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894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0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23讲专题二物质的分类

第23讲 专题二 物质的分类

一、选择题

1.(2018,泰安)分类是化学学习、研究的重要方法。

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B)

A.水属于氧化物     B.干冰属于单质

C.硝酸铵属于盐D.乙醇属于有机物

2.(2018,呼和浩特)“分子足球”C60发现之后不久,科学家又发现另一种“分子足球”N60。

一定条件下,N60中积累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释放出来,是未来的火箭燃料。

则N60属于(D)

A.混合物B.化合物

C.金属单质D.非金属单质

3.(2018,潍坊)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B)

4.(2018,淮北市二模)下列对有关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B)

选项

物质

分类

不同类物质

A

干冰、白酒、加碘盐、食醋

混合物

干冰

B

CaO、H2O、P2O5、K2CO3

氧化物

H2O

C

HgO、NaOH、KCl、Cu

化合物

Cu

D

甲烷、乙醇、硝酸钾、葡萄糖

有机物

硝酸钾

5.(2018,锦州)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D)

A.石墨、氯酸钾、石油

B.钢、氧化镁、铁锈

C.臭氧、二氧化硫、冰水混合物

D.液态氧、干冰、空气

6.(2018,合肥市三模)下列家用物品中,都用到的材料是(A)

A.合成材料B.天然纤维

C.金属D.玻璃

7.(2018,安徽省模拟卷)如图为物质的分类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包含在②中,若②是纯净物,则③不可能是(C)

A.一氧化碳    B.硫酸铜

C.空气      D.铜

8.(2018,百色)下列物质按酸、碱、盐顺序排列的是(C)

A.烧碱、盐酸、食盐B.纯碱、火碱、硫酸

C.硝酸、熟石灰、纯碱D.盐酸、纯碱、碳酸钙

9.(2018,安徽)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

下列不属于分类方法的是(D)

A.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有机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C.人体中的元素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D.空气可分为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10.(2018,安徽省独秀初中预测卷)下列有关规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C)

A.酸、碱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B.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D.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11.(2018,无锡)小瑾同学用图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乙和丙,不包含丁,下列关系错误的是(B)

选项

A

烧碱

氢氧化钾

纯碱

B

合成材料

塑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C

溶液

糖水

生理盐水

泥浆

D

化石燃料

石油

酒精

12.(2018,潍坊)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C)

A.烧碱和纯碱都属于碱类

B.合金和合成纤维都属于合成材料

C.氯化钠和氯化铵都属于盐类

D.葡萄糖和碳酸钾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13.(2018,河南)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醋酸和干冰都属于有机物

B.不锈钢和金刚石都属于合金

C.尿素和硝酸钾都属于复合肥料

D.锌和碘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14.(2018,株洲)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D)

①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②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③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④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

⑤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A.①②B.③④

C.①⑤D.②④

15.(2018,孝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C.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16.(2018,黄山市屯溪区一模)实验室有四个药品橱,已存放如下药品,实验室新购进一些纯碱,应将它存放在(B)

甲橱

乙橱

丙橱

丁橱

药品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硝酸钾、碳酸钙

红磷、硫

稀盐酸、稀硫酸

A.甲橱B.乙橱

C.丙橱D.丁橱

二、填空题

17.(2018,安徽省寿县模拟卷)现有①四氧化三铁,②生铁,③铁粉,④氯酸钾,⑤液态氧,⑥水,⑦氯化钾,⑧石灰水等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②⑧__;属于纯净物的是_①③④⑤⑥⑦__;属于单质的是_③⑤__;属于化合物的是_①④⑥⑦__;属于氧化物的是_①⑥__。

18.(2018,芜湖市一模)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__;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_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__。

(2)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

从左到右由_金属__元素过渡到_非金属__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3)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符号各一个:

阳离子_Na+(或Mg2+;或Al3+)__,阴离子_O2-(或F-;或N3-)__。

(4)写出含有氮元素的常见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式各一个:

物质的类别

氧化物

物质的化学式

NO2

HNO3

NH3·H2O

NH4NO3

19.(2018,泰安)分类是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

请按照物质的用途、组成两种分类标准,将下列物质:

①甲烷,②铁,③碳酸氢铵,④水,⑤硫酸,⑥氢氧化钠按要求的顺序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中(每种物质只能选填一次,只填写序号)。

(1)物质用途的分类

(2)物质组成的分类

20.(2018,宜宾)掌握化学用语和物质的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下列表格。

元素的原子序数

原子结构示意图

该元素简单离子符号

11

Na+

16

S2-

(2)将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填写在对应类别空格上(注:

未提供对应类别物质的,空格不填)。

物质:

金刚石,氮气,三氧化硫,氧化铝,硫酸镁,醋酸,氢氧化钾,铜,氦气

①单质

②氧化物

③酸:

_CH3COOH__;碱:

_KOH__;盐:

