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29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docx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

  

发布日期:

2008-01-2515:

19  浏览次数:

1676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我国铅锌矿床虽然在各地质时代均有分布,但有相对集中分布的地质时代和成矿期。

据《中国有色金属矿山地质》(地质出版社,1991)统计的铅锌矿分布的地层时代:

前震旦纪占19%、震旦纪占11%、寒武纪—志留纪占15%、泥盆纪—二叠纪占46%、三叠纪—白垩纪占8%、第四纪占1%。

从成矿期来看,据《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统计的中国铅锌矿床成矿期:

前寒武占6%、加里东占3%、海西占12%、印支占1.3%、燕山占39%、喜马拉雅占0.7%、多期占38%。

空间分布,超大型、大中型铅锌矿床和铅锌成矿区带,主要集中分布在滇川地区(特别滇西兰坪地区)、秦岭—祁连山地区、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地区和大兴安岭区带以及南岭地区。

    我国铅锌成矿规律仍是目前矿床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铅锌成矿区带的分布和矿床产出,除上述时空分布基本状况外,还有以下一些规律和特点:

    1)主要类型矿床(田)所处的成矿环境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分布广泛、规模巨大的碳酸盐岩型矿床(田)的成矿环境,多数产于地台地区,少数分布于冒地槽区域里。

局限的沉积盆地较之开放的沉积盆地更有利于碳酸盐岩型铅锌矿的形成。

含矿地层,南方的含矿地层多为上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东北地区的含矿地层多为中元古界及寒武系—奥陶系。

分布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湘、桂、粤、滇、川、黔、辽吉、塔里木西北及西南边缘。

    泥岩-细碎屑岩型铅锌矿床(田),多数产于褶皱带中的冒地槽类复理式沉积环境中,而且出现的矿床具有成群成带和矿床规模较大的特点。

如内蒙古狼山元古宙冒地槽中的炭窑口、霍各乞、东升庙、甲生盘等矿床。

产于秦岭海西-印支冒地槽中的西成-凤太铅锌矿带,更是密集成群成带分布,如甘肃西成矿田中的密集分布的厂坝、李家沟、毕家山、邓家山、洛坝等超大型、大型及一批中小型铅锌矿床;陕西凤太地区的密集分布铅锌矿床:

银洞梁(大型)、峰崖(中型)、手搬崖(中型)、铅硐山(大型,含东塘子大型)、八方山(大型,含二里河大型)、银母寺(中型)等一批大中型铅锌矿床。

    海相火山型铅锌矿床,主要发育在西部地区的古生代-三叠纪地槽褶皱带中。

    东部地区的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和陆相火山型铅锌矿床大多数是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新生代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成矿的。

    砂砾岩型铅矿床(田)有两种不同亚类。

其产出环境,一种是产于陆相红层中的铅锌矿,多数局限于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河流相、三角洲相地层中,含矿岩系主要是砾岩、砂岩、长石砂岩,也有泥灰岩、泥岩等陆相沉积物,并常出现石膏、天青石夹层。

矿床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如滇西金顶超大型砂砾岩型铅锌矿床。

另一种产于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砂砾岩中的铅锌矿床,目前在我国发现的较少,而且规模也不大。

    2)区域性断裂和由此引起的断陷盆地或拗陷明显地控制铅锌矿带、矿田、矿床的分布。

目前,我国发现的一些超大型、大型矿床(田)的分布基本上与此相关。

如祁连山中、东部的海相火山岩带出现的大型铜铅锌矿床明显地受北西西向区域断裂的控制;碳酸盐岩型铅锌矿也是受区域性断裂的制约,如超大型凡口铅锌矿田受粤北韶关上古生代拗陷边缘断裂控制和同生断裂成矿;泥岩-细碎屑岩型铅锌矿床,均呈线性展布,也是受区域性断裂控制的,如甘肃西成铅锌矿田;特大型江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田受北武夷隆起和信江断陷盆地之间的区域性断裂控制成矿的。

