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568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docx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基础3

(一)主要成就3

(二)面临挑战5

(三)发展机遇5

第二章发展思路和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6

(三)发展目标7

第三章促进居民健康9

(一)普及健康知识9

(二)调整生活方式10

(三)开展健身行动10

(四)防控慢性疾病11

(五)维护心理健康11

(六)呵护老年健康12

第四章强化公共卫生12

(一)防控传染疾病12

(二)确保卫生安全13

(三)做好妇女保健13

(四)促进儿童健康13

(五)改善精神卫生14

(六)推广健康体检14

(七)做好急救服务14

第五章提升医疗服务15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5

(二)舒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15

(三)建设国际一流诊疗中心16

(四)推行家庭医生式的服务17

(五)化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18

第六章优化生活环境19

(一)改善污水处理能力19

(二)提高垃圾处理能力19

(三)控制大气噪声污染19

(四)改善交通安全状况19

(五)整洁城乡市容环境20

(六)创造综合支撑条件20

第七章加强行政监管21

(一)让居民安全饮食21

(二)让居民放心用药21

(三)让居民安心就诊21

(四)建立健康评估机制21

第八章保障措施22

(一)加强领导协调,推进规划实施22

(二)开拓筹资渠道,增加公共投入22

(三)构筑法制环境,保障规划落实22

(四)落实建设责任,加强评价考核23

(五))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23

(六)开展交流合作,扩大内外影响23

第一章规划基础

  过去五年,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了新台阶,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未来五年是我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阶段,医药卫生事业和城市健康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战略发展机遇。

  

(一)主要成就

  大卫生理念得到确立。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卫生工作观念,前移卫生工作重心,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基层卫生发展。

  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5年努力,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8岁,比2005年增加0.7岁。

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2.14/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3.3‰。

上述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或者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公共卫生服务显著提升。

传染病防控扎实有效,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69/10万,较2005年下降了40%。

全面实施国家公共卫生项目,我市新增了免费为适龄妇女进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为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和在校中小学生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等11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等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

为“一老一小”和无业居民建立了医疗保险,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超过96%,人均筹资水平达到520元。

改革社区卫生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层诊疗人次比重超过40%。

改进医院管理,医院服务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出院人次和诊疗总量较2005年提升了50%以上,平均住院日缩短2天。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现同城同价,药品价格明显下降。

城镇医疗保险个人报付水平平均达到7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到60%以上,个人支出占全市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27%以下。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

  健康北京人行动初见成效。

以筹办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启动“健康奥运、健康北京”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制定发布《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年)》,确定11项具体健康指标,实施九大健康行动。

向市民免费发放《首都市民预防传染病手册》和《首都市民健康膳食指导》各500万册、定量盐勺650万只、限量油杯510万个,创建无烟学校、餐馆和医院等7千多个。

全社会健康发展意识全面提升。

  城市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大气综合治理措施,加大生态涵养区建设保护力度,城市健康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降低到0.54吨和29.9立方米,全年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提高到78%,污水处理率达到81%,垃圾处理率达到97%,林木绿化率达到53%,城乡环境更加健康整洁。

与健康相关的体育、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二)面临挑战

  人口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增加。

“十一五”末,我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与2000年相比十年增加了60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0.4万。

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达到170.9万人。

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化对环境、交通、资源等城市服务与管理提出了挑战,也对满足广大居民不断递增的健康与医疗卫生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活方式调整是长期过程。

在导致死亡的各种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

我市居民中29%的成人吸烟、32%的人缺乏体力活动,特别是儿童肥胖率达到20%,加上食用盐、食用油过量,这些都是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主要因素。

但调整生活方式又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两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生态环境改善难度增加。

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特征、水资源不足与水资源浪费并存,周边地区的生态脆弱,加上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与传染病发生的不确定性,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需花费更大的气力。

  (三)发展机遇

  健康北京是市民的新期待。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未来北京将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健康北京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市民更加期待生活在和谐宜居健康的城市中。

  我市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将保持在8%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将保持较快增长,建设健康北京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增强。

