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15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docx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

产业转型背景下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

一、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凭借着本身拥有的经济基础,加之与海外的长期合作、对外贸易,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中国也成为了对外贸易大国。

30年前,广东省GDP仅占全国的5.1%。

2012年,广东省GDP总量达5.7万亿元,近5年来平均增长10.2%,继续位居全国之首。

虽然经济一路领先,但广东省在2008年遇到国际金融危机时,便开始暴露出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

一是以轻工业为主,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2011年,广东省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5.0%、49.7%、45.3%,服务业的比重低于上海的57.9%、北京的75%,远低于发达国家72.2%的平均水平。

二是需求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外源型经济特征,过分依赖于国外市场,国内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不足。

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在2011年达到9133.3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占58.22%,进口总额占41.77%。

三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所占份额减小,城乡和区域差距逐渐拉大。

广东省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60.6%下降为2011年的10.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67:

1扩大到2011年的3.03:

1。

四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效应逐渐减小,廉价劳动力消失,新一代工人对工作的要求有所提高,出现企业招工难、民工荒等现象。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在2012年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

五是传统工业加大了能源、资源的消耗,同时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中金融风险也在日益增大。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区域一直有所依赖的比较优势、成本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正逐步减弱。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着广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能源、资源、环境,以原有产业结构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达到静态极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当前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转向第二、第三产业

由表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1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的绝对值在不断增加,其中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最快,为12.19%,其次是第二产业,为11.94%,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为9.23%;三次产业中属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在2011年达到49.96%,第一产业则从2009年的2.28%下降为2011年的2.11%。

总的来说,广东省三次产业呈稳步增长趋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交替增加。

表1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及比重(亿元)

年份

生产值

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9

723.62

15427.46

15995.92

2.28%

47.99%

49.76%

2010

809.78

18313.49

18549.99

2.15%

48.61%

49.24%

2011

924.09

20952.91

21843.86

2.11%

47.92%

49.96%

平均增长速度

9.23%

11.94%

12.19%

-

-

-

资料来源:

《广东统计年鉴2012》

(二)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人口逐年增加

表2表明,从广东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口来看,2009至2011年广东省第二产业吸纳的劳动人口最多,在2011年达到2526.48万人,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吸纳的劳动人口在逐年减少。

从劳动人口增长速度来看,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最快,2009年至2011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大约为3.4%,第三产业为2.2%,第一产业则为-1.9%。

由此可见,广东省在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很有优势,从事农业劳动人口逐渐减少,工业、服务业在广东省稳步发展。

表2广东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及比重(万人)

年份

从业人数

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9

1514.04

2292.05

1882.53

26.62%

40.29%

33.09%

2010

1435.17

2487.25

1948.06

24.45%

42.37%

33.18%

2011

1427.34

2526.48

2006.92

23.95%

42.39%

33.67%

资料来源:

《广东统计年鉴2012》

(三)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广东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和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学与实验发展(R&D)人员达346260人,R&D经费达8994412.3万元,R&D项目有29243个,当年广东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

2012年广东又计划投入8.5亿元用于引进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

珠三角地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广州、深圳国家创新城市为中心,以重大创新平台及粤港澳科技合作、省部产学研合作为依托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四)民营经济活力增强促进外向型经济转变

广东省的制造企业多为外贸企业,多年来依靠低成本和大量出口赚取利润,但金融危机后,海外市场骤减,大量制造企业纷纷倒闭,转型升级是它们的唯一出路。

2010年广东坚定不移的推进转型升级,一方面,优化经济增长模式,逐步摆脱广东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拉动内需,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投资,另一方面刺激国民消费,进一步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

使珠三角地区的外源性经济转变为国内外市场共同促进发展的多元性经济发展模式。

2011年,广东企业的内销比重提高,外贸依存度下降,全省工业品内销比重达70.1%,外贸依存度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152%降至108%

(五)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稳步推进

经济发展节能减耗明显,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78%。

广东规模以上工业生产速度放缓,2011年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为10.54%,与2010年工业增长速度25.70%相比有所下降,同时,2011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200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相比降低了0.55%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新兴技术的产生,创新性科技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六)区域经济趋向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贫困人口多,一直困扰着广东省,随着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逐渐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全面发展的软肋和短板。

