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88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扬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高三语文

2019.11

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也需要学习一滴水的生存:

身陷困境时,千万不能太急太躁,灰心丧气,而应做到气定神闲、耐心等待,只要反复寻觅,必然会迎来柳暗花明的别样洞天;失意困顿时,更不能,不如静心自省,经过一番彻底的心灵洗礼,一定会获得纵横开阖的洒脱、的自如……

A.定律自怨自艾游刃有余

B.法则自怨自艾绰然有余

C.法则怨天尤人游刃有余

D.定律怨天尤人绰然有余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

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

①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

②分不出身来

③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

④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酩红

⑤它给太阳拥抱住了

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

A.③①⑤②⑥④

B.①③④⑤②⑥

C.③⑤②⑥④①

D.①⑤⑥②③④

3.与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

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A.①赛龙舟②赏月③祭土神④观花灯

B.①祭土神②观花灯③赛龙舟④赏月

C.①祭土神②赏月③赛龙舟④观花灯

D.①赛龙舟②观花灯③祭土神④赏月

4.在复兴中学《新闻采编》的校本课程中,张老师分享了如下的学校国庆报道,据此拟写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复兴中学于9月28日开展了“向国旗致敬,做新时代筑梦人”国庆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高三

(1)班同学脸贴国旗贴纸、列出“中国”“70”队形、高唱爱国歌曲,宣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表示这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作为新时代中学生应当担起的时代重任。

A.复兴中学开展“向国旗致敬”国庆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B.9月28日复兴中学高三学子举行礼敬国旗欢度国庆活动

C.向国旗致敬,做新时代筑梦人复兴中学开展国庆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D.复兴学子:

真情表白祖国,担起时代重任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北水田

【明】沈徳符

西北开垦之说,始于元之虞集,畅于本朝邱浚,俱未见之施行。

今上乙亥,徐孺东(贞明)新入省垣,首申其说,盖即所著《潞水客谈绪论》也。

疏上,江陵亦以为然,方见施行。

而徐以所厚同里御史傅应祯,讥切时事,牵连谪去。

又十年,孺东从田间趕,始奉上命,以尚宝少卿兼河南道御史,奉敕专理水利,事体甚重。

未匝岁,竟无绩可叙,徐亦自请归,寻卒于家。

然谈者至今叹功之终于可成,惜徐未尽其用。

余观徐疏,或给牛于贫民,或责成于富室,俱窒碍未妥,惟选健卒分屯,及招南人占籍二说可用,但又欲于为补军丁之费,转解京师,说叉支矣。

予以为不当官开,但当私开,又不当竟自私开;当设便利之术,不勒其必开,但诱之争先愿开。

京师蛙蟹绶虾螺蚌之属,余幼目未经见,今腥风满市廛矣。

皆浙东人牟利,够荒迹不毛之地,潴水生育,以至蕃盛耳。

水族尚尔,独不可垦辟种蒔,如江南好•田之法乎?

下令江浙之人,能开田若干,即畀以勇爵,多者递与加级,得世有其田,不愿者俟其功大著,子孙得读书,附入枣序。

定额每邑若干人以待试,不得滥收。

则浙东之胥更有力者,悉先相倡,自部署其曹偶以往矣。

久之,土著惰民,见磽确化为良田,亦见猎而喜,不待劝诱,争占为己业矣。

至于起科岁月之稍缓,履亩勾较之粉宽,是在当事者,临事时变通之矣。

今上庚子,保定抚臣王应蛟,曾以海滨屯田奏效,上疏云:

“天津一路,从来斥鹵,无人耕垦。

臣以江浙地治之法行之,耕得五千余亩。

”珏此疏,则北方水利,明白著效如此。

徐孺东之开水利,已渐有绪。

徐遽疏言:

“此役必成,可省江南漕运之半。

”此语闻,而畿辅士绅大怖:

“是且加赋吾乡!

”遂入王御史弹章,而水田之役遂辍。

王为直隶宁晋人,以故有乗梓巨害之疏。

是后中原士夫,深为子孙忧,,恨入心髓,牢不可破。

至是汪澄源复兴此议,其不掇奇祸幸矣。

敢望施行哉!