    3)褶皱构造控制铅锌矿床的分布也较普遍。

据统计,赋存在背斜构造的占70%,向斜构造占14%,单斜构造占13%。

李洪昌等统计的湖南铅锌矿床,有85%的矿床赋存于背斜构造中。

许多大中型铅锌矿床产出在褶皱背斜轴部。

    4)矿床元素(矿物)组合复杂,单一铅或单一锌矿床很少,多数是综合型矿床,特别是大型、超大型矿床。

如甘肃西成超大型矿田为铅锌银金组合,矿物组成也比较复杂,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达40余种;广东凡口超大型铅锌矿床为铅锌银硫汞组合;湖南水口山矿田康家湾矿床为铅锌银金组合,鸭公塘矿床为铅锌铜硫铀组合;湖南桃林矿床为铅锌银及萤石组合;云南金顶超大型矿床为铅锌银镉铊锶组合;江苏栖霞山矿床为铅锌银硫锰组合;内蒙古东升庙超大型矿床为黄铁矿、铅锌组合;江西银山矿床为铅锌金银组合,矿床物质成分很复杂,有35种元素,77种矿物。

这些综合性的矿床(田)出现,反映出中国铅锌矿床成矿环境复杂、多样,是综合成矿作用的产物,有的成为多来源多阶段复成矿床。

 

二、矿床类型

 

    中国铅锌矿床类型较全,并具特色,成矿作用多样、复杂,因而矿床分类一直是我国矿床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

    1959年郭文魁等将中国铅锌矿床按成因划分为内生与外生两大类。

内生矿床按其生成的温度下降顺序分为8个建造。

其中,建造1~3为高温矿床,建造4~7为中温矿床,建造8为低温矿床;外生矿床只有一种建造,即菱锌矿-白铅矿-铅矾建造。

    1979年涂光炽对我国铅锌矿床作了成因分类:

①与侵入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②与海相、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矿床;③与沉积作用、沉积改造作用及后成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④与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⑤砂铅矿床。

    1983年王育民将我国铅锌矿床类型分为“四系十二型十九式”。

    1989年涂光炽等在《中国矿床》专著中对中国铅锌矿床进行综合因素的分类(表3.8.5),这个分类方案是根据中国地质条件,在全面考虑铅锌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含矿岩系、物质组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以含矿岩系和主导成矿作用命名的方式,划分出了8个类型,即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碳酸盐岩型、泥岩-细碎屑岩型、砂砾岩型。

该分类的优点在于含矿岩系集中地反映了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和形成方式等,是对过去以矿床围岩命名的发展,也有利于找矿,具有特色。

    上述8类铅锌矿床的基本特征如下:

    花岗岩型、夕卡岩型、斑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因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类,故通常称之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铅锌矿床。

它们可能是花岗岩类结晶分异的气液产物,但也可能是成岩后在另一次地质事件或地壳运动中受到地下热水(大气降水成因为主)的活化淋滤,使花岗岩类中的分散成矿物质富集起来形成的矿床。

    这类矿床可与中性、中酸性、酸性或碱性侵入岩有关。

岩体可大可小。

一般的情况,如果铅锌矿床是地下热水淋滤成因,它们常赋存于面积较大的岩基中;如果是岩浆气液成因,则常与小岩株、岩瘤有关。

矿床多产于岩体内,或内外接触带,或距岩体一定距离。

矿床围岩蚀变通常较为强烈。

    这类矿床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除铅锌外,还共伴生钨锡钼铋铜等元素。

从赋矿岩石类型来看,与铅锌钨锡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源花岗岩类;与铅锌铜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属壳幔源花岗岩类。

地下热水成因的铅锌矿床常伴生金、银等元素。

 

表3.8.5中国铅锌矿床类型及特征简表

 t3-8-5.jpg

 

 

    这类矿床国内典型实例:

花岗岩型铅锌矿床有广西新华铅锌银矿床、广东锯板坑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湖南东坡钨锡铅锌多金属矿床等;夕卡岩型铅锌矿床有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床、黄沙坪铅锌矿床和辽宁桓仁铜锌矿床等;斑岩型铅锌矿床有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床、云南姚安铅矿床、山东香夼铅锌矿床。

    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的含矿岩系中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很发育,特别是下盘岩石常是火山熔岩和凝灰岩。

成矿物质来源与海底火山岩系有关。

国外称这类矿床为块状硫化物铅锌矿床或黄铁矿型铅锌矿床。

矿床物质成分复杂,常与铜矿共生或伴生大量的金、银和稀散元素,综合利用价值巨大。

我国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铅锌矿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如甘肃白银厂铜铅锌矿床等,有的还受到混合岩化作用,如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等。

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典型实例有白银厂小铁山矿床、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等。

    陆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常分布在火山断陷盆地边缘,受断裂控制。

含矿岩系多为凝灰岩、酸性熔岩和次火山岩等。

矿体呈脉状或透镜状,多产于蚀变凝灰岩中。

矿石物质组成类似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床,但有些矿床与铅共生,伴生的金、银等含量也高,有的矿床上部以铅锌为主,下部以铜金银为主,综合开发经济价值巨大。

