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456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docx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民俗艺术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

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

在春节这个“全民欢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

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

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

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

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

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

的确是这样。

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

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

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

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

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

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

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

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

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B.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关联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都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C.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D.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前“春节”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让一些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有了更多的审美期待。

B.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因为前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不健康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C.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

D.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有可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B.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

C.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D.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考点】论述类

【试题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现在年味淡了”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这是以前的过年方式。

所以选C。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偷换概念。

“个人主义”不等于“极端个人主义”,另外,“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不如民间艺术”说法不正确。

所以选B。

3.无中生有。

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文无据,所以选D。

【答案】1.C  2.B  3.D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

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

五年,改礼科给事中。

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

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

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

诸疏皆下部议行。

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

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

既,又言:

“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

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

请敕漕臣密察严劾。

”上并采纳。

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

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

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

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留任自文然始。

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

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

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

“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

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

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轲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

迁左都御史。

十三年,疏言:

“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

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

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

宜驻重兵通声援。

”上嘉纳之。

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

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十五年,授刑部尚书。

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

“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

”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

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

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B.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沆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C.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D.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文然重视法律。

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B.姚文然直言敢谏。

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C.姚文然关爱百姓。

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

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D.姚文然通晓军务。

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4分)

(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

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4分)

【考点】人物传记

【试题解析】4.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

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5.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乞归养”理解不正确,由其具体语境可知,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所以选D。

6.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是在左都御史任上,不是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所以选D。

7.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1)“矜”,“怜悯、怜惜”;“宥”,“宽恕”;“陈”,“陈述”。

(2)“考满”,“考核期满”;“故事”,名词作动词,“按照旧例”;“候补”,“等候补缺”。

【答案】

4.D

5.D

6.D

7.

(1)颁发赦令之外,有案情可疑、值得怜悯原谅的,允许专门上疏陈述。

(2)考核期满升补京职,敕命以正四品顶戴享受俸禄担当大事。

按旧例,给事中升补京职,先要回到原籍待补缺额。

【文言文译文】:

姚文然,字弱侯,是江南桐城人。

明朝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

清顺治三年,经由安庆巡抚李犹龙举荐,被授予国史院庶吉士官职。

顺治五年,改任礼科给事中官职。

顺治六年,给朝廷上书请求“敕命巡抚、巡按、寻道各级御史根据皇上降恩的诏书清理各地刑事案件,不要任由有司官员拖延轻视。

颁发敕令之外,有值得怜悯原谅的,允许专门上疏陈述”。

又请重新审定会试落第举人选用的方法,来广泛地使用人才。

又请求敕令各省督抚不要胡乱委托私人暂代州县的官职。

每个建议都下到礼部商议施行。

不久转任工科。

顺治八年,世祖亲政,姚文然上疏请求让都察院甄别各省的巡按御史,与下属部院会同商议,按照六个等次考核,罢黜或晋升有所不同。

这一年,江南、浙江遭遇水灾,姚文然请求将受灾地区所应缴纳的漕运粮食折成银两,视灾情的轻重定折多少。

皇上一并采纳。

顺治十年,姚文然上疏说大臣获罪不应当用枷锁禁锢,得到圣旨允许施行。

后来姚文然升任兵科给事中,请求告老怀乡。

康熙五年,起用补任户科给事中。

康熙九年,考核期满升补京职,敕令以正四品顶戴享受俸禄担当大事。

按旧例,给事中升补京职,先要回到原籍待补缺额。

留下直接任命从姚文然开始。

姚文然和魏象枢都凭借给事中敢于直言享有美好的声望,号称“姚魏”。

康熙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因为犯法被逮捕送到京师,仍然采用枷锁禁锢旧例。

姚文然又上疏论及此事,皇上晓谕:

“从此以后朝廷命官回京接受审察,一概免除枷锁禁锢,并且写入法令。

不久升任副都御史,再提升为刑部侍郎。

十二年,调任兵部都督捕侍郎。

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弹劾将军柯永蓁为了私情肆意放纵,让姚文然前往查究,柯永蓁因此被罢免。

姚文然升任左都御史。

十三年,上疏说:

“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背叛朝廷顺应吴三桂,中间有所阻隔,依赖广东。

耿精忠的将士过去曾驻守过广东,熟悉广东的山川形势,如果与孙延龄合谋形成犄角之势,那么广东的局势就很危险了。

江西边境与福建、广东接壤,如果他们入侵占据赣州南安,那么驿道就会中断,粮草和通讯就会受阻。

应当在江西驻扎重兵来声援广东。

”皇上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河南巡抚佟凤彩托病辞官,皇上已经答应了他;姚文然说河南靠近陕西,流言正盛,佟凤彩深得民心,应该让他留取治事,皇上因此留下了佟凤彩。

