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593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docx

原理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

交换机

原理

思科模拟器中的交换机

交换机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

交换机内部的CPU会在每个端口成功连接时,通过将MAC地址和端口对应,形成一张MAC表。

在今后的通讯中,发往该MAC地址的数据包将仅送往其对应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的端口。

因此,交换机可用于划分数据链路层广播,即冲突域;但它不能划分网络层广播,即广播域。

[1]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MAC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

使用交换机也可以把网络“分段”,通过对照IP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网络流量通过交换机。

通过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的减少冲突域,但它不能划分网络层广播,即广播域。

[1]

端口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

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物理网段(注:

非IP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

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

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10Mbps。

总之,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帧功能的网络设备。

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1]

传输

交换机的传输模式有全双工,半双工,全双工/半双工自适应

交换机的全双工是指交换机在发送数据的同时也能够接收数据,两者同步进行,这好像我们平时打电话一样,说话的同时也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

交换机都支持全双工。

全双工的好处在于迟延小,速度快。

提到全双工,就不能不提与之密切对应的另一个概念,那就是“半双工”,所谓半双工就是指一个时间段内只有一个动作发生,举个简单例子,一条窄窄的马路,同时只能有一辆车通过,当有两辆车对开,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一辆先过,等到头儿后另一辆再开,这个例子就形象的说明了半双工的原理。

早期的对讲机、以及早期集线器等设备都是实行半双工的产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半双工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

3历史

“交换机”是一个舶来词,源自英文“Switch”,原意是“开关”,中国技术界在引入这个词汇时,翻译为“交换”。

在英文中,动词“交换”和名词“交换机”是同一个词(注意这里的“交换”特指电信技术中的信号交换,与物品交换不是同一个概念)。

[2]

1993年,局域网交换设备出现,1994年,国内掀起了交换网络技术的热潮。

其实,交换技术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体现了桥接技术的复杂交换技术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操作。

与桥接器一样,交换机按每一个包中的MAC地址相对简单地决策信息转发。

而这种转发决策一般不考虑包中隐藏的更深的其他信息。

与桥接器不同的是交换机转发延迟很小,操作接近单个局域网性能,远远超过了普通桥接互联网网络之间的转发性能。

[2]

交换技术允许共享型和专用型的局域网段进行带宽调整,以减轻局域网之间信息流通出现的瓶颈问题。

已有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DDI和ATM技术的交换产品。

[2]

类似传统的桥接器,交换机提供了许多网络互联功能。

交换机能经济地将网络分成小的冲突网域,为每个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带宽。

协议的透明性使得交换机在软件配置简单的情况下直接安装在多协议网络中;交换机使用现有的电缆、中继器、集线器和工作站的网卡,不必作高层的硬件升级;交换机对工作站是透明的,这样管理开销低廉,简化了网络节点的增加、移动和网络变化的操作。

[2]

利用专门设计的集成电路可使交换机以线路速率在所有的端口并行转发信息,提供了比传统桥接器高得多的操作性能。

如理论上单个以太网端口对含有64个八进制数的数据包,可提供14880bps的传输速率。

这意味着一台具有12个端口、支持6道并行数据流的“线路速率”以太网交换器必须提供89280bps的总体吞吐率(6道信息流X14880bps/道信息流)。

专用集成电路技术使得交换器在更多端口的情况下得以实现上述性能,其端口造价低于传统型桥接器。

[2]

4分类

从广义上来看,网络交换机分为两种:

广域网交换机和局域网交换机。

广域网交换机主要应用于电信领域,提供通信用的基础平台。

而局域网交换机则应用于局域网络,用于连接终端设备,如PC机及网络打印机等。

从传输介质和传输速度上可分为以太网交换机、快速以太网交换机、千兆以太网交换机、FDDI交换机、ATM交换机和令牌环交换机等。

从规模应用上又可分为企业级交换机、部门级交换机和工作组交换机等。

各厂商划分的尺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来讲,企业级交换机都是机架式,部门级交换机可以是机架式(插槽数较少),也可以是固定配置式,而工作组级交换机为固定配置式(功能较为简单)。

另一方面,从应用的规模来看,作为骨干交换机时,支持500个信息点以上大型企业应用的交换机为企业级交换机,支持300个信息点以下中型企业的交换机为部门级交换机,而支持100个信息点以内的交换机为工作组级交换机。

