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概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691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档案学概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档案学概论.docx

《档案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档案学概论.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档案学概论.docx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概论》教学大纲与指导

教材:

《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冯惠玲、张辑哲主编)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档案学概论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属于档案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作为档案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它是从事档案专业的人员应该熟悉和了解的最基本的必备知识,它是与档案工作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基础理论和经验总结。

其主要任务是在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指导档案管理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科学水平,更好的为社会、组织及个人服务。

二、课程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着重于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识记和了解、加强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现代档案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并指导和应用于工作实际,认识档案在国家、组织以及个人当中的价值与作用,熟悉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国内外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熟悉档案的定义和本质,明确档案的基本特征。

2、初步了解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以及档案的种类。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档案的概念

一、档案的定义和本质

二、档案的特征

三、档案的实存形态及其形成过程

第二节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一、档案与信息

二、档案与文献

三、档案与文书

四、档案与图书

五、档案与资料

六、档案与文物与文物

第三节档案的种类

一、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

二、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

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

重点知识解析

1、档案的定义和本质

目前,档案界对于档案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1)“原始记录”说。

认为档案是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性信息。

(2)“社会记忆”说。

认为档案是“社会记忆”或“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记忆”。

(3)“归档保存”说。

认为档案是有意识的“归档保存”或“保存备查”

(4)“积累物”说。

认为档案是一种“文件的积累物”。

(5)“副产品”说。

认为档案是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副产品”或“分泌物”。

尽管人们对档案定义的表述各有不同,但对档案这一事物的本质特性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即档案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

所以,档案的具体定义表述就应该揭示并确认

“原始记录性”这一档案的本质特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对档案的定义表述是:

“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从追求学术严谨性的角度出发,档案的定义可以进一步表述为:

“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2、档案的特征

(1)原始记录性。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

所以学界一般认为: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特征,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规定性所在。

如文章、图书虽不是档案,但其文稿、书稿却是档案等等。

(2)社会性。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是对社会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而非自然的产物。

档案作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其内容虽然会大量涉及自然界,但它毕竟是人类研究、开发、利用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与自然界形成的原始记录物(山川河流)不可混为一谈。

(3)历史性。

从时态上讲,档案是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

它能

“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

所以,人们一般由此将档案看做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

当然,它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意义的重要部分。

(4)确定性。

档案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这些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语言文字)又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衣物器具)而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

这是档案区别于最为邻近的事物—文物的根本点。

(5)真实可靠性。

它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档案的内容若没有失实、歪曲、作伪之处,那么,在对同一历史事实均有记载的各种信息中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因为它是直接的原始记录,承载的是原生信息,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将其与其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本身混为一谈。

二是档案有失实、歪曲、作伪乃至伪造之处,那么,其失实、歪曲、作伪乃至伪造这一客观事实也恰恰是由档案这一实存形态来予以记录、固化并示之于人的,它依然有其一意义上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可见,从这层意义上说:

档案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而都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

复习题

1、信息

2、文件

3、文物

4、历史档案

5、文书档案

6、专门档案

7、你对档案的定义和本质是如何认识的?

8、如何理解档案的基本特征?

9、档案与信息、文献、文书、图书、资料、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章档案的源流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熟悉档案的起源以及中国档案演变的主要过程

2、初步了解了解外国档案产生的一般历史条件和主要事件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档案的起源

一、档案起源诸说

二、中国档案起源

三、外国档案起源

第二节档案形态的演变

一、纸张使用之前的中国古代档案

二、纸张使用之前的外国古代档案

三、纸质档案、音像档案和电子档案

重点知识解析

1、档案的起源

关于档案的起源及其历史背景历来众说纷纭。

中外学者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1)认为文字是产生档案的必要条件。

(2)认为文字和国家的出现是产生档案不可缺少的的条件。

(3)认为以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记录就是档案,如节省、刻契、编贝、结珠、图画等。

历史事实表明,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

社会生产的发展,人际交往的扩大,人类智力的提高,文字的发明,特别是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表音字的出现,为准确记录事实提供了条件,为档案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看,文字一般产生和应用于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时期,即国家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后期。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西安半坡村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陶器上,有二三十种刻画符号。

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认为:

“这些刻记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可以认为:

距今6000年左右就是中国古代档案大致的起源时期。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古代埃及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

在公元前3000多年(距今5000多年),即早期王国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并用墨水写到储物罐上。