孺东夸词,真足为大言债事之戒。

(选自《万历野获编》卷十二,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十年孺东从田间趕趕:

被起用

B.堰荒迹不毛之地堰:

堤坝

C.子孙得读书,附入枣序枣序;学校

D.味此疏,则北方水利,明白著效如此味:

辨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开垦之说,始于元朝,盛于明朝,后来徐孺东去管理水利,未取得成功

B.作者认为徐孺东奏疏中的“选健卒分屯”“招南人占籍”两项措施还是可行的。

C.王应蛟以江浙之法开垦了天津海滨大量田地,作者认为这可以为北方水利提供借鉴。

D.徐孺东开发水利,节省了江南漕运一半的费用,最终却因为遭到北方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匝岁,竟无绩可叙,徐亦自请归,寻卒于家。

(2)则浙东之胥吏有力者,悉先相倡,自部署其曹偶以往矣。

8.作者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垦荒?

请加以概括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其六)

【唐】李白

代马①不思越,越禽不恋燕②。

情性有所习,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

凱虱生虎鹖③,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注】①代马:

北地所产良马。

②南朝萧统编的《古诗十九首》有诗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虎鹖:

虎,指虎衣,鹖,指鹖冠,皆为古代武将衣冠。

9.本诗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请加以分析。

10.本诗后十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加以概括。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5)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子曰:

“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8)古人学问无遗力,________。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五、现代文阅读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简·爱(节选)

【英国】夏洛蒂•勃朗特

那天,出去散步是不可能了。

从午饭时起便刮起了冬日凛冽的寒风,随后阴云密布,大雨滂沱,室外的活动也就只能作罢了。

我倒是求之不得。

我向来不喜欢远距离散步,尤其在冷飕飕的下午。

试想,阴冷的薄暮时分回得家来,手脚都冻僵了,还要受到保姆贝茵的数落,那情形委实可怕。

此时此刻,伊丽莎、约翰和乔治亚娜都在客厅里,簇拥着他们的妈妈里德太太。

她则斜倚在炉边的沙发上,身旁坐着自己的小宝贝们,一副安享天伦之乐的神态。

而我呢,她恩准我不必同他们坐在一起了,说是她很遗憾,不得不让我独个儿在一旁呆着。

客厅的隔壁是一间小小的餐室,我溜了进去。

里面有一个书架,我从上面拿下一本书来,爬上窗台,缩起双脚,盘腿坐下,将红色的波纹窗帘几乎完全拉拢,把自己加倍隐蔽了起来。

在我右侧,绯红色窗幔的皱褶挡住了我的视线;左侧,明亮的玻璃窗庇护着我,使我既免受十一月阴沉天气的侵害,又不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在翻书的间隙,我抬头细看冬日下午的景色,只见远方白茫茫一片云雾,近处湿漉漉一块草地和受风雨袭击的灌木一阵持久而凄厉的狂风,驱赶着如注的暴雨,横空归过。

我重又低头看书,那是本比尤伊克的《英国鸟类史》。

内中写到了只有海鸟栖居的“孤零零的岩石和海岬”。

那里,北冰洋掀起的巨大漩涡,咆哮在极地光秃凄凉的小岛四周。

“广袤无垠的北极地带和那些阴凄凄的不毛之地,宛若冰雪的储存库。

千万个寒冬所积聚成的坚冰,像阿尔卑斯山的层层高峰,光滑晶莹,包围着地极,把与日俱增的严寒汇集于一处。

”导言中的这几页文字,与后而曲插图相配,使兀立于大海波涛中的孤岩,搁浅在荒凉海岸上的破船,以及透过云带俯视着沉船的幽幽月光,更加含义隽永了。

打扰获得很快,餐室的门开了。

“嘘!

苦恼小姐!

”约翰•里德叫唤着,随后又打住了,显然发觉房间里空无一人。

“幸亏我拉好了窗帘,”我想。

我真希望他发现不了我的藏身之地“可惜伊丽莎从门外一探进头来,就说:

“她在窗台上,准没错。

我立即走了出来,因为一想到要被约翰硬拖出去,身子便直打哆嗦。

“什么事呀?

”我问,既尴尬又不安。

“该说,‘什么事呀,里德少爷?

