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602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6 大小:54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6页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6页
亲,该文档总共1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docx

水电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1.2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

1.3天然建筑材料

1.4弃渣场

1.5对外交通

1.6本合同工作范围

第二章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2.1建设情况

2.2施工组织编制原则及编制依据

2.3工程总目标

2.4工程项目施工关键技术实施

2.5前期组织

2.6施工总体部署

2.7施工组织与管理

第三章施工总平面布置

3.1生产、生活用房布置

3.2交通布置

3.3风、水、电布置

3.4通讯系统

3.5施工辅助设施的布置

3.6生产、生活用房及施工用地一览表

附:

《施工平面布置图》

第四章施工导流

4.1施工导流简介

4.2施工导流方案

4.3围堰设计、施工

4.4施工度汛

第五章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5.1进度计划安排原则

5.2施工总进度计划

附图:

《施工进度横道图》

5.3工期保证措施

5.4缩短工期的主要措施

5.5进度计划承诺

第六章主体工程施工方案及关键性技术措施

6.1施工测量

6.2土、石方明挖工程

6.3隧洞开挖工程

6.4混凝土工程

6.5钻孔和灌浆工程

6.6基础防渗墙工程

6.7土石方填筑工程

6.8砌体工程

6.9屋面和地面建筑工程

6.10闸门及启闭机制造和安装工程

6.11压力钢管制造和安装工程

第七章施工组织机构

7.1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7.2拟派驻现场管理人员配备

7.3职能部们职责

第八章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8.1质量方针与目标

8.2质量管理保证措施

8.3质量管理技术措施

8.4技术保证措施

8.5本工程执行规范、规程

第九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9.1安全目标网络

9.2安全目标达标措施

9.3现场施工安全措施

第十章施工信息化管理

10.1施工信息化管理资源配置

10.2施工信息化管理制度

10.3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内容及要求

10.4信息传递

第十一章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11.1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目标

11.2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11.3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三岩龙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境内,三岩龙河系雅砻江中下游左岸一级支流,位于川藏高原南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

三岩龙水电站是三岩龙河干流上梯级开发的第三级水电站,工程由拦河坝、发电引水系统、支流引水工程、发电厂房及升压站等组成。

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59km2,支流引水面积67.9km2,电站装机容量为40MW,多年平均发电量18165万kW·h。

三岩龙水电站主要开发任务为发电。

三岩龙水库调节库容26万m3,装机容量40MW。

本工程为Ⅳ等工程。

主要建筑物为4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

1.2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

1)水文气象

(1)流域概况

三岩龙河系雅砻江中下游左岸一级支流,位于川藏高原南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1°12′~101°27′、北纬28°40′~28°59′。

三岩龙河流域东与九龙河干流及支流铁厂河接壤,南与西北宫沟相邻,西接雅砻江干流及支流秦家沟与张牙沟,北邻九龙河支流伍须海沟。

三岩龙河发源于久鲁祝群山,源头最高点海拔5256m,流域分水岭海拔一般在4500m以上,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地汪、石埂、色脚、三岩龙乡,至三垭宫口与最大支流三垭宫沟汇合后,再向西流至石多附近注入雅砻江,河口海拔2040m。

按河流的综合特性划分,河源至若达沟与干流汇合口为上游段,河长12.5km,河道比降67‰;若达沟与干流汇合处至柏林沟与干流汇合处为中游段,河长15.7km,河道比降51‰;柏林沟汇口以下为下游段,河长10.0km,河道比降48‰。

三岩龙河全长38.2km,河道比降55‰,流域面积404km2(三岩龙河流域水系位置见附图“川三电可-3-01”)。

其中三岩龙电站坝址集水面积159km2。

三岩龙河流域地处横断山脉北段,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貌为中山、高中山、高山,出露地层主要为元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由燕山期岩浆岩、上三迭系和第四系全新统组成。

流域内分布有较多天然海子。

受立体气候变化影响形成典型高原区土壤和植被群落,河源为高山草地,林木以灌木为主,中、下游分布有乔木、灌木丛及草地,全流域植被良好。

(2)气象

三岩龙河流域属川西高原气候区,受高空西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节分明。

由于地处川藏高原南缘,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每年11月~翌年4月,高空西风带被青藏高原分成南北两支,本流域受南支气流控制,将印度北部沙漠地区所形成的干暖大陆气团带入域内,使本区天气晴和,降水很少,气候温暖干燥;每年5~10月,由于南支气流逐渐北移到中纬度地区,与北支西风急流合并,造成西南季风盛行,携入大量水汽,使本区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集中,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90~95%,雨日占全年的80%左右,具有雨日多,持续时间长,且雨量随海拔高程升高而增加的特点。