典型代表性矿床有江西银山、浙江五部等铅锌矿床。

    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是我国铅锌矿床中的重要类型,规模巨大,探明的储量占全国铅锌总储量的50%以上,开发经济价值巨大。

矿床产于海相碳酸盐岩系中,多数赋存于白云岩或不纯白云岩中,有的产于石灰岩或不纯石灰岩中,受一定层位控制,属层控性矿床,多为沉积改造型,少数为沉积变质型矿床。

矿石组成较简单,以铅锌为主,但也有的共伴生铜、黄铁矿,一般含镉较高。

典型矿床有广东凡口、辽宁青城子、云南会泽、贵州杉树林、南京栖霞山等铅锌矿床。

    泥岩-细碎屑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产于海相泥岩-细碎屑岩系中,含矿岩系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常含有较多的碳酸盐岩石,有机质和黄铁矿也较常见。

含矿岩系不含或含少量火山物质,主要是凝灰质夹层。

矿床的成矿作用常以沉积(特别是热水沉积)作用为主,多为沉积-轻微改造或沉积变质型,受一定层位控制,属层控型矿床。

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整合产出。

矿石组成除铅锌外还有较多黄铁矿,组成块状硫化物,有的含银较高。

矿床围岩蚀变一般较弱,但也有个别的较强。

这类矿床普遍规模巨大,是我国重要铅锌矿床类型,具有巨大开发经济价值。

典型矿床有甘肃西成铅锌矿田、内蒙古东升庙硫锌(铅、铜)矿床、河北高板河等铅锌矿床。

    砂砾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产于海相或陆相砂岩、长石砂岩和砾岩中的铅锌矿床。

矿石组成简单,铅锌品位较高,围岩蚀变微弱,成矿温度低。

这类矿床虽然在我国分布不广,但出现的却是大型、超大型矿床,开发经济价值巨大,典型矿床为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床。

 

三、典型矿床(区)

 

(一)  湖南水口山铅锌矿

 

    水口山铅锌矿田位于湖南省常宁县水口山区,北距衡阳市40km,是我国开采历史悠久的大型铅锌矿山。

累计探明储量:

铅87.46万t、锌111.08万t、银2000t、金近100t。

 

    1.矿田发现、勘查、开发简史

 

    水口山矿区具有百年以上的开发史。

史料记载,在北宋年间已开采铅锌矿,并炼银和提硫。

公元1896年(清·光绪22年)正式收归官办矿山,一直开采到民国年间。

1944年日寇侵犯衡阳,水口山沦陷,矿场停工,矿井被水淹没。

    矿区地质调查始于1915年至1944年,先后有徐懋儒、田奇(王隽)、王恒升、孟宪民、谢家荣、程裕淇、黄汲清等20多位地质学家来此调查。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对水口山矿田进行正规地质勘探工作。

1950~1954年先后由湖南地质调查所、中南地质局四○六队进行地质测量和钻探、坑探工作,提交了水口山第一份地质勘探报告。

1955年至今由冶金工业部湖南地质勘探公司二一七队(现名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二一七队)对水口山矿田进行卓有成效的地质勘探工作,不断有新的发现。

50年代中期,在老鸦巢采区发现铅锌矿床受岩体超覆构造控制,探获了可观的铅锌储量,进而又在采区西侧发现隐伏的鸭公塘铅锌铜矿体,1959年提交了《水口山铅锌矿地质储量报告》(第一期),使矿山开采规模进一步扩大。

60年代,发现中区(百步磴)的铜铅锌和硫铁矿床,1969年提交了《水口山鸭公塘地质勘探报告》。

70年代,通过综合研究和找矿勘查,在生产矿区附近找矿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厚层掩盖区发现康家湾大型铅锌金银隐伏矿床,探明储量:

铅53万t、锌62万t、伴生金36t、银1485t,于1982年提交了《康家湾铅锌矿区评价地质报告》。

80年代,又陆续发现和勘查了龙王山金矿、老鸦巢金矿等矿床,使全区金储量近100t、银达2000多t。

    1949年9月湖南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水口山铅锌矿联合办事处(即水口山矿务局),立即进行恢复矿山生产。

