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575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7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 专题二 大气环境.docx

高考地理专题二大气环境

专题二大气环境

考点分析

知识网络

典型例题

专题练习

考点分析

一、高考考点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气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监测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二、考点归纳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

保护作用(阻挡宇宙天体和宇宙射线对地球的伤害);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气体;影响地球自然环境(即外力作用——促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低层大气成分:

大气组成

体积含量

作用

干洁空气

氮气(N2)

78.09%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O3)

20.95%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二氧化碳(CO2)

0.03%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大气起保温作用

臭氧(O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是大气降水的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各成分含量分析:

(1)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但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毁林:

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矿物燃料燃烧、交通:

形成“酸雨”);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

产生“光化学烟雾”;氟氯烃:

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层空洞)

(2)水汽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

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底层,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海上大于陆上。

水汽的相变产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水汽吸收或放出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并反射太阳辐射。

(3)固体杂质多集中于大气底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

陆上大于海上,早晨和夜晚大于午后,冬季大于夏季。

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并影响大气质量。

3.垂直分层

依据:

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大气的热状况决定大气的垂直运动状况。

(2)大气结构及其特征

分层

成分

厚度

气温

运动

天气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找大气质量的3/4及全部水汽

低纬:

17、18km;高纬:

8、9km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各种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臭氧

对流层顶~50、55km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平流运动为主

晴朗、能见度好

是人类生存的保护伞;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氮、氧呈电离状态

平流层顶以上

-

-

-

有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3)大气热状况差异——即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4.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

①吸收:

有选择性。

平流层中的臭氧与高层大气层的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

②反射:

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颗粒,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卫星云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

地面性质与反射:

新雪最强。

③散射: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④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⑤效果:

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

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

太阳辐射波长小于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大气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③作用:

提高夜间最低气温,降低白天最高气温,提高地表平均气温,减少气温日较差。

(3)全球的热量平衡

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

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5.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

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大气物质多少)——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的大小和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地面状况(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影响太阳辐射的吸收,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6.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1)分析思路:

时间差异主要考虑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时间差异;不同下垫面的变化幅度差异主要分析吸热(白昼、夏季)和放热(夜晚、冬季)快慢。

(2)日变化:

大陆上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地方时14:

00左右);海洋上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地方时15:

00左右。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海洋上气温日较差小。

(3)年变化:

地面性质

太阳辐射最强月

气温最高月

太阳辐射最弱月

气温最低月

年较差

大陆

6月(12月)

7月(1月)

12月(6月)

1月(7月)

海洋

6月(12月)

8月(2月)

12月(6月)

2月(8月)

7.气温的空间变化

(1)垂直变化:

大气垂直分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对流层地势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地表以下——常温层以下,每1000米增加3℃

海洋中海水——1000米以内水温递减的变化较大;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较小;3000米以下水温变化微弱,几乎为定值(约2℃——4℃)

(2)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气温存在差异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20°N——30°N的沙漠地区,最冷的地方在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西伯利亚

(3)中国的气温分布:

①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白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了寒冷;南方地区受到层层山岭的阻拦,冬季风影响小一些。

②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低一些,但白昼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

8.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气压差异→大气运动

甲乙两地气温相同,大气柱密度相同,气压相同,大气不产生运动

甲地增温,空气膨胀上升,乙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甲地上空的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乙地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从而产生甲地上空流向乙地上空的大气运动

由于上空甲乙两地间的大气运动,使得甲地地面气压降低,形成低气压,乙地地面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从而产生低空由乙到甲地大气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水平气压差异是对于同一海拔高度而言的。

在不同的水平面上,一般不能进行气压高低的比较。

如要进行比较,须在同一地点,这种情况下,高空气压始终小于地面气压。

如下图:

9.等压线图的判读: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脊线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槽线

鞍部——两处低压和两个高压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

(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计算:

⊿P(气压差)/⊿D(水平实地距离)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判定风向规律:

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天气:

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①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②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③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④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多晴朗天气

10.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力的分析: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出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形成风的原动力,直接影响风力强弱。

其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2)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其方向: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不偏转。

大小与物体水平运动的速度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正弦值成正比。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是与风向垂直,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

(3)摩擦力:

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阻力。

其方向总是与风向相反。

因而摩擦力不仅能改变风向,而且可减小风速。

11.不同作用力影响下的风向

(1)当只有气压梯度力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这种情况在赤道的上空可能存在,但可能性很小。

如下图

(一)

(2)当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种力的影响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这是高空大气的运动特征。

如下图

(二)

(3)当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这是近地面空气运动的特征,也是常见的风向。

如下图(三)

(4)在实际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存在着闭合状态的高低压中心。

在低压中心,空气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在高压中心,空气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辐散,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如下图(四)

12.三圈环流的形成

(1)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称为热力原因。

赤道地区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极地是最大的冷源,因此,与之相应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又被称为热低压和冷高压。

(2)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运动(向北、向南)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转成偏西气流并在南北纬300上空聚积、下沉,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两股冷暖不同的性质的气流,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辐合上升。

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显然,副热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当地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

这样的气压变化称为动力原因。

(3)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带(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

请特别注意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对风向的影响。

说明南北半球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位置以及方向的差异。

(4)事实上,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着季节而变化(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很大(例如对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年变化影响)。

1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运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春秋分日:

气压带中心位置通常分别在0°、30°、60°、90°纬线上,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

约5——10个纬度。

结果: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热带季风气候。

应用方面:

