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237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27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课题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2)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能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2)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比较、描述、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课前准备

烧杯、小刀、放大镜、磁铁、蜡块、冰块、铁钉、橡皮泥、盐等器材或材料,以及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

  

问题同学们,在厨房里,你看到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

  

目的引出接下来的活动话题。

二、活动一:

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媒体出示一组图片:

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  

导入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到的物质变化现象。

 

问题这些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交流学生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认识物质会发生变化。

 

引导这些物质变化后与变化前有什么不同吗?

 

讨论各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

 

目的通过观察、描述、比较、汇报和交流等学习活动,知道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不同的物质,其发生变化的现象也各有不同。

 

三、活动二:

冰的融化 

媒体出示蜡块加热前后的对比图片。

  

问题蜡块加热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交流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描述蜡块在形态上的变化。

媒体出示一杯冰块。

 

问题在冰的融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方面的变化?

 

实验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作记录。

 

媒体播放“冰的融化过程” 视频。

 

交流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

归纳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媒体出示课本图(锡融化后用来焊接电子元件、铁水被铸成铁锭、卫生球变小的图片)。

  

讨论分析例子,了解物质形态的变化。

 

目的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这些物质变化都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加深对物质形态变化现象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活动:

铁锈还是铁吗?

 

导入出示未生锈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

 

问题仔细观察未生锈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它们有什么不同?

  

观察学生观察比较,并记录不同特征。

 交流 各小组汇报观察比较的结果。

 

问题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

有什么方法证实你的猜想?

 

设计学生分小组设计检验铁与铁锈是否同一种物质的实验方法。

如用磁铁吸等方法。

  

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互相交流、讨论,并修改实验方案。

 

实验 小组实验。

按修改后的实验方案方法进行实验。

 

小结 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第三课时

一、拓展:

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导入出示一根燃烧过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的蜡烛。

 问题 蜡烛燃烧后,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除了形态,蜡烛是否还有其他的变化呢?

 

教具 分配给各小组一些燃烧过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的蜡烛和完整的蜡烛。

 

观察 分组活动。

观察燃烧过的蜡烛和没有燃烧过的蜡烛有什么不同,并进行交流。

  

引导 蜡烛变短了,变少了。

少了的蜡烛到哪里去了?

 演示 教师演示蜡烛燃烧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出示一杯澄清的石灰水,说明当澄清的石灰水与二氧化碳混合时,会变混浊。

 

2. 点燃蜡烛,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3. 将少量的石灰水加入另一只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4. 将被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观察 观察出现的现象。

 

讨论 小组讨论,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交流看法。

归纳 蜡烛燃烧后,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等。

 

第四课时

一、活动:

给物质变化分类 

媒体 出示课本图,展示各种物质变化的过程。

  问题 橡皮泥捏成橡皮泥萝卜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纸燃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木材加工成家具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陶土烧制成了陶器,发生了什么变化?

 铁矿石冶炼成钢铁,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每种物质的变化过程。

 引导 橡皮泥萝卜能变回橡皮泥吗?

纸烧成了灰,还能变回纸吗?

 

讨论 哪些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怎样判断?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猜想物质变化的逆过程,对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判断。

 

交流 各小组交流并汇报自己的观点。

 

归纳 用物质变化后能否变回原来的物质来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是比较科学的。

 

交流 说一说,铁生锈、冰融化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二、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2)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能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2)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比较、描述、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填空题。

1.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种变化是会产生新的物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

不产生新物质

3.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的产生。

4.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5.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有:

①燃放烟花②铁制品生锈③纸燃烧。

没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物理变化)有:

①冰雪融化②和面③盐溶于水④卫生球不断变小⑤用锡来焊接电子元件⑥铁水铸成铁锭

二、选择题

1、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C)

A、燃放烟花B、木材燃烧C、盐溶于水D、燃煤发电

2、下列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B)

A、将铁熔化后制成锅B、给水通电获得氢气和氧气

C、温度计内水银长度发生变化D、光被镜子反射回去

3、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B)

A、红纸剪成窗花B、泥土烧成瓷器C、冰块制成冰雕

D、木板制成模型飞机

4、下列哪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是(B)

A、火药爆炸B、衣服晒干C、纸张燃烧D、粮食酿酒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混合与分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变化不可逆。

过程与方法:

(1)在混合与分离的实验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2) 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和分离混合物。

(2) 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教学重点

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变化不可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分析、比较物质在分离前后的差别。

课前准备

用具:

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火柴、筛子等; 

材料:

盐、醋、小苏打、食油、沙、水、石灰水、蜡烛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情景 星期天,妍妍在家里招待小朋友,她把草莓汁和牛奶混合在一起,制成了粉色的草莓奶,又甜又香,味道好极了。

 

问题 如果我们也来把果汁与牛奶混合在一起,大家能调配出什么奶呢?