  公众健康需求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样化。

动员全社会力量,关注自身健康、关注城市健康,建设健康北京的群众基础更加强大。

第二章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建设“健康北京”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战略,作为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的新要求,坚持以城市健康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全民健康为落脚点,强化公共卫生,提升医疗服务,优化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健康发展。

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出发,解决城市发展中影响居民健康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居民的健康权益,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伟大成果。

  2、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将健康北京建设贯穿于政府各领域工作。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合作,加大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建设健康北京。

  3、立足首都,创新机制。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首都实际,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提高城市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建立和完善健康北京工作机制,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探索中国特色健康城市建设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健康北京发展总目标是:

居民健康水平进入世界先进前列。

人均期望寿命增长1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10万以下。

  具体目标是:

  ——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显著提高慢性疾病防控能力,提供健康教育服务,促进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力争使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的年龄别死亡率分别降低10%。

提升精神卫生、妇幼卫生、老年保健等服务水平和能力。

落实免疫预防各项措施,做好防控传染病的工作。

  ——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提升。

增加投入,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提高郊区县诊疗能力和水平,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县转移。

控制医药费用,提高服务效率。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社区康复”的就医新格局。

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市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至25%以下,进一步缓解看病难压力。

  ——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林木绿化率提高到57%,交通拥堵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

万元GDP能耗、水耗、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达到80%。

基本实现城市生活垃圾零增长、污水全处理。

  ——居民生命更加安全。

重点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达到98%,药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8%,农村居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0%。

加强应急管理,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减少居民意外伤害和死亡事件。

  ——经济社会支撑条件更加稳固。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加,扩大就业,控制失业,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

推进全民健身行动,增强市民体质。

“十二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目标

属性

1

出生期望寿命(岁)

增加1岁

指导性

2

城乡期望寿命差距

缩小1岁

指导性

3

婴儿死亡率(‰)

<4

约束性

4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2

约束性

5

损伤和中毒年龄别死亡率(1/10万)

下降10%

指导性

6

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1/10万)

下降10%

指导性

7

心脏病年龄别死亡率(1/10万)

下降10%

指导性

8

脑血管病年龄别死亡率(1/10万)

下降10%

指导性

9

成人吸烟率下降至(%)

≤25

指导性

10

中小学生肥胖率控制比例(%)

≤18

指导性

11

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张)

5

指导性

12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4

指导性

13

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分钟)

城市≤15

远郊区县≤20

约束性

14

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职工≥98

居民≥95

约束性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8

约束性

16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85

指导性

17

重性精神疾病病人有效管理治疗率(%)

≥95

约束性

18

儿童体检率(%)

100

约束性

19

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

>80

指导性

20

药品抽验合格率(%)

≥98

约束性

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

8

指导性

22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约束性

23

全市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指导性

24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保持比例(%)

≥49

指导性

25

人均体育用地(平方米)

≥2.1

约束性

26

重点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

>98

约束性

27

城市市政供水合格率(%)

100

约束性

28

农村居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

≥90

约束性

29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区≥99

郊区≥95

约束性

30

全市林木绿化率(%)

57

约束性

3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16

约束性

32

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

80

约束性

33

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50

指导性

34

年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1/万)

≤1.7

约束性

35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降低(%)

>38

约束性

  注:

指导性指标是指努力争取实现的指标,约束性指标是指要确保实现的指标

第三章促进居民健康

  

(一)普及健康知识

  通过政府搭台、媒体响应、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方式,面向广大城乡居民和重点人群,针对各种常见传染病、慢性病,广泛普及健康知识,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实施健康知识传播“五个一”工程,即:

设立一个市级电视健康频道、建立一个市级健康教育馆、办好一个健康教育网站、举办一个健康教育论坛,每个区县开辟一个健康教育基地。

到2015年,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二)调整生活方式

  引导居民平衡膳食。

到2015年,居民人均日食用盐摄入量下降到11克以下、油脂摄入量下降到40克以下。

鼓励厂家开发低糖、低脂和低盐食品,开设“低盐、低脂”食品专柜,建立健康食堂和示范餐馆。

  强化控烟行动。

党政机关、教育和医疗卫生系统等率先实现室内无烟目标,在全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降低人群吸烟率,成人吸烟率控制在25%以下。

