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737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x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原因

(1)经济: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

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政治:

核心是“仁”

含义:

仁者爱人

 道德:

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政治:

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

(2)教育:

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

(1)“仁政”思想;

(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

(1)“仁义”、“王道”;

(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仁政

仁义、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儒学境遇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打击  西汉初期:

逐渐复苏

三、道家和法家

(一)道家:

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

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核心)

 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

 

(1)人生:

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社会关系:

小国寡民

 (3)政治:

“无为而治”

3)朴素辩证法思想

2、战国时期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1)君主要以法治国

(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

(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核心)

 作用: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背景:

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内容:

轻徭薄赋等

 影响: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2、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背景(威胁西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因素)

(1)诸侯国势力膨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土地兼并(阶级矛盾)

(3)匈奴为患(民族矛盾)

汉武帝的“贤良对策”,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著作:

《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2、主要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新儒学(大一统思想)

(1)加强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1、根本: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思想: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政治: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4、教育:

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评价新儒学

积极

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促进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3、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

1、有浓厚的唯心主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2、思想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

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

(1)儒、佛、道相互影响和发展;

(2)北魏孝文帝大兴儒学,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3、唐朝三教并行政策:

尊道、礼佛、崇儒

 为什么说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

(1)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3)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

理学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宋朝经济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儒学面临挑战,儒学家复兴儒学,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2、特点:

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完成了儒学理论化、思辨化过程。

3、代表:

北宋:

程颢、程颐(“二程”),南宋:

朱熹

4、理学思想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3)“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5、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著述:

《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评价: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

陆九渊,明朝: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2、思想

(1)“心即理”,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反省内心,“致良知”,“知行合一”(认识论)

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等。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内容

(1)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2)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

(1)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2)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

2、把握“理”的途径:

(1)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2)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社会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腐朽。

2、经济:

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3、文化:

八股取士,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性。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的性格特征:

“离经叛道”

2、李贽的进步思想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2)抨击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3、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其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1、代表作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2、进步思想主张(分析思想产生的原因)

(1)政治: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腐败、暴政)

(2)经济:

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

(顾炎武,针对重农抑商,八股取士脱离实际)

(3)思想:

唯物、辩证法思想.(王夫之,针对陆王心学)

3、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对传统儒学继承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思考: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理论思想体系

3、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以德治民,实行“仁政”,给农民土地、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和刑罚,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4)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5)宋明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人的伦理道德为主体的理论体系,用伦理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前5-前4世纪)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背景

(1)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文化迅速发展;

(2)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3)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2、智者学派

(1)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2)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3)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4)评价:

1)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制度、法律、道德约束力是相对的,忽视道德。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

(1)产生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目的:

重建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3)思想: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自己,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4)评价:

1)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

2)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孔子与苏格拉底主张的异同

相同:

(1)都关注人,肯定人的价值。

(2)重视道德、知识和教育。

不同:

(1)内容: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体现民本思想;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2)目的和影响:

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强调尊卑,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突显人的自由、平等,有利于个性发展。

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1、柏拉图:

《理想国》根据智慧和品德而非按照出身分工;鼓励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斯多德:

是古代希腊最博学的人。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促进古希腊文化科学的发展;

(2)为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

1、原因和条件

(1)位置:

意大利处于地中海航运中心

(2)政治:

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工商业城市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

(3)经济:

生产力发展,商品市场形成

2、影响:

新兴资产阶级形成,他们要求思想变革。

二、文艺复兴(14、15、16世纪)

1、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1)经济: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成资产阶级。

(2)政治:

天主教会束缚人和人性,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文化:

意大利拥有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2、实质:

表面上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实质是欧洲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兴起。

3、核心:

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宗教蒙昧主义

以神为中心

禁欲和来世

等级观念

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

现世的享受

自由平等

理性和科学

4、重要成就

(1)文学三杰:

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以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

达·芬奇

(3)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5、影响:

解放思想,推动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三、宗教改革(16世纪)

1、社会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的萌芽,形成资产阶级。

(2)政治:

天主教会精神禁锢和掠夺财富,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文化: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导火线:

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教皇出售赎罪券

2、德意志宗教改革

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序幕

(1)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

(2)基督徒有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宗教改革的成果

(1)形成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2)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皇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4、宗教改革影响