判定季节,气压带和风带确定,纬度分析,天气分析,气流性质,分析气候类型及特征。

1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大气环流比理想模式要复杂的多。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在北半球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在北半球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因此纬向德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而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占绝对优势。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节

位置

气温

气压

夏季

陆地

海洋

冬季

陆地

海洋

重要的气压系统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影响我国的气压系统

1月

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北美高压

冰岛低压

西伯利亚高压

7月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副热带高压

15.亚洲季风

地区

冬季风风向

夏季风风向

盛行地区

成因

东亚

西北风

东南风

亚洲东部

海路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

东北风

西南风

亚洲南部和东南部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6.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是活动在较低纬度的大型天气系统,夏季最强,对一些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巨大影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是最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之一,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活动、旱涝分布和热带气旋移动的方向,是夏半年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

夏半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位置的进退和加强,夏季风的暖湿气流随之登陆北上,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带,5月份,使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徘徊,进入梅雨季节;7月中旬,雨带北进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南退,雨季开始南移;10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在大陆上消失,雨季随之结束。

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东部地区水旱灾害频频发生。

当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强度小,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期滞留在江淮地区,造成该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则出现干旱。

相反,当它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

17.大气降水

(1)形成

水汽十凝结核十水汽达过饱和十上升冷却

当空气由温度较高的地方流向温度较低的地方时,由于温度低的地方空气的饱和水汽含量低,原来暖的空气随着温度的降低,空气中的一部分水汽就要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也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当空气由气温高的地方运动到气温低的地方时,就可能产生降水。

当然还要看空气中含有水汽量的多少。

在对天气进行判断时,在天气系统中,凡是有上升气流的如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气旋、锋面、受地形的影响上升等,一般都可能产生降水。

另外,当较低纬度暖湿的空气向较高纬度运动时,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也会产生降水,反之,当较高纬度的空气向较低纬度运动时,则不产生降水。

如受中纬西风影响的地区降水较多,而受信风影响的地区降水较少。

(2)降水类型

类别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湿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迎风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在锋面上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特点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稀少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

分布

赤道地区常年发生,中低纬地区夏季午后

山地迎风坡

多分布于中纬地带

热带洋面上

(3)降水量地区分布规律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

大气运动状况

降水量及其类型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为主

对流雨为主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为主

少、大陆东岸多

受夏季风、台风影响

温带多雨带

西风带副极地低压

多锋面气旋活动

锋面雨与气旋雨

极地少雨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为主

(4)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江淮7——8月伏旱,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

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

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

②天气系统因素

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

锋面控制降水多,如夏季江淮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

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

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江淮7——8月伏旱

台风过境降水多,如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台风

③洋流因素

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

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④海陆位置

沿海降水多

内陆降水少

⑤地形地势

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18.中国降水分布

(1)空间分布

①800mm年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

②400mm年降水量线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

③空间分布特点: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受雨带的移动和距海远近的影响

(2)时间分布

①夏季风——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时间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时间短

②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副高"(专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与强弱影响着我国降水的多少及分布,正常情况,受"副高"的推动:

每年4、5月,雨带位于华南地区,华南地区雨季,北方地区春旱;6、7月,雨带到达江淮地区,江淮地区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地区雨季,江淮地区伏旱;9月开始南撤,直至长江流域以南,北方雨季结束;10月撤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③副高与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A.当夏季"副高"发展强大延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易造成江淮地区的洪涝灾害(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而北方易发生旱灾;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则北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易出现旱灾。

B.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强——北涝南旱

副高势力弱——夏季风势力弱——北旱南涝

C.降水年际变化大,北方地区年际变化比南方地区更大

(3)降水类型及分布

①锋面雨为主:

每年5月——10月,并以冷锋占主体

②地形雨:

山地迎风坡,如天山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暖湿水汽迎风坡影响;西南横断山脉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迎风坡影响;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影响。

③对流雨:

我国夏季午后的暴雨

④台风雨: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暴雨、狂风天气

⑤气旋雨:

北方地区春季

19.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冷锋

暖锋

活动规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

天气特点

过境时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骤降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云雨分布

多在锋后

多在锋前

图例

(2)气旋系统

名称

中心气压

范围

气流运动特点

天气状况

天气实例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气旋

较大

近地面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辅合;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

中心气流上升

阴雨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反气旋

很大

近地面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辅散;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

中心气流下沉

晴朗

夏季,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北方寒潮天气

(判断气旋与反气旋的方法——左右手法规:

北半球右手,南半球左手。

(3)锋面气旋

①含义:

由冷、暖气团共同组成的具有锋面的气旋(低压系统)

②一般活动在中、高纬度的春季,多见于温带地区

③只形成于低压槽部位,而不能形成于高压脊部位:

低压槽部位气流辐合,而高压脊部位气流辐散

④锋面类型确定——看气流来向

冷锋——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较高纬度气流追赶较低纬度气流

暖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较低纬度气流追赶较高纬度气流

⑤南、北半球确定

依等压线与风向判断

左右手法则

⑥雨区确定

低压中心十冷锋锋后十暖锋锋前

20.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形成因子

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辐射

形成气候地区差异;形成气候季节性交替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较小

内陆地区受陆地影响大,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较大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大气环流

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各地气候类型

人类活动

排放废热,使气温升高;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

2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回归线间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高或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岸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气温日、年较差大

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

北纬60°~70°间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冬寒长夏暖短

寒带

苔原带

北纬70°~80°间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带

南北半球极地内陆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山高原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而降

返回

知识网络

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