’我要你到这里来。

”他在扶手椅上坐下,打了个手势,示意我走过去站到他面前。

约翰是个十四岁的学生,比我大四岁,约翰对母亲和姐妹们没有多少感情,而对我则很厌恶。

他欺侮我,虐待我,经常如此,弄得我每根神经都怕他。

有时我会被他吓得手足无措,因为而时他的恐吓和欺侮,我无处哭诉。

佣人们不愿站在我一边去得罪他们的少爷,而里德太太则装聋作哑,儿子打我骂我,她熟视无睹。

我对约翰已惯于逆来顺受,因此便走到他椅子跟前。

他二话没说,猛然间狠命揍我。

我一个踉跄,从他椅子前倒退了一两步才站稳身子。

“你躲在窗帘后面干什么?

”他问。

“在看书。

“把书拿来。

我走回窗前把书取来。

“你没有资格动我们的书。

妈妈说的,你靠别人养活你,你没有钱,你爸爸什么也没留给你,你应当去讨饭,而不该同像我们这样体面人家的孩子一起过日子。

现在我要教训你,让你知道翻我们书架的好处。

滚,站到门边去,离镜子和窗子远些。

我照他的话做了,起初并不知道他的用意“但是他把书举起,立起身来摆出要扔过来的架势时,我一声惊叫,本能地往旁边一闪。

可是迟了,那本书已经扔过来,正好打中了我,我应声倒下,脑袋撞在门上,碰出了血来,疼痛难忍。

他向我直冲过来,我只觉得他抓住了我的头发和肩膀“我觉得一两滴血从头上顺着脖子淌下来,感到一阵热辣辣的剧痛。

这些感觉一时占了上风,我不再畏惧,而发疯似地同他对打起来。

我不太清楚自己的双手到底干了什么,只听得他杀猪似地嚎叫着。

他的帮手近在咫尺,伊丽莎和乔治亚娜早已跑出去讨救兵。

里德太太上了楼梯,来到现场,后面跟随着贝茜和女佣艾博特“她们把我们拉开了,我只听见她们说:

“哎呀!

哎呀!

这么大的气出在约翰少爷身上!

“谁见过那么火冒三丈的!

随后里德太大补充说:

“带她到红房子里去,关起来。

于是,马上就有两双手按住了我,把我推上楼去。

(有删改)

【注】文中的“我”是主人公简•爱。

她从小父母双亡,被舅舅里德收亲。

故事开始时舅舅已经去世,简和舅妈一家生活在一起。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德太太不让简待在客厅,后来约翰打骂简,她也袒护儿子,并惩罚简。

这些情节表现出她对简的不友善。

B.文中多次用狂风、暴雨、冰雪、孤岩等意象来描写窗外的凄风苦雨,以此暗示简即将面临不幸的遭遇。

C.里德太太一家坐在客厅里安享天伦之乐,与简独自躲在窗台上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保姆贝茜虽是仆人,但却是虐待简的帮凶,这在前文有伏笔。

她和女佣艾博特最后遵从里德太太的命令,将简关了起来。

13.简为什么会躲在窗台上读书?

作者借《英国鸟类史》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简的哪些心理感受?

请简要概述。

14.文中用了大量篇幅写约翰对简的殴打,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请加以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光的诗人

丰子恺

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可说是理想主义支配的时代。

作画先须用头脑来考虑,选取高尚的题目为题材,然后可以产生大作。

同样的笔法、同样的色调,拿来描写皇帝的“加冕式”,就是伟大的作品;描写村夫稚子的日常生活,就没有价值。

从前的绘画,题材以外原也有技术的妙处,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的有力的表现,拉斐尔的优美的表现,达•芬奇的神秘的表现,原是对于其技术的鉴赏;然而除这种专门的技术鉴赏以外,幸而在题材上,米开朗琪罗所描的是《最后的审判》,拉斐尔所描的是《圣母子》,达•芬奇所描的是《最后的晩餐》,所以不理解其技术的“有力优美”或“神秘”的一般人,也尚能因其题材而感到这等画的兴味。

