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451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docx

江苏专版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

   高考模拟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附加题)两部分。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传统的剪纸,仅凭一把剪刀,顷刻便在一张薄纸上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令人。

而广东佛山的剪纸,自明清时期便如同佛山陶瓷一样,成为一门谋生的行当,为了市场的需要,渐渐形成与传统剪纸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使用的工具也不再单凭一把剪刀,而是加入了刻刀和凿子。

这种创新使佛山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中。

A.拍手称快 顺应 标新立异

B.拍手称快迎合标新立异

C.叹为观止迎合独树一帜

D.叹为观止顺应独树一帜

答案 D

解析 “拍手称快”即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

好到极点。

这里是赞美传统剪纸的技艺高超,应用“叹为观止”。

“顺应”指顺从,适应;“迎合”指有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

从语段的感情色彩上看,用“顺应”更好。

“标新立异”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独树一帜”指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佛山剪纸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应用“独树一帜”。

2.下列对联,对仗不工整的一项是(  )(3分)

A.窗外峰峦排笔阵,花间楼阁接天梯

B.莲花贝叶因心见,忍草禅枝到处生

C.扶杖漫游挥老泪,窗虚只许窥万峰

D.门前流水桃花放,架上残书竹简开

答案 C

解析 “扶杖漫游”和“窗虚只许”不对仗。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这里有介绍纽扣制作工艺、展现纽扣文化的纽扣博物馆和反映我国窑文化的瓦当文化展示馆等,对于热衷此道的游人,大可以各取所需。

B.地沟油不仅脏而且危害极大,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会使人导致肠癌、胃癌等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

C.也许是带着情绪,这次对社区组织的活动的评价,他写得很差。

此文登载在街道办的宣传栏里后,引来大家纷纷的议论。

D.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旅行社是否可以安排购物,是否可以有另付费旅游项目等问题,有关人员表示,国家旅游局将会同立法部门尽快推出相关规定。

答案 D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后一句主语残缺,应删去“对于”。

B项句式杂糅,“使人得……疾病”与“导致……疾病”杂糅,可删去“使人”。

C项有歧义,到底是对活动内容的评价很差,还是他的评价文章的语言表达、结构等形式方面很差。

4.下列各句中,古诗句的引用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本次寒潮过程除了大幅降温,南方地区还出现大范围内暴雪天,漫山遍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些腐败分子,身居高位,贪污受贿,臭名昭著,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罪有应得。

C.老一辈的退出,是为了更好地关心培育下一代新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新人更应珍惜,进取。

D.人生在世,我们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答案 B

解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说以品格高尚立身,以志存高远处世,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境界,自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与语境不符。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我们祭奠国耻,是为不再蒙受耻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对外坚持宽宏仁厚,坚持不开第一枪依然是我们的原则。

富国强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①面对日本右翼分子的猖狂挑衅,我们要明白宣示,我们不开第一枪,但也决不会让你开第二枪。

②大国不等于强国,财富不等于实力,这是甲午战争留下的深刻启示。

③当然,我们也明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实力。

④但是,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仅仅不开第一枪是不够的。

⑤甲午战争证明,能战方能止戈,能战方能言和,和平不是通过乞求得来的。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语段空缺处前有“第一枪”,后有“富国强军”,而选项中的④“仅仅不开第一枪是不够的”转折自然,①“第二枪”更进一层,应紧排其后;选项中的③说明①的前提条件为“拥有强大的实力”,②则进一步辨析“实力”的内涵,⑤“甲午战争”转入总结,与尾句“伟大复兴”关系最为紧密,应紧排其前。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 轼

天可必乎?

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

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

“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

“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②,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

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

天将复兴王氏也欤?

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

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

铭曰:

呜呼休哉!

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

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王城之东,晋公所庐。

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①晋国王公:

下文称晋公,王祜。

②魏国文正公:

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阅千岁而不改者       阅:

经历

B.今夫寓物于人寓:

寄存

C.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略:

大致

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艾:

到达

答案 D

解析 艾:

停止。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

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

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

善行会有善报。

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

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答案 C

解析 世人有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的,他们杰出的才能、正直的气质确实不相上下。

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4分)

译文: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4分)

译文:

答案 

(1)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2)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

9.“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请从文章中摘出原句作答。

(4分)

答:

答案 ①(晋公)手植三槐于庭。

②魏公之业,与槐俱萌。

③(魏公)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④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解析 找出文章中与“槐”相关的句子,答题区域在第三段和最后一段,直接摘抄即可。

参考译文

天理一定会彰显出来吗?

(但是)贤能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却不一定长寿。

天理一定不会彰显出来吗?

(但是)仁爱的人一定有好的后代。

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说法呢?