在经过一系列“双转移”、“双提升”等战略举措的出台和实施,广东区域经济逐渐趋向协调发展。

2011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在近8年来首次低于3倍的警戒线,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5年的0.7559缩小到0.613

三、珠三角企业留人面临的问题——以制造企业为例

(一)企业自身

1.工资普遍偏低且福利待遇较差

制造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占据企业大部分劳动力,劳动者多且素质要求不高,加之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原材料、土地价格提高致使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为低附加值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利润低。

因此,一线生产岗位的工资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劳动者的需求,许多劳动者往往因此离开企业。

另一方面,生产岗位的劳动者福利待遇较差,社会保险不全面等,使他们失去安全感,失去应有的保障。

由图1可以看出,外出务工的劳动者在制造业的工资虽然有所增长,但相较于其他行业,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图2则表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有20%来到广东省,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由此可以知道,大部分来广东省务工的劳动者,尤其在制造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工资都处于较低水平;图3显示的是全国不同地区的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农民工参与多的工伤保险也仅仅占所有农民工的23.6%,最少的生育保险只有5.6%,由此可见,农民工普遍没有社会保障,他们在企业所受到的福利待遇无法让人满足。

资料来源:

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资料来源:

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资料来源:

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2.职位发展空间小

在制造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多为简单的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不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可替换性大。

新一代的农民工不仅仅满足于工资,他们更多的在乎于自身的职业发展,生产岗位不仅工资低、工作辛苦,而且几乎没有职业发展空间,这大大降低了岗位对其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企业缺少对员工的培训,他们只需要劳动者努力工作,却不给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道路,同时也不善于发现身边的隐形人才,使员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希望,工作懈怠,甚至是离开企业。

3.工作条件差

大部分制造企业的工厂工作条件差,它们分布于偏远的郊区,以工业群的形式存在,员工大部分居住在工厂附近的宿舍,员工的住宿条件差,没有相应的生活娱乐、福利待遇,使他们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在工厂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更有甚者,会伴有噪音污染或空气污染等危害,职业病也是工厂员工多发的疾病之一。

没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成为员工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表4可以知道,2011年农民工的劳动时间相较于2010年有所减少,但2011年他们平均每天工作仍然将近9小时,超过了国家法律规定的每天工作8小时,同时,有84.5%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4小时。

由此可见农民工的劳动强度之大,工作时间之长,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劳动者。

表3外出农民工劳动时间

2011年

2010年

全年外出从业时间(月)

9.8

9.8

平均每月工作时间(天)

25.4

26.2

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小时)

8.8

9.0

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天比重(%)

83.5

86.4

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比重(%)

42.4

49.3

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4小时的比重(%)

84.5

90.7

资料来源:

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无论是一线生产岗位的员工、研发技术人员,还是管理者,都需要得到企业的有效激励,他们在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同和鼓励。

有效的激励是指不同的人满足其不同的需求,奖励给员工的是其所需要的,这样才有激励的效果。

在满足一线员工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同时,不应忽略其社交与尊重需求,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体现出一线员工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同时,对管理者的激励应重点放在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上,使其自身价值能在企业中得到体现,突出他们的骨干力量。

然而,珠三角地区很多中小型制造企业没有看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管理者不知道员工的需求,盲目地进行激励,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引来员工的抱怨。

另一方面,员工不仅关心绝对收入,也关心相对收入,公正、公平的激励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管理者们往往忽略了公平的重要性,仅凭个人好恶而不是工作能力来奖励员工,导致员工形成拍马、搞关系等不良行为,而不在意自己的工作,败坏企业风气。

5.管理层缺乏人性化管理意识

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多为家族企业,往往采用比较原始的管理方式,企业中裙带关系较多,管理者多为家族成员,外人极少有机会进入高级管理层;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管理教育的熏陶,往往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性化管理的意识,他们没有看到人的能动性、员工的重要性,只注重生产量、工作量,不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也较少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认为即便是再努力也只是帮别人赚钱,自己仍是一成不变的一点点工资,从而导致磨洋工、劳资冲突的现象发生。

6.缺少企业文化的支撑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精神支柱,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勾勒出企业未来的蓝图,更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让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上下一心,为了企业的未来奋斗。