1951年兴建选厂,1952年矿山恢复了生产,成为全国主要铅锌矿山之一,1957年开始扩建,到70年代初期矿山生产能力年产铅锌矿石量30万t,黄铁矿20万t。

现在水口山矿务局拥有3个矿山5个冶炼厂,是我国铅锌采选冶大型联合企业之一,1996年铜铅锌年产6.49万t。

对70年代新发现的大型康家湾矿床,80年代创建了“探采结合,分期勘探,依托老矿,统筹规划;科技攻关,先进高效,用工多样,建设承包;以矿养矿,逐步达产”的建矿新模式,形成设计生产能力年产30万t矿石,较常规建设速度至少提前5年。

1995年已达到年产30万t矿石能力,1996年稳产30.9万t,实现了水口山矿务局铅锌资源接替任务,并为有色金属矿山提供了新模式办矿的有益经验和实例。

 

    2.矿田地质特征

 

    地质概况水口山矿田位于衡阳断陷盆地的南缘。

矿田由老鸦巢铅锌硫矿床、鸭公塘铅锌铜硫矿床、中区(百步磴)铁铜铅锌硫矿床、康家湾铅锌金银矿床、温塘铅锌矿床以及龙王山金矿床、老鸦巢金矿床、仙人岩金矿床等组成,面积约600km2。

矿田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二叠系,其次是中上石炭统壶天群白云岩以及部分泥盆系锡矿山组。

泥盆、石炭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矿田南部、西部及东南部,二叠纪地层分布于矿田中部(图3.8.2)。

下二叠统栖霞组(P1q)主要是含碳质条带状灰岩,含燧石灰岩,是铅锌金银的主要赋矿层位;当冲组(P1d)为含铁锰硅质岩、硅质页岩、泥灰岩、泥质页岩,是金矿主要赋矿层位。

矿田有不少地方被中新生界红层覆盖。

 

图3.8.2水口山矿田地质图

K1d.白垩系东井组;J1g.侏罗系高家田组;T1d.三叠系大冶群;P2c.二叠系长兴组;P2dl.二叠系斗岭组;P1d.二叠系当冲组;P1q.二叠系栖霞组;C2+3.石炭系壶天群;C1z.石炭系梓门桥组;C1c.石炭系测水组;C1s.石炭系石磴子组;C1m.石炭系孟公坳组;D3x2.泥盆系锡矿山组;γδ4.花岗闪长岩;ξμ1.英安玢岩;λπ6.流纹斑岩;γπ.花岗斑岩;Vab.英安质熔火山角砾岩;Q·Bf.硅化角砾岩;GS.铁帽。

1.推覆断层及编号;2.逆断层及编号;3.正断层及编号

 m3-8-2.jpg

 

 

    矿田构造与岩浆活动燕山期运动使二叠纪地层产生一系列近南北走向褶曲、断裂构造及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浆活动。

矿田出露的主要有花岗闪长岩及一些花岗岩、石英闪长斑岩岩脉。

前者与成矿关系密切。

    矿床类型及主要矿区的矿体规模《中国矿床》专著(上册)将水口山铅锌矿划归为夕卡岩型矿床。

湖南有色二一七队经多年来的地质勘查和科研工作,认为该矿田中的矿床是多成矿作用、多阶段的复成因矿床。

矿田内既有内生矿床又有外生矿床。

内生矿床有接触交代型和热液交代充填型两种。

内生矿床,按各矿床产出位置,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以及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类,即①接触交代型夕卡岩铁铜(铅锌)黄铁矿矿床;②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黄铁矿矿床;③层间破碎硅化角砾岩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金银矿床;④隐爆角砾岩热液充填型金矿床;⑤断层破碎带硅化角砾岩充填型铅锌矿床或金(银)矿床。

外生矿床分为风化淋滤型和冲积砂矿。

矿田内的大中型矿床主要地质特征:

    接触交代型夕卡岩铁铜(铅锌)黄铁矿矿床以中区(百步磴)矿床为代表。

该矿床分布于鸭公塘倒转背斜轴部,3号隐伏花岗闪长岩体超覆于二叠纪地层的南东接触带中,以铁铜硫为主的接触交代型矿床。

矿化带长2000m,厚10~40m,延深700m。

矿体产状随接触带产状变化而变化。

有两个矿体,其中1号矿体规模最大,已控制长500m,延深400~500m,厚3~28m,平均10m左右。

矿体形态为扁豆状、 不规则状。

平均品位:

