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24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左倾与右倾文档格式.docx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错误地估计了国际国内形势,因此在全国如此大规模的“整人”实是“不该为而为之”。

此错误的特点是严重违背客观现实,行为过火过激,造成危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在生产建设方面过激过火、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也是属于“不可为而为之”的“左”倾错误。

概括地说,右倾是保守、滞后、贻误时机,造成危害,是“该出手时不出手”。

左倾是不顾或超越客观现实(规律),过激或超前,是“不可(该)为而为之”。

在我党历史上,左派曾一度以革命的姿态出现,给人以右是落后,左是进步的错觉,但实际上中共的左倾危害最大、时间也最长,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左”倾加一个双引号,以此说明“左”并不是真正的革命,我们更应提防“左”倾错误。

中共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发展、成熟的。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

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

右倾

Rightdeviation

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

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左代表进步、积极、革命性;

“左”倾代表冒险主义、激进主义,根据主观愿望做些违反客观规律的事,如王明、博古。

右代表后退、保守、投降、妥协、与历史潮流倒退,如陈独秀、蒋介石等。

左翼党派指激进派,右翼党派指保守派,而且是历史的倒退,如日本人的右翼分子,真是天杀的!

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

“左派”与“右派”这一对名词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1789年7月17日,法国巴士底狱被攻陷,第三等级的代表掌握了政权。

然而,由于阶级利益要求不同,革命阵营出现了分化。

在1791年召开的立宪会议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和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米拉波一伙,只要求对旧制度作某些改革,反对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反对共和制;

而代表第三等级下层的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等,由于不满意君主立宪的统治,要求将革命继续向前推进,由此形成了两派。

当时,拥护革命措施的议员占据了议会左边的席位,反对继续革命的议员占据了右边的席位。

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语言中,在词汇中便出现了“左派”与“右派”这一对政治概念。

进步或激进者称为“左派”,倒退保守者称为“右派”。

当然,这样的区别和我们现在所说的"

左派"

、"

右派"

不尽是一回事。

用“左”或“右”来区别派别的习惯来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

当时的国民公会里山岳派在左,吉伦特派在右。

山岳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于会议大厅的最高处得名。

1792年吉伦特派退出雅各宾俱乐部后,山岳派实际上成为雅各宾派。

哲学上讲:

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当时的实际,就是正确的;

如果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做了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倾盲动(冒险)主义;

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投降)主义。

在战争年代,党内“左倾”容易走向关门主义,“右倾”容易导致投降主义,因此要反对“左倾”、“右倾”,但主要是反“左倾”(反“左左为右”)的冒进性。

在和平时期,党内“左倾”容易走向空想主义,“右倾”容易导致妥协主义,因此还要反对“左倾”、“右倾”,但主要是反“右倾”(反“左右为中”)的保守性。

其实,“左”与“右”的区别由来已久。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说过: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

所谓左派右派之分是个历史的产物,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而这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诞生的名词,又被马克思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讲清左派右派这个问题,还和你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有关。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或无产阶级的立场,所谓左派就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群,而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群。

有一个经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问题就是左倾和右倾的区分。

同样是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因为对现实的认识不一致,因此就产生了对采取何种措施的分歧,认识落后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右倾,认识超前于实际情况的,我们叫做左倾。

一方面,无论左倾右倾,都属于左派,属于认识上产生了偏差;

另一方面,无论左倾右倾,都会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

对认识上有偏差的左倾或右倾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思想上给以帮助,促使他们转变。

所谓防,只是说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现左或右倾,不是说象防贼一样的防人,甚至是把他们作为革命的对象。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主张资本主义,极力为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就是右派。

由于右派极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历史向社会主义前进,所以右派是代表着逆历史前进方向的势力。

而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要万万年的,因此他们并不承认主张实现社会主义的是什么左派,在他们那里,左派恐怕是要被称作空想派、乌托邦的。

但右派在如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上,也还存在路线之争,主要地区分为改革派与维持派(也称保守派)。

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一些改良,这就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学习和靠拢,其政策主张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阶层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称其为左翼或左派。

而维持派(或保守派)则更多地要求维护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反对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因此其主张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层阶级的利益,一般称其为右翼或右派。

不过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称呼来表示,比如,美国的民主党属左翼,但通常称之为自由派,而美国的右翼共和党则被称为保守派。

与左倾和右倾的概念相对,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又有保守、稳健和激进的区别。

比如激进的右翼极力反对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对已进行的改革拼命反对并主张撤消之,一般称为极端保守派,而激进的左翼就主张实行大胆的、迅速的改革,这大概是叫极端自由派吧。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两派的主张变得模糊起来,都在向中间靠拢,也就是保守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拢。

