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464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docx

粤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粤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

第1课 地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分层。

  

能力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情感目标: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地球的概貌,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难点:

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三、教学时间:

分3课时完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学生准备:

尺、有关地球的资料。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

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船身为什么看不见了呢?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地球的形状:

  

1、引导学生思考“远航船船身先消失”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

  

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测,和学生一道分析。

在各种不同的猜测中(如认为可能是海浪、云雾等作用的猜测),注意点明“远航船船身先消失、入港船船桅先出现”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的实验。

  

2、模拟实验:

  

  介绍实验方法,分发实验器材,并提出要求:

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

  

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

出海船只的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的原因。

  

小结:

地球是圆形的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3、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圆的呢?

  

举例:

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引导学生思考或课后收集地类似的例子。

  

   

第二课时  

   

一、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1、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认识到地球形状的呢?

  

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内容,介绍人们由猜测到最终证实地球形状的过程。

特别强调“证实”对科学的意义。

(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的一些有关资料上网交流。

)  

二、地球有多大   

1、地球有多大呢?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自己认为的地球大小;评评谁描述的最恰当。

  

2、珠峰和地球:

  

1)、珠峰是非常高大的,但和地球相比珠峰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2)、先出示摩星岭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介绍广州白云山最高峰摩星岭海拔 382米 ,珠峰海拔高度约是其23倍。

  

3)、模拟实验:

如果把一个篮球当做地球,你能用橡皮泥在篮球上塑造一个高度符合实际比例的珠穆朗玛峰模型吗?

  

板书数据:

  

地球直径 12800千米 ;  

珠峰高度 8844.43米 ;  

篮球直径 24.6厘米 ;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讨论:

你塑造的珠峰模型和实际比例相符吗?

  

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上的数据计算,检验自已制造的模型是否符合要求。

  

小结:

符合比例的珠峰模型太小,因此是无法在篮球上塑造的。

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地球的巨大!

  

三、海洋和陆地   

1、“水半球”  

示图:

书中的“水半球”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的特点并从地球仪上找出这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2、“陆半球”  

从“水半球”另一面看,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呢?

  

3、讨论: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组织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进行讨论。

  

  小结:

1.海陆分布不均匀;2.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较多(陆地29%、海洋71%)。

  

六、平原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1、介绍陆地上平原、山地、丘陵等各占的面积比例。

  

2、组织学生简单讨论,体会平原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是非常小。

  

   

第三课时  

   

一、地球内部有什么   

1、提出问题:

人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观察岩层钻探标本的图片,要求学生对地球内部有什么提出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思考: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10千米左右,地表以下更深的地方有什么呢?

我们如何知道呢?

  

4、组织学生观察观察火山图片,提出自己的观点。

  

5、提问:

地球半径约6400千米,这么厚的地下都是岩浆吗?

  

6、人们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1)、介绍:

声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产生的反射等都是不同的,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和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分别在1910年和1914年研究时发现,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和2900千米处,地震波速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要求学生对上述介绍进行讨论,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3)、小结:

(对照图片)经过科学家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地球内部主要分为三层结构:

地壳、地幔、地核。

  

7、要求学生读图说说地球内部这三层有什么特点,加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认识。

  

二、拓展   人类对地球的探究还在不断的进行着,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公布,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在关科学探究地球的新知识。

  

三、作业辅导。

  

1、谁会用一种方法证明地球是圆的?

  

2、交流查阅的资料,说说地球内部有什么?

  

   

第2课太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能反推出没有太阳会发生的情况;  

情感目标:

  

1、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难点:

分析太阳对物体有哪些间接作用;分析、推理假如没有太阳了,地球上的万物会怎样。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  

学生准备:

有关太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

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动物生长也要靠太阳的吗?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列举太阳万物作用的例子:

  

1)、要求学生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太阳对地球上万物的作用。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再有意识地在太阳周围将学生举例中不同物体按种类列在一起,如动物、植物等(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太阳对天气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知识,举出太阳对风、雨形成的作用)。

  

用箭头标出太阳起的对这些物体作用,如:

  

             光合作用  

太阳——————→小草  

2、分析例子:

  

1)、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这些物体的作用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

  

2)、引导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五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

太阳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并储藏在植物体内,动物吃了植物后,能量又转移到动物体内。

所以动物从植物中或动物从动物中获得食物,都是受到了太阳的间接作用。

  

3)、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太阳对物体的间接影响,  

如:

  

光合作用  

太阳——————→小草  

食物——————-+牛  

3、假设如果没有了太阳,万物会怎样:

  

1)、教师檫除黑板上图中的太阳,让学生思考黑板上举例的各种物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根据图中太阳对不同物体的各种作用来分析。

  

2)、进一步思考,没有了太阳,地球上万物会怎样呢?

  

3)、小结:

没有了太阳这些作用都会瓦解,植物、动物、天气变化等等都将不符存在,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4、对太阳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谈谈自己对太阳的重要作用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体会。

  

5、拓展:

  

汽车、火车和太阳的能量有关系吗?

