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专业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923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林业专业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业专业知识.docx

《林业专业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专业知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林业专业知识.docx

林业专业知识

 

《林业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林业及林学的概念与内涵;中国林业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森林的概念与特征:

森林的概念、特点与组成;林分特征指标及林分标准地调查与要求。

第三章森林植物: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植物分类方法与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评价指标。

第四章森林与环境:

森林环境因子及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森林的分布规律。

第五章森林的功能与效益:

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森林的功能、

效益与评价。

第六章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

林木种子的采集、调制与贮藏的理论与技术;苗木质量的评价与表示方法;主要育苗方式及方法。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森林类型及其划分;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及立地因子;适地适树的途径、原则与方法;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及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树种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方式。

第八章人工植被调控技术:

引种的意义、依据及注意事项与成功标准;育种方式与方法;造林地的选择和整地与林地管理;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与方法;混交林的营造技术。

第九章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经营的概念及森林可持续经营内涵与任务;森林结构调控技术;森林采伐更新技术及次生林经营。

第十章城镇园林绿化:

城镇园林绿化及其功能;城镇园林绿化地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基本理论;城镇园林绿化地规划设计方法。

第十一章森林健康与维护: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评价指标;林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

第十二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与技术:

林业生态工程及其管理与评价。

第十三章林业政策:

林业政策及特点;林业政策实施的方法和步骤;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现阶段林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十四章森林法律制度:

森林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森林、林木、林地登记发证制度的主要规定;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对象及范围;解决林权

 

争议的方法和工作步骤;占用或者重用林地的审批程序;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

主要规定;违反森林法规的几种主要行为。

 

云南林情:

云南的森林资源现状;云南的林产业现状;实现绿色

 

经济强省建设中的云南林业特点。

 

以下内容根据考试大纲整理:

 

云南省林业厅属事业单公开招考工作人员

 

《林业专业知识》考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一、林学的概念:

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

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二、中国林业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森林面积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列世界

第六位,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以森

林法为主体,其他林业法律、法规、规章相辅相成的林业法律体系。

颁布了林业

法律10部、林业行政法规17件、林业部门规章42件。

我国林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森林资源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世界第139位。

人均森林面积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人均森林蓄积10.151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湿地资源存在总量不高,人均占有量较低、部分湿地严重退化的问题。

我国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自然湿地面积0.0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湿地面积的13.15%。

有关部门监管不规范,局部地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

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扭转,低层次重复,粗放型扩张现象依然存在,致使林业产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水平低、经济效益差。

林业科技成果供给线路不畅,集成化供给不足,

转化动力不足,以种苗产业为例,良种供种率、使用率低、商品性弱,竞争力不强。

 

第二章森林的概念与特征

 

一、森林的概念、特点与组成: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较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森林的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

②物种丰富,层次结构复杂。

③生命周期和演替系列都很长。

④生产率高,物能流动系统完整。

⑤用途多、效益大。

 

森林的组成:

森林中除建群种外,还有大量的植物包括各种乔木、亚乔木、藤本、灌木、草本、菌类、苔藓、地衣等。

森林动物从兽类、鸟类到两栖类、爬虫、线虫、昆虫,以及微生物等,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个体数量大,是森林中最活跃的成分。

森林植物的层次结构从上到下,可分乔木层、亚乔木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以及跨越各层的层外植物垂直面和零星块、片等。

 

二、林分特征指标林分标准地调查与要求:

林分是指森林的内部结构特征。

即树种组成、森林起源、林层或林相、林型、林龄、地位级、出材量及其他因子大体相似,并与邻近地段又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

也就是说,林分指内部结构特征(如树种组成、林冠层次、年龄、郁闭度、起源、地位级或地位指数等)基本相同,而与周围森林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森林。

林分常作为确定森林经营措施的依据,不同的林分需要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在森林经理工作中,是划分小班的基础,在集约经营的森林中,一个小班包含一个林分。

 

三、林分标准地调查与要求:

 

为掌握森林资源的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满足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

 

作的需要,应进行林分调查或某些专业性的调查。

在林分内,按照平

 

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

 

称作典型样地,简称标准地(sample—plot),通过设置标准地进行

 

实测调查,可获得林分各调查因子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值,根据标准地

 

调查结果按面积比例推算全林分结果的调查方法称作标准地调查法。

 

要求:

标准地的形状以便于测量和计算面积为原则,一般为方形

 

或矩形。

为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精度,标准地不能跨越林分、

 

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离林缘至少20米,还要有足够的林木

 

株数,一般在近熟、成熟和过熟的林分中应至少有200株以上,中龄

 

林250株以上,幼龄林300株以上。

 

第三章森林植物

 

一、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二、植物分类方法与系统

 

植物分类方法:

1.根据生命活动所需有机物来源的不同进行分类,能自己合成有机物的是自养型植物;依赖于现成有机物的是异养植物。

 

2.植物依据能否形成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孢子植物又可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均通过孢子进行生殖,进化顺序由低到高依次为藻类→苔藓→蕨类。

种子植物对陆地的适应能力很强,依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可分为被子植物(有果皮)和裸子植物(无果皮)。

 

植物分类系统:

恩格勒学派、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

 

Cronquist系统、达格瑞系统、张宏达种子植物系统。

 

三、生物多样性及其评价指标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

 

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

 

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通常包括遗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野生高等动物丰富度、野生维管束植物

 

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外来入侵

 

物种、外来物种入侵度、受威胁物种。

 

第四章森林与环境

 

一、森林环境因子及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

生态因子:

气候(光、温度、水分、空气、雷电)、土壤、地形、生物、人为等因子。

森林对环境的作用:

森林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森林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光

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森林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空气中的一些

灰尘和颗粒,净化空气。

森林是一座生物水库,可以保持水土。

一般来说,森林

可以改善气候环境,降低温差,保持空气湿润。

森林还可以防风治沙,改善环境。

二、森林地带性分布规律:

从南到北,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有:

(1)热带季雨林:

分布于海南岛、台湾南部、西双版纳、雷州半