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49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docx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

熬,我们要从苦中熬出来

 ——2006年9月18日在民二十三班上的演讲

   同学们下午好!

  (学生答礼:

老师好!

   首先非常感谢陈老师的盛情邀请,给我这么一个机会,来和同学们作一个交流。

首先说,我已经三年没上课了,因为去读了三年研究生,所以三年没上课了;所以这一次,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谈谈关于这个学习啊、生活呀、理想啊等等这些情况,我感到非常亲切,真的!

我已经三年没上课了,突然回到同学们中间,心态都变得很年轻,而且我刚才也和陈老师说了,我和民族班非常有缘份。

这个缘份说起来,时光一下子要推到十年以前,九六年的时候,上个世纪了——用“上个世纪”这个词同学们感到时光特别遥远,其实也就是1996年的时候,我从师大毕业,来到罗城高中工作,——当时陈老师她们已经先来了,她们的资历比我还要老——我来到这里的时候,那时学校的建筑和设施都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好!

那时候很困难很落后,现在比以前好得多了。

当时我带的班就有民十四班,是当时我教的四个班之中比较偏心和花心血的一个;刚才我一听陈老师说你们是民二十三班,我很吃惊!

为什么吃惊呢?

岁月一晃就是十年啊!

同学们,两个五年啊!

从国家来说,就是两个五年计划实现的时间;从个人来说,比如我和陈老师,就是陈老师的孩子去读初中了,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了,我们送走了一批批同学,又迎来了你们!

   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已经是高二的第一个学期了,高中的滋味已经尝到了很多,有时候感觉到很吃力,度日如年,学习很辛苦,压力很大,任务很重,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是一段同学们的青春必须熬的时期!

同学们的青春总有一段必须要熬的艰苦时期。

任何一个想要接受现代比较健全的知识的人,能够跟这个现代信息社会接轨的人,都无一例外要在我们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里面——也就是高中的应试教育体制里面熬上三年,甚至四年。

这一个,几乎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被抓住了,然后放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

我们以前的老师,我读高二高三的时候,语文老师也跟我们这样说,你们现在就像孙猴子一样,心里面很有反抗性、叛逆性,但是在这种严格的学校里面,你又不能表露,不能把自己那些野性啊、那些个性啊自由地发挥出来,不能表现出来,只能按照教师布置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一步一步去训练好,考好试,过好关,然后尽量争取考上大学去。

这就是熬的过程,锻炼的过程。

同学们啊,青春都是这样的,我们那个时候是这样,你们今天也是这样!

这就是熬啊!

你们现在就是在熬的过程中。

可能有人会说:

我不熬行吗?

也行,但是,你不这样熬,就得那样熬!

比如你不在这个学校,你出在社会上,你就得接受社会的熬。

人生,其实也是熬的过程,你不这样熬,就得那样熬,反正,总之得接受一样熬。

不管哪一样,你都得熬!

比如,你现在在校学习,你就得接受在校学习的熬,将来你出去工作,你就得接受工作的熬。

人人都在熬啊!

人生有时就是一个熬的过程!

但是,正是因为熬,你才会成熟,你才会进步,你才会学会你原来不懂的东西,你才会真正懂得如何立身处世,你才会真正的做出成就来。

所以,熬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我们不懂得熬。

有时候我们会埋怨,会动摇,会退却,会逃避,不懂得迎熬而上,错过了熬的时机,就会导致你熬得半生不熟,这才是可怕的!

——这才是我们必须要避免的!

要熬我们就要熬出个成熟来,熬出个成绩来,熬出个胜利来!

熬出我们的气魄来!

   在我们这个国家,很多时候你都得熬,甚至你是天才也得熬,大人物和小人物都得熬。

只有在熬中战胜自己的人,超越自己的人,才能做出更大的成就,才是强者,才是有出息的人。

在我们这个国家,在中学教育体制内,没有谁——除非你是天才,像韩寒那样——不接受这样的熬。

我相信许多同学都知道韩寒,知道他叛逆,知道他开红灯,然后去写作去了,这是一条跟现行教育体制叛逆的道路,那是极少数人能够做得到的,不是我们大多数人能够做得到的。

实话说,那条路并非就是好的,并非就一定适合你——即使你也有那样的特长,但是那一条路并不一定适合你。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情况,你只能根据你的情况来选择、来确定自己怎么走。

那一条路不适合我们贫困山区的学生。

我们有我们的路。

他们有他们的路。

你有你的道路,他有他的道路,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道路,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切实选择自己的道路。

我们选择的是高中——大学这条道路,那我们就要切实地走下去,直到走出一个成功来!