 Fe24.98%,Cu0.54%,Pb0.1%~1.23%,Zn0.35%~0.7%,S15.25%。

围岩蚀变主要有夕卡岩化,分布于灰岩与岩体接触带上以及角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大理岩化等。

矿化蚀变带长1300m,宽10~50m,是寻找铁铜(铅锌)硫化物矿床有望地带。

    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黄铁矿矿床,以老鸦巢矿床为代表。

该矿床原称水口山铅锌矿床,开采历史悠久,自1952年以来共探明储量铅锌40万t,加上解放前所采储量,铅锌累计储量50万t。

矿体产于F1推覆滑脱断层上盘的老鸦巢碳酸盐岩岩块与4号花岗闪长岩体北缘超覆于该岩块的接触破碎带中。

整个矿化带长1000m,延深>500m。

由东往西分布有17个矿体。

各矿体长一般13~302m,厚5~38m,延深>500m。

矿体形态复杂,筒状、扁豆状、囊状、脉状、不规则状。

矿床平均品位:

Pb0.34%,Zn0.51%~5.74%。

S5.84%~28.24%,Cu0.03%~0.22%,并伴生Ge、Se、Te、In、Tl等稀散元素。

围岩蚀变,主要有夕卡岩化、角岩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等。

    鸭公塘铅锌铜黄铁矿矿床,也是热液交代充填型矿床。

位于鸭公塘Ⅲ级倒转背斜碳酸盐岩与3号隐伏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北端,矿化带长1500m,宽70~150m,延深自-60~-70m,由东至西分布6个矿体,其中1号矿体为铅、锌、铜、铀共生,含硫高。

单个矿体长50~300m,厚10~70m,延深50~500m。

矿体形态复杂,有筒柱状、扁豆状、囊状、似层状等。

矿床平均品位:

Pb0.93%~4.41%,Zn1.86%~8.10%,S10.08~27.78%,Cu0.20%~0.91%,矿区储量:

铅锌30万t,伴生金6.7t,银276t。

    层间破碎硅化角砾岩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金银康家湾矿床。

位于水口山铅锌矿老生产矿区(老鸦巢)北东2.5km,地表全部为白垩系及侏罗系砂、页岩。

该矿床的发现是寻找隐伏盲矿体的成功典范。

1973年进行1∶1万地质测量,1974年开展隐伏矿床成矿预测研究,1976年进行钻探验证而发现大型铅锌金银矿床,并通过详查探获B+C+D级储量:

铅53万t、锌62万t、金36t、银1485t。

主矿体产于康家湾隐伏倒转背斜(Ⅲ级)与矿田F1推覆断层相切割的二叠系当冲组硅质岩、泥灰岩、栖霞组灰岩的层间硅化破碎带中,尤以下部含燧石硅化灰岩角砾岩与矿化最为密切。

个别矿体产于倒转背斜倾没部位的当冲组泥灰岩中。

矿化带呈北北东走向,长约3000m,宽150~700m。

矿体产状平缓,与倒转背斜岩层产状基本一致。

全区共有大小矿体56个,其中主矿体7个。

矿体长300~1500m,厚3~10m。

矿体形态呈似层状、透镜状,部分因受交叉裂隙控制而呈小囊或瓜藤状等。

矿床平均品位:

Pb0.97%~5.92%,Zn1.24%~13.93%,Au3.25~9.43g/t,Ag88.74g/t。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弱碳酸盐化、粘土化、伊利石化等。

    隐爆角砾岩热液交代充填型老鸦巢金矿床。

位于水口山铅锌矿生产区老鸦巢矿区内。

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体接触带附近的气爆角砾岩中,其次赋存于当冲组层间破碎角砾岩内。

矿化带长200~690m,宽100~200m。

全区大小矿体5个,产状受接触带控制。

单个矿体长30~565m,厚1~37.6m,延深40~500m。

矿床金品位:

3.79~10.71g/t,现探获金储量25t以上。

 

(二)  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

 

    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位于江西省贵溪县境内,是我国80年代勘查的一个规模巨大的斑岩型铅锌银矿田。

累计探明储量:

铅152万t、锌218万t,银矿也达到大型规模,而且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1.矿田发现、勘查、开发简史

 

    冷水坑矿田采冶历史悠久,明代曾在此采矿炼银。

据清代贵溪县志记载,“银岭矿,明开矿于此”。

至今古炼渣遍布矿田。

    早在1966年江西省地质局九一二大队在上饶地区浙赣铁路以南的普查找矿过程中,通过对已知矿点踏勘和查阅各地县志、矿冶史料以及老窿和古矿渣调查等,选定了贵溪冷水坑铅锌矿化点为普查工作区,经过20多年来的地质、物化探工作,终于探明了国内少见的大型斑岩铅锌银矿。

