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245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4单元第17讲 自由组合定律II.docx

第4单元第17讲自由组合定律II

考纲要求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必考(c)、加试(c)]。

考点一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拓展分析

1.自由组合定律9∶3∶3∶1的变式分析

F1(AaBb)自

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9∶7

当双显性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表现型,其余的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

9∶3∶4

存在aa(或bb)时表现为隐性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6∶1

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5∶1

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表现另一种性状

12∶3∶1

双显性和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

其余正常表现

13∶3

双显性、双隐性和一种单显性表现为一种性状,另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1∶4∶6∶4∶1

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

1(AABB)∶4(AaBB+AABb)∶6(AaBb+AAbb+aaBB)∶4(Aabb+aaBb)∶1(aabb)

2.致死现象导致性状分离比的改变

(1)显性纯合致死

①AA和BB致死

②AA(或BB)致死

(2)隐性纯合致死

①双隐性致死

②单隐性致死(aa或bb)

题型一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的变式应用

1.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现型:

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用A、a,B、b表示),且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的鱼杂交,F1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鳞鱼占50%,单列鳞鱼占50%;选取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现型,这4种表现型的比例为6∶3∶2∶1,则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  )

A.Aabb×AAbbB.aaBb×aabb

C.aaBb×AAbbD.AaBb×AAbb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单列鳞为双显性,野生型鳞和无鳞为单显性,散鳞为双隐性。

Aabb×AAbb后代无单列鳞鱼,排除A;aaBb×aabb后代也没有单列鳞鱼,排除B;aaBb×AAbb后代的表现型符合题意,F1中的单列鳞鱼是双杂合子,即AaBb,理论上F1中的单列鳞鱼进行互交,其后代中有上述4种表现型,比例应为9∶3∶3∶1,但由于BB对生物个体有致死作用,故出现6∶3∶2∶1的比例,C正确;D选项中的AaBb的表现型是单列鳞,与题意不符。

2.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

现有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2种,13∶3

B.3种,12∶3∶1

C.3种,10∶3∶3

D.4种,9∶3∶3∶1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黄皮的基因型为wwY__、绿皮的基因型为wwyy、白皮的基因型为W__Y__、W__yy。

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后代基因型(表现型)的比例为W__Y__(白色)∶W__yy(白色)∶wwY__(黄色)∶wwyy(绿色)=9∶3∶3∶1,故子代有三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2∶3∶1,B正确。

归纳提升

出现特定分离比“9∶3∶3∶1”的条件和解题步骤

(1)出现特定分离比3∶1、9∶3∶3∶1的4个条件

①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②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③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④供实验的群体要足够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2)性状分离比9∶3∶3∶1的变式题解题步骤

①看F2的表现比例,若表现型比例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②将异常分离比与正常分离比9∶3∶3∶1进行对比,分析合并性状的类型。

如比例为9∶3∶4,则为9∶3∶(3∶1),即4为两种性状的合并结果。

若分离比为9∶6∶1,则为9∶(3∶3)∶1,若分离比为15∶1,则为(9∶3∶3)∶1。

题型二 致死基因导致的性状分离比改变

3.一种鹰的羽毛有条纹和非条纹、黄色和绿色的差异,已知决定颜色的显性基因纯合子不能存活。

图中显示了鹰羽毛的杂交遗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①绿色对黄色完全显性 ②绿色对黄色不完全显性

③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完全连锁 ④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子一代的绿色非条纹个体自交后代中既有绿色又有黄色,说明绿色为显性性状,但子代中绿色个体与黄色个体的比例为(6+2)∶(3+1)=2∶1,说明绿色个体中存在显性纯合致死效应,①正确、②错误;绿色非条纹个体自交后代出现绿色非条纹、黄色非条纹、绿色条纹、黄色条纹四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6∶3∶2∶1,说明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可以自由组合,③错误、④正确。

4.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的个体(aa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

A.5/8B.3/5

C.1/4D.3/4

答案 B

解析 在自由交配的情况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由Aabb∶AAbb=1∶1可得,A的基因频率为3/4,a的基因频率为1/4。

故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的平方,为9/16,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的平方,为1/16,Aa的基因型频率为6/16。

因基因型为aa的个体在胚胎期死亡,所以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所占比例是9/16÷(9/16+6/16)=3/5。

题后反思

致死基因的类型总结

异常情况

基因型说明

杂合子交配异常分离比

显性纯合致死

1AA(致死)、2Aa、1aa

2∶1

隐性纯合致死

1AA、2Aa、1aa(致死)