无论怎么困难,我们都要拼出个成功来!

无论怎样难熬,我们都要拼个结果出来!

韩寒那样走,有他的道理,有他的兴趣特长支撑着他,我们可以崇尚他的个性自由,但是不必、也难以效仿他,一效仿就可能会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你的怎么走,怎么一步一步切实打好基础,接近你的梦想和目标,这是你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中的时间很紧,三年,时间一眨眼就没有了。

怎么抓紧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是你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只有抓紧时间,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有可能在最后的高考中胜出。

像韩寒那样的特立独行,不是我们这个穷困山区里的学生能够做得到的。

我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们选择的道路就是要在高中里熬上三年,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现在大家年轻,即使熬上一段,那又有何妨!

   韩寒在全国来说都是一个特例,像我们在这个山区这么偏僻的角落里,我们这个贫困地方的孩子,很少能够做得到的,为什么?

它需要的是一种才能。

而我们很多人,包括我,缺乏的就是这种才能。

而这种才能的得到,靠的是什么?

除了兴趣和天赋之后,就是后天的努力。

后天的努力,对于我们来说,靠的就是自己学、老师教,特别是高中三年时间里面。

这三年时间里面,我想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吃力,很苦闷,很压抑,很那一个……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学生齐声回答:

有!

)——没办法,同学们!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

只有熬过去!

其实你熬过去了、渡过去了,就是你一生中一个重要的收获时期,就是你一生中一个重要的奠基时期。

现在同学们你回过头去看,小学那一点知识根本不在话下,初中,回过头去看,也几乎像小儿科一样;但是,现在高中的知识呢?

你就不敢说它像小儿科一样。

如果你能够说高中的知识像小儿科一样,那你就够厉害了!

你要说高中的知识像小儿科一样,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等到你上了大学,大二甚至大三以后,你才敢说。

那时你回过头来一看,高中的知识,就像以前你觉得无法逾越的山峰,现在登上了更高的山,回过头来一看,它很矮了,很小了,很低了。

现在你们正在攀登这样的一个高峰的过程,你就觉得很吃力,很艰难,很累,很苦!

——没办法!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是你必须要走的,你必须要攀越的高峰!

就看你能不能战胜自己,克服这些困难。

   而要战胜自己,克服这些困难,说起来,可说的很多,但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两个:

一个就是“学”,一个就是“教”。

学,靠自己,也靠老师。

“教”,就是靠老师教。

老师现在教给你登山的本领,攀越的本领,克服难关的本领,也就是教给你们知识,那你就要学会,掌握好,你只有真正学到手和掌握了,才能逾越这个高山。

教和学,永远是我们前进中面临的两大问题,既要靠老师教,又要靠自己学,这是我们掌握人类传统知识和生存技能的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也是同学们明白不过的道理。

做学生,就是要虚心听取老师的讲课,然后认真消化,化为己有;消化得靠自己,归根到底还是得靠自己。

假如我们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意志不是很坚定,心态不是很好,急性病,焦虑、浮躁、忧愁、担心、胡思乱想什么的,思想负担过重,心理状态不稳定,不是随时能够把自己遇到的很多郁闷的、艰难的事情克服过去,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学习、去接收知识,我觉得这样比较危险,对自己的学习很有障碍。

所以要解放心理负担,轻松上阵,不要让那些你根本考虑不过来的事情阻碍了你的学习,比如像家庭的困境、父母的艰辛等等,你根本考虑不过来,倒不如不去考虑,而专心于自己的学习,这才是报答父母的正路!

我们想想是可以的,但不能沉溺于其中,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只有这样才行!