我听说申包胥说过:

“人的意志可以胜过天,天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

”世上议论天理的人,都不等天的意志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

善良的人因此而倦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天理还没有彰显的缘故。

松柏生长在山林中,开始时,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经过四季而长青,历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天的意志。

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到子孙后代才表现出来,天的意志可以说是由来久远的。

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

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

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

“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

”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

(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

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

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

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像手持契约,亲手交付一样。

因此知道天理一定能彰显。

我没有赶上看到魏国公,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

他常常对仁宗皇帝直言进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

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

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

世人有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的,他们杰出的才能、正直的气质确实不相上下。

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

由此看来,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完结吧。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

铭文是:

啊,多么美好!

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

辛勤地培植,一定要经历世代才能长成。

(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

回家一看,槐树掩映庭院。

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

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

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

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啊,多么美好!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

赵佶①

裁剪冰绡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③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④梦也新来不做。

 ①赵佶:

宋徽宗,因荒淫失国,在公元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囚禁至死。

在北行途中,忽见如火的杏花,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词。

②冰绡:

洁白的绸。

③凭寄:

凭谁传递。

④和:

连。

10.上片描写杏花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答案 

(1)运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的手法。

上片前三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杏花的形态和色泽;“艳溢香融”则从嗅觉的角度写杏花的芬芳。

(2)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新样靓妆”等将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

(3)运用衬托的手法。

“羞杀蕊珠宫女”是说连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看见杏花都要自愧不如,衬托了杏花之美。

11.下片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词人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1)下片前三句写一路行来,忽见燕儿双双,想托付燕儿寄去重重离恨,但它们又怎么能够领会和传达自己的千言万语?

这里借问燕表露出音讯断绝以后的思念之情。

(2)接下来三句叹息自己父子降为臣虏,被驱赶着向北行去,路途遥远,跋山涉水,回首南望,不见汴京故宫。

(3)以下紧接上句,以反诘表明怀念故国之情,“故宫何处”点出连望见都不可能,只能求之于梦寐之间,但近来连梦都不做,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可说是哀痛至极。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2),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4),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5),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己所不欲,。

(《论语》)

(8),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

答案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谈笑有鸿儒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此情可待成追忆 (5)风急天高猿啸哀 (6)卷起千堆雪 (7)勿施于人 (8)仓廪实而知礼节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扬州:

三月烟花(节选)

陈世旭

①那个三月,是什么让快意青春的诗仙如此怅惘?

云水微茫,霞光潋滟,一片缥缈的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牵着热烈的视线,牵走浪漫的诗心。

鸟语花香中的千古丽句,写尽对绝世繁华的渴望;所有的诗意,皆与一个无比美丽的诱惑有关。

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烟花三月的扬州,让石头也会跟着飞翔。

长江万里多少城池,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

③瘦西湖。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迤逦兰舟画舫,扬州浮在水上。

青石砌成的桥洞,逸出陈年的酒香。

如此的意境,无须渲染。

走进的是画卷,溅起的是诗行。

蜂蝶荡漾春光,柳莺笑语春风。

一泓曲水,轻飏妙曼束腰;一湖千娇百媚,比美人瘦。

④巷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流水人家,悠长在史卷深处。

独自徜徉,疏远了尘嚣。

白墙黑瓦,款款人影衣香。

一把纸伞,撑起细雨霏霏。

谁家的女儿,在屋檐下捡拾花瓣,侧肩回眸一场邂逅。

三月的眸子,透出嫩绿的遐想。

曲径落红成阵,掩埋着谁的相思?

雨滴敲打门楣,隐没了谁的叹息?

是晓梦,惊破了一瓯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密语藏在窸窸窣窣的衣袂。

栖居在芳华深处的心,从馨香里悄然苏醒。

⑤三月最宜于酝酿故事,扬州最宜于缅怀古典。

⑥缅怀古典的春情。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满湖是丽人如花,满船是罗绮花酒,笑隔柔桑共人语,醉了花一样的流年。

佳人浅笑,公子策马,一不小心,误入了桃花

劫。

杨柳洋溢的庭院,花影压了重门,不知深几许?

虚掩的门,等着推敲。

粉面桃花的舞姬,凤眼迷离。

樱桃红破,玉人与洞箫,让二十四桥飘摇。

⑦缅怀古典的性情。

少时仗剑漫游,壮年散发弄扁舟,白首便与青松做伴。

人生泛乎若不系之舟,诗和远方,永远是最高的主题。

佳人在旁美酒在握,以风流倜傥与闻天下。

流连风月而忘却功名,视官冕君王如同无物。

静则无人野渡,蓑笠渔翁;闹则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

叹一声人生只合扬州死,写诗不避讳曾经的薄幸荒唐。

一个引杯添酒,一个把箸击盘,白居易刘禹锡惺惺相惜,驿外听见马嘶,南风不识故人心;禅智寺的台阶长满了柔软的青苔,晨曦里蹒跚着酩酊的杜牧之。

年轻的节度使府掌书记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欧阳修呵护琼花,苏东坡罢黜牡丹会,同是文章太守,名士风骨岂止五百年。