然而,珠三角大的制造企业多为家族企业,采用家族制的管理方式,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即便是有,也是带有家族血缘性的企业文化或是流于形式的企业文化,无法深入员工的思想、行为,不能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上,这样的企业文化等于一纸空文,员工们没有了奋斗的目标,看不清可以实现的未来,自然对企业失去信心。

(二)外部环境

1.中国“人口红利”效应逐渐消失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出现了相当长时间以来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

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20~35岁人口数量在1997年达到最高值,此后经过连续7年的衰减,我国劳动人口称逐年下降的趋势,廉价劳动力不再成为我国企业竞争的优势,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同时也解释了在2004年出现民工荒的原因。

廉价劳动力的消失,成为企业招工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民工荒屡屡上演,“人口红利”的衰减成为人人关注的话题,支撑中国在过去三十余年间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恐怕已接近尽头。

 

图4中国20~35岁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来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

2.行业竞争压力增大迫使企业裁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蔓延,加之欧洲债务危机增加了世界经济的风险,广东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拉动就业也有所减弱。

2012年广东省就业的劳动力总量将达到280万人左右,而全省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200万个,岗位供求缺口将达80万以上

广东省的制造企业多为外向型企业,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上升、订单减少的影响,行业的竞争压力增大,经营风险也增大,很多企业被迫裁员以削减开支,致使失业率上升。

由表4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的登记失业人口在不断上升,从2005年的173761人到2011年的214749人,增长了23.59%,由此可以推断,金融危机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仍未消失,企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竞争压力。

表3广东省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

人数

2005

2009

2010

2011

珠三角

173761

208175

210555

214749

东翼

45659

50184

47160

46234

西翼

59646

65883

69398

67381

山区

65838

70851

65161

59981

资料来源:

《广东统计年鉴2012》

3.人才结构性缺口增大

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企业迫切需要更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而珠三角地区劳动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更是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大,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

从技能结构来看,近年来广东省部分地区出现季节性缺工,更多缺的是普工,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普工的缺口会进一步减小,技工将变得更加紧缺。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1年我省三次产业比重为5.0:

50.5:

44.6,就业比重为26:

39.5:

34.5,随着产业结构的继续优化调整,就业结构也迫切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从区域配置来看,虽然今年广东省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取得了“两升两降”的良好成效,但2011年区域市场求人倍率

显示,东西北地区供大于求(求人倍率0.93~1.01)、珠三角区域供不应求(求人倍率1.08~1.16)的总体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4.就业服务基础能力不足

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就业服务对象已经从城镇劳动者扩展到5800万城乡劳动者,面对如果众多的劳动者以及他们多元化的需求,这对政府的就业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而广东省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近半没有实现信息联网,致使企业、劳动者无法准确掌握人才需求和空缺职位的方向,用工单位不知道谁是合意的求职者,求职者不知道哪里有适合自己的岗位。

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就业服务机构的日常工作多依赖于手工操作,硬件设备无法及时更新;基层就业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年龄较大,流动率大;劳动力市场规则、制度建立不够完善,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难以令人满意。

5.珠三角地区生活成本增大

近年来,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珠三角地区更是成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随着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房价抬高,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生活成本也大大的增加了,这对工资不高的外来打工者来说是,这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他们在广东省买不起房,孩子昂贵的教育费用,加之物价上涨带来的高生活成本往往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不堪重负的他们唯有选择离开珠三角,回到家乡另谋出路。

由表6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1年,广东省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有了极大的飞跃,非农业居民增长了18436元,农业居民增长了5638元;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口在2009年达到最大值1.9人,2011年每一就业者负担人口比1995年多0.14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011年比1995年增长了200.24%,食品、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的消费占消费比例前四,分别是36.89%、17.93%、13.08%、9.90%。

所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面临着高生活水平带来的高生活成本,必要的食品和交通通信消费占了人均消费的50%以上,足以看出居民生活压力之大、生活成本之高。

表4广东省1995年~2011年城镇居民生活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

《广东统计年鉴2012》

6.中西部开发使劳动者有更多选择机会

中国沿海城市的开放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今,在政策的指导下,中西部地区也逐渐发展起来,投资者在政府的支持下投身西部建设,中西部地区也因此出现了更多的劳动力需求,给广大的求职者提供了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