——我在这里,三年之后,回到课堂上就跟同学们说这些话,希望大家不要嫌我罗嗦、老生常谈,我说的实在也是经验之谈。

我很理解一些同学们的家庭困境,但是……(停顿了一下)你现在无法帮忙,你只有学习好,才是最好的报答!

说来说去,总的就是希望同学们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正视自己的学习,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难,去学好自己的功课。

学好,学好,一定要学好!

无论怎么样困难都要克服过去,无论怎么样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前进!

因为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是民族生,我不想说这个少数民族,在我的观念中,没有少数民族和大数民族(汉族)之分,人都是一样的。

在这里我先说个笑话,让同学们轻松一下。

十年前我来到罗城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经常碰到一些领导或家长,那时候他们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的话,他说:

“我们这个仫佬族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仫佬族!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句话有没有语病?

他是用桂柳话来说的,(用桂柳话重复了一遍),你们看看这句话有没有毛病?

(学生回答:

有)——任何一个民族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唯一的,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仫佬族,也没有第二个汉族!

当时我很想笑,但是又不好笑。

他把他的意思说岔了,他的意思本来是想说:

“我们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全世界(或全国)唯一的一个仫佬族自治县!

”但是他表达的时候,就把这个表达错了,把民族和县搞混了。

民族都是唯一的,全世界的民族都是唯一的。

从唯一这一点上强调,他的意思说扭了,很容易给人语病、自大的感觉,就是当你强调这一个“全世界”、“唯一”的时候,你就不知不觉泄露了你内心的潜在的隐秘心理,企图跟别人等齐甚至超过别人,以此来获得一种满足和自耀的心理。

这个不是幽默的幽默给同学们提提神。

我说这个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有些时候,我们容易产生一种——怎么说呢?

——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心理,一种不如人家的心理,又渴望超过人家的心理。

这种心理很复杂,很诡秘,甚至也不好说。

我认为,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好的一面就是知道自己落后,奋起直追,甚至要超越别人。

不好的一面就是自卑,自甘落后,不思进取。

许多仫佬族人,从我看到的,都有这种心理,当然,会逐步改变的。

我惊讶的是仫佬族人坚韧顽强,团结一致的性格,有机会就抓住,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当仁不让。

不好的就是一些人老是等人家来扶贫,扶来扶去老是脱不了贫,甚至耍滑头,等、靠、要。

然而,他这样也有理由,我本来已经够困难了,即使好了一点,上面能够再给我岂不更好?

——你们看,很聪明啊!

用本地俗话说就是“吃阿公”!

……唉,这怎么说呢?

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这种通过言辞来胜人的心理、骨子里却总感不如人的心理,我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我想最好没有!

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是人,没有我什么仫佬族,你什么汉族,他什么苗族,没有这种严重的不平等的族性之分!

大家都是平等的!

这一个平等是我们应该做得到的!

但是,这一互相平等从理论上来说是容易做到的,从现实来说,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自然条件的原因,以及心理文化上的一些原因,确实存在着一些事实上的不平等(注:

否则我们就不会提倡平等了!

)。

我们的一些同学也确实存在自己不如人的感觉。

不说民族的成分吧,就说人,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人,就感觉到不如人家,不但同学们有,我出到外面也有。

现在社会分配收入悬殊,贫富分化严重,更加导致了不平等。

所以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和谐,缩小贫富差距。

要社会和谐,就必须要维持和保护相对平等。

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时代的实验就已经证明了绝对平等尚不可行,那一个理想社会远未到来。

所以,改革开放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勤奋劳动、守法经营率先致富起来,那时的理论是“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不搞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但改革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事实上也控制不好,导致后来真正率先致富和暴富的人群中,就有大量是通过变相的、不合法的、实质上是掠夺的、化公为私的手段使自己暴富的。

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暴露出来的一些大案要案,就证明和体现了这种事实。

要查,很多也是无法查的,只有默认,通过纳税来控制。

可是纳税真有那么灵吗?

事实上也不见得!

所以,面对着这个急速转型的社会,几年一大变的社会,人们都有一种困惑和不适应感,但又在困惑和不适应中慢慢适应了。

前几年的下岗工人、行业不景气、资产重组、改革阵痛,什么等等都是一熬就熬过去了。

同学们也感觉到,理论上我们是自由平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上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

别的不说,就看我们的身边,你都可以看见生活中许多不平等的东西。

为什么你那么富,为什么我那么穷?

