轻松的事,可真的要挖起来,就不那么简单啦!

你们知道一条河道大约有多长?

这几万米长的距离,要一锹一锹地去挖,辛苦吗?

(辛苦)比这更辛苦的还有,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板画大山),那怎么办?

古代没有挖掘机,得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敲、挖,然后把这成千上万的石头再一车一车地运到远处去,多辛苦啊!

(3)文字辅助理解“查看地形”的辛苦。

师:

同学们,这河道挖哪儿,沿着什么路线挖,是不是随便定的?

补充不同版本文字,帮助理解。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

]

师:

同学们,禹要查看水流和地形,这其中的每一座山都要爬过,这其中的每一河都要一条条趟过,这就叫走遍了——“千山万水”。

猜想一下,禹一路上会吃哪些苦?

遇到哪些困难呢?

(4)师补充介绍:

据说禹为了寻找治水的好办法,走遍千山万水。

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他两条小腿上的毛全部磨光了,小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

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了,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

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拄着拐棍,一步一步地坚持走遍了这千山万水。

你们说,大禹吃的苦多吗?

——吃尽千辛万苦。

【设计意图】适度拓展阅读,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本教学过程所呈现的拓展文字高度形象化,阅读这样的文字并产生丰富的联想,是帮助学生完成一次“举象”的学习历程,这样的学习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文字功底、“造境”能力就会得以提升。

(5)齐读第四自然段。

(6)师小结:

吸取教训,寻找好方法,不怕艰难险阻,大禹治水成功了!

2.读第三自然段。

(1)借助图片,听讲故事,入情入境。

师:

大禹治水还有很多小故事呢。

(出示图片)这幅图就讲了其中一个故事。

老师讲给你们听一听。

(2)关注数字,尝试练习,读好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

师: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就讲了这个故事。

这个小故事里,数字特别多,注意到这些数字,这个小故事就读好了。

(生读)你看,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吃尽了辛苦。

老百姓听了之后特别感动,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叫“三过家门而不入”。

(补充“三过家门而不入”完整故事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数字中感受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百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崇高品质。

三、总结提升深化英雄形象

1.感受“变化”。

师:

历经十三年,禹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洪水通过河道,流入大海,这时候的大地出现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示第一自然段文本,提示学生说“变化”)根据学生发言,变化第一课时出现的词语。

擦去“泛滥”书写“退了”

擦去“淹没”书写“耕种”

擦去“冲毁”书写“重建”

擦去“伤害牲畜、伤害百姓”书写“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

【设计意图】离开画面、视频等常用手段,回归语言文字本身,以文字的消失与变化直抵心灵,发生碰撞,直观、有力地感受“治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2.关注“结果”。

师:

现在的人们重新拥有了宝贵的粮食、温暖的家,远离了痛苦与灾难,用一个词来概括现在百姓的生活就是“安居乐业”。

即时指导“业”的书写。

3.抒发感受。

师:

假如你是当时的老百姓,你想对禹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对话,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感受老百姓对大禹无限的崇敬与感激。

4.升华主题。

师:

所以呀,大家非常感激这位名叫“禹”的治水英雄。

为了表达心中无限的感激与爱戴,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把“大”字放大)不仅如此,当时的老百姓还要让自己的子子孙孙永远记住这位英雄的名字,于是把这位英雄的故事说给自己的孩子听,孩子的孩子又把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孩子听……就这样,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了我们今天。

5.拓展。

师: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大禹的丰功伟绩,为了纪念他,人们还为他塑了像,瞧,这就是大禹的像。

(出示课件)我国古代一位大学问家,他来到了大禹的像前,说了这样一番话。

(出示孔子说的话:

“如果没有大禹,我们现在可能都变成鱼虾了。

”生齐读。

师:

是大禹让人们过上了春来播种、秋来收获的日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大禹。

带着尊敬和感激再来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给我们的大英雄听。

1.师:

按照下面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洪水泛滥使人们生活痛苦。

鲧用筑堤坝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人。

禹用疏通河道的方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

2.师:

说一说,鲧为什么没有成功?

禹为什么能成功?

四、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英雄疏通河道

代代相传走遍千山万水

历尽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五、教学反思

 

16朱德的扁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生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2个词语。

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

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

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2.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三、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认识朱德

1.谈话导人。

(1)谈话。

师:

还记得一年级学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吗?

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

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学习课题中的生字。

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

师:

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板书:

朱德。

师:

读准“朱德”这两个字,说说这两个字怎么记。

(提示“朱”字跟。

“未”字很像,“加一加”就可快速记住。

“德”字注意右半部分的组成,特别关注中间的一横)

(3)教师简介,认识朱德。

师:

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

他当过红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2.引出课题。

(1)板书课题。

师:

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补充板书:

的扁担。

读课题。

(2)认识扁担。

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

师:

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3)识记字形。

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设计意图】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4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宇,其中有两个是要求会写的宇。

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二、整体感知语境中识字

1.自由读课文。

要求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交流。

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队伍敌人打仗心疼不料敬爱

抽出一些人山高路陡一根扁担

(1)“小老师”教读生字词。

要求先读词中的生字,再读词。

(2)“开火车”认读。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数自然段。

师:

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读。

师:

请4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概括主要内容。

先评读,再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聚焦词语。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词语,要求读流利。

