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58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写作练习题.docx

基础写作练习题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写作1练习题

一、排序题:

(请将下面句子按照合理顺序排在一起,组成一段话,将正确的序号写在答卷纸上。

顺序全对方可得分,否则不得分。

1、

(1)文章的写作过程与文学的创作过程,是有本质区别的。

(2)正如鲁迅所说:

“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3)文章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虚构;而文学是艺术的真实,是符合生活逻辑的真实,文学离不开虚构。

(4)文章是现实的真实和历史上的真实,是自然的真实和客观存在的真实。

(5)文章与文学虽然都讲究真实,但是在真实的内涵上,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2、

(1)“意”指作者的思想、文章主旨,“物”指客观外物,“文”指语言文字,意思是:

我常常担心思想、主旨不能反映客观事物,语言文字不能把思想、主旨恰当地表现出来。

(2)陆机在“小序”里讲到: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3)这正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陆机第一次提出了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并看到了写作实践的重要,这对现代的文章写作仍具有指导作用。

(4)“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属文之难,无愈二者。

(5)陆机提出: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懂得“意称物”、“文逮意”的道理并不难,难就难在具体实践上。

(6)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

(7)“意称物”、“文逮意”是对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

3、

(1)后来,安妮一家因有人告密而被捕,随后被关入集中营,她在集中营中去世,只有她的父亲有幸生还。

(2)安妮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以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3)作为一位成长中的少女,安妮在日记中表达了她对成人世界的看法、她热情活泼的天性、她不为人知的写作才华以及懵懂初生的爱情。

(4)《安妮日记》是犹太小女孩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感情的记载。

(5)在藏身密室的25个月内,她用她的笔,用她的梦想,书写下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6)安妮的父亲整理了安妮的日记,日记出版后引起强烈关注,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二、材料题。

1、请阅读下面基本材料,为校报写一篇校园短消息。

(1)大四生小田的“宅”生活

10:

30因为周围的嘈杂声吵得睡不着才决定起床。

10:

40起床后打开床尾小桌上的电脑玩网页游戏——《Q将三国》。

11:

50游戏结束,到水房简单洗漱后,让伙伴去食堂带一份“早饭”。

12:

40吃完饭,逛网站看新闻,上网络社区看看好友们最新的更新。

15:

00玩累的小田一般会在这个点躺下小憩一会儿。

17:

00和大家联网打一局DOTA。

这是他一天中最兴奋的时候。

18:

30第二顿饭,叫外卖,实在太无聊了就去最近的食堂。

19:

00上视频网站,看一部电影,打发时间。

21:

00和同学在QQ上聊一会天。

23:

00宿舍熄灯了断电,拿出手机躺下看小说。

3:

00困得睁不开眼后,昏昏沉沉地睡去。

(2)某大学对大四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除上课外,其余时间都“宅”在宿舍里与电脑为伍的大学生达30%以上。

很多学生认为: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获取信息上网就足够了;社团开会也是QQ群聊;似乎没什么出门的必要,写论文、查资料等,更是可以在网上完成。

调查发现,有30%以上的学生甚至是课也不去上,面对电脑不知疲倦;打游戏、看电影、看漫画,宿舍常备泡面零食,饿了就随便吃点;手机永远调成振动,电话一响或者有人敲门就神经紧张;QQ常年隐身,出没地点限于教室食堂宿舍,不参加集体活动,和舍友之外的人很少说话……

(3)小田所在的工程学院大四学生自发发起“断网”一周的活动,本专业大四全体学生78人全部参加,到第六天有4名学生自动退出,其余学生均坚持到最后。

(4)工程学院的“断网”行动在全校范围内引发激烈的反响,很多同学参与了讨论。

还有的院系以此为题,展开了辩论赛和“假如7天没有网络”的征文活动。

要求: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校园短消息。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2、标题拟写。

根据以下材料,分别写一则短消息、通讯和新闻特写的标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作背景: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的失败。