(1)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2)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时代背景:

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时期;

(2)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3)两者都向古代文化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不同点

(1)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

文艺复兴是思想、信仰自由的运动;宗教改革形成的各种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2)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四、启蒙运动(17一18世纪)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启蒙运动发生的背景

(1)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广泛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2、启蒙运动发展:

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洛克分权学说),18世纪在法国进入高潮。

3、启蒙运动核心:

理性――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4、内容:

以理性为核心,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构建民主和科学时代。

提倡科学、自由、平等。

理论: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性质:

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法国启蒙思想

1、法国为什么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经济:

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加强;(可能性)

(2)政治:

法国的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矛盾激化(必要性)

(3)科学依据:

近代科学兴起;

(4)思想实践:

英国启蒙思想、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启发

2、启蒙思想家

1)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 代表作《哲学通论》和《路易十四时代》。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  著作《论法的精神》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立法权(议会);行政权(国王);司法权(法院)

(2)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意义 “三权分立”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卢梭是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1)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人民革命权利

(2)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总结

(1)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理性。

(2)强调人的重要性,人非工具。

(3)人民主权,天赋人权,但要自律和受法律限制。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3)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

(1)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3)内容:

贯穿人文主义精神;

(4)影响:

促进思想解放和科学文化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

不同

背景:

(1)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2)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科学重大进展的结果

内容:

(1)文艺复兴提倡人和“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

(2)启蒙运动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权主义,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建立民主法制社会。

方式:

(1)文艺复兴的许多思想家借助宗教的外衣;

(2)启蒙运动抛开宗教的“外衣”。

影响:

(1)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2)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欧洲资本主义思想文明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时间

14-16世纪

16世纪

17-18世纪

中心

意大利

德意志

法国

矛头

天主教神学世界观、宗教蒙昧主义

罗马天主教会

封建专制制度、教权主义和贵族特权

形式

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宗教异端、挑战教皇权威

公开批判

核心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理性主义

领域

文学、艺术、科学

宗教

政治、经济、文化等

影响

思想解放、文化科学发展,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新教派和民族教会、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解放、革命动员、政治构想、科技进步、影响世界。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之比较

明清之际民主思想(16、17)

欧洲启蒙思想(17、18)

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2、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1、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封建统治风雨飘摇。

3、自然科学重大进展,近代科学形成。

内容

1、抨击君主专制,提出民主思想;2、提出“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

1、以理性为核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构建民主和科学时代。

2、为资本主义提出政治制度构想: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自由、民主、平等,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影响

冲击封建制度,但没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3、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Ø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龟甲、兽骨(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金文);竹木简、丝帛。

(1)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纸。

(2)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蔡侯纸”。

是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2、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

隋唐出现,宋代是黄金时代,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2)活字印刷术: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

3、火药

(1)中国古代练丹家发明;

(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3)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

(1)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2)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1)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打开了世界市场。

(4)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二、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东汉成书)

1)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发明(马克思称十进位值制是人类“最美妙的发明”)

2)地位和意义: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算筹---算盘

三、天文学—《石氏星表》和浑仪

1、天文学成就显著原因:

(1)农牧业生产活动的需要;

(2)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尧设火正、羲和观察日月星辰

3、重要成就

(1)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100多颗恒星赤道坐标数据。

(3)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郭守敬改进成简仪。

(4)历法:

《夏小正》,殷历;元朝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三百年,“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

历法精确原因:

(1)我国古代农业发达,历法与农业密切相关;

(2)天文学水平高,有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

四、农书

1、四大农书:

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朝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

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①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②介绍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

③创果树栽培可通过扦插、嫁接方法培育优良品种。

五、医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之作。

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创造性提出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3、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是“东方药物巨典”

4、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内容:

应用性强,主要集中于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方面。

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典籍整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缺少实验和理论探究。

3、影响:

主要服务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和环境。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原因是什么?

1、经济:

固守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征。

2、政治: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1)重农抑商政策

 

(2)闭关锁国政策

 (3)科举制度重人伦,轻技艺

3、文化:

 

(1)思想文化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

 

(2)儒学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理学、心学唯心主义思想严重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诗经》

1、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3、地位: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被奉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形成:

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