3∶0

伴X染色体遗传的隐性基因致雄配子死亡(XAXa×XaY)

只出现雄性个体

1∶1

提醒:

在解答此类试题时都要按照正常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在分析致死类型后,再确定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

题型三 多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5.小麦麦穗基部离地的高度受四对基因控制,这四对基因分别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

每个基因对高度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有叠加性。

将麦穗离地27cm的mmnnuuvv和离地99cm的MMNNUUVV杂交得到F1,再用F1与甲植株杂交,产生F2的麦穗离地高度范围是36~90cm,则甲植株可能的基因型为(  )

A.MmNnUuVvB.mmNNUuVv

C.mmnnUuVVD.mmNnUuVv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性状由4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每个基因对高度的累加效应相同,且mmnnuuvv离地27cm,MMNNUUVV离地99cm,这四对基因构成的个体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数量的种类有9种,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则离地高度增加9cm,题中F1基因型为MmNnUuVv,与甲杂交后代性状为离地36~90cm,说明后代含有1~7个显性基因,由此推出甲植株的基因型,B项符合,其余不符合。

6.(2015·宁波鄞州中学月考)下图表示某一观赏花植物花色形成的遗传机理,其中字母表示控制对应过程所需的基因,且各等位基因表现出完全显性,非等位基因间独立遗传。

若紫色色素与红色色素同时存在时,则表现为紫红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型为aaBBDD与aabbdd的植株表现型一样

B.考虑三对等位基因,该植株花色共有5种表现型

C.考虑三对等位基因,能产生红色色素的基因型共有8种

D.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红花植株杂交,子一代全开红花

答案 C 

解析 基因型为aa的个体都是无色的,A正确;该植株花色有无色、白色、紫色、红色、紫红色5种表现型,B正确;因紫红色植株和红色植株都能产生红色色素,若只考虑两对等位基因,则能产生含红色色素的植株基因型为A__D__,共有4种;而第3对基因与红色色素的产生无关。

又因为第3对基因可以有BB、Bb和bb三种,所以同时考虑三对等位基因,则能产生含红色色素的植株基因型有4×3=12种,C错误;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和AABBDD,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Dd,表现型为红花,D正确。

考点二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验探究

确定基因位置的4个判断方法

(1)判断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以AaBb为例,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则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交或测交会出现两种表现型;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考虑交叉互换,则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交或测交会出现四种表现型。

(2)判断基因是否易位到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两对基因遗传具有自由组合定律的特点,但却出现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现象,可考虑基因转移到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可能,如由染色体易位引起的变异。

(3)判断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的类型

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有多种类型,有的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若多个外源基因以连锁的形式整合在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其自交会出现分离定律中的3∶1的性状分离比;若多个外源基因分别独立整合到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一条上,各个外源基因的遗传互不影响,则会表现出自由组合定律的现象。

(4)判断基因是否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

以AaBb为例,若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在此基础上进行测交或自交时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如1∶1∶1∶1或9∶3∶3∶1(或9∶7等变式),也会出现致死背景下特殊的性状分离比,如4∶2∶2∶1、6∶3∶2∶1。

在涉及两对等位基因遗传时,若出现上述性状分离比,可考虑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题型一 设计方案确定基因型

1.燕麦颖色有黑色、黄色和白色三种,由B、b和Y、y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要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

为研究燕麦颖色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分析回答:

P    黑颖  ×  黄颖

       ↓

F1       黑颖

↓⊗

F2   黑颖  黄颖  白颖

251株 60株 21株

(1)图中亲本中黑颖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2中白颖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F1测交后代中黄颖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F2黑颖植株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仍然为黑颖,这样的个体占F2黑颖燕麦的比例为________。

(3)现有两包标签遗失的黄颖燕麦种子,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黄颖燕麦种子的基因型。

有已知基因型的黑颖(BBYY)燕麦种子可供选用。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1种子长成植株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bbYY;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bbYy。

答案 

(1)BByy bbyy 

(2)1/4 1/3 (3)实验步骤:

①将待测种子分别单独种植并自交,得F1种子 ②按颖色统计植株的比例 结果预测:

①全为黄颖 ②既有黄颖又有白颖,且黄颖∶白颖≈3∶1

解析 

(1)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说明F1黑颖的基因型为BbYy,同时说明白颖的基因型只能为bbyy、黄颖的基因型为bbYY或bbYy。