 

目的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

  

二、活动:

物质的混合 

媒体 出示课本图。

  

导入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有时我们会不小心把它们混合在一起,这些物体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课本中提出的几种物质组合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

 

实验 小组活动。

按要求进行各种物质组合的混合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引导 1.混合前要认真观察物质的特点; 2.混合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观察混合过程中,各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4.混合后的物质不能再次重复使用。

 交流 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拓展 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三、拓展 分离盐和水 媒体 出示海水晒盐的图片。

  

导入 海水在日晒后,水蒸发后就留下了盐。

千百年来,盐场的工人叔叔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任务 今天,我们来模仿这个方法,从盐水中取回食盐。

 演示 教师演示分离盐和水的实验。

小结 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盐水,当蒸发皿中的水完全蒸发后,剩下的就是盐了。

这说明盐和水混合后,可以重新分离。

 

拓展 课后,我们可以将盐水在常温下放置,过一段时间后再观察,看看水蒸发后有什么现象。

 

目的 了解生产、生活中分离混合物的实际应用,增进学生对蒸发法分离混合物原理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活动:

分离混合物 

问题 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

其他的混合物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离吗?

  

讨论 水和沙的混合物、水和油的混合物、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

需要什么工具?

 

设计 根据讨论的情况,设计各种混合物相应的分离方法,分析可行性。

 

交流 小组交流,根据各组同学的意见,调整分离方案。

 实验 小组实验。

运用各自设计的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并做好记录。

 

思考 分离后的物质与混合前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吗?

 小结 分离实验让我们发现,有的物质混合后又能分离出来,恢复成原状;而有的物质混合后,不容易分离,而且很难恢复成原状。

媒体 播放“混合与分离” 视频。

 

二、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混合与分离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变化不可逆。

过程与方法:

(1)在混合与分离的实验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2) 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和分离混合物。

(2) 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教学重点

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变化不可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分析、比较物质在分离前后的差别。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判断题。

 

1、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

   (√)

2、食盐和水混合是物理变化。

       (√) 

3、分离后的物质和混合前的物质是一样的。

 (× ) 

4、沙子可溶于水。

 (× ) 

5、空气是不同气体的混合物。

 (√)

二、填空题。

1、在分离盐和水的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和引流。

 

2、把海水引入盐田里,利用日光和风力,使水慢慢蒸发,从而获得食盐。

               

3、从盐水中获得食盐,可用的方法是D。

 

A.沉淀   B.过滤   C.蒸馏   D.结晶 

三、简答题。

1、分离后的物质和混合前的物质是一样的吗?

 

答:

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变化不可逆。

分离后的物质和混合前的物质一样的是发生物理变化,不一样的则有新的物质产生。

2、在分离盐和水的实验中为什么玻璃棒要不断搅拌?

 为什么在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就停止加热呢?

 

答: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是为了使其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在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就停止加热是为了利用余热使溶液蒸发至干,以防因传热不好而发生迸溅。

                 

3、填表

(1)把下列物质混合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混合的物质

实验现象

水+沙

水和沙完全分开,

沙沉在水底

水+盐

盐溶解在水中

水+醋

醋溶于水,水有点醋味

水+油

静置后,水和油分离,

油在上层,水在下层

小苏打+醋

混合搅拌后,有气泡逸出

(2)分离混合物

混合物

分离方法

结果

水和沙的混合物

过滤法

可以分离

水和油的混合物

静置法

可分离,

油在上层,

水在下层

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

有新物质产生,没办法分离

不能分离

沙和绿豆的混合物

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

可以分离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生锈与防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

(2)了解常用的防锈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有学问

(2)进一步加强长期观察、记录的意志力锻炼

(3)建立尊重事实,逻辑推理应以事实为依据的观念。

教学重点

铁生锈的条件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课前准备

课件、铁钉、烧杯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情境 出示课本图。

  

问题 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

  目的 引出探究活动。

二、活动一:

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媒体 出示日常用品生锈的图片(图一、图二、图三)。

  问题 在生活中,大家常在哪些地方看见过铁生锈?

铁生锈后,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交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生活中见到的铁生锈现象,说一说铁生锈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铁制品生了锈?

 讨论 小组讨论,并将猜想记录下来。

 

引导 引导学生猜测:

在潮湿的、有空气(氧)的地方,铁容易生锈。

 

任务 如何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请设计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设计 小组设计实验。

 

交流 交流并汇报实验方法,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三种不同的条件:

 

(1)干燥的空气中,加入铁钉; 

(2)空气和水同时存在加入铁钉(铁钉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3)在煮沸的水(没有氧)中加入铁钉(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

 

实验 小组实验。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演示 (由于实验过程比较长,实验现象需一天后才能观察得到,故采用演示的方式进行补充。

) 

出示事前按以上方式进行的对比实验装置,请学生观察现象。

 

讨论 根据现象进行讨论,了解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

 

任务 课后继续观察各小组实验装置,记录实验现象。

第二课时

一、活动:

防止铁生锈 

导入 上一节大家做了铁钉生锈的对比实验,实验现象是否与演示实验一样?