姚文然多有上书,尤其以皇上身心健康为本,请求皇上注意起居休息。

孝城皇后驾崩,暂且停殡在巩华城,皇上多次去看,姚文然上疏劝谏,并且引用唐太宗造台望昭陵后听取了魏徵的建议拆毁望台的事情比拟,皇上也接受了,没有生气。

十五年,姚文然被授予刑部尚书。

当时正在更定法律,姚文然说:

“刀杀人一时,法令杀人万世,怎能不慎重呢?

”于是阐明法律的意图,查考研讨,务必使法律达到宽大公平。

判决诉讼的案件有所平反,回去就面有喜色;曾经怀疑有冤案,力争而没有成功,退下后,长跪自责。

又因为明末用刑残酷,上奏朝廷废除廷杖之刑以及镇抚司各项严酷的刑罚。

十七年,去世,赐予祭葬仪式,谥号“端恪”。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石城:

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③吴宫:

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④台城:

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8.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4分)

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

【考点】诗

【试题解析】

8.这是一道诗歌对比阅读试题,应当明确分析“异同”应回答两个方面,一个是相同点,一个是不同点,通过阅读分析,这两首诗相同点比较明显是在景物描写的内容上,“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则体现在写景的手法与侧重点上,包诗的“斜阳伴客”是拟人手法,而刘诗写的是自己所见所闻,手法则是动静或视听结合。

作答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9.分析诗人情感可以抓住诗歌的几个方面:

(1)诗歌标题;

(2)表达情感的关键词;(3)诗歌的题材类型;(4)景物形象特点;(5)典型意象;(6)诗后注释(包括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他人评价等)。

包诗“玉树歌终王气收”写的是前朝的覆灭,一曲《玉树后庭花》,断送几多王业。

结合注释信息可知,诗人再过金陵,面对六朝残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国之思。

同时诗人目睹安史之乱后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的现实,喻以古鉴今,发出深深的感慨。

而刘诗写到离离芳草、寥落吴宫、台城旧苑、烟波寒江、明月飞雁,这些景物在诗文中是带有悲凉之感的意象,诗人通过对这些具有很强感伤意味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凋零、故城萧瑟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答案】8.相同点:

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不同点:

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9.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填上合适的语句。

⑴《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诗云: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⑵《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 , 。

⑶《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是,。

【考点】诗

【试题解析】名句默写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还要注意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淤”“濯”“幽”“阴”“苟”等字,一定要书写准确。

【答案】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一(4)题。

卢鹤绂: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

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安检员还从来没见过带这么多书的。

“正在打仗的时候回国,你真是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带这么多书?

”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1936年9月,卢鹤绂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到了正在进行着抗战的祖国。

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时会说:

“如果卢鹤绂当年留在美国的话,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内地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课,他常常只能在点灯草的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课。

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

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卢鹤绂预言“浓厚之能源”的“特殊之用途”得到应验。

1947年,他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做了介绍。

此文一出,被美国文献和专著广泛采用,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到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培训班:

学员中有90名工程师,还有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包括日后的核基地司令。

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如果卢鹤绂也到核弹基地,将来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

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1958年,卢鹤绂回到复旦讲坛。

1980年,卢鹤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

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

“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说:

“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8大提纲44项研究进展,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

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对京剧的痴迷源于年幼时在舞台下的耳濡目染,入门完全是无师自通,唱功、演技都是听来的、看会的。

他曾自豪地说,他不用任何准备即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有人问卢鹤绂为什么如此酷爱京剧,他回答说:

“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种‘醒脑剂’。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

近期,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其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

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

“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节选自《新民周刊》2014年7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既叙述了卢鹤绂的家庭出身、求学以及事业成就,同时也写出了他在自己人生经历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B.卢鹤绂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他在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基础学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在核能方面颇有建树,故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

C.“546培训班”任务结束后,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如果卢鹤绂不回到复旦大学继续当老师而是也到核弹基地,就不会成为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D.本文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的话,介绍卢鹤绂任教的培训班的成员,都从侧面展现了卢鹤绂的人物形象。

E.卢鹤绂酷爱京剧,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京剧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其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请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分)

答:

(3)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这句话意蕴丰富,手法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答:

(4)“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

【考点】文学类

【试题解析】

⑴.B.“基础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