相较于离开家乡千里迢迢来到广东做一个打工者,与家人分隔两地,更多的外来打工者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重新寻找工作或是自己创业,一方面可以和家人团聚,另一方面也可以建设自己的家乡,那里有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熟悉的风土人情,可以让自己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珠三角很多外来打工者在春节回家后就再没有回来,而是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寻找工作。

(三)劳动者本身

1.新一代劳动者岗位诉求多元化

如今,新一代的劳动者追求体面的工作、受到尊重的岗位,对于生活有越来越多的追求。

新一代劳动者他们相对于父母,没有巨大的家庭压力,吃苦耐劳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强,对工作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薪酬方面,他们更注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受到公司的尊重,是否有良好的福利待遇。

然而,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还未到位,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如制造企业等附加值低的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和用工环境与新一代劳动者的就业期望不相符合,导致企业招工难,员工流动率大。

监测显示,2011年第4季度末广东省普工月工资中位数为1800元,低于东部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省份,甚至还低于部分内地省份,缺少竞争优势,在岗员工流动率较高,部分企业月流失率到15%以上,企业稳定用工难度加大

2.外出务工者住房问题难以解决

外来打工者初到珠三角,总有抱有一份热情和拼搏的心,想要在这里立足、生根,可是作为一个打工者,尤其是在制造企业作为一个一线员工,升职加薪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在这里买不起房子,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将家人接过来一起生活,和家人聚少离多,他们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成了留守老人,这样的事实不断地折磨他们的内心,他们始终认为这里不是他们的家,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几年之后,如果他们的生活仍不见起色,他们就会离开珠三角,企业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员工。

由表5可以看出,201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有32.4%的人居住在企业提供的的宿舍内,只有极少一部分人(0.7%)能够在务工地自己买房子,其他的人不是自己租房就是睡在工地工棚内,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和家人分开,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所,居住环境差、与家人分离、没有归属感往往是导致他们离开的重要原因。

表52011年外出农民工在不同地区务工的住宿情况(单位:

%)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单位宿舍

32.4

35.2

28.9

24.0

工地工棚

10.2

7.4

15.6

16.8

生产经营场所

5.9

5.2

7.3

7.5

与他人合租住房

19.3

20.9

14.5

16.8

独立租赁住房

14.3

14.2

12.4

16.3

务工地自购房

0.7

0.6

0.8

1.0

乡外从业回家居住

13.2

13.2

15.2

11.5

其他

4.0

3.3

5.3

6.1

资料来源:

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3.劳动者与企业产型升级所需人才不相匹配

随着企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珠三角地区的高端人才及技术应用型人才变得越来越紧缺。

自从中国加入WTO,珠三角一些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到冲击,低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而实现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升级,人才、科技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然而,广东省相较于其他省份,教育发展水平落后,教育基础较差,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

因此劳动者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技能不熟练,知识不全面,这对于正在转型升级的广东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也就形式了珠三角地区结构性人才缺口。

通过表6可以发现,农民工投身行业最多的是制造业,在2011年的时候达到36%,其次是建筑业,达到17.7%;表7则显示,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只有5.3%的农民工受到过大专以上的教育,大部分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只打到初中水平。

由此可见,前来广东省务工并投身于制造业的劳动者,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与当前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极不匹配。

表6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分布(单位:

%)

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制造业

37.2

36.1

36.7

36.0

建筑业

13.8

15.2

16.1

17.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4

6.8

6.9

6.6

批发零售业

9.0

10.0

10.0

10.1

住宿餐饮业

5.5

6.0

6.0

5.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2.2

12.7

12.7

12.2

资料来源:

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表72011年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构成(单位:

%)

全部农民工

本地农民工

外出农民工

30岁以下

青年农民工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1.5

2.1

0.9

0.3

小学

14.4

18.4

10.7

5.9

初中

61.1

59.0

62.9

59.8

高中

13.2

13.9

12.7

14.5

中专

4.5

3.2

5.8

8.6

大专及以上

5.3

3.4

7.0

10.9

资料来源:

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4.新一代劳动者消费倾向较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