  

有没有不依靠太阳能量存活的生物呢?

  

三、能量巨大的太阳   

1、太阳的能量如此巨大,有关太阳的知识你还想了解哪些呢?

  

 鼓励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同时把自己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2、学生阅读交流资料  

四、总结。

  

第3课 月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2、从月相变化的记录中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并会收集整理资料。

  

2、能坚持记录月相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2、经历坚持长时间的观察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3、对探索月球的秘密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难点:

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时间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的准备  

   1、观察月相的记录。

    

   2、月相模拟实验的教具:

用木棒插入破篮球当月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1、图中的探长为什么说报案的人在撒谎?

  

2、说说你的猜想。

  

3、小结导入。

  

二、活动一了解月相的特点  

 1、解释:

月相:

月圆月缺的样子叫月相。

  

 2、展示观察月相变化的记录。

  

 3、通过对月相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分组讨论,整理)  

  A、从月圆到下次看到月圆,中间相隔(农历)一个月。

  

  B、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傍晚6时,7时,8时、、、)月球在空中的方位是自东向西移动。

  

  C、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傍晚初二,初四,初八、、、)月球在空中的方位是自西向东移动。

  

  D、农历初二到初七是左弯的月牙儿,初八是右半边的明亮。

初九到十四右半边明亮凸出,十五、十六是圆月,十七到二十一是左边凸出明亮,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三到二十八是右弯的月牙儿。

  

  E、月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弧形。

  

  F、教师对月相的各种形状的名词解释:

新月、满月、残月等。

  

4、根据老师提供的日期画月相。

  

三、归纳月相变化的规律。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

  

 1、月相是怎样形成的呢?

(提问: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A、月相变化不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月相变化是伴随月球在空中的方位变化发生的。

这两种变化都是循环出现的,变化的周期都是一个月。

  

 B、月相的成因可能与月球围绕地球的转动有关系。

  

二、活动:

做月相形成模拟实验。

(分组做一次实验)  

用一根木棒插入破篮球(模拟月球),两手伸直并握住木棒,对着上空挂着的电灯的灯光,在原地逆时针慢慢旋转一周,人体相当于地球,篮球的移动线路相当于月球的运动轨迹。

看见灯光照在篮球上的明亮部分表示月相。

(从农历初二到月底的月相)  

模拟实验说明:

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从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变化。

  

三、提问:

通过模拟实验,你对月相的形成有什么见解?

  

四、总结月相变化的原因。

  

月球不会发光,它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

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多,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各半,有时明亮部分比黑暗部分少,有时全部是黑暗的。

这样,人站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有月相的变化。

  

   

第三课时  

一、设疑导入  

1、你知道我们人类对月球开展了哪些探索?

你还知道哪些与月球相关的知识?

  

二、交流:

  

将收集的月球的资料:

每组选一人,说一说,教师帮助学生整理。

  

 1、前苏联无人登陆器“月球10号”在 1966年3月31日 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2、 69年7月20日 美国“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尼尔,阿姻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一小步,人类登月迈出一大步。

  

 3、我国的“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都为登月做了先行准备,特别是“嫦娥一号”对月球立体图绘制、完成四大科学目标、探测月表物质成分和矿物分布,探测月壤厚质,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如果将来探月成功,寻求开采月球资源服务于人就能实现。

  

 4、月球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地球上60千克的重量在月球上只有10千克。

  

 5、月球上没有大气,显然就没有空气,我们可以用超声波和高频微波发射器同地球上的人联系。

  

3、活动:

如果你是登月宇航员,出发前应准备什么?

(讨论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如果我是登月宇航员:

在出发前应准备好水、食品、氧气、衣服、摄象机、高频微波发射器等。

  

三、整理  

把你收集到的有关月球的知识整理到课本表格中。

  

四、总结:

这节课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了解了月相形成的原因和人类所掌握的月球的秘密。

特别是许多小学生长大想当宇航员,探索月球的宝藏,将月球上的能源采回地球,或在月球上直接服务于人类,让我们携手进一步去研究月宫,共创美好的明天。

  

五、作业辅导。

  

   

   

第二单元 昼夜与四季  

第4课白天与黑夜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了解一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影响的例子。

  

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

  

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

  

难点:

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时间:

分3课时完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地球仪。

  

学生准备:

搜集世界各地昼夜变化的资料,搜集动植物昼夜生长活动差异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

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进入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是‘天在旋’还是‘地在转’呢?

”  

(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天旋”还是“地转”都是可以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但结合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天旋”是不可能的,但“地转”如何引起昼夜交替的,学生多数不甚了了,因此导入下面的实验)  

二、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地球的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呢?

(要求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解释)  

2、模拟实验:

  

  实验前通过强调让学生明确:

地球上每天观察到的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样的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可以模拟吗?