三岩龙河流域无实测气象资料,处于同一气候区的相邻流域九龙河设有九龙气象站,其资料可作为分析本流域气象要素的依据。

根据九龙气象站历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06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77.8mm(水面蒸发);多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气温31.7℃,极端最低气温-15.6℃;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1%,历年最小相对湿度为0;多年平均风速2.7m/s,最大风速20.7m/s;多年平均降雪日数35.8d,积雪深度10cm;多年平均霜日数76d。

九龙县气象站气象要素特征值统计详见表1-1。

表1-1九龙县气象站气象要素特征值统计表

项目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气温

(℃)

平均气温

0.9

3.3

6.4

9.3

12.7

14.2

15.2

14.6

13.0

9.6

4.7

1.20

8.8

极端最高

20.7

25.3

26.0

27.2

30.1

31.7

30.2

27.7

27.3

25.0

22.6

19.7

31.7

极端最低

-15.6

-13.1

-9.7

-7.5

-2.0

0

3.5

2.5

-1

-4.8

-11.3

-14.4

-15.6

降水

(mm)

多年平均

1.6

3.5

12.5

44.9

91.9

194.2

185.7

135.9

161.2

63.2

9.0

2.4

906

一日最大

7.7

7.1

21.7

37.4

43.6

51.2

53

39.4

54

32.8

18.7

4.9

54.0

降水日数

1.9

3.4

7.7

14.1

17.8

24.6

26.0

24.6

23.7

13.7

5.4

2.2

165

相对湿度

(%)

多年平均

41

41

43

54

62

74

78

77

79

72

60

49

61

历年最小

0

0

0

0

0

6

15

16

16

4

0

0

0

蒸发(mm)

多年平均

113.2

133.7

189.5

202.2

212.2

159.3

152.5

151.9

120.9

125.5

113.8

102.9

1777.8

风速

(m/s)

最大

17.7

18

18.3

18.3

18

20.7

18

16

16

16

20

15

20.7

多年平均

2.8

3

3.2

3.1

3

2.6

2.3

2.3

2.1

2.3

2.6

2.7

2.7

降雪日数(d)

多年平均

5.4

8.8

7.2

2.8

0.6

0.1

0

0

0.1

1.1

5.1

4.6

35.8

霜日数(d)

多年平均

15.3

7.3

6.3

2.8

0.4

0

0

0

0

5

17.8

21.1

76

积雪深度(cm)

多年平均

7

9

10

10

5

0

0

0

0

4

7

10

10

(3)洪水

三岩龙河的洪水主要由暴雨所形成。

本流域属川西高原气候区,主要受高空西风和西南季风影响。

每年5~10月,南支西风急流逐渐北移与北支西风急流合并,造成西南季风盛行,携入大量水汽,在本流域形成降雨。

暴雨主要出现在6~9月,且多连续降雨,因受地形影响,暴雨强度相对不大。

据九龙县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历年最大一日雨量为54.0mm。

电站坝址、厂址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见表1-2和1-3。

表1-2三岩龙电站坝址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表

月份

各频率设计流量(m3/s)

3.3%

5.0%

10.0%

20.0%

50.0%

12~4

3.8

3.7

3.4

3.1

2.6

5

19.8

17.8

14.7

11.6

7.5

6~9

91

86

78

69

54

10

42.2

38.7

32.6

26.3

17.8

11

6.2

5.9

5.4

4.9

4.1

表1-3三岩龙电站厂址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表

月份

各频率设计流量(m3/s)

3.3%

5.0%

10.0%

20.0%

50.0%

12~4

6.6

6.3

5.9

5.3

4.5

5

30.4

27.5

22.7

17.8

11.5

6~9

131

124

112

98

77

10

65.1

59.6

50.2

40.5

27.5

11

10.6

10.1

9.3

8.4

7.0

 

三岩龙电站厂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见表1-4~1-5。

三岩龙电站坝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见表1-4。

表1-4三岩龙电站坝址断面水位流量关系表

坝址

水位

(m)

流量

(m3/s)

水位

(m)

流量

(m3/s)