本文所介绍的交换机指的是局域网交换机。

[2]

以太网机

随着计算机及其互联技术(也即通常所谓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太网成为了迄今为止普及率最高的短距离二层计算机网络。

而以太网的核心部件就是以太网交换机。

[2]

以太网交换机

不论是人工交换还是程控交换,都是为了传输语音信号,是需要独占线路的“电路交换”。

而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需要传输的是数据,因此采用的是“分组交换”。

但无论采取哪种交换方式,交换机为两点间提供“独享通路”的特性不会改变。

就以太网设备而言,交换机和集线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

当A发信息给B时,如果通过集线器,则接入集线器的所有网络节点都会收到这条信息(也就是以广播形式发送),只是网卡在硬件层面就会过滤掉不是发给本机的信息;而如果通过交换机,除非A通知交换机广播,否则发给B的信息C绝不会收到(获取交换机控制权限从而监听的情况除外)。

[2]

以太网交换机厂商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三层甚至四层交换机。

但无论如何,其核心功能仍是二层的以太网数据包交换,只是带有了一定的处理IP层甚至更高层数据包的能力。

网络交换机是一个扩大网络的器材,能为子网络中提供更多的连接端口,以便连接更多的计算机。

随着通信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推进,网络交换机市场呈稳步上升态势。

它具有性能价格比高、高度灵活、相对简单、易于实现等特点。

[2]

光交换机

光交换是人们正在研制的下一代交换技术。

所有的交换技术都是基于电信号的,即使是的光纤交换机也是先将光信号转为电信号,经过交换处理后,再转回光信号发到另一根光纤。

由于光电转换速率较低,同时电路的处理速度存在物理学上的瓶颈,因此人们希望设计出一种无需经过光电转换的“光交换机”,其内部不是电路而是光路,逻辑原件不是开关电路而是开关光路。

这样将大大提高交换机的处理速率。

[2]

远程配置

交换机除了可以通过“Console”端口与计算机直接连接,还可以通过普通端口连接。

此时配置交换机就不能用本地配置,而是需要通过Telnet或者Web浏览器的方式实现交换机配置。

具体配置方法如下:

1、Telnet

Telnet协议是一种远程访问协议,可以通过它登录到交换机进行配置。

假设交换机IP为:

192.168.0.1,通过Telnet进行交换机配置只需两步:

[2]

第1步,单击开始,运行,输入“Telnet192.168.0.1”

第2步,输入好后,单击“确定”按钮,或单击回车键,建立与远程交换机的连接。

然后,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该交换机进行相应的配置和管理了。

2、Web

通过Web界面,可以对交换机设置,方法如下:

第1步,运行Web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交换机IP,回车,弹出如下对话框。

第2步,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

第3步,连接建立,可进入交换机配置系统。

第4步,根据提示进行交换机设置和参数修改。

[2]

5用途

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

交换机还具备了一些新的功能,如对VLAN(虚拟局域网)的支持、对链路汇聚的支持,甚至有的还具有防火墙的功能。

[2]

学习:

以太网交换机了解每一端口相连设备的MAC地址,并将地址同相应的端口映射起来存放在交换机缓存中的MAC地址表中。

[2]

转发/过滤:

当一个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有映射时,它被转发到连接目的节点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端口(如该数据帧为广播/组播帧则转发至所有端口)[2]

消除回路:

当交换机包括一个冗余回路时,以太网交换机通过生成树协议避免回路的产生,同时允许存在后备路径。

交换机除了能够连接同种类型的网络之外,还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网络(如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之间起到互连作用。

如今许多交换机都能够提供支持快速以太网或FDDI等的高速连接端口,用于连接网络中的其它交换机或者为带宽占用量大的关键服务器提供附加带宽。

[2]

一般来说,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用来连接一个独立的网段,但是有时为了提供更快的接入速度,我们可以把一些重要的网络计算机直接连接到交换机的端口上。

这样,网络的关键服务器和重要用户就拥有更快的接入速度,支持更大的信息流量。

[2]

最后简略的概括一下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1.像集线器一样,交换机提供了大量可供线缆连接的端口,这样可以采用星型拓扑布线。