然而现在的印象派,技术比之前深进了,技术深进的结果是忽视题材,而新创一种描写色与光的绘画。

比如,印象派首领画家莫奈,对于同一的稻草堆连作了十五幅画,把朝、夕、晦、明的稻草堆的受光的各种状态描出,各画面作成一种色彩与光的谐调。

他的描风景,并不是对于风景有兴味,只为便于研究光,故描风景。

在他的作品中全无浪漫的情绪与光景,所描写的题材皆单调、平凡、乏味。

“稻草堆”“寺院”、一片水上的“睡莲”、“泰晤士河面”一类的题材,千遍不厌地被他描写,然而绝没有重复的表现。

莫奈用自然科学者的实验来完成他的绘画。

他把太阳的光与空气的色用三棱镜分解,得到原色,用强烈的原色来作出绘画的效果。

他是外光主义的首创者,步他的后尘的许多画家,也都热衷于光的追求。

他们憧憬于色彩,赞羡太阳。

凡是有光明的地方,不问何物,都是他们的好画材。

“太阳崇拜的画家”“光的诗人”“向日葵的画家”,他们不选择事物,但追求光与色的所在。

美的光与色的所在,不论其为何物,均是美的画材。

因为追求光与色,故自然倾向于光色最丰富的野外的风景的写生。

因为不择事物,故自然不必像从前那样取高尚的题目为题材,而一切日常生活.琐事细故,只要是光与色的所钟,无不可取为大作品的题材了。

对于这种新绘画,倘能具有对于形式美(色彩光线的美)的鉴赏眼,换言之,对于纯绘画的鉴赏眼,自然可以感到深切浓重的兴味。

但在没有这较为专门的鉴赏眼,而全靠题材维持其对于画的兴味的人,对于描着一堆无意义的稻草,或一片无意义的水面的绘画就漠然无所感觉,真所谓“莫明其妙”了。

要读懂"光的诗”,必须先识“光的言语”“色的文字”要识光与色的言语文字,须费相当的练习,这练习实在比普通的学童的识字造句更为困难。

光与色的文字,不能谙诵或硬记,是超乎言说之外的一种文字,故对于这方面的天资缺乏的人,实在没有方法可教他们识得。

所以,要理解“光的诗”的印象派绘画,最好取听音乐的态度,或鉴赏书法的态度。

高低、久暂、强弱不同的许多音作成音乐美;刚柔、粗细、长短、大小、浓淡不同的许多线作成书法美。

同样,各式各样的光与色的块或条或点作成印象派的绘画美。

这绘画美就是所谓“光的言语”“色的文字”。

(有删改)

15.根据原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A.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受理想主义支配,只要选取高尚的题目为题材,就可以产生大作。

B.就艺术表现技巧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达•芬奇都各有特色。

C.不理解技术的一般人既无法从印象派的画作中探求题材的美,也无法更为专业地欣赏画作了。

D.普通的学童识字造句可以谙诵或硬记,但绘画中光与色的文字,是不能用这种方法识得的。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复兴时期不理解艺术家技术内涵的一般人,也可因题材的高尚而感到画作的兴味。

B.外光主义的首创者莫奈,热衷于光的追求,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作出绘画的效果。

C.“光的诗人”不选择事物,只追求光与色的所在,倾向于光色最丰富的野外风景的写生。

D.理解印象派绘画,既要使用听音乐、赏书法的手段,也要掌握欣赏绘画美的具体方法。

17.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被称为“光的诗”的印象派绘画的?

请简要概括。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修路70年:

铸就“超级工程”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员马晨晨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85万公里,是1949年的60倍,年均增长6.1%。

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14.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铁路交通成绩单同样令人瞩目。

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总里程达13.2万公里,较1949年增长5倍。

高铁总里程2.9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

70年急行军,逢山开洞,遇水搭桥,用数不清的“世界第一”铸就了诸多超级工程,网友、媒体都亲切地将中国称为“基建狂魔”。

6年前,2013年10月31日,这一天已被铭记于中国的交通史,这是墨脱公路建成通车的日子。

这条全长约117公里、总投资近16亿元的公路,在官方通报中,克服了“六项之最”:

地形起伏最大、自然坡降最大、降雨量最大、地震烈度最高、地质灾害最多、地质条件最复杂。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筑路工人进藏修路,前后共历时19年,实现了川藏公路北线、南线的建设贯通。

这条世界屋脊上的“血脉通道”,被誉为世界公路史上的一大奇迹。

2008年8月,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铁时代。

此前两个月,国产动车组“和谐号”第一次开动,试验最高时速394.3公里,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运营轨道列车的最快速度。

而在1952年,中国才建成第一条自主建设的铁路成渝铁路,就此结束了但凡铁路均要向外国借款和购买材料的历史。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车道,在高铁建设方面更是领先世界。

有专家总结道:

“中国用6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用30年的历程,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蓝图,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速铁路将达到3万公里。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报告,1953年至1977年,交通运输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840亿元,先后建设了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首都国际机场、京沪铁路等重大项目。