3107.60

1

3108.90

65

3107.70

2

3109.00

77

3107.80

3

3109.10

92

3107.90

6

3109.20

110

3108.00

9

3109.30

132

3108.10

12

3109.40

158

3108.20

16

3109.50

190

3108.30

20

3109.60

230

3108.40

25

3109.70

277

3108.50

31

3109.80

328

3108.60

38

3109.90

381

3108.70

46

3110.00

435

3108.80

55

 

表1-5三岩龙电站厂坝址断面水位流量关系表

厂址

水位

(m)

流量

(m3/s)

水位

(m)

流量

(m3/s)

2532.5

0

2533.6

63

2532.6

0.3

2533.7

77

2532.7

1.3

2533.8

93

2532.8

3.6

2533.9

111

2532.9

7.1

2534

131

2533

12

2534.1

153

2533.1

18

2534.2

182

2533.2

25

2534.3

216

2533.3

32

2534.4

256

2533.4

41

2534.5

303

2533.5

51

(4)泥沙

三岩龙河流域河谷两岸多崩塌、坡积及泥石流沟。

流域植被较好,仅中游河段河谷两岸有少量耕地,河道水流平时清澈见底,含沙量很小,汛期由于降水对地表的冲刷,水流含沙量有所增加。

降水对地表的侵蚀冲刷是本流域悬移质的主要来源,而滑坡、崩塌等则是本流域推移质的主要来源。

根据四川省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模数等值线图查得三岩龙河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模数为465t/km2,求得坝址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486kg/m3,相应悬移质输沙量为8.0万t;根据三岩龙河泥沙特性,取推悬比30%计算得各梯级电站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为2.4万t。

多年平均输沙总量为10.4万t。

2)工程地质条件

(1)区域地质

工程区地处横断山系北段,地质构造复杂。

大地构造主要属于川西地槽系,整个地势北高南低,高差悬殊。

主要特点是山体宽厚,工程区从地汪~杜柏河谷开阔,以“U”形谷为主,地势相对平缓;杜柏~雅砻江汇合处河流深切,谷壁陡峭,河谷中大于2.0m的跌水屡有所见。

工程区位于九龙幅西部及中部,主要为元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由上三迭系、燕山期岩浆岩和第四系全新统组成。

中生界上三迭系属海相沉积,主要岩性为新都桥组(T3xn)的灰~深灰色或黑色板岩与细砂岩粉砂岩呈韵律层;居里寺组(T3j)深灰、浅灰色薄~块状变质长英细砂岩、粉砂岩呈段互层。

第四系分布普遍,遍布于工作区。

工程区位于川滇南北构造带北段,亦属滇藏“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北段,工程区主要受南北向构造带和雅江旋卷构造控制。

根据2001年1:

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2)闸坝工程地质条件

左岸高程3130.0~3140.0m陡崖基岩出露,基岩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的深灰色长石石英细砂岩与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岩层产状30°,SE∠60°,节理主要发育两组:

350°,NE∠73°;75°NW∠72°,为逆向坡。

表部基岩呈强风化状,左岸强风化带厚一般为5.0~8.0m,弱风化带厚约3.0~5.0m。

坡脚为全新统崩坡堆积(col-dlQ4)的碎块石土,细粒土含量较少为黑色粉质粘土,稍湿,可塑。

碎块石多呈棱角状,直径一般5.0~30.0cm,呈强风化~弱风化,母岩成份为变质细砂岩、砂岩,松散~稍密,厚约3.0~7.0m。

强风化岩渗透系数K=3.65E-03~9.24E-02cm/s,属强透水,弱风化岩石透水率q=4.6Lu,属相对不透水层,埋深约15.0~20.0m。

河床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堆积(al-plQ4)的砂砾石、含泥砂砾石、漂卵石层,上部为砂砾石层,松散,分选性差,砾石直径一般为2~5cm,最大约12cm,次圆~棱角状,见漂石,直径大于50cm。

母岩成分以板岩、砂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局部具架空结构,厚约2.5~6.0m。

中部主要以中密~密实的含泥卵砾石层为主,卵石直径一般为3.0~8.0cm,以扁平状居多,砾石直径一般为1.0~3.0cm,以次磨圆为主,卵砾石含量为52.8~57.2%,砂含量为34.0~37.5%,泥含量约8.8~9.7%左右,含泥量随孔深增大而增高,厚约23.0~25.0m。