2.像中继器、集线器和网桥那样,当它转发帧时,交换机会重新产生一个不失真的方形电信号。

3.像网桥那样,交换机在每个端口上都使用相同的转发或过滤逻辑。

4.像网桥那样,交换机将局域网分为多个冲突域,每个冲突域都是有独立的宽带,因此大大提高了局域网的带宽。

5.除了具有网桥、集线器和中继器的功能以外,交换机还提供了更先进的功能,如虚拟局域网(VLAN)和更高的性能。

[2]

传统交换机从网桥发展而来,属于OSI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设备。

它根据MAC地址寻址,通过站表选择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维护由交换机自动进行。

路由器属于OSI第三层即网络层设备,它根据IP地址进行寻址,通过路由表路由协议产生。

交换机最大的好处是快速,由于交换机只须识别帧中MAC地址,直接根据MAC地址产生选择转发端口算法简单,便于ASIC实现,因此转发速度极高。

但交换机的工作机制也带来一些问题。

[2]

1.回路:

根据交换机地址学习和站表建立算法,交换机之间不允许存在回路。

一旦存在回路,必须启动生成树算法,阻塞掉产生回路的端口。

而路由器的路由协议没有这个问题,路由器之间可以有多条通路来平衡负载,提高可靠性。

[2]

2.负载集中:

交换机之间只能有一条通路,使得信息集中在一条通信链路上,不能进行动态分配,以平衡负载。

而路由器的路由协议算法可以避免这一点,OSPF路由协议算法不但能产生多条路由,而且能为不同的网络应用选择各自不同的最佳路由。

[2]

3.广播控制:

交换机只能缩小冲突域,而不能缩小广播域。

整个交换式网络就是一个大的广播域,广播报文散到整个交换式网络。

而路由器可以隔离广播域,广播报文不能通过路由器继续进行广播。

[2]

4.子网划分:

交换机只能识别MAC地址。

MAC地址是物理地址,而且采用平坦的地址结构,因此不能根据MAC地址来划分子网。

而路由器识别IP地址,IP地址由网络管理员分配,是逻辑地址且IP地址具有层次结构,被划分成网络号和主机号,可以非常方便地用于划分子网,路由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

[2]

5.保密问题:

虽说交换机也可以根据帧的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和其他帧中内容对帧实施过滤,但路由器根据报文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CP端口地址等内容对报文实施过滤,更加直观方便。

[2]

人工交换

电信号交换的历史应当追溯到电话出现的初期。

当电话被发明后,只需要一根足够长的导线,加上末端的两台电话,就可以使相距很远的两个人进行语音交谈。

[2]

电话增多后,要使每个拥有电话的人都能相互通信,我们不可能每两台电话机之间都拉上一根线。

于是人们设立了电话局,每个电话用户都接一根线到电话局的一个大电路板上。

当A希望和B通话时,就请求电话局的接线员接通B的电话。

接线员用一根导线,一头插在A接到电路板上的孔,另一头插到B的孔,这就是“接续”,相当于临时给A和B拉了一条电话线,这时双方就可以通话了。

当通话完毕后,接线员将电线拆下,这就是“拆线”。

整个过程就是“人工交换”,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上开关”和“断开开关”的过程。

因此,把“交换”译为“开关”从技术上讲更容易让人理解。

[2]

电路程控

人工交换的效率太低,不能满足大规模部署电话的需要。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开关电路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可以利用电子技术替代人工交换。

电话终端用户只要向电子设备发送一串电信号,电子设备就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将请求方和被请求方的电路接通,并且独占此电路,不会与第三方共享(当然,由于设计缺陷的缘故,可能会出现多人共享电路的情况,也就是俗称的“串线”)。

这种交换方式被称为“程控交换”。

而这种设备也就是“程控交换机”。

[2]

由于程控交换的技术长期被发达国家垄断,设备昂贵,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一直不高。

随着当年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陆续自主研制出程控交换机,电话在我国得到迅速地普及。

[2]

语音程控交换机普遍使用的通信协议为七号信令(SignallingSystemNo.7)[2]

集线比较

1.从OSI体系结构来看,集线器属于第一层物理层设备,而交换机属于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设备。

也就是说集线器只是对数据的传输起到同步、放大和整形的作用,对于数据传输中的短帧=碎片等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而交换机不但可以对数据的传输做到同步、放大和整形,而且可以过滤短帧、碎片等。