你的富真正是通过合法劳动收入致富的吗?

说不清!

没人追问,也没人替我们真正把关。

这种生活上的不平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在社会上随处可见。

它其实就深刻地折射了现实社会里各色人等占有资源上的不平等、权力上的不平等和分配收入上的不平等。

它几乎形成和制约了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实的不平等。

这就必须依靠国家或者执政者通过法令政策来调节,来均衡。

这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因为贫富差距拉得太大了,敲响了警钟,所以现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达到一个适当的、合理的状态,用那句老话来说就是“共同富裕”吧。

否则,你看城市那么富有,农村那么穷,农民都往城市里跑,农村不稳,一旦事起祸乱,你整个的改革成果都有可能化为乌有,这实在令人担心。

所以目前这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在是对症下药。

说了这么多,也是让同学们结合现实形势多了解一下。

  回到刚才的话来说,因为你没占有那样的资源,没有那样的权力,也没有那样的高收入,你自然感觉活得不如意,低人一等。

要钱你没有钱,要权你没有权,假如你又没有知识,你怎么办?

讲钱,你讲不过人家;讲条件,你比不上人家;讲背景,讲父母提供给你的条件,一样你都不如人家,那怎么办?

——靠的只能是自己!

我们只能靠自己!

靠的就是自己努力去改变命运!

因为我们的命运处在社会的底层,说起来我就觉得心痛,我们这个国家五十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城乡两极分化、工农二元对立的状况和症结,从大的局面来说,改变它要靠国家的法令政策的调整和变更,从个人来说,改变我们的身份、地位只能靠我们自己个人努力。

真正的只能靠你自己个人去改变。

国家它也帮不了你的什么忙,它只能提供给你稍为比较好的条件,稍为开放的空间和自由度,至于具体如何,由你个人自己去开闯、去发挥,由你个人去创造;它并不能给你提供一个事实上的结果,只能由你自己去创造。

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个人所享有的自由。

我们就要利用我们的自由,去创造我们的事业。

有一句话众所周知:

“知识改变命运。

”我们的条件比不过你,但是我们的努力和吃的苦比得过你,我们就靠我们自己学到的知识、掌握的知识来改变我们的命运!

只要你努力去做,最终你并不比别人差。

假如你又努力,又有脑子,那你就会有更好的前途。

真的,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人家,不可比!

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我们自己的现实,改变我们不好的生存状况,去改变我们的命运。

这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却很困难,有些时候就得熬啊!

甚至很长时间的熬!

同学们现在在学校里,就是要比学习,比成绩,比知识,而不要比其他,靠学习好和掌握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这一条路,你就不管它有多难,多苦,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总会有个出头之日的。

现在上大学也不像以前那么难了,随便考个普通大学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考重点大学,那就得下苦功,多下苦功。

我说过,读书不能只是功利的,而且要是修身的,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真正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高中三年就能够做得到的,但是高中三年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打基础的时期。

具有现代社会的意识和技能,具有善良和感恩的心胸,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对道义和真理的追求,是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而同学们就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老师的言传身教,你也得严格要求自己,好好锻炼自己,好好磨练自己,这也得靠同学们的自觉。

什么样的自觉会有什么样的目标。

你自觉没有?

你下全力没有?

你为了你的目标拼尽了你的力气没有?

你不懂的地方你及时问老师没有?

我们得讲究方法,同样的学习,同样的时间,专心和不专心不一样,有方法和没方法不一样,这两种方式往往会导致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结果就完全两样。

这个值得我们同学深思。

 说到这里,我自己感觉也比较惭愧,因为有很多地方我自己都做不到!

我至今也是熬得半生不熟,所以作为不多,对社会贡献不大,很惭愧!

在这里,我已经十年了,可能有些同学会疑问我——我不说同学们会疑问我,我只说命运会质问我:

“你出去了,为什么又回来?

是不是你的能力不行?

”这一个,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只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我也是在熬吧。

什么时候熬出个青红绿白来,实在是未知!