  提倡规律生活。

保持规律的进食习惯,定时用餐。

成人每天睡眠时间一般保证在7—8小时。

每天早晚刷牙,餐后漱口,保持个人清洁卫生。

  (三)开展健身行动

  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全市各街乡和社区(行政村)均建有公共健身设施,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到70%。

发展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在公园、健身广场等增设健身辅导站,为居民提供健身指导。

通过北京市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

  完善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各区县创建“一区一品牌”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举办各种健身展示和竞赛活动。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大力开展工间操等健身活动,每天不少于20分钟。

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参加体育锻炼。

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9%以上。

  (四)防控慢性疾病

  针对高血压、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有效干预和服务,遏制发病率快速上升趋势,降低死亡率。

  服务高危人群。

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提供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脂、血糖等服务。

在社区启动居民健康管理工程,对超重肥胖、血压偏高、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指导。

  启动慢性病社区管理。

全市培养百名社区慢性病管理专家,每年举办千场社区健康知识讲座,配备1万台自助健康监测设备。

在社区开展“卫生保健进万家”活动,免费培养10万名家庭保健员,建立群专结合的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

35岁以上人群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均达到80%。

  开展慢性病监测。

建设和完善全市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开展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建立慢性病防治基础信息数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依据。

  (五)维护心理健康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建立心理咨询专兼职队伍,完善公益心理援助热线功能,开展心理应激救援服务。

成立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对重大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人群心理危机干预。

在有条件的学校、社区和单位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疏导和解决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

  (六)呵护老年健康

  落实“九养政策”,完善“906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到2015年,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张。

每年免费为老年人群接种流感疫苗,为无保障的老年人免费体检,为60岁以上贫困老年人免费镶牙,65—74岁老年人有功能的牙齿数保持在20颗以上。

第四章强化公共卫生

  

(一)防控传染疾病

  加强能力建设。

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维持我市传染病低发病状态;密切关注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传染病流行状况,对于可能的输入性疫情及时采取应对防范措施;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卫生防病人员对新发、突发以及不明原因传染病的应对能力。

  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

重点做好艾滋病、结核病、鼠疫、肝炎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做好十六种疾病的免疫接种,儿童免疫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构造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做到积极防控传染病。

逐步推广电子接种卡,“十二五”末,全市免疫规划接种门诊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加强鼠、蟑、蚊、蝇等病媒生物控制,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二)确保卫生安全

  加强公共场所、职业环境危险因素监测和监督管理。

提升对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

做好大型集会活动和人群密集场所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

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有效控制和处置事件的发展,增强市民公共卫生安全感。

  (三)做好妇女保健

  推进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完善财政补偿和救助机制,减少因经济原因放弃抢救导致的孕产妇死亡。

提高郊区县产科服务能力,畅通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转变孕产期保健模式,开展孕情监测,提供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包,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

  提供干预措施。

加强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服务,使适龄妇女定期获得筛查服务。

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有效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

提高艾滋病母婴阻断水平,有效控制母婴传播。

  (四)促进儿童健康

  提供儿童保健服务。

为0—6岁儿童提供包括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等基本保健服务,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保护儿童牙齿健康,每年免费为3—4岁儿童提供氟化泡沫预防龋齿服务,为7—9岁儿童提供龋齿检查和防治服务。

  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素质。

建立中小学生健康档案,每年免费为学生进行体检,每学期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指导学生科学用眼,降低近视眼发生率。

努力控制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问题,2015年中小学生肥胖率控制在18%以下。