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

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

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

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3、一些大型展览或者活动现场往往会有一块专门设立的展板,对展览或者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这就是展览或者活动的“前言”。

请你根据以下内容为材料,写一篇展览活动前言。

(1)2014年9月6日是清远画院建立20周年的日子。

为此,清远画院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画展,以此作为主要庆祝活动。

(2)参展作品来自清远画院师生的作品124幅、徐州市美术协会成员的获奖作品38幅,还有来自民间艺术家的作品56幅。

作品内容涉及当代社会风貌、历史题材和一些传统文化内容,表现手段既有传统方式,也引入现代科技,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展现出徐州市当代美术创作的丰富样态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3)画展主办方为清远画院,协办方为徐州市美术协会。

展览得到来自清远文化集团的鼎力资助。

(4)所有参展作品结束后都将参加国庆节义卖活动,所得善款捐献给社会福利院,用于为孩子们添置美术用品。

要求:

400字以内,可以根据需要合理补充细节。

4、根据以下的材料,写出一篇议论文的主题,并列出简要的提纲。

湖蚋的幼虫躲藏在马拉威湖湖底。

雨季的时候,它们会浮到水面上,展开一场魔幻的变形秀。

黎明破晓,千千万万只刚孵化的湖蚋,展翅飞向天际。

早期的探险家传说,这是大湖在冒烟。

几百公尺高的螺旋柱,都是交配中的湖蚋。

交配完成,它们就全部落入水面,产卵后立刻死去。

三、论述题。

1、写作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对文章的主题起到影响作用?

请以实例加以分析。

2、你是如何认识文体分类的?

请谈谈不同文学文体的主要特征。

3、你认为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请具体加以论述。

4、你认为写作课程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应该是什么?

什么样的写作训练最有利于提高写作实践能力?

四、写作练习。

1、以“一节……的写作课”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2、以“当幸福来临的时候”为题,想象一个场景,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五、写作情境还原。

请阅读下面的诗歌与相关材料,写一段文字,还原作者当时的创作情境。

要求:

题目自拟,字数800字以上。

1、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丞、戴梦鸥字朝宋,中国现代诗人,浙江杭州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后来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名著:

《雨巷》。

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作品赏析: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据冯亦代回忆:

“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

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

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

诗人在狱中,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

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

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

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

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象”的手法:

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象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

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象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

尤其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丰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郑愁予是台湾著名诗人,原名郑文韬,原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

1949年随家人去台,1954年开始在《现代诗》发表作品,佳作迭出,为纪弦《现代诗》主要作者和“现代派“的筹委之一。

《错误》一诗被收入诗集《梦土上》,这个诗集是郑愁予的成名作。

童年在大陆形同漂泊的南北转徙所留下的美好记忆,青年时代在台湾家世的零落和无法回归的实际的流浪,纠结成他诗歌时间和空间、理性和感性、社会和个人的虚虚实实的错落的悲剧,从而传达出一种恍如置身于“梦土上”的缱倦的思绪:

这是郑愁予全部创作中最牵动人心的一个情结。

《错误》写的是思妇闺怨,却充满着一种羁旅乡愁的悲郁情调和堪足玩味的苍凉,加之中西合璧的优美意境和语言运用,一经刊出即广为传唱,成为作者诗作中脍炙人口的抒情名篇。

  《错误》全诗只有九行,分为三个小节。

诗人借无法归抵的离人的情怀,抒写出一个倦守春闺的少妇内心的寂寞、期待和怅惘。

诗的第一小节只有两行: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诗在全体的分段中低两格排列,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首句六个字的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次句十五个字的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第二节五行是过客的想象之景,实写思妇。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

从《诗经·召南·殷其雷》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等篇章已经开启了歌咏,经李益的《江南曲》,到托名李白的“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尤其是白居易的《长相思》和温庭筠的《望江南》,更是将倚楼而望的思妇刻画得情态毕现,幽怨悱恻。

这些诗词大都出自须眉文士之手,却假借女子口吻,抒写思妇怨女的不尽情思。

而《错误》别出新意,以浪子过客的眼睛观察江南小城,想象思妇独守空室的情感、心态。

这正是江南的春天,诗人独自策马经过空寂的小城。

也许是因为他也在想念着心中的情人所以他仿佛感受到了那楼上思妇的孤寂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春天也变成了“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季节。

她听到了远处街道上传来的声声蹄音,那是远方的他回来了吗?