所以我很能体会到同学们的心情,很能体会到你们的处境。

其实作为老师,谁都能体会和理解你们的,因为他就是从你们中过来的,可是他没办法,他必须要严,必须要严格要求你们,甚至狠着心要求你们,他必须要这样做,才能对得起你们,才是对你们负责!

说句心里话,这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我从心里面说,有人管你,对你严,对你严格要求,是你的福气啊!

有时就怕没人管,没人严格要求,那个时候,什么都是靠你,很容易失误啊!

上了大学,你们就知道了,什么都靠自己,没人管你,那个时候你倒怀念中学的好了。

管得太死也不行,放得太松也不行,人就是这样,要有一个合适的度。

可是在我们中国这种高考教育体制下,这个“合适的度”哪里能够轻易做到?

没有好分数、高分数,你哪里能够考上好大学?

分数就决定和限制了一切!

现在从上到下都知道必须要改,但怎么改,得有一个过程,而且我们现在就在改的过程中。

同学们现在比我们那个时候好得多了,我们那时候真是不知怎么说。

今天尽管有了很多进步,但是,同样的困境、同样的难题仍然存在,就看你怎么克服。

我希望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身体,又要刻苦学习。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坏了什么也说不起。

这样的困境、这样的艰难一旦熬过去了,你就会超越自己,你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甚至做出别人不可能做出的成绩或成就来。

 所以,我强调的是,那些不如人的意识必须去除掉,不能让它阻碍了你的前进。

你必须树立一种顽强的观念,就是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他能做得到的,我也能做得到!

甚至我做得比他更好!

  同学们可能也知道,即使仫佬族也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别的不说,我们就提几个人,一个就是同学们可能知道的鬼子,作家鬼子;一个就是潘琦,自治区领导潘琦,以前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后来任区党委副书记,现任人大副主任。

鬼子,现在是在南宁,任广西文学院的副院长。

他的小说,我不知道同学们看过没有?

他曾经获得1997-2000年的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的中篇小说奖。

这一个,是说小不小说大不大的奖励,但是,确实是给一个名至实归的作家的奖励和认可。

鬼子,他的原名叫廖润柏,是从(罗城)天河一个山村里面走出来的,只接受过中等师范教育——他是在罗城师范,那边那个学校毕业的,然后做小学教师,在小长安做小学教师,然后因为写了一个小说,到县文化馆做辅导员,干过一段时间,然后得到机会去北京鲁迅文学院去进修,好像还到西北大学去读过一段时间吧,然后回来,被漓江出版社的社长聂震宁弄到漓江出版社去,这给了他人生一个重大的转机(所以鬼子很感激聂震宁的帮助,在他后来的书中也表达过感激之情。

可以说,没有漓江出版社就没有鬼子!

),然后他就在漓江出版社慢慢地做出了他的成就,成为国内一个著名的小说家。

我说他这些,就是让同学们知道:

他是从苦中走过来的。

他前几年出过一本书,叫做《艰难行走》,就把他的一些经历写了出来。

他吃的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比东西、李冯两个人吃的苦合起来还要多!

   东西、鬼子、李冯,他们三人被称之为“广西三剑客”。

东西,不知道同学们知不知道?

东西也是从河池走出去的作家,他老家是天峨的;他是河池师专毕业的,现在也在南宁,在广西民族大学做驻校作家。

简要介绍一下吧:

东西原名叫田代琳,曾经做过中学老师,后来到河池日报社工作——正如鬼子说他应该感谢漓江出版社,东西应该感谢河池日报,这是我认为的!

——他就是在河池日报社那里写出他的那个重要的小说来的。

他的《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了1998年中国开始评的鲁迅文学奖中的中篇小说奖,那一年是首届,他这一获得就打破了广西17年无缘全国大奖的局面,获得了中国文坛的正式认可。

我想,如果没有河池日报提供给他的人生转机和较大的空间,单是凭他在中学里面教书,恐怕不可能这么快地走出来,以当时的条件而论,在中学里面不务正业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可能会让他什么也写不了,写不了什么,或者写不出那样的文章来。

在中学里,不务正业总是不受人欢迎的,在那里他很难获得较宽松的写作空间,思想很难提升到那样的境界里去,不是说他没有这个能力,而是环境不允许!