_MgSO4__。

21.(2018,合肥市芦阳区一模)分类归纳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面是某同学对所学物质的分类归纳,请仔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纯净物

(1)写出C组物质所属的类别_碱__。

(2)在分类所列举的物质中,有一种物质归类错误,这种物质是_NH4HCO3__。

(3)选择分类物质中的一种,写出一个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条件所需物质不受所列物质限制)_2KMnO4

K2MnO4+MnO2+O2↑(合理均可)__。

配套练习

九年级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B.粮食酿酒C.甘蔗榨汁D.白醋挥发

【解答】解:

A、瓷碗破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甘蔗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白醋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牛奶B.黄瓜C.大米D.豆油

【解答】解:

A、牛奶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B、黄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C、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错误。

D、豆油中富含油脂,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解答】解:

A、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而不是用手紧握试管上下晃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托盘天平称物时:

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洗净的试管要倒扣在试管架上,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氢氟酸(HF)可用于在玻璃上雕刻各种精美图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SiO2+4HF=X↑+2H2O,则物质X为(  )

A.SiOB.O2C.SiF4D.SiF

【解答】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iO2+4HF=X↑+2H2O,反应前硅、氧、氟、氢原子个数分别为1、2、4、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硅、氧、氟、氢原子个数分别为0、2、0、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硅原子和4个氟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SiF4。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下列物质中,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是(  )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可吸入颗粒物

【解答】解:

目前计入我国“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项目有: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及臭氧等。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空气污染指数作为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重要内容,了解包括的各个项目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6.下列符号中,能表示2个氢离子的是(  )

A.H2B.2HC.2H+D.H2+

【解答】解:

A、H2可表示1个氢分子,故选项错误。

B、2H可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H+可表示:

2个氢离子,故选项正确。

D、2个氢离子可表示为2H+,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下列物品所用的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直尺B.羊绒围巾C.铝合金门D.玻璃水杯

【解答】解:

A、塑料直尺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B、羊绒围巾是用羊绒制成的,羊绒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C、铝合金门是用铝合金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D、玻璃水杯是用玻璃制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8.“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

A.露天焚烧垃圾B.回收和利用废金属

C.填埋废旧电池D.鼓励开私家车出行

【解答】解:

A、露天焚烧垃圾不可行,因为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故选项错误;

B、回收和利用废金属可行,故选项正确;

C、填埋废旧电池不可行,因为会污染土壤和水源;故选项错误;

D、鼓励开私家车出行不可行,因为汽车尾气污染空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9.如图是甲、乙两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向50g水中加入10g甲,所得溶液可以达到饱和状态

B.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使乙的饱和溶波变为乙的不饱和溶液

C.甲中混有少量乙,可以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甲、乙两容液热发等质量的水。

析出晶体质量一定相等

【解答】解:

A、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g,向50g水中加入10g甲,恰好前部溶解,故所得溶液可以达到饱和状态,正确;

B、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乙的不饱和溶液,正确;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明显,故甲中混有少量乙,可以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正确;

D、要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需要知道溶液的质量,错误;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混合气体中

B

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氯化钠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C

比较相同条件下肥皂水和稀氨水的碱性强弱

分别用玻璃棒董取试样,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

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A.AB.BC.CD.D

【解答】解:

A、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带火星的木条是不会复燃的,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比较相同条件下肥皂水和稀氨水的碱性强弱,即测定酸碱度;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可使用pH试纸,分别用玻璃棒董取试样,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可以比较相同条件下肥皂水和稀氨水的碱性强弱,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D、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硫酸有剩余,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11.(4分)用符合要求的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氯化钠②小苏打③干冰④武德合金

(1)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② 。

(2)可用于制保险丝的是 ④ 。

(3)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是 ① 。

(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③ 。

【解答】解:

(1)小苏打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填:

②;

(2)武德合金的熔点低,可以制作保险丝,故填:

④;

(3)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是氯化钠,故填:

①。

(4)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

③。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性质。

 

12.(4分)水与我们密切相关,请回答:

(1)自然界中的水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日常生活中常用 加热煮沸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实验室中常用水作溶剂,下列物质分散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B (填序号)。

A.泥土B.蔗糖C.食用油

(4)工业上用水和甲烷(CH4)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H2O

CO+3H2 。

【解答】解:

(1)自然界的水中含有很多杂质,属于混合物;

(2)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是加热煮沸;

(3)泥土溶于水形成悬浊液,蔗糖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食用油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

(4)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所以方程式是:

CH4+H2O

CO+3H2。

故答案为:

(1)混合物;

(2)加热煮沸;(3)B;(4)CH4+H2O

CO+3H2。

【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

 

13.铁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金属,请回答:

(1)铁可以用来制作炊具,这是利用了铁的 导热 性。

(2)相比于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工业上选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为原料炼铁的优点是 含铁量高,不会造成酸雨 。

(3)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巨大,钢铁防腐尤为重要,下列钢铁制品的防护措施不合理的是 D (填序号)。