但是春来秋去,几多等待,几许期盼却都化作了阵阵惆怅?

她没有揭开春帷,但她在聆听,期待有足音走近,来叩响她紧闭的心的窗扉。

但是——终究是“跫音不响”——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诗人仿佛感受到了那深深的期盼和失望后更深的忧伤,所以诗人在最后一小节表达了内心的愧疚不安: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点明了诗题和全诗的抒情视角,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短短九行,构思独特,想象丰富,全诗词句明朗,却是蕴藉深沉,令人回味无穷,如入梦幻之境。

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精心运用的中西合璧的艺术技巧。

  台湾的新诗现代化运动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西方的现代主义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

虽然纪弦曾提倡过“横的移植”,但在创作上并未得到真正的响应。

在艺术方法的运用上,成熟的诗作充分表现出中西对接、融合的特点。

它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强调的意象、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的强烈影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诗人们又将其与意境、比兴、含蓄等典型的中国手法熔于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东方现代主义文学风格。

在语言上,他们也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语言创新的优长,不仅对传统修辞手段如隐喻、反讽、通感、暗示等进行了翻新出奇的运用,而且运用了幻觉、梦幻、甚至自动、半自动的语言,以充满新鲜和陌生化的手段给读者造成强烈刺激。

但诗人们更注重现代汉语的自身特点,以音乐感来增强现代诗的美感和魅力。

实际上,现代主义诗歌的语言创新始终还是在现代汉语的河床里奔流。

  在这方面,郑愁予是一位突出代表。

他的作品洋溢着现代人的复杂的感觉、感情、感悟,在意象的创造上也表现出充分的现代技巧,但当他用优美的中国文字将这一切组合成一个整体时,浓郁的诗情、深邃的意境就出现了。

《错误》正是如此,“莲花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窗扉紧掩”、“街道向晚”、“跫音不响”,各种意象翩然飞入,无一字写人,可总有一个美丽的倩影若隐若现。

“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式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呼应重复,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性,又有助于音调的和谐。

诗人把思妇的容颜比作“莲花的开落”,把思妇的心喻作“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比喻新颖巧妙;而且这三句的语序原本应是“开落的莲花”、“向晚的青石的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开落”、“向晚”和“紧掩”这些动态的语词倒装在后,既照顾了音韵的谐美,更是化板为活,去俗取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

至于最后一节的“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更是已经成为经典名句。

“达达的马蹄”与“青石的街道”相照应,既突出了江南小城的寂静和思妇内心的苦寂,更喻示着这马蹄声声仿佛敲打在思妇的心坎上,牵扯出无尽的愁思。

“美丽的错误”则是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及修辞学中所谓的“矛盾语”,即由矛盾的句法、不合逻辑的比喻、互相冲突的意象等等联结形成一个新的和谐统一的秩序。

“美丽”和“错误”这两个词语的表层意义是互相背离的,作者把它们搭配在一起,表现出游子的马蹄叩响了思妇的希望之门,却不能在思妇身边驻足的悲凉与无奈。

“美丽”和“错误”相反相生,韵味无穷,令人涵泳不已。

  《错误》一诗恰如其分地运用意象、潜心于语言的锤炼,营造出美妙而迷幻的意境,流溢着唐诗宋词一般的隽永、幽美,使作者无愧于一位“绝对的现代的”、“最中国的中国诗人”(杨牧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