根据F1黑颖的基因型为BbYy,可知两亲本黑颖、黄颖的基因型分别为BByy、bbYY。

(2)F1测交即BbYy×bbyy,后代的基因型为BbYy、Bbyy、bbYy、bbyy,比例为1∶1∶1∶1,其中bbYy为黄颖,占1/4。

F2黑颖的基因型有6种:

BBYY(1/12)、BBYy(2/12)、BbYY(2/12)、BbYy(4/12)、BByy(1/12)、Bbyy(2/12),其中基因型为BBYY(1/12)、BBYy(2/12)、BByy(1/12)的个体自交,后代都是黑颖,它们占F2黑颖的比例为1/3。

(3)黄颖燕麦种子的基因型为bbYY或bbYy,要确定黄颖燕麦种子的基因型,可以让该种子长成的植株自交,其中bbYY的植株自交,后代全为黄颖,bbYy的植株自交,后代中黄颖(bbY__)∶白颖(bbyy)≈3∶1。

题型二 基因位置的判断

2.在普通的棉花中导入能控制合成毒素蛋白的B、D基因。

已知棉花短纤维由基因A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AaBD的短纤维抗虫棉植株(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也不考虑致死现象)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短纤维抗虫∶短纤维不抗虫∶长纤维抗虫=2∶1∶1,则导入的B、D基因位于(  )

A.均在1号染色体上

B.均在2号染色体上

C.均在3号染色体上

D.B在2号染色体上,D在1号染色体上

答案 B

解析 如果B、D基因均在1号染色体上,AaBD生成的配子为:

1ABD、1a,自交子代基因型为:

1AABBDD、2AaBD、1aa,表现型为长纤维不抗虫∶短纤维抗虫=1∶3,A错误。

如果均在2号染色体上,AaBD生成的配子为:

1aBD、1A,自交子代基因型为:

1aaBBDD、2AaBD、1AA,表现型为短纤维抗虫∶短纤维不抗虫∶长纤维抗虫=2∶1∶1,B正确。

如果均在3号染色体上,AaBD生成配子为:

1ABD、1A、1a、1aBD,自交子代有4种表现型,C错误。

如果B在2号染色体上,D在1号染色体上,AaBD生成配子为:

1AD、1aB,自交子代基因型为:

1AADD、2AaBD、1aaBB,表现型为短纤维抗虫∶短纤维不抗虫∶长纤维不抗虫=2∶1∶1,D错误。

3.某二倍体植物体内常染色体上具有三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D和d),已知A、B、D基因分别对a、b、d基因完全显性,但不知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

某同学为了探究这三对等位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做了以下实验:

用显性纯合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得到F1,再用所得F1同隐性纯合个体测交,结果及比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B.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C.A、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D.A、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答案 A

解析 从F1的测交结果可以推测出F1能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ABD、ABd、abD、abd,基因A、B始终在一起,基因a、b始终在一起,说明基因A、B在同源染色体的一条染色体上,基因a、b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基因D和d在另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做模拟 练预测

1.某种小鼠的体色受常染色体上基因的控制,现用一对纯合灰鼠杂交,F1都是黑鼠,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体色表现为9黑∶6灰∶1白。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鼠体色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若F1与白鼠交配,后代表现为2黑∶1灰∶1白

C.F2灰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2

D.F2黑鼠有两种基因型

答案 A

解析 根据F2性状分离可判断小鼠体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F1(AaBb)与白鼠(aabb)交配,后代中AaBb(黑)∶Aabb(灰)∶aaBb(灰)∶aabb(白)=1∶1∶1∶1,B错误;F2灰鼠(A_bb、aaB_)中纯合子占1/3,C错误;F2黑鼠(A_B_)有四种基因型,D错误。

2.番茄的花色和叶的宽窄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

现用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色窄叶∶红色宽叶∶白色窄叶∶白色宽叶=6∶2∶3∶1。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色和宽叶

C.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隐性纯合致死效应

D.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

答案 D

解析 根据红色窄叶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6∶2∶3∶1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子代中红色∶白色=2∶1、窄叶∶宽叶=3∶1,可知红色、窄叶为显性性状,且控制花色的显性基因纯合致死;子代中只有白色窄叶和白色宽叶中有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12,即1/6。

3.小鼠毛皮中黑色素的形成是一个连锁反应,当R、C基因(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时存在时,才能产生黑色素,如图所示。

现有基因型为CCRR和ccrr的两只小鼠进行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A.黑色∶白色=3∶1