其实左派也有保守、稳健和激进的区别,但这通常和右倾、左倾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

“左”倾(“Left”deviation)(Leftism)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

“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

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

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左”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执行,便成为“左”倾机会主义或叫“左”倾冒险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出现过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

1931~1934年,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在党内统治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理论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影响最深,危害最大。

在社会主义时期,1957~1976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行为,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左”倾和右倾一样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因此既反对右,也反对“左”。

Rightdeviation

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

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甚至悲观失望,退却逃跑。

北伐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

表现为不是放手发动工人、农民起来斗争,而是放弃党的领导权,致使党不能组织有力的斗争。

抗日战争初期,曾经犯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王明,在只要联合,不要斗争,“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以退让求联合的思想指导下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把抗日领导权交给蒋介石,严重影响了江南新四军的发展。

右倾和“左”倾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

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斗争中,既反对“左”倾,也反对右倾。

右倾是投降派,左倾是激进派

用“左”或“右”来区别派别的习惯来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

当时的国民公会里山岳派在左,吉伦特派在右。

哲学上讲:

在战争年代,党内"

左倾"

容易走向关门主义,"

右倾"

容易导致投降主义,因此要反对"

,但主要是反"

(反"

左左为右"

)的冒进性。

在和平时期,党内"

容易走向空想主义,"

容易导致妥协主义,因此还要反对"

左右为中"

)的保守性。

其实,"

左"

与"

右"

的区别由来已久。

"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

所谓左派右派之分是个历史的产物,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而这个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诞生的名词,又被马克思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讲清左派右派这个问题,还和你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有关。

其实左派也有保守、稳健和激进的区别,但这通常和右倾、左倾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

山岳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于会议大厅的最高处得名。

1927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1930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1931年1月—1935年1月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1923-1927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1937年11月王明由过去的“左”倾冒险主义转为右倾投降主义建国后的政治斗争又多表现为左派和右派的形势,但大意差不多。

在过去欧洲的议会中,激进者常坐左边席位,同样,保守者常坐右边席位。

于是得到左派和右派的称呼。

“左倾”和“右倾”是机会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

一般称作左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

▲左倾机会主义--或者急于求成,夸大主观力量和群众的觉悟,贬低、轻视敌人的力量和客观的困难,采取冒险主义的行动;

或者夸大党内的敌情,在党内进行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等等。

▲右倾机会主义--思想落后于当前的实际情况,不能随着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前进,甚至企图开倒车。

在阶级斗争或党内斗争中,放弃原则,不敢斗争。

▲左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共同特征是:

主观与客观相分裂;

认识与实践相脱离。

▲说“左倾激进”、“右倾保守”有那么点意思,但释意不完全

以左和右来区分政党的政治色彩始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当时,法国国王召开三级会议,贵族和僧侣坐在国王右边,第三等级的人坐在国王左边。

紧接着召开的国民会议也是赞成革命的成员坐在演讲台左边,反对革命的成员坐在右边。

左派认为主权在民,赞成共和制,反对教会特权;

右派则维护教会特权和君主制政权。

19世纪欧洲国家的议会也以议长的座椅为界,分左右两派就坐,沿袭至今。

不同历史时期,左、右翼政党有不同内涵。

19世纪后半叶,左翼政党强调社会平等重于经济增长,他们一般信仰马克思主义,反对资本主义。

如欧洲各国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

右翼政党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增长重于公平,追求总体经济成就和个人自由的最大化。

右翼政党一般由资产阶级和社会上层人士组成,他们信仰古典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维护资本主义,推崇欺压弱小民族的民族主义。

如英国保守党、美国共和党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左、右翼政党理念发生了变化。

传统左翼政党把抗议和反对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一切人群作为自己的争取对象;