一块儿去挑粮挑粮上山

整夜整夜地研究

心疼藏找写上

5.连词成句。

师把上面的词语连起来说。

因为朱德也跟战士们(),白天(),晚上()。

战士们心疼他,就把扁担(),不让他()。

朱德()。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

授之以渔,提供学习的拐杖,让学生慢慢学会自己运用方法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了解背景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

师:

边读第一自然段,边画一画有哪些难理解的词语。

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井冈山、会师、红军、敌人”。

3.了解背景知识。

出示地图,让学生找一找井冈山,看相关图片,结合“会师”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

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在这儿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会合在一起了,队伍壮大了。

红军在山上,敌人在山下。

现在红军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粮食,解决的办法就是到五六十里外的茅坪村去挑粮。

4.初识“路途艰险”。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茅坪村的位置,从图片看挑粮路线的地形,读第二自然段,找找文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条路。

(山高路陡,非常难走)顺势认识多音字“难”,并了解其另一个读音。

5.结合学习生字“陡”,理解挑粮的辛苦。

看“陡”字源,理解其意。

左耳旁之山陵,山陵坡度接近于垂直为“陡”。

师:

想象一下,走这样的山路,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不是空手而是挑着担粮食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而这样的路一走就是五六十里——基本上是天不亮出发,天黑才能回来。

6.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第二句。

7.小结人物品质。

师:

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大家都争着去)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

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了。

8.师:

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结合字理识字与看地图、情景朗读,让学生读悟结合,兴致盎然。

四、归类比较书写生字

1.读儿歌。

课件出示儿歌,在读儿歌中复习生字。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井冈山上缺军粮,

朱德同志带头挑,

不怕山高又路陡,

战士们心疼他辛苦,

就把那根扁担藏,

不料他再找根扁担来,

写上名字不让藏。

2.读生字。

出示“朱、德、扁、担、陡、疼、料、战、士”。

3.指导书写。

师:

仔细观察“扁、担、战、士”,说说要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扁”字的笔画数,“士”字两横的长短。

5.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6.独立练写。

学生每个字都描一个写一个。

7.展示评价。

投影出示学生的字,评价关键笔画和部位。

修改练写。

学生修改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各自练写一个。

【设计意图】在反复出现中巩固生字记忆,在重点突破中把握汉字书写规律。

五、板书设计

16朱德的扁担

白天……晚上……。

藏扁担

又找来一根扁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知识引入新课

1.导入。

师: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生字,你们还认识吗?

2.认读词语。

教师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朱德同志队伍敌人抽出难走打仗

心疼不料敬爱山高路陡带领队伍

3.练习。

(1)连一连。

桃着穿着戴着

 

草鞋斗笠粮食

(2)填一填。

一根扁担一()斗笠一()粮食

一()草鞋一()战士

4.复习内容。

课件出示,请学生说一说。

敬爱的朱德同志用扁担()。

心疼领袖的战士们()扁担。

敬爱的朱德同志()扁担。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的“扁担”进行复习,既渗透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研读文本感悟伟人品质

1.体会“同甘共苦”。

师: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尽管山高路陡,挑粮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

(1)看插图想象情景。

师:

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a练习说话。

师:

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b师:

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

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有一句说一句。

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

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c利用图片认识“斗笠”。

师:

这就是斗笠,是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等制成的,用来遮阳光和雨。

(2)回归文本。

师:

书上是怎么写的?

读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

练习读好“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

a关注年龄。

师:

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军长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样(满满的)。

b小结人物特点。

师:

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

与战士同甘共苦)

c朗读体会。

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第一至三句。

(强调“一块儿”)

2.体会“藏”中的爱戴。

(1)聚焦句子。

师:

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军长,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

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

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

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课件出示第四句)

师:

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

试一试。

(自由读,指名读)

(2)朗读体会。

师:

带着你的担忧、你的心疼齐读。

(3)想象补白。

师:

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都劝他不要去挑,你想想,战士们会怎么劝说朱德同志呢?

引导学生从第三、三自然段中搜集、整理信息,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a路途的遥远与艰险;b朱德的年龄与肩上的重任。

板书提供“拐杖”。

五六十里山高路陡

白天……晚上……已经四十几

(4)进入人物内心。

师:

多么贴心的话呀,朱德同志听劝了吗?

他会怎么回答战士们好心的劝说了(补充“井冈山精神”,提取相关信息把“回答”说精彩)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走进文本。

带着问题读课文,能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

给予学生一个拓展思维的平台,既掌握了语言点,又进行了拓展训练。

3.体会“不料”中的伟人胸怀。

(1)引发思考。

师:

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呢?

a探究文本。

师:

轻声读后面的课文。

画一画,哪些句子告诉我们答案?

b独立表达。

师:

谁能用上这些词,用自己的话说说?

心疼藏不料又找来

(2学习生字“疼”。

病字框形体像病床,表示和病痛有关;“冬”表示冬天严寒难熬,疼也难以忍受。

本义是痛。

师:

这里的“心疼”指战士们热爱朱德,担心太忙太累的他会累坏了身体。

师:

朱德同志是军长,他都要忙些什么呢?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片试着说一说)

师小结:

是啊,清晨,当战士们还在睡梦中时,朱德同志可能已经在查看地形,进行作战布局,部署一天的任务。

白天,他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

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思考,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

他的工作这么忙、这么苦,却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3)学习生字“料”。

a看“料”字从古到今的演变,最早的时候是表示用“斗”量一量米有多少,后来引中为“估计、猜想”。

也用作“木料、原料”等。

b指导朝读。

师: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

(没想到)指导读出“不料”后面的语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