B.黑色∶棕色∶白色=1∶2∶1

C.黑色∶棕色∶白色=9∶3∶4

D.黑色∶棕色∶白色=9∶6∶1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黑色素的合成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当基因型为C__R__时,小鼠表现为黑色;当基因型为C__rr时,小鼠虽然不能产生黑色素,但是可以产生棕色素,小鼠表现为棕色;当基因型为ccR__时,小鼠由于不能产生棕色素,也无法形成黑色素,表现为白色;当基因型为ccrr时,小鼠表现为白色。

黑色小鼠(CCRR)和白色小鼠(ccrr)杂交,F1全为黑色(CcRr),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有

C__R__(黑色)、

C__rr(棕色)、

ccR__(白色)、

ccrr(白色)。

4.(2016·温州检测)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是AaBb,交配时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

A__B__、A__bb、aaB__、aabb,但是由于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下来,比例为2∶4∶1∶2。

因为子代中只有aaBB为纯合子,其余均为杂合子,所以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故选C。

5.某遗传实验小组用纯合的紫花香豌豆(AABB)和白花香豌豆(aabb)杂交,得到F1植株366棵,全部表现为紫花,F1自交后代有1650棵,性状分离比为9∶7。

同学甲认为F1产生配子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学乙认为F1产生配子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你认为同学乙对香豌豆花色遗传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解释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基因型为A__B__的香豌豆开紫花,基因型为aaB__、A__bb、aabb的香豌豆开白花

(2)实验步骤:

①第一年选用F1植株与亲本开白花的香豌豆测交,得到香豌豆种子 ②第二年将香豌豆种子种植,统计花的种类及数量 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紫花与白花的比例约为1∶3,说明F1产生配子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如果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其他比例,说明F1产生配子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善演练、破冲关

一、选择题

[学考必做·演练]

1.油菜的凸耳和非凸耳是一对相对性状,用甲、乙、丙三株凸耳油菜分别与非凸耳油菜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P

F1

F2

甲×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15∶1

乙×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3∶1

丙×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3∶1

A.凸耳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B.甲、乙、丙均为纯合子

C.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2均表现为凸耳

D.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为凸耳∶非凸耳=3∶1

答案 D

解析 根据甲与非凸耳杂交后得到的F1自交,F2出现两种性状,凸耳和非凸耳之比为15∶1,可以推知,凸耳性状是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A项正确;由于甲、乙、丙与非凸耳杂交,F1都只有一种表现型,且根据F2的性状分离比推知,甲、乙、丙均为纯合子,B项正确;由于甲×非凸耳得到的F2凸耳∶非凸耳=15∶1,说明非凸耳是双隐性状,甲是双显性状的纯合子,乙×非凸耳得到的F2凸耳∶非凸耳=3∶1,说明乙是单显性状的纯合子,故甲与乙杂交得到的F2中一定有显性基因,即一定是凸耳,C项正确;由于丙×非凸耳得到的F2凸耳∶非凸耳=3∶1,故丙也为单显性状的纯合子,因此乙×丙杂交得到的F1为双杂合子,F2为两种表现型,凸耳∶非凸耳=15∶1,D项错误。

2.小麦的粒色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R1和r1、R2和r2控制。

R1和R2决定红色,r1和r2决定白色,R对r为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也就是说,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

将红粒(R1R1R2R2)与白粒(r1r1r2r2)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的基因型种类数和不同表现型比例为(  )

A.3种、3∶1B.3种、1∶2∶1

C.9种、9∶3∶3∶1D.9种、1∶4∶6∶4∶1

答案 D

解析 将红粒(R1R1R2R2)与白粒(r1r1r2r2)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R1r1R2r2,所以F1自交后代F2的基因型有9种;后代中r1r1r2r2占1/16,R1r1r2r2和r1r1R2r2共占4/16,R1R1r2r2、r1r1R2R2和R1r1R2r2共占6/16,R1R1R2r2和R1r1R2R2共占4/16,R1R1R2R2占1/16,所以不同表现型的比例为1∶4∶6∶4∶1。

3.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A基因   B基因

     ↓     ↓

白色色素

粉色色素

红色色素

A.白∶粉∶红,3∶10∶3

B.白∶粉∶红,3∶12∶1

C.白∶粉∶红,4∶9∶3

D.白∶粉∶红,6∶9∶1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_、aabb,粉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_bb、AaB__,红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_。

F1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的比例为A__B__∶A__bb∶aaB__∶aabb=9∶3∶3∶1,结合表现型统计得到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粉∶红=4∶9∶3,故C项正确。

4.如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