 

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课后实验结果,并形成结论:

空气(氧气)和水是铁生锈的条件。

 

问题 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说一说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

 设计 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并做好记录。

 交流 各小组汇报交流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法。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分析各小组方法的合理性,不断完善实验方法,使实验更具说服力。

 

修正 根据交流情况,重新修正实验方案。

 任务 布置学生课后展开实验。

 

在下一节课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实验结果,说明运用了什么原理。

 

媒体 播放“铁生锈了” 视频。

   

二、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生锈与防锈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3)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

(4)了解常用的防锈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有学问

(2)进一步加强长期观察、记录的意志力锻炼

(3)建立尊重事实,逻辑推理应以事实为依据的观念。

教学重点

铁生锈的条件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问答题

1、学校的铁门为什么都要刷上油漆?

答:

铁门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生锈,刷上油漆可以防止铁门生锈。

2、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

请设计个简单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答:

不是同一种物质。

实验步骤:

(1)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到铁锈和铁。

(2)用磁铁分别靠近铁锈和铁,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磁铁能吸引铁,不能吸引铁锈。

实验结论:

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3、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哪些?

至少写5种方法。

答:

(1)刷油漆;

(2)涂油;

(3)电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

(4)保持洁净干燥;

(5)紧包上塑料膜、橡胶等。

(6)刷铝粉;

(7)镀锌;

(8)镀铬。

二、实验题。

(9分)

1、生锈最快的是 ②号杯。

 

2、通过上述实验,我得到的结论是:

  

答:

铁在潮湿的环境中,与空气和水充分接触最容易生锈。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网络查找资料、相互交流的能力

( 4) 运用自评和互评,学习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 建立尊重事实,逻辑推理应以事实为依据的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蜡烛、酒精灯、烧杯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 出示课本图。

  

问题 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了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

  

目的 引出探究话题。

  

二、活动一:

物质的燃烧 

媒体 出示燃烧图片。

问题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思考 思考,并在课本上做记录。

 媒体 出示课本图。

  

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哪些可以燃烧,哪些不可以燃烧?

 

交流 是否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燃烧?

交流看法。

 

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燃烧需要可燃物。

  

三 、活动二:

熄灭的原因 

演示 点燃酒精灯,然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问题 酒精是可以燃烧的物质,为什么盖上灯帽酒精灯就会熄灭呢?

 

思考 猜想盖上灯帽后,酒精灯熄灭的原因。

 

引导 利用模拟实验来探究此问题:

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燃烧还能持续吗?

 

任务 探究蜡烛维持燃烧的条件。

 

实验 小组实验。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

 

交流 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然后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 让学生意识到烧杯罩了蜡烛,蜡烛与外面的空气隔开了,所以空气里面应该有某种物质能支持燃烧。

这种物质就是氧气,是氧气在支持燃烧。

 

归纳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目的 让学生认识到燃烧需要空气(氧气)。

  

第二课时

一、拓展:

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媒体 出示课本图。

  

问题 木炭是一种常见的燃料。

木炭燃烧有一个特点,就是燃烧没有木材那么“旺”。

如果想让它燃烧得“旺”一些,有什么办法呢?

 

讨论 分小组讨论,设计使木炭燃烧得更旺的实验方法。

 交流 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法,互相质疑,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演示 运用各小组的方法进行演示,看看能否使木炭燃烧得更充分。

 

观察 观察并记录现象。

 

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小结 燃烧有三个条件:

可燃物、氧气和温度。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做很多事情。

 

媒体 播放“燃烧的条件” 视频。

  思考 水为什么能灭火?

 

引导 水灭火就是利用了水蒸发时吸收的大量热量,降低温度。

 

媒体 出示灭火图片。

  讨论 灭火的方式和原理。

 

应用 除了降低温度的方法,还能采用隔绝空气(氧气)的方法进行灭火:

用沙埋、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湿棉被盖住火等灭火方法。

 

二、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燃烧与灭火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网络查找资料、相互交流的能力

( 4) 运用自评和互评,学习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 建立尊重事实,逻辑推理应以事实为依据的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填空题。

1.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做 可燃物  。

比如液化气、火柴、煤、酒精、纸、木材等都是 可以燃烧的 。

液化气、火柴、酒精、纸等则叫做 可燃物 。

2.用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会熄灭,证明:

火燃烧需要氧气。

3. 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可燃物 、 氧气 (占空气中的21%)、达到燃烧所需的一定(最低) 温度  (也叫着火点)。

4.灭火的方法只需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即可。

方法有:

隔离 可燃物  (移走其它油桶);隔绝  氧气  (盖沙子、使用灭火器、盖上湿棉被);降低  温度  (用水灭火)。

二、选择题。

1、下列物质可以燃烧的是( D )。

 

A.铁块   B.玻璃   C.牛奶   D.酒精 

2、炒菜前,锅里的油着火了,你会选择以下哪个合适的方法灭火。

(  C ) A.用扇子扇风   B.往锅里倒水   C.盖上锅盖   D.继续往锅里倒油 

3、我国内地通用的火警电话号码是( A  )。

 

A.119  B.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