世界古代文明的另一个摇篮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了古老的图形文字,也就是后来楔形文字的前身。

这些古老的文字是人类积累经验、扩大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工具,显然也是产生档案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档案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文字信息记录,是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代文献。

2、中国档案演变的主要过程

从总体来说,中国档案的年代之悠久、数量之庞大、内容只广泛、价值之珍贵,堪为举世所罕见。

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直至今天,中国档案的形态和名称经历着不断发展变化过程。

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犊档案、嫌帛档案、纸质档案、音像档案、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等多姿多彩的档案为我国和世界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主要集中在公元前16-11世纪的商代。

甲骨档案的文字是用铜刀或石刀刻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

甲骨文多是王室占卜及其有关的记事文字,所以又叫“卜辞”。

甲骨文的内

容相当丰富,它为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比如考证商代的经济、政治制度等提供了最直接的史料。

这些甲骨文书,多是比较集中地保存于宗庙所在地,有的按朝代排列,有的把龟甲和牛肿骨分别保存,有的龟甲还穿孔编连成册,可见,它们是被有意识地收集起来保存在库房的档案。

这些古老的档案,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历史珍品。

由于周代经济、文化比商代发达,典籍愈加丰富;由于周代人不像商代人迷信那么严重,懂得“敬鬼神而远之”;由于用甲骨占卜习俗的变化及其因素,作为这种活动记录的甲骨档案,便在社会进步中退下了历史舞台,而今所见到的周代的文字记录,则以金文为多。

(2)金石档案

广义的理解,金石可以包括金属铭器和石刻。

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钟鼎彝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

一般是指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古人称铜为金,故常称钟鼎文为金文。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手工业大有发展,许多青铜器铸造出来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记事,以至于作为法律上的契约。

钟鼎彝器中,作为记事和凭信的金文,无疑具有档案的性质,即为金文档案。

大批金文记录(《毛公鼎》等),反映了我国奴隶制发达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史实,这些金文丰富了我国历史档案的宝库,为古代社会以及许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到了东周前期(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铁质钟鼎文档案应运而生,我们可以从《左传·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记载:

“三月,郑人铸刑鼎”获得印证。

东周以后,由于其它记录材料的使用,社会信息的增加,钟鼎文一般己不适应,因而逐渐衰微。

在中国,曾有一段时期石刻比较流行,其中有些可称为石刻档案。

东周以后石刻档案逐渐增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周初年的10块“石鼓文”,其形犹如圆桌,前人说它像鼓,故别称为“石鼓”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有系统内容的刻石文字记录。

秦汉以后,石刻碑褐大量出现。

采用这种形式传知的范围广大,又有利于长久流传,因而直到明清、民国时期仍有所见。

几干年来我国石刻档案保存下来许多难得的历史资料。

现在人们所称的金石档案,还包括诸如帖卷、金册等一些金属载体形式的档案,如明代铁卷免死牌,清朝颁给达赖的金册等,这些都是当时的贵重文书,现在成为稀世的古代档案和文物珍品。

(3)简犊档案

金石档案虽然坚固耐久,但其载体比较笨重,制造铭刻也比较费工,且不便于传递。

所以自商周直至东晋时期,特别是从周代到汉代1000余年间,多用竹片和木板撰写文书与保存档案,通常称作“简策”、“简犊”、简书“等等。

多年来,我国各地曾先后出土了大量古代简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适当是活动的直接记录,属于古代档案性质。

如著名的“居延汉简”“长沙三国吴简”等。

简膜的取材、书写、编连和保存比较容易,但是,制作起来也需要一番功夫。

比如,对新竹要先行烘干“杀青”,也叫“汗青”,这样,既好写又防腐。

后来“汗青”又称为简策书史的同义语,其中,“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类的名句就源于此。

简犊相对于甲骨与金石而言是一种比较进步的记录方式和信息载体,它在十多个世纪的岁月里充当文书、档案以至书籍的主要成分,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4)嫌帛档案

与简犊几乎同时产生的还有嫌书、帛书。

春秋战国之际,纺织业较前更为发达,丝帛麻葛逐渐遍布城乡,既可作衣着,有可做书写绘画材料,因而出现了“帛书”、“嫌书”、“增书”等称呼,兼指文书、档案和书籍。

现在保存下来的嫌帛档案,有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帛书,属于战国时代的古文书。

汉墓中也发现较多的帛书,其中有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的舆图档案,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地图。