从1971~1989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铅锌银矿普查、详查和有关矿区勘探报告、科研报告等10余份,为矿山开采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成果。

 

图3.8.3冷水坑铅锌银矿田地质略图

Q.第四系;J3e1.侏罗系上统鹅湖岭组;Z1x.震旦系下统下坊组;γm(Z1x).震旦系下统混合花岗岩;γπ.花岗斑岩;λπ.流纹斑岩;Qξπ.石英正长斑岩;Kγπ.钾长花岗斑岩;1.实测逆断层;2.实测及推测正断层;3.不整合线4.脉带型矿带及编号

 m3-8-3.jpg

 

 

    冷水坑矿田不仅是个大型铅锌矿,而且是个大型富银矿。

矿石可选性能好,共伴生有益组分多,矿体埋藏浅,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内外部建设条件好,具有巨大开发经济价值。

矿田的第一座矿山——银路岭银矿山由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南昌公司与江西省鹰谭市人民政府联合兴建,1990年9月动工,1992年正式投产。

日处理矿石量500t,年产银22.96t,铅1455t、锌2300t、硫3万t,经济效益可观。

 

    2.矿田地质特征

 

    地质概况矿田位于上饶拗陷南西部的孤萝山破火山口西侧断陷带上。

矿田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由银路岭、鲍家、下鲍家、营林、银珠山和银坑等矿区所组成。

地层、岩体分布和矿田构造见图3.8.3。

成矿作用与我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活动不同阶段的火山喷气-热液作用有关。

矿田的北东向及其配套断裂和燕山中期的次火山岩体均较发育,具有斑岩型、脉带型和层控叠生型“三位一体”的成矿特点。

    矿床类型矿田中的矿床,按成矿作用、控矿因素、成矿方式和矿床特点,可划分为斑岩型、脉带型和层控叠生型等3种类型(杨杨,1987)。

    斑岩型是矿田中的主要成矿类型。

分布于鲍家和银珠山矿区。

矿体产于花岗斑岩岩体中,在岩体接触带附近的火山带中也有产出。

矿床由几个矿带和数十个矿体组成。

单个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但有分支复合、膨大缩小、尖灭再现等现象。

主要有银铅锌矿体、铅锌矿体和硫矿体。

矿体延长及延深均达数百米,厚度一般为10m至数十米,最厚超过100m。

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以及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及少量自然金、自然银、自然铋、铁锰碳酸盐等30余种矿物。

矿石类型有辉银矿矿石、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矿石、方铅矿-闪锌矿矿石、黄铁矿-黄铜矿矿石和黄铁矿矿石等。

矿床分带明显,水平方向上银铅锌矿化遍及矿田,最强部位在岩体西部;铜矿化集中于岩体北段;银矿化较强的部位偏于岩体南部。

垂直方向上,铜矿化深部较强,中上部银矿化较富集,铅锌矿化以中部最强。

在银的富集地段,形成以银为主的铅锌银矿体。

矿床围岩蚀变发育,以面型和分带明显为特点。

绿泥石化与硫(铜)矿化有关;绢云母化、硅化和黄铁矿化与银铅锌矿化密切相关。

    脉带型是富银的主要成矿类型。

分布于银路岭和银珠山两个矿区。

矿床呈带状分布。

按矿石矿物富集程度分为辉银矿矿脉、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矿脉、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矿脉、黄铜矿-黄铁矿矿脉及黄铁矿矿脉。

矿床分带较明显,浅部以铅锌银矿化为主,伴有较强的金矿化;深部以硫(铜)矿化为主,金矿化相对减弱。

围岩蚀变呈线型分布,富含金属矿物的脉旁有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叶蜡石化等。

    层控叠生型,主要分布在下鲍家矿区,在银珠山和银路岭两矿区亦有分布。

矿床产于侏罗系上统打鼓顶组下部的顶部石英正长质火山角砾岩层中。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严格受层位控制,与打鼓顶组火山岩层整合产出。

矿石类型,主要有菱铁锰磁铁方铅闪锌辉银矿石、菱铁锰磁铁方铅闪锌矿石、菱铁菱镁矿石。

矿床分带不明显。

伴随火山喷气-热液叠生成矿而形成的主要围岩蚀变类型有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