[2]

2.从工作方式看,集线器是一种广播模式,也就是说集线器的某个端口工作的时候,其它所有端口都能够收听到信息,容易产生广播风暴,当网络较大时网络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交换机就能够避免这种现象,当交换机工作的时候,只有发出请求的端口与目的端口之间相互响应而不影响其它端口,因此交换机就能够隔离冲突域并有效地抑制广播风暴的产生。

[2]

3.从带宽来看,集线器不管有多少个端口,所有端口都共享一条带宽,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两个端口传送数据,其它端口只能等待,同时集线器只能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而对于交换机而言,每个端口都有一条独占的带宽,当两个端口工作时不影响其它端口的工作,同时交换机不但可以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而且可以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

[2]

6交换方式

交换机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交换[1]:

1)直通式:

直通方式的以太网交换机可以理解为在各端口间是纵横交叉的线路矩阵电话交换机。

它在输入端口检测到一个数据包时,检查该包的包头,获取包的目的地址,启动内部的动态查找表转换成相应的输出端口,在输入与输出交叉处接通,把数据包直通到相应的端口,实现交换功能。

由于不需要存储,延迟非常小、交换非常快,这是它的优点。

它的缺点是,因为数据包内容并没有被以太网交换机保存下来,所以无法检查所传送的数据包是否有误,不能提供错误检测能力。

由于没有缓存,不能将具有不同速率的输入/输出端口直接接通,而且容易丢包。

[2]

2)存储转发:

存储转发方式是计算机网络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

它把输入端口的数据包先存储起来,然后进行CRC(循环冗余码校验)检查,在对错误包处理后才取出数据包的目的地址,通过查找表转换成输出端口送出包。

正因如此,存储转发方式在数据处理时延时大,这是它的不足,但是它可以对进入交换机的数据包进行错误检测,有效地改善网络性能。

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支持不同速度的端口间的转换,保持高速端口与低速端口间的协同工作。

[2]

3)碎片隔离:

这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一种解决方案。

它检查数据包的长度是否够64个字节,如果小于64字节,说明是假包,则丢弃该包;如果大于64字节,则发送该包。

这种方式也不提供数据校验。

它的数据处理速度比存储转发方式快,但比直通式慢。

[2]

端口交换

端口交换技术最早出现在插槽式的集线器中,这类集线器的背板通常划分有多条以太网段(每条网段为一个广播域),不用网桥或路由连接,网络之间是互不相通的。

以太主模块插入后通常被分配到某个背板的网段上,端口交换用于将以太模块的端口在背板的多个网段之间进行分配、平衡。

根据支持的程度,端口交换还可细分为:

[2]

·模块交换:

将整个模块进行网段迁移。

·端口组交换:

通常模块上的端口被划分为若干组,每组端口允许进行网段迁移。

·端口级交换:

支持每个端口在不同网段之间进行迁移。

这种交换技术是基于OSI第一层上完成的,具有灵活性和负载平衡能力等优点。

如果配置得当,那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进行容错,但没有改变共享传输介质的特点,自而未能称之为真正的交换。

[2]

帧交换

帧交换是应用最广的局域网交换技术,它通过对传统传输媒介进行微分段,提供并行传送的机制,以减小冲突域,获得高的带宽。

一般来讲每个公司的产品的实现技术均会有差异,但对网络帧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2]

直通交换:

提供线速处理能力,交换机只读出网络帧的前14个字节,便将网络帧传送到相应的端口上。

存储转发:

通过对网络帧的读取进行验错和控制。

[2]

前一种方法的交换速度非常快,但缺乏对网络帧进行更高级的控制,缺乏智能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无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端口的交换。

因此,各厂商把后一种技术作为重点。

[2]

有的厂商甚至对网络帧进行分解,将帧分解成固定大小的信元,该信元处理极易用硬件实现,处理速度快,同时能够完成高级控制功能(如美国MADGE公司的LET集线器)如优先级控制。

[2]

信元交换

ATM技术采用固定长度53个字节的信元交换。

由于长度固定,因而便于用硬件实现。

ATM采用专用的非差别连接,并行运行,可以通过一个交换机同时建立多个节点,但并不会影响每个节点之间的通信能力。

ATM还容许在源节点和目标、节点建立多个虚拟链接,以保障足够的带宽和容错能力。

ATM采用了统计时分电路进行复用,因而能大大提高通道的利用率。

ATM的带宽可以达到25M、155M、622M甚至数Gb的传输能力。

但随着万兆以太网的出现,曾经代表网络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的ATM技术,开始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