  

3、指导学生用地球仪和灯泡(或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

  

4、分析推理  

实验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昼夜成因,并尽可能更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教师归纳板书。

  

5、小结:

昼夜的成因  

6、思考:

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

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第二课时  

   

一、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1、出示课件或视频,也可以是文字资料。

供学生阅读。

  

2、阅读中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新的观察证据修正和改进认识的过程。

并指出托勒密、哥白尼伟大科学家的贡献。

  

二、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1、讨论书中足球小子关于世界杯比赛时间的困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了解的类似例子。

  

2、小结:

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时差。

鼓励学生上网交流,了解更多知识和时差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3、介绍时区划分方法:

以零度经线为准,每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的二个时区间间隔一小时。

  

4、结合地球仪观察:

世界上主要城市与北京的时差。

  

三、登录小学科学网。

了解世界各地昼夜变化的差异。

  

   

第三课时  

   

一、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1、出示图片。

介绍一些典型的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

  

2、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3、进一步提问:

同学们举的例子多数都是听说的,到底事实是否如此呢,还要进行观察证实,因此请同学们选一至两种你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连续观察几天,找到昼夜变化对它们的生长活动有什么样的影响的具体证据。

  

分发观察记录表,指导学课后观察记录。

  

4、要求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并用自已的话归纳观察结果。

  

二、延伸     

1、思考:

动植物所有的生长生活状况都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吗?

  

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3、小结归纳。

  

4、课后继续观察更多的动植物,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作业辅导。

  

   

第5课春夏与秋冬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2、知道四季的成因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3、了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2、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能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

  

3、能收集整理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的资料。

  

情感目标:

  

1、小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完成实验任务。

  

2、有兴趣探究和四季有关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比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实验,知道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难点:

指导学生将四季成因图和实验联系,用实验原理解释四季成因。

  

三、教学时间:

分2课时完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视频,直射与斜射实验器材(镜子两块,温度计,金属板)。

  

学生准备:

搜集四季变化对人类及动植物生长活动影响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

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分析图中情景。

  

2、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同一个太阳在不同的季节使我们明显感受到冷热的不同呢?

”。

  

3、根据回答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解释是否合理。

从学生的解释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二)、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1、分析冬季和夏季阳光(可通过驱动页影子的图片分析)照射角度的差异。

  

2、思考:

阳光照射角度的差异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鼓励显示提出自己的猜测。

)  

3、实验验证阳光照射角度的差异产生的结果。

  

1)介绍实验方法(参考书中内容),让学生明确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并再次对比实验的恒量和变量,同时强调实验观察和记录注意的事项。

  

2)组织学生到户外实验。

(强调纪律)  

4、汇报的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现象。

  

5、小结:

直射时的金属板升温高,斜射时的金属板升温低。

  

(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介绍造成实验现象的原因)  

6、问:

冬季和夏季阳光照射角度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否是冬、夏温差形成的原因呢?

  

(三)、四季的成因    

1、出示课件(或图片幻灯片):

地球公转和四季划分图、地表直射和斜射图。

  

  介绍:

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由于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公转,所以在公转的不同位置,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角度也不同。

  

  结合夏至(或冬至)时地球表面直射和斜射图,让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的结论讨论,此时地球表面各处温度应该是怎样的。

  

  结合讨论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让认识到南北半球在同一时刻季节的不同和直射和斜射的直接关系。

  

2、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四季的成因:

  

  要求学生结合地球公转和四季划分图,用自己的话完整解释地球上的四季成因。

  

  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的解释。

  

教师小结四季的成因。

  

第一课时  

   

(一)、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1、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讨论:

(示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引导学生会从季节性食物和运动项目、服装等谈起。

  

2、小结:

我们应从穿着、饮食、活动、睡眠等方面根据季节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3、在酷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你常用哪些方法度过?

(过度到下面的活动)  

(二)、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1、我们人类有房子,有衣物等设施,动植物会用哪些方式抵御严寒酷暑呢?

  

结合学生的举例,介绍几种典型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2、归纳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法。

  

(三)、延伸   

1、思考:

“四季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

”  

2、鼓励学生课后观察收集信息。

  

(四)、作业辅导  

   

第6课网络课堂  

——祖国各地的春天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的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的春天特征。

  

能力培养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同学开展网络研究。

  

2、培养学生定期观察记录的能力,并能把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

  

3、通过网络交流,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问题情景:

  

2、提出研究的内容。

  

1)、与其他学校老师沟通,建立网络合作研究的平台。

  

2)、组织学生提出研究的内容。

选择一两项要研究的内容。

  

3)、根据选定的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3、完成各项研究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  

4、讨论与交流。

  

把整理的观察结果放在网上。

  

5、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组织学生对交流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形成结论。

  

四、总结活动情况。

  

   

   

第三单元 生物的生长  

第7课种子和幼苗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能力培养  

1、会用对比实验验证种子结构的完整和萌发有关。

  

2、会用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适宜的外界条件。

  

3、能认真细致地记录种子萌发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2、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体会植物的奥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难点: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试种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以及在三个杯中分别按不同条件种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