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60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28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docx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过关排查

排查落实练1地球仪与地图

一、判断正误,回归基础

1.地球仪上,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纬度不同的纬线圈长度不等。

( √ )

2.地球仪上,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 × )

3.经纬网图中,南北方向上南极点为最南端,北极点为最北端;东西方向中180°经线为最东端,0°经线为最西端。

( × )

4.纬度其实质是纬线所在平面与赤道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经度其实质是经线与本初子午线所在平面所成的线面角。

( × )

5.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 √ )

6.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

( √ )

7.小明为熟悉某旅游景点分布状况,准备到网上去查询该景点所在省份地图。

( × )

8.图幅相同的山东省与北京市地图上,山东省地图的比例尺较大且表达内容详细。

( × )

9.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可运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 × )

10.

中“

”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和“8844.43米”为注记。

( √ )

11.甲乙两地的实地直线距离为2000米,其在1∶20000的比例尺地图上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

( × )

12.进行比例尺计算时,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单位可以不一致。

( × )

1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同线等值,相邻等值线可等值也可差一定值。

( √ )

14.地势开阔平坦的地区一定是平原。

( × )

15.等值线图中向“高值”方向凸出的为高值区,反之为低值区。

( × )

16.闭合等值线介于两等值线之间时,其数值可以与高值相等,也可以与低值相等。

( √ )

17.等高线向地势低的方向凸出处为山脊;反之则为山谷。

( √ )

18.我国地形类型多样,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 √ )

19.在等高线图上,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同。

( × )

二、核心内容、规律再落实

1.主要计算公式

(1)根据经纬度计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纬度1°的经线长度约为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约为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距离间隔为111cosφkm(φ为该纬线度数)。

(2)比例尺的计算

①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根据比例尺计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水平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③比例尺放大(缩小)的计算:

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缩小同理。

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缩小同理。

④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到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缩小)到的倍数的平方。

(3)地形图中的计算

①坡度:

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②相对高度:

两点的海拔相减。

③估算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某地形区最小等高线值为H低,最大等高线值为H高,该图等高距为d,则该地形区:

相对高度为:

H高-H低≤H相<H高-H低+2d。

最大相对高度接近:

H高-H低+2d。

最小相对高度接近:

H高-H低。

④水库储水面积:

找到最高水位的海拔,根据此海拔等高线围绕的范围,估算其面积。

⑤陡崖相对高度:

若n为等高线重合的条数,d为等高距,那么陡崖相对高度为:

(n-1)d≤ΔH<(n+1)d。

(4)气温垂直递减率及其计算

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两地间的气温差T差与相对高度H相的关系表达式为:

T差=0.6℃/100米H相。

2.经纬网及其特征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经线

纬线

形状

半圆

长度

相等,约2万千米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

相互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间隔

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

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2)经度和纬度

经度

纬度

划分方法

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

由赤道(0°纬线)向南、向北各划分90°

分布规律

东经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的度数,愈向东愈小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

半球划分

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3.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比较项目

特点

同线等高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又称高程)相同

同图等距

等高距是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绝对高度(即海拔)之差(即相对高度)。

如三条相邻等高线的数值分别为500、600、700,则等高距都为100。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同

同线封闭

等高线都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不一定能显示出其全部闭合状态

异线不交

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所以不同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

只有在峭壁悬崖处,等高线在图上可以显示为重合状态

疏密不均

等高线的分布疏密不均匀,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即“密陡疏缓”

曲度不同

等高线弯曲程度不同,弯曲程度较大的地方(山脊或谷地),地势起伏较大;弯曲程度较小的地方,地势比较平缓

4.等深线和等高线都以海平面为基点,等高线是向上数值增大,等深线是向下数值增大。

5.在降水集中的河谷(或山谷)地区,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发生在河谷较窄的地段容易堵塞形成堰塞湖。

在等高线密集的地段容易出现滑坡灾害。

6.地处河谷或山谷地形中的城市,地域形态多为条带状或放射式;且污染气体不易扩散,易出现大气污染事件。

7.等值线延伸方向及影响因素

判断等值线延伸方向的影响因素,要根据具体等值线性质及其延伸特点。

例如,等温线延伸方向反映当地气温分布的成因:

与纬线大致平行——纬度因素导致太阳辐射的差异;

与海岸线大致平行——海陆因素导致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与山脉走向(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

海水等温线弯曲——洋流。

三、常用答题术语、用语再规范

1.经纬网所涉及的主要术语、用语

(1)术语

答案 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经纬网、东经、西经、南纬、北纬、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

(2)用语:

说明表达某地经纬度位置的主要用语。

答案 该地位于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低(中或高)纬度。

2.地图(含等高线地形图)所涉及的主要术语、用语

(1)术语

答案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指向标、等高线、等高距、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山顶、山谷、山脊、鞍部。

(2)用语

①说明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与表示区域范围大小及内容详略的关系。

答案 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大),内容越详细(简略)。

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②说明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与图幅大小及内容详略的关系。

答案 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小),图幅面积越大(小),内容越详细(简略)。

③从哪几方面描述地形特征?