[2]

7发展前景

作为局域网的主要连接设备,以太网交换机成为应用普及最快的网络设备之一。

随着交换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交换机的价格急剧下降,交换到桌面已是大势所趋。

[2]

如果你的以太网络上拥有大量的用户、繁忙的应用程序和各式各样的服务器,而且你还未对网络结构做出任何调整,那么整个网络的性能可能会非常低。

解决方法之一是在以太网上添加一个10/100Mbps的交换机,它不仅可以处理10Mbps的常规以太网数据流,而且还可以支持100Mbps的快速以太网连接。

[2]

如果网络的利用率超过了40%,并且碰撞率大于10%,交换机可以帮你解决一点问题。

带有100Mbps快速以太网和10Mbps以太网端口的交换机可以全双工方式运行,可以建立起专用的20Mbps到200Mbps连接。

[2]

不仅不同网络环境下交换机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同一网络环境下添加新的交换机和增加现有交换机的交换端口对网络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充分了解和掌握网络的流量模式是能否发挥交换机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为使用交换机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和过滤网络中的数据流量,所以如果网络中的某台交换机由于安装位置设置不当,几乎需要转发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的话,交换机就无法发挥其优化网络性能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增加了网络延迟。

[2]

除安装位置之外,如果在那些负载较小,信息量较低的网络中也盲目添加交换机的话,同样也可能起到负面影响。

受数据包的处理时间、交换机的缓冲区大小以及需要重新生成新数据包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简单的HUB要比交换机更为理想。

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认为交换机就比HUB有优势,尤其当用户的网络并不拥挤,尚有很大的可利用空间时,使用HUB更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现有资源。

[2]

8层数区别

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及四层交换机的区别

二层交换

二层交换技术的发展比较成熟,二层交换机属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自己内部的一个地址表中。

[2]

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

1)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的;

2)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

3)如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把数据包直接复制到这端口上;

4)如表中找不到相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端口上,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回应时,交换机又可以记录这一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

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对于全网的MAC地址信息都可以学习到,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

从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可以推知以下三点:

1)由于交换机对多数端口的数据进行同时交换,这就要求具有很宽的交换总线带宽,如果二层交换机有N个端口,每个端口的带宽是M,交换机总线带宽超过N×M,那么这交换机就可以实现线速交换

2)学习端口连接的机器的MAC地址,写入地址表,地址表的大小(一般两种表示方式:

一为BEFFERRAM,一为MAC表项数值),地址表大小影响交换机的接入容量

3)还有一个就是二层交换机一般都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因此转发速度可以做到非常快。

由于各个厂家采用ASIC不同,直接影响产品性能。

以上三点也是评判二、三层交换机性能优劣的主要技术参数,这一点请大家在考虑设备选型时注意比较。

[2]

三层交换

下面先来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来看看三层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使用IP的设备A------------------------三层交换机------------------------使用IP的设备B

比如A要给B发送数据,已知目的IP,那么A就用子网掩码取得网络地址,判断目的IP是否与自己在同一网段。

如果在同一网段,但不知道转发数据所需的MAC地址,A就发送一个ARP请求,B返回其MAC地址,A用此MAC封装数据包并发送给交换机,交换机起用二层交换模块,查找MAC地址表,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端口。

如果目的IP地址显示不是同一网段的,那么A要实现和B的通讯,在流缓存条目中没有对应MAC地址条目,就将第一个正常数据包发送向一个缺省网关,这个缺省网关一般在操作系统中已经设好,这个缺省网关的IP对应第三层路由模块,所以对于不是同一子网的数据,最先在MAC表中放的是缺省网关的MAC地址(由源主机A完成);然后就由三层模块接收到此数据包,查询路由表以确定到达B的路由,将构造一个新的帧头,其中以缺省网关的MAC地址为源MAC地址,以主机B的MAC地址为目的MAC地址。

通过一定的识别触发机制,确立主机A与B的MAC地址及转发端口的对应关系,并记录进流缓存条目表,以后的A到B的数据(三层交换机要确认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