⑧缅怀古典的诗情。

唐朝是诗的海洋,《春江花月夜》是海上明月。

月光君临海浪,涛声飘逸。

闪动的长歌,有些许神秘。

乘着海风的恢弘,在海天间缭绕。

云浮于最远的天边。

辽阔,宁静,星光闪烁于苍穹。

月下的高崖,智慧和孤傲熠熠闪耀,照亮了灵感的神殿。

人来人往只在须臾,月圆月缺永恒不变。

而时光的背后,有张若虚,定格在语言的阡陌,守望诗歌的瑰丽田园。

⑨三月,我在扬州收集记忆,收集千年遗落的旧梦。

⑩东风得意,芳草斜阳,王维画中。

酒旗在水村山郭临风,寺庙与楼台笼于淡烟。

雕栏玉砌,亭榭重重,堆石懒卧。

薰衣草一片明亮,虞美人娇若西施。

历史是扬州的佳酿,深夜的沙漏里,散落着苍老的呓语。

拈香细读经卷,诗意浸染了青衫。

几分惬意,几分微醺,几分悠然散淡了情绪。

数声鸟啼,卷帘无语。

春灯如雪,一茶一偈,且随了板桥:

“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

”在行云流水间寻找远古的情怀,在绿色的律动中明了人世的意义。

抚琴对月,静待一轮盈缺。

⑪可以错过天堂,不可以错过扬州三月。

三月,一个多梦的季节,一个成长的季节,一个拥有的季节——拥有了阳春三月一样的惊喜,便拥有了心灵的期许。

即使斑驳了三月的色彩,也不损扬州的雍容华贵。

穿过现代的旖旎,铜镜说服了岁月,永远也看不见凋谢。

三月的扬州无须形容,一树千年依旧的鸟鸣,明朗的是千年依旧的心境。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②段中“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的原因。

(4分)

答:

答案 扬州城拥有瘦西湖、巷城等如诗如画的风景;扬州城还拥有千年依旧的古典情韵。

解析 “扬州最让人握不住心旌”是一句总领性的语句,结合文章内容,从实和虚两个方面去答题,答题区域在第③~⑧段。

③、④两段实写瘦西湖、巷城,⑥、⑦两段写古典的春情、古典的性情。

14.请赏析第⑥段中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6分)

答:

答案 

(1)运用想象,再现了千年前的扬州三月的古典春情。

(2)点面结合,将群体性活动场景和特写镜头糅合在一起。

(3)情景交融,将缅怀之情巧妙融入人物活动的场景中。

(4)语言典雅优美,多用对仗、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

解析 赏析表达特色,有一定的答题思路。

一般是“选取……代表性的事物,采用……修辞手法,运用……表现手法,从……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从高到低,由近及远等),还采用……(语言上考虑,如整散结合,叠音词、拟声词、色彩的词语等),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的套路。

15.请简析第⑩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4分)

答:

答案 扬州城因为古老的历史而令人沉醉,夜深人静时的扬州城,只要用心体味,时时处处皆能感受到来自历史与古典文化的情怀和意义。

解析 “历史是扬州的佳酿,深夜的沙漏里,散落着苍老的呓语”一句运用了比喻、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题时,需将本体找出,结合句子、上下文来理解。

让人醉的本体是历史,“沙漏”代时间,“苍老”也是历史,“呓语”是梦话,是对内心深处的展现。

16.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6分)

答:

答案 

(1)梦、成长和拥有,长久保持着一座城市的雍容华贵。

(2)千年依旧的厚重历史,滋养出千年不变的情感。

(3)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结合,让城市永葆青春。

解析 “意蕴”即“蕴藏”的含义,最后一段除第一句总起之外,可以分成三层意思来理解。

二、三两句为一层,即“梦、成长和拥有,长久保持着一座城市的雍容华贵”;第四句“铜镜”代古代文明,即“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结合,让城市永葆青春”;最后一句即“千年依旧的厚重历史,滋养出千年不变的情感”。

“意蕴”题,除了解释它的含意外,还可从主旨、情感等方面去考虑。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

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

苇岸曾坦诚地承认:

“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

”海子更是绝情地说:

“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

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

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

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

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

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

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

“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

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

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

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

”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

“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

”陶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

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

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

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

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

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

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

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

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

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

海子死了,苇岸死了。

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节选自《文汇报》)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答:

答案 ①首先指出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的现象;②其次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论述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③接着进一步论述陶渊明为代表的东方诗歌的自然、单纯风格符合西方学者的审美需求;④最后提出中国年轻一代文学家应该更钟情于自己祖国的诗歌传统。

18.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当代中国诗人对于祖国诗歌传统缺乏深入了解;②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评,传统文化资源已几近枯竭;③西方文化强势输入。

19.文中画线句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说明。

(6分)

答:

答案 ①陶渊明所代表的中国诗歌传统,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②年轻一代文学家始终没有把视

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③表现了作

者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消亡的担忧。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