其中深度10.0~20.0m、20.0~25.0m间,夹有两层含泥砂砾石层,中密,砾石直径一般为0.5~2.0cm。

含泥砂砾石层呈左浅右深分布,厚度分别为2.5、3.4m;底部为漂卵石层,卵石粒径15~20cm,漂石直径一般大于30cm,含泥量较少。

覆盖层渗透系数K=2.01E-04cm/s~1.94E-03cm/s,属中等透水;下伏基岩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的深灰色长石石英细砂岩与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岩层产状30°,SE∠60°,呈弱风化~微风化状,弱风化带厚3.0~5.0m。

基岩相对不透水层埋深约20.0~50.0m。

右岸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el-dlQ4)的块碎石土,细粒土为黑色粉质粘土,稍湿,可塑,块碎石呈棱角状,直径一般5.0~20.0cm,大多呈弱风化,母岩成分为变质细砂岩、砂岩,厚度约10.0~17.0m。

下伏基岩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的深灰色长石石英细砂岩与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岩层产状30°,SE∠60°;强风化带厚3.0~8.0m,弱风化带厚5.0~7.0m。

强风化岩石透水率q=8.7~9.9Lu,属弱透水,弱风化岩石透水率q=2.2~3.0Lu,为相对不透水层,埋深约25.0~30.0m。

坝址区地质构造简单,无断裂通过。

在北西侧虽有三岩龙断层,但分布于右岸分水岭外侧,距坝址约700m,该断裂对坝区的影响主要反映为发育的构造裂隙及陡立的岩层,层理发育。

左岸主要发育两组节理:

350°,NE∠73°;75°NW∠72°。

(3)进水口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进水口处覆盖层为崩坡积碎块石土,松散~稍密,碎块石呈棱角状,直径一般5.0~30.0cm,呈强风化~弱风化,母岩成份为变质细砂岩、砂岩,厚度约2.0~4.0m。

在高程3140m以上基岩出露,岩性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长石石英细砂岩与粉砂岩,岩石呈强风化,推测强风化厚度约2.0~3.0m,推测弱风化带厚约3.0~5.0m,岩层产状30°,SE∠60°,岩层倾向左岸,为逆向坡。

进口处主要发育的节理有两组:

350°,NE∠15°;350°,NE∠75°~60°。

(4)引水发电隧洞工程地质条件

引水发电隧洞全长约9248.17m,隧洞沿线大多岩石出露,其沿线地层简述如下:

桩号0+000m~0+800m,隧洞的围岩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的深灰、黑灰色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桩号8+959m~9+248m,隧洞围岩为燕山期的黑云母花岗岩;其中在隧洞过沟段表部或坡脚分布有洪冲积漂卵砾石或碎石土。

隧洞沿线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向,地层褶皱发育。

三岩龙断层北北东向展布,断层面一般以80°~85°倾角向北西西倾。

常见宽数米的挤压破碎带,其中碎裂岩有的被挤压成粉末状,有的被压碎成细小的碎屑,岩石和矿物中发育被次生碳酸盐和氧化铁所充填的微裂隙;局部见有30厘米宽的糜棱岩带。

在断裂带一系列断面上有的见有擦痕。

属北西盘向北东推移的压扭性断裂。

受断层影响产状变化较大。

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桩号0+000m~2+190m产状为30°,SE∠60°,在桩号2+190m~5+069m岩层产状为18°,NW∠80°;在桩号5+069m~8+959m岩层产状主要为41°,SE∠20°。

岩层走向大多与隧洞小角度相交、岩层倾向右岸偏下游。

隧洞沿线部分洞段最大埋深约500.0m,应进行岩体地应力和岩爆判别,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利用理论计算和经验对初始地应力场分别作出评估:

1)隧洞沿线在构造应力等因素影响不显著的地区,一般情况下,初始应力的垂直向应力为自重应力γH,水平向应力不小于γH×μ/(1-μ);长石石英砂岩微风化~新鲜岩体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b=60~90MPa,天然密度为2.50g/cm3,泊松比为0.25,垂直向的自重应力即为最大主应力σ1=12.50MPa,岩石强度应力比Rb/σ1=4.8~7.20,应力分级属于中等~低地应力,岩爆分级属于轻微岩爆。

2)地质构造运动常影响并改变自重地应力场,受构造应力影响较大地区的垂直向主应力σ1=(0.8~3)γH,隧洞沿线长石石英砂岩地区局部岩体受构造应力影响后主应力最高可达37.50MPa,岩石强度应力比Rb/σ1可达1.60~2.40,应力分级属于高~极高地应力,对应岩爆分级属于中等~强烈岩爆。