传统右翼政党则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吸收了左翼政党的做法。

在政党政纲和政治意识形态上,各种类型的政党都有淡化左与右政治分野的趋向,表现出博采众长的中间主义精神,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其政治支持基础

~~~修正主义~~~

Revisionism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思潮。

19世纪90年代首先出现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E.伯恩斯坦。

当时,马克思主义已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伯恩斯坦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进行修正,故名修正主义或伯恩斯坦主义。

修正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普遍真理,是相当完整的资产阶级的观点体系。

1896年10月~1898年6月,伯恩斯坦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在《新时代》上发表一系列文章,指责马克思主义含有空想成分,已经过时。

1899年又发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全面论述了修正主义的观点。

哲学上提出“回到康德去”的口号,背弃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心论和庸俗进化论对抗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方面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竭力掩盖帝国主义矛盾;

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特别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并提出“运动就是一切”的口号,认为最终的目的算不得什么。

主张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的社会主义,传播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思潮。

修正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影响在工人运动中的反映,它的社会基础是当时欧洲一些国家工人运动中普遍存在的工人贵族阶层和因破产而流入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

它一出现即成为国际现象。

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尖锐对立,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曾对它进行了批判。

修正主义为第二国际的考茨基等机会主义领袖所接受,并得到第二国际各国党多数领袖的支持,成为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现代修正主义的特征

根据对苏东等国复辟资本主义的观察,现代修正主义具有如下的特征:

(一):

打的是社会主义的旗子,走的是资本主义的路子。

他们一般都依然打着马克思主义或种种社会主义的旗号,但却依实用主义的方法阉割其革命的灵魂。

他们口头上挂着人民群众,实际上却代表新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以复辟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的。

他们的共同手法是欺骗。

因为他们懂得在社会主义国家内以反社会主义的面目出现,是不得人心的,是无法得逞的。

因此他们往往以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弊端为名,干的却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之实。

他们有时是只做不说,或者做成再说。

他们是从来不说出自己真实的动机和目的的,仅仅以实用主义的口号和眼前的利益来吸引群众,实际上却天天都在改变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破坏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一步一步把人民引向资本主义的深渊。

当人民觉察时大势已去为时已晚。

戈尔巴乔夫其人直到前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倾覆时才最后说出:

“我一生的主要事业已经完成了。

”原来他的本意就是要改变苏联是社会制度。

他在回忆录中坦率承认,他时从大学时代开始对社会主义开始怀疑的,并认为:

“只有从这个制度的顶端,才能有效地改革这个制度。

”他一生的事业确实完成了。

(二)在国际问题上,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实行无原则的和平共处,是现代修正主义的共同特征。

因此他们必然放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旗帜和反帝的旗帜。

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和戈尔巴乔夫鼓吹的“全人类的利益超出一切阶级、集团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口号。

列宁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现在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其实并没有过时,但却被他们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三)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现代修正主义的显著特征是推行全民国家全民党的主张,或借口所有制改造的初步完成,不在提或漠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包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相当激烈的斗争。

他们这样做,实质上不过是放任资产阶级思想对无产阶级的进攻。

前苏联几乎没有一国不是造成极端混乱的思想而垮台的。

前美国驻苏大势妈马特洛克在其《苏联政变亲历记》中曾说:

“只要苏共领导人真的愿意抛弃这个观念(指阶级斗争的学说),那么他们是否继续声称他们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

这已是一个在别样的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

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能接受的。

”这句话确实说到了要害处。

放弃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国家垮台的致命因素。

(四)在建设路线上,他们共有的特征是对市场经济万能论和私有制驱动力的迷信,为了扫除改革制度的强大阻力,他们声嘶力竭地把计划经济贬斥为“斯大林模式”,把它说的一无是处,而实际上却难以解释苏联为何在短短的时期内发展为如此强大的国家。

其目的无非是以资产阶级的新自由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来代替已经实现的公有制而已。

(五)在依靠谁的问题上,他们天天都说依靠人民,依靠工人阶级,实际上却天天在改变其主人翁的地位,收回其已到手的福利,并是其沦为资本的雇佣奴隶。

而其真正依靠的却是党内外的资产阶级,把无产阶级专政演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修正的原意是改正、修改使正确。

中文中修正主义特指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反对修正主义的人认为:

修正主义的反动性在于,它不是对错误的修正,而是对真理的修正。

“修正主义”中的修正是贬义,涵讽刺的意味。

马克思主义把一切比较完整的、同马克思主义相敌对的学说排挤出去以后,这些学说所表现的倾向就开始给自己另找出路。

斗争的形式和起因改变了,但是斗争还在继续。

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的第二个50年,从189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个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

这个派别因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伯恩斯坦而得名,因为伯恩施坦言词最激烈,最完整地表达了对马克思学说的修正。

修正主义是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一股机会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的追随者认为自己坚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反对那些顽固保守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它篡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麻痹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方向。

1950年代,中共、苏共批南斯拉夫的铁托走修正主义路线;

1960年代中苏论战期间,中共称苏共是“现代修正主义”,苏联被称为“苏修”,而苏共则认为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的样板。

在这期间,通常被指为修正主义的一方在某些方面反对极“左”、具有探索性,而指责者则认为自己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