答案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起伏状况;沿海地区还可以说明岛屿多(少)、海岸线曲(直)等。

④试写出描述地形、地势的常见用语。

答案 以××地形为主、地形平坦(崎岖)、起伏较大(小)、从××向××方向倾斜;山河相间分布;岛屿众多(少),海岸线曲折(平直)等。

排查落实练2地球运动

一、判断正误,回归基础

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 )

2.太阳之所以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因为它能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

( × )

3.“嫦娥一号”卫星与月球相互绕转形成一个新的天体系统。

( × )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 )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 √ )

6.地壳是地球圈层结构中最厚的一层。

( × )

7.软流层是地球内部唯一的岩浆发源地。

( × )

8.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而产生昼夜交替。

( × )

9.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24小时。

( × )

10.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都是15°/小时,地球上各地都相等。

( × )

11.在赤道上,沿0°经线向正南发射炮弹,炮弹落点位于0°经线西侧。

( × )

12.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日出时间相同。

( × )

13.北京时间即是北京的地方时。

( × )

14.在向东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后,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要减去一天。

( × )

15.正午太阳高度是当地地方时12时时的太阳高度,为一天中的太阳高度最大值。

( √ )

16.地表物影受太阳高度影响,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长,反之越短。

( × )

17.晨昏圈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

( × )

18.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

( √ )

19.夏至日和冬至日,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都是23°26′。

( √ )

20.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与太阳间距离不断改变,公转速度也在不断变化。

( √ )

21.冬至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夏至日位于远日点。

( × )

22.当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获取的太阳辐射量大,为北半球夏季。

( × )

23.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造成了黄赤交角的产生。

( × )

24.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节后将开始向南回归。

( × )

25.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

( √ )

2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 √ )

27.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位于同一条纬线上。

( × )

28.“六一”儿童节前后,北半球人们会看到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南落下。

( × )

29.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 √ )

30.北极点附近的极昼日数比南极点附近少。

( × )

31.我国划分四季的方法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划分的开始。

( × )

32.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 √ )

二、核心内容、规律再落实

1.主要计算公式

(1)地方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经度差/15°×1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公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

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

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②计算地方时的步骤:

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2)区时计算

①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公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

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

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差为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时区差为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的计算:

所在地经度÷15°,若余数>7.5,则(商+1)为时区数;若余数<7.5,则商为时区数。

②计算区时的步骤:

确定两地的时区;确定两地的时区数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日期计算

①注意的问题

a.日界线两侧的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不同,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24个小时,即早1天。

b.为了避免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使用两个日期,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而是绕过了一些岛屿和海峡。

c.自然日界线两侧的时刻相同,但日期不同,东侧的日期比西侧的日期早1天。

d.自然日界线是自然存在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

②两个日期所占比例的计算

在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共有两条:

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简称日界线,它的位置始终不变;另一条则是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其位置总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当地球上只存在一个日期时,两条日期分界线重合,即180°经线为0时或24时。

因为子夜线是新的一天的起点,从180°经线向西到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之间的范围为新的一天,其余的就是旧的一天。

因此,已知地球上某点的地方时,可以计算此刻今日与昨日的地区范围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

如果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则此时地球上今日与昨日的地区范围各占一半。

假若120°E的地方时为12时,那么可以推出180°经线地方时为16时,则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大于旧的一天的范围。

若180°经线地方时为n时,则全球新的一天的比例为n/24。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计算公式:

H=90°-纬度差

纬度差指该地与直射点间的纬度之差;该地与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之差,位于不同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之和。

②计算步骤:

直射点的纬度和当地纬度是决定正午太阳高度的两个变量。

根据公式,知道或间接知道其中的两个变量,可以求出另一个变量。

(5)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计算楼间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

关键是计算当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公式:

L=hcot_θ

L为楼间距;h为前楼高度;θ为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②计算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

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而调整角度,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

公式:

α=90°-H

α为太阳能集热板与地平面的夹角;H为正午太阳高度。

(6)昼夜长短计算

计算公式:

①昼(夜)长=昼(夜)弧经度数/15°(小时)

②昼长=(12:

00-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

00)×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③夜长=日出时间×2=(24:

00-日落时间)×2

④某纬度的昼长=另一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

注意:

日出、日落时间为当地地方时。

2.简要说明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

答案 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3.简要说明地球运动速度的变化特征。

答案 

(1)自转速度:

①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②角速度:

除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相等,都等于15°/小时。

③两极点既没有角速度,也没有线速度。

(2)公转速度:

无论角速度还是线速度,都是越靠近近日点越快,越靠近远日点越慢;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4.简要说明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 纬度分布: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

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5.简要说明夏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答案 纬度分布:

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南半球相反。

季节变化:

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夜长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半球相反。

三、常用答题术语、用语再规范

1.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圈层结构所涉及的主要术语、用语

(1)术语

答案 天体、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总星系、行星的运动特征、太阳辐射、光球、色球、日冕、黑子、耀斑、“磁暴”现象、地震波、横波、纵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用语

①简要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自身条件。

答案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宜,为液态水存在提供了条件;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地球外围存在适于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使地球内部水汽不断向外散发,为地表液态水提供水源。

②简要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 扰动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

象;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③简要说明地震波速度在不连续面上的变化特点。

答案 纵波和横波在莫霍界面上都有明显增加;纵波在古登堡界面上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④简述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 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岩石部分;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地壳包含在岩石圈内部,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

2.地球运动所涉及的主要术语、用语

(1)术语

答案 地球的自转、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区时、日界线、地转偏向力、地球的公转、恒星年、回归年、近日点、远日点、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四季更替、五带。

(2)用语

①简要说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答案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产生地方时、在地球表面沿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

②简要说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答案 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产生四季和五带。

③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晨昏线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案 确定地球自转方向;确定地方时;确定日期和节气;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昼夜长短;确定日出和日落时间等。

④概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答案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变化。

当太阳直射点在某地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最大。

当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靠近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减小。

⑤概述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

答案 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数地区的夜长相等。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排查落实练3地球上的大气

一、判断正误,回归基础

1.春末秋初,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 √ )

2.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云层吸收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

( × )

3.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 )

4.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1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0时。

( × )

5.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分布状况与近地面一致。

( × )

6.近地面的风向应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增大。

( √ )

7.城市工业区,特别是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建在城市环流之内。

( × )

8.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上呈典型的带状分布。

( × )

9.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北半球为春季和秋季,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两侧。

( √ )

10.季风环流现象只存在于亚洲东部地区。

( × )

11.受信风影响的地区气候不一定干燥。

( √ )

12.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无关。

( × )

13.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可以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 √ )

14.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却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 √ )

15.当非洲南端开普敦炎热干燥时,北京地区的天气特点是高温多雨。

( × )

16.降水量总是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 × )

17.大陆性气候均分布于距海遥远的内陆地区。

( × )

18.所有锋面都伴有降水。

( × )

19.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产生多云与连续性降水天气。

( √ )

20.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暖锋控制形成的。

( × )

21.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冷气团在上,暖气团在下。

( × )

22.夏季我国北方的暴雨天气、春季的沙尘暴天气都与冷锋活动有关。

( √ )

23.台风和飓风都是热带气旋,两者发生的区域存在差异,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而飓风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

( × )

24.寒潮是冷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天气系统,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 √ )

二、核心内容、规律再落实

(一)主要特征

1.风带和气压带的特征

风带

半球

风向

性质

原因

西风带

西南

湿润

由低纬吹向高纬;由温度高处吹向温度低处

西北

信风带

东北

干燥

由高纬吹向低纬;由温度低处吹向温度高处

东南

气压带

盛行气流

天气特征

赤道低气压带

对流上升

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

积聚下沉

少雨

副极地低气压带

沿锋面爬升

多雨

极地高气压带

收缩下沉

少雨

2.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1)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湿季交替,全年高温。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2)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暖夏凉,全年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寒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二)主要规律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布规律

①自赤道向南、北约每隔30°一个气压带,全球共7个气压带,且由赤道向两极,低气压和高气压相间分布。

②两个气压带间是一个风带,全球共6个风带。

③各气压带的中心位置:

赤道低气压带——0°,副热带高气压带——30°,副极地低气压带——60°,极地高气压带——90°。

(2)移动规律

受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相反。

2.“副高”与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1)“副高”与锋面雨带的关系:

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

(2)移动规律(正常年份)

春末(5月)“副高”位于15°N~20°N——“雨带”位于华南(南岭)地区;

夏初(6月)“副高”延伸至20°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

7~8月“副高”北进到25°N~30°N——“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

9月“副高”南移——“雨带”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3)影响:

“副高”强或弱,会导致“雨带”推进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涝南旱”或“南涝北旱”。

3.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大陆东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部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热带季风气候

10°N至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50°N~70°N大陆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部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沿海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

冰原气候

极地附近

(三)主要原因

1.“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1)“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即对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