A.在车船的表面喷涂油漆B.将使用后的菜刀用布擦干

C.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锌D.用洗涤剂把铁制品表面的油污洗净

【解答】解:

(1)铁具有导热性,所以可用来制炊具;故填:

导热;

(2)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矿石中含铁元素,冶炼时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相对较少,含铁量比较高;黄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S2,冶炼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空气污染和酸雨,故填:

含铁量高,不会造成酸雨;

(3)铁与氧气、水共存时发生锈蚀。

A.在车船的表面喷涂油漆可以隔绝氧气、水与铁的接触,达到防锈的目的;

B.将使用后的菜刀用布擦干能达到防锈的目的;

C.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锌可以隔绝氧气、水与铁的接触,达到防锈的目的;

D.铁制品表面的油污可以隔绝氧气、水与铁的接触,达到防锈的目的,洗净后油污后易发生锈蚀;

故选:

D。

【点评】本题重在重在考查身边化学,更加贴近生活和生产,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这也是中考的题型之一。

 

14.(4分)化学的特征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请从微观角度回答: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花香入鼻的原因是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

(2)由图1推知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构成不同 。

(3)由图2可知,水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H、O (填微粒符号)。

(4)N(NO2)3是一种新型火箭燃料,N(NO2)3中N、O原子个数比是 2:

3 。

【解答】解: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从微粒的角度来解释,是因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3)水的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由此可知,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4)1个N(NO2)3分子是由4个氮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的,则N(NO3)3中N、O的原子个数比为4:

6=2:

3;故填:

2:

3;

答案:

(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分子构成不同;

(3)氢原子和氧原子;

(4)2:

3。

【点评】此题是一道与生活相关的考查题,反映了化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难度较小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5.小芳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际绘制如图。

A、B、C、D、E是初中常见物质。

且都含氧元素,各物质中均有某种组成元素的化合价与纵坐标的数值相对应。

“→”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B通常为无色无味气体,D的水溶液呈蓝色,请回答:

(1)物质C的化学式是 H2SO4 。

(2)D→E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复分解反应 。

(3)B→A的化学与程式是 6CO2+6H2O

C6H12O6+6O2 。

【解答】解:

A是含有氧元素的单质,故A是氧气,B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其中非氧元素的化合价为+4,故B是二氧化碳,C中非氧元素的化合价为+6,D能转化生成水溶液为蓝色的D,故D是硫酸铜,C是三氧化硫,硫酸铜能转化生成碱E,故E是氢氧化铜,带入图示,推断合理;

(1)C是硫酸,故填:

H2SO4;

(2)D是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

复分解反应;

(3)二氧化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故填:

6CO2+6H2O

C6H12O6+6O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共16分)

16.(4分)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序号①的仪器名称是 集气瓶 。

(2)实验空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序号)。

(3)若用D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 b 填“a”或“b”)端进入。

【解答】解:

(1)仪器①是集气瓶。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

K2MnO4+MnO2+O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故应该选择A装置来制取氧气。

(3)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应从短导管进气。

故答案为:

(1)集气瓶;

(2)2KMnO4

K2MnO4+MnO2+O2↑;A;

(3)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6分)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验证物质的燃烧条件

根据图1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80℃热水的作用是 一是热源,二是隔绝氧气或者空气 。

②比较现象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 。

(2)验证锌与铁的金属活动性

①相同条件下,取等质量锌粉、铁粉,根据图2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粉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粉快,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锌比铁活泼 。

②实验结束后,发现∪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则硫酸剩余的情况可能是 AB (填序号)。

A.左、右两边均有剩余B.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

C.左、右两边均无剩余D.左边无剩余,右边有剩余

(3)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已知H2+CuO

Cu+H2O)

根据图3进行实验,反应后测得甲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乙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

①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b﹣a):

a (用含a、b的式子表示)。

②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是 AC (填序号)。

A.CuO粉末不干燥B.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C.没有丙装置

【解答】解:

(1)

①80℃热水的作用是一是热源给水中以及铜片上的可燃物加热,二是给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或者空气,以便和空气中的白磷进行对比。

②比较现象a、c,得出燃烧的条件,两者是都是相同温度和空气,所以现象差别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2)

①相同条件下,取等质量锌粉、铁粉,根据图2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粉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粉快,由此得到的结论是锌比铁活泼。

②实验结束后,发现∪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由于固体无剩余,等质量的金属消耗硫酸,锌消耗的硫酸少,而铁消耗的硫酸多,

所以存在左、右两边均有剩余和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两种情况,故选:

AB。

(3)反应后测得甲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减少的是生成的水中的氧元素,而乙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是生成的水的质量。

所以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b﹣a):

a。

②反应后测得甲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g,减少的是生成的水中的氧元素,而乙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g,是生成的水的质量,所以CuO粉末不干燥和没有丙装置没有影响。

故答案为:

(1)①一是热源,二是隔绝氧气或者空气。

②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

(2)①锌比铁活泼。

②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