嫌帛作为文书和档案的载体材料,比起竹木简显然更为进步。

帛为丝织品的总称,嫌是双丝的细绢,以比较精制的丝绸为文书和存档的材料,轻便柔韧,裁剪灵活,传递和保管都比较方便。

所以直到近现在,仍有以帛书形式撰文和绘画的。

但是,如《后汉书》所说“嫌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因此,纸质档案孕育而生。

(5)纸质档案

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尤其重大。

我国第一批专门制造的植物纤维纸出现于东汉时代,距今己有1900多年。

纸这种既轻便又便宜的书写材料,是文书、档案和其他文献的载体和记录方式逐渐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

由于逐渐改用纸张撰写文书和保存档案,又因多在案几上办理公文,所以,此后又称“文书”、“薄书”、“文薄”、“案卷”、“文案”、“案犊”、“文犊”等等。

纸张出现和普及后逐渐取代了原来多种档案载体形式,纸质档案几乎一统天下。

纸张作为档案载体材料,给档案和档案工作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经济实用,书写和印刷方便,档案的数量大为增长。

其次随着档案数量的增加和传递频繁,档案管理的复杂程度也加大了,这对档案分类、鉴定、保管、编目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迅速提高。

(6)音像档案

音像档案也称声像档案或视听档案,是指机构和个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声音或影像的档案,可分为视觉、听觉、视听综合等不同形式,包括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

据有关资料介绍,1826年,法国人尼普斯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照片档案。

在我国,19世纪中叶摄影技术才开始流传,声音档案则更迟,出现于20世纪初。

与纸质档案相比,音像档案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如照片档案、声音档案、影片、录像片等能够如实的记录历史,成为当时社会活动真实、可靠的可是、可听记录。

音像档案的管理方法和要求与纸质档案有所不同,有的需要辅之以文字说明,有的需要采用专门的清洗、翻录设备和技术,通常还需要专门的库房和装备。

(7)电子文件(电子档案)

电子文件是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件。

早些时候曾有“机读文件”、“数字文件”等称谓,近年来逐渐被“电子文件”所取代。

关于电子文件的定义,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说法。

我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的定义为:

“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这一定义的要点不外乎如下三条:

一是用计算机生成和读取;二是用数字代码记录信息;三是要符合“文件”的要求。

电子文件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伴生物,具有与传统纸质文件完全不同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系统依赖性、信息与特定载体之闻的可分离性、信息的可变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以及信息的可操作性等。

这些特征决定了对电子文件必须采取与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由此还将导致档案学某些基本理论的发展和变革。

复习题

1、金石档案

2、简犊档案

3、嫌帛档案

4、纸质档案

5、音像档案

6、电子文件

7、什么是“甲骨档案”?

它是我国现知最早的档案吗?

8、纸质档案出现在什么时代?

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纸质档案是什么朝代的档案?

9,“电子文件”是什么时代的产物?

它的出现对我国档案管理实践有何影响?

第三章档案的价值与作用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熟悉档案价值的概念、档案的各种价值形态以及档案的作用。

2、初步了解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与条件.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档案的价值与作用概述

一、档案价值与作用的概念与关系

二、对于档案价值概念的各种不同理解

第二节档案价值形态

一、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二、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三、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

第三节档案的作用

一、行政作用

二、业务作用

三、文化作用

四、法律作用

五、教育作用

第四节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与条件

一、档案价值的扩展律

二、档案价值的实效律

三、档案价值的条件

重点知识解析

1、档案价值

各个国家、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之所以世世代代保存档案,传给后人是因为档案具有其它事物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术语中,档案的价值和作用经常被作为基本等同的概念理解和使用,但从严格意义上看,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档案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

他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

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

档案价值关系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档案的作用。

档案的作用通常是指档案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从关系属性而言,二者都属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但价值具有较高抽象性,作用则是比较具体的。

也就是说,价值通常是从总体上、一般意义上表示档案的有益性、有用性,而作用往往是从具体的、个别的意义上表述档案的有益性、有用性,可以看作是价值的体现和扩展。

因此,尽管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进行理论研究时,还是应该将二档案者区别开来,分别进行论述。

2、档案的价值形态

档案的价值形态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档案价值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根据档案价值实现领域和效果的不同,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2)根据档案价值实现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3)根据档案价值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对于形成者的价值和对于社会的价值。