我认为河池日报给了他一个相对以前来说要好得多的空间。

他是一个又勤奋又聪明的人,那时下力气写他的小说,他抓住了自己要表达的一种生命意识,化成了他那一个代表作《没有语言的生活》,根底里就带有桂西北偏僻、贫穷的影子。

虽然以前,河池日报那时的环境和待遇也不怎么好,但相对那个中学来说,要好得多了!

那个时候他也苦,甚至调到南宁《广西日报》社去的时候也苦。

他说初到南宁的时候,就住在广西日报社一个很阴暗、很狭窄又潮湿的房间里,有点像卡夫卡一样,苦过了一段时间。

我说来说去,就是说,他们都是从苦难中熬出来的!

   另一个是李冯,李冯的名字可能同学们不知道,比较陌生;但是,我一说两个电影,同学们马上就会知道了。

一个是《英雄》,《英雄》的编剧就是李冯(学生哗然)。

还有,一个就是《十面埋伏》(学生更加哗然),他也是编剧。

可能同学们以前对他不是很了解,但我一说就知道了。

我就多说两句吧:

李冯是南京大学毕业的,90年代中期曾经回到广西大学任教,后来觉得教书影响了他的写作,限制了他的自由,就辞去公职,到北京去发展去了。

他刚去的时候,在北京漂着,也是有点苦啊,也是熬啊,直到后来和张艺谋合作,《英雄》出来一炮打响,李冯的名字便在国内名声大振,超出了小说界,在电影界和大众当中相当有影响!

    看来同学们的课外阅读不是很广啊!

这几个人,我简单再提提吧。

东西他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1998年评出的)——鲁迅文学奖同学们知道吧?

(学生回答:

“知道!

”)他获得的是这个奖中的“中篇小说奖”。

鲁迅文学奖设了很多奖项,有诗歌奖、散文奖、小说奖(小说奖分短篇小说奖和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理论奖、翻译奖等等,很多,就是没有长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在中国就是茅盾文学奖。

那么东西这个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写的是什么呢?

就是写了一个山村里面,一个叫王老炳的人跟他的儿子王家宽,还有后来他们遇上的一个哑巴叫蔡玉珍,这三个身体有缺陷、残疾的人,组成一个家庭,他们最终密切配合成一个人,顽强地抵御外面世界对他们的侵犯。

这个小说的涵义比较丰富,解读的可能性比较多,但是,最基本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

王老炳在一次野外的玉米地里干活时被马蜂蜇瞎了眼睛,王家宽从小就是聋子,听不到别人说话,后来和一个外来的哑巴女蔡玉珍结合,成了一家;他们一家三口人,在这样的情况下:

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不同的交流障碍(一个看不见,一个听不见,一个不能说),交流沟通很困难;同时外界也侵犯着他们的尊严和生活,他们抵抗着,有一天他们通过三个人的配合,不仅能够交流自如,而且密切配合得就像一个人一样,他们顽强地抵抗这个世界对他们的侵犯。

甚至为了逃离别人对他们的侵犯和侮辱,他们自愿逃到(移居)河的另一边去,拆掉了过河的桥,不和村里人来往共居,但是尘世对他们的侵扰仍然断离不了。

就连他们的后代,一个健康的孩子,王胜利,去上小学回来,嘴里唱出来的歌谣却是欺侮自己父母的、伤害自己家的。

然后这个孩子被打了巴掌之后,明白了,他也变得沉默寡言,跟又聋又哑没有什么区别。

小说写到这个份上,就很残酷了,它将这个世界和人性中的许多东西深深地揭示出来了。

这个小说中的三个人物,灾难一场接一场,王老炳遭灾,王家宽也受到爱情的打击,蔡玉珍后来也被人侮辱,还有一个叫朱灵的,也死掉了,纯粹就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没有语言的生活的地方的悲剧。

他们一家人,在别人的歧视、排斥和欺负甚至打击的灾难中,他们通过一家人的团结起来,战胜了自身的障碍和外界的干扰和排斥,独立地生活,然而也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