1#施工支洞进口处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el-dlQ4)碎石土,松散,厚度较大,预计大于25.0m,基岩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的灰黑色长石石英细砂岩,推测强风化带岩石厚约10.0m。

2#施工支洞进口处覆盖层为残坡积(el-dlQ4)碎石土,松散,预计厚度约10.0m,下伏基岩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的灰黑色长石石英细砂岩、砂岩,推测强风化带岩石厚约5.0~10.0m。

3#施工支洞进口处基岩出露,基岩岩性为三迭系上统新都桥组(T3j)灰黑色长石石英细砂岩、砂岩,呈弱风化,推测弱风化带厚7~8.0m;主要发育以下几组节理:

40°,SE∠27°;10°,SE∠22°。

4#施工支洞进口处基岩出露,基岩岩性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γβ52),岩石呈浅灰、灰白色,新鲜岩石致密坚硬。

呈弱风化,推测弱风化带厚7~8.0m。

(5)崩崩冲沟工程地质条件

1)崩崩冲沟堰坝工程地质条件

崩崩冲堰址位于崩崩沟上游约2km处(见右侧照片),河流自南东向北西流经堰址,河段较为顺直,河谷宽约10.0~15.0m,河床高程3110.0~3118.0m左右,两岸不对称,堰址左岸山坡坡度约60°,右岸坡度较缓,约30°,两岸均为残坡积碎石土,植被较好。

河床覆盖层主要为冲洪积(al-dlQ4)的漂卵砾石,漂石直径一般大于50cm,卵石的粒径一般为8~12cm,松散~稍密,无分选,次磨圆~棱角状,表部具架空结构,厚约15.0~20.0m。

两岸分布残坡堆积(el-dlQ4)碎石土,稍密,碎石呈棱角状,大小一般在2.0~7.0cm,局部为块石,一般厚约10.0~11.0m,预计最大厚度大于25.0m。

下伏基岩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的灰黑色变质长石石英细砂岩,产状10°,SE∠20°,推测强风化岩石厚度约5.0~10.0m。

2)崩崩冲沟引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

崩崩冲沟引水隧洞全长约253m,引水至左岸引水隧洞桩号6+547.9m,隧洞沿线大多岩石出露,隧洞围岩均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的深灰、黑灰色长石石岩细砂岩,产状10°,SE∠20°;引水隧洞进口布置在崩崩冲沟堰坝左岸,引水隧洞进口处桩号0+000~0+024m为残坡堆积的碎石土,厚度大于15m,稍密,碎石呈棱角状,大小一般在2.0~7.0cm,局部为块石。

下伏基岩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的灰黑色变质长石石英细砂岩,推测强风化岩石厚度约5.0~10.0m。

隧洞轴线与三岩龙断层延伸方向近于垂直,相距较远,受三岩龙断层的影响较小。

(6)柏林沟工程地质条件

1)柏林堰址工程地质条件

柏林沟堰址位于柏林沟上游约2.0~3.0km处,河流自南东向北西流经坝址,河段较为顺直,河谷宽约7.0~9.0m,河床高程约3115.0m左右,两岸不对称,堰址左岸山坡坡度约20°,右岸坡度约45°,两岸均为崩坡积或残坡积碎石土,植被较好(见下照片)。

河床覆盖层主要为冲洪积(al-plQ4)的漂卵砾石,漂石直径一般大于50cm,卵石的粒径一般为8.0~12.0cm,松散~稍密,无分选,次圆~棱角状,表部具架空结构,漂卵砾石层厚约10.0~20.0m。

两岸分布残坡堆积的(el-dlQ4)碎石土,松散~稍密,碎石呈棱角状,大小一般在2.0~7.0cm,局部为块石,一般厚约10.0~15.0m。

下伏基岩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的灰黑色长石石英细砂岩,)产状41°,SE∠20°,推测强风化岩石厚度约5.0~8.0m。

2)柏林沟引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

柏林沟引水隧洞全长约1898m,引水至左岸引水隧洞桩号8+558.4m,隧洞沿线大多岩石出露,隧洞围岩均为三迭系上统居里寺组(T3j)的深灰、黑灰色长石石英细砂岩,产状41°,SE∠20°;引水隧洞进口处为松散的崩坡积碎石土,厚度18.0~20.0m,局部大于25.0m,下伏基岩为三迭系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