3、档案的作用

档案作为人类文明的伴生物,具有独特的、重要的、广泛的社会作用。

目前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行政作用。

档案是各级各类机构、社会组织行使职能、从事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这些记录对于该机构、地区乃至国家工作人员察往知来,保持政策、体制、秩序、工作方法的连续性、有效性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凭证和参考作用,这种作用可以称为资治作用或行政作用。

(2)业务作用。

档案记载了各行各业运营、发展的有关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是以往业务活动的记录和继续开展业务活动的条件,它涉及生产经营、金融贸易、工程设计、教育卫生、文学艺术、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

档案在每一个业务领域重都发挥重要的凭证和参考作用,成为业务活动的信息支持和保证。

(3)文化作用。

档案的文化作用主要是指档案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以及他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传播、发展与进步所发挥的各种功能。

档案是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档案的存在和发展是文化发展连续性的重要条件。

档案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档案是历史文化的积累;档案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手段:

档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4)法律作用。

档案的法律作用主要是指档案在解决争端、处理案件等活动中所发挥的证据作用。

法律作用是档案凭证价值的重要体现。

从档案的形成来看,它是当时、当地、当事人在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真实性、可靠性强,是令人信服的真凭实据。

它在维护国家、集体、个人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作用十分突出。

(5)教育作用。

古人立档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一方面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在政治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所谓文化—“文治教化”的需要。

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是一影响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在教育的诸多素材中,档案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材料。

早我国,档案的教育作用大多通过展览的形式发挥出来。

复习题

1、什么是档案价值?

2、档案价值和档案作用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3、档案的基本价值形态有那几种?

4、档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和条件是什么?

第四章档案事业及其构成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熟悉档案专业工作的内容及其基本原则,把握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

2、初步了解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档案工作的内容

一、档案管理工作

二、档案行政管理工作

三、档案教育工作

四、档案宣传工作

五、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六、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第二节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形成过程

二、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内容

第三节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

一、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二、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重点知识解析

1、档案工作的内容

档案工作,从广义上说,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行政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宣传工作、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和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六个方面。

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档案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档案的收集、档案的整理、档案的鉴定、档案的保管、档案的编目与检索、档案的编辑与研究、档案的统计和档案的利用“八个环节”。

(1)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

(2)档案行政工作。

档案行政工作是以国家各项事业的需要为目标,对全国以及地方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的活动。

(3)档案教育工作。

档案教育工作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造就各类档案专门人才以从事档案学研究、档案业务管理、档案事业组织管理等工作。

(4)档案宣传工作。

档案宣传工作就是向人们传播档案、档案工作有关信息、思想以及法规与政策,从而增强档案意识以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

(5)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档案科研工作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等手段,把档案工作实践的感性材料加以研究、提炼、上升为理性成果的一项创造性工作。

(6)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就是通过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国家间双边档案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和国际档案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形式所展开的工作。

2、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由以下三个互相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的。

(1)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一,国家档案按规定分别由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集中管理。

第二,全国档案工作在各级人们政府领导下,由各级档案行政机构统一、分级、分专业管理。

第三,对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2)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的原则

维护档案的完整包括档案材料收集齐全和整理系统两个方面。

维护档案的安全包括档案的实体和档案的内容安全两个方面。

(3)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的原则

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要,这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因此,是否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检验档案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

3、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

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是指档案事业管理的体制和组织制度,包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

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一般可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基本类型。

新中国的档案事业管理体制尽管经历几次改革和变化,但始终坚持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重视党对档案事业的领导,重视政府部门对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的支持,这对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复习题

1、档案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2、如何理解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3、你对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的定义是如何认识的?

4、我国现行的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是什么?

第五章档案机构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熟悉不同类型档案机构的性质与任务以及档案行政机构的职责与任务。

2、初步了解近年出现的新型档案机构。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机构类型

一、公共档案馆—国家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

二、内部档案机构—企(事)业档案馆和档案室

第二节行政管理机构

一、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与任务

二、档案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档案机构

一、文件中心

二、档案寄存中心

三、档案事务所

重点知识解析

1、档案机构类型

我国档案机构类型多样,划分角度各不相同。

综合而言,我国档案机构划分为公共档案机构和内部档案机构两大类。

公共档案机构国家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内部档案机构中包括企(事)业档案馆和档案室。

(1)国家档案馆

我国国家档案馆一般可分为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两类。

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明、清中央机构的档案)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构的档案)。

综合档案馆一般分别隶属于各级党和政府,收集保管党和国家在各个方面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它分为中央级和地区级综合档案馆两种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