而在1990年之后,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持续加大投资力度。

1996年至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6.7%。

仅2018年,全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2235亿元。

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9972亿元,增长7.7%。

2018年底,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既有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行业转型带来的机遇,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的挑战。

他强调,要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绿色安通、智慧交通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实施当好先行者。

(有删改)

18.下列对新中国修路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是建国时的60倍,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B.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总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铁路总程的二分之二。

C.墨脱公路的建成克服了地形起伏最大、地震力度最高等多项不利条件的阻碍。

D.我国用6年左右

时间,形成了一个具有完整自土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动车组“和谐号”第一次开动试验,便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运营轨道列车的最快速度。

B.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可以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

C.青藏公路、首都国际机场、京沪铁路等重大项目是由交通运输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建设完成的。

D.交通运输要当好国家战略实施的先行者,就必须提髙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绿色智慧交通。

20.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棋盘上,每枚棋子都有自己的位置,且各具特点。

但彼此配合,方能使车更勇、马更灵、相更稳、炮更猛……从而下出完美的棋局。

人、事、物莫不如此。

附加题

一、文言语段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大凡论不必作好语言,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

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辞而自然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而务求于文彩辞句之间则亦陋矣。

故杜牧之云:

“意全胜者,靜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

昔黄山谷云:

“好作奇语,自是文章一病,但当以理为主。

”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

(节选自陈亮《书作论法后》)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限5处)

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而务求于文彩辞句之间则亦陋矣。

23.文中的“黄山谷”与_____、______、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24.对于“论”这类文章,陈亮批评了哪种创作现象?

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许褚斩杀了在官渡之战中帮助曹操取胜的许攸,曹操严厉责怪许褚,并令人厚葬许攸,说明他对失去贤才谋士的极度痛惜。

B.《家》中,觉慧因加入请愿队伍、散发传单而遭到高老太爷的训斥。

此时他内心充满了反抗,觉得高老太爷不是他的祖父,而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

C.《茶馆》中,改良后的裕泰茶馆准备第二天开张。

李二抱怨人手太少,王淑芬说“早晚不是累死,就是被炮轰死”,这透露出他们对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D.《欧也妮•葛朗台》中,索漠小城里势均力敌

克罗旭和德•格拉桑两个家族对欧也妮展开了争夺,他们都看中了她的单纯与风韵,倾心于她天使般的品格。

E.《老人与海》中,作者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和丰富的联想,表现了老人在茫茫大海上捕鱼时内心的自豪感和孤独感,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26.简答题

(1)《红楼梦》“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一回,在邢夫人用好话利诱鸳鸯的场面中,鸳鸯先是“低了头不发一言”,既而“只管低了头,仍是不语”,直到最后还是“仍不语”。

试分析这一连串的“不语”集中塑造了鸳鸯怎样的人物形象。

(2)《风波》中,七斤将六斤打坏的破碗拿回家,“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吸咽,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

”七斤“忧愁”什么?

作者借七斤这一人物展现了农村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中世纪是大教堂文明,石块垒砌成永恒的场所;近代则是印刷术文明,铅字排列成流动的意义。

印刷术之特殊在于其作用对象是语言,它改变了世界的意义被呈现的方式,从而改变了世界,自从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工匠能够方便地排出任何文本,文本流通就更为多样,促进了思想的多元与争鸣,雕版印刷因其成本高昂更倾向于大印量文本,活字技术在对持小印量文本时则更平等些,因此也对新生和边缘的思想更包容些。

活字相对于雕版的优势在于印刷文字而非图像,而成本优势又使它更倾向于表达抽象的思想,也更重视想象力。

印刷术文明是白金字塔之后又一个无惧于时间的文明。

前印刷时代的图书馆旨在保存而非借阅,一卷孤本被毁就是不可逆的损失;而印刷术将知识大量复制传播,令其再难被尽数毁灭。

伊丽莎白·爱森施坦指出:

前印刷时代的文明是脆弱的,难逃兴衰抡替,例如12世纪文艺复兴与14世纪旳罗拉德派改革都中断了;印刷术的诞生却让同时代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长远地影响了后世,开启了知识积累的进程。

是印刷术孕育了18世纪的百科全书之梦,也正是印刷术引发的知识爆炸又让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全书”和“通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文化的变迁总是有得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