  (五)改善精神卫生

  合理增加精神卫生服务床位和人力资源,适应精神心理问题的挑战。

在三级综合医院设立精神心理科,改善区县精神病专科医院服务条件,强化社区卫生机构精神卫生服务功能。

到2015年,重性精神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的比例达到95%。

  (六)推广健康体检

  提供基本体检服务。

各单位落实员工定期体检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动员居民积极参加知己健康行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药店和计划生育服务站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血压、体重和腰围测量服务以及药学、计划生育等卫生保健知识咨询服务。

  引导居民主动管理健康。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个体化健康指导和服务,指导居民对自身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管理,降低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流行率。

  (七)做好急救服务

  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实施急救服务“五个一”工程,即:

制定一个全市急救站点布局规划,建立一个全市急救车辆统一指挥平台,在全市急救系统实施一个院前急救服务标准,建立一个城乡统筹一体的急救体系,对全市急救系统实施一个预算。

  提高急救效率。

逐步形成指挥统一、调度科学、布局合理、服务规范、运行高效、功能完备的院前急救服务网络。

到2015年,实现五环路以内的城市中心区按平均急救服务半径每2公里设置1个急救站,五环路以外的郊区、农村按平均每3—5万人密度设置1个急救站。

接到呼叫后10秒钟内应答受理,城市中心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在15分钟以内,郊区、农村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在20分钟以内。

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以上。

第五章提升医疗服务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完善首都医药卫生管理协调机制,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

成立市级公立医院管理机构,推行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推进管办分开。

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政事分开。

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人事分配等运行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

推进社区首诊、医师多点执业、按病种付费、医疗救助基金、商业保险参与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等改革。

  

(二)舒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扩大医疗资源规模。

根据我市常住人口和外地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扩大医生、护士和医疗床位的规模。

大力发展医学教育,广泛培训现有卫生人员,到2015年底,每千人口实有床位数达到5张左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人左右。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健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分流大医院病人,显著降低平均住院日,从目前的14天缩短到10天以内。

推行门诊预约挂号,减少排队等候时间,预约挂号率提升至80%以上。

推进周末节假日门诊和日间手术等惠民便民利民措施,方便居民就诊。

推行社区转诊服务,到2015年底,社区转诊预约成功率达到80%以上。

  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便民服务。

加快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利用5年时间,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让居民感受服务便捷,使政府监管得到加强。

  (三)建设国际一流诊疗中心

  建设一流的卫生人才队伍。

实施“215”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到2020年,选拔和引进20名领军人才、100名学科带头人、500名学科骨干,建立20个以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培养两院院士等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平台。

“十二五”期间,要完成一半左右的培养和引进目标,保持和增强我市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加全国重点专科数量。

五年内,力争使我市的全国重点专科的数量达到100个左右,巩固和扩大重点专科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其在医疗救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远郊区县和薄弱地区医疗服务能力。

在远郊区县和亦庄新城,建成11所区域医疗中心,达到三级医院功能要求。

通过整体搬迁、国际合作、建设分院区、原址改扩建等方式推动远郊区县、南城、新建居住区和薄弱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建设,新建、扩建10所三级医院。

使远郊区县和薄弱地区达到和接近三级医院水平的医疗机构数量达到21所以上。

  提高医护服务质量。

扩大临床诊疗路径的实施范围,争取达到300种疾病以上。

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显著降低患者家属陪护负担。

严格控制院内感染,促进医疗安全。

  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

充分发挥我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优势,把北京打造成国际中医药技术中心、诊疗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

开展中医药防治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的“十病十方”科技攻关。

“十二五”期间研发出1个中药新药、10个院内制剂和30项能向基层卫生系统推广的适宜技术。

建设首都中医药科技条件平台,建立5个中医药产学研联盟。

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中医健康指导室”,为城乡居民提供个性化的中医医疗、膳食、起居、运动、心理等养生保健处方等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办医。

完善市场准入及配套经济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提供个性化和舒适化程度较高的医疗服务,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合作互补关系。

鼓励兴办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

  (四)推行家庭医生式的服务

  着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显著提升服务水平。

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

完善鼓励医务人员在基层服务的政策,调动医务人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

推广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到2015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5%以上。

  (五)化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增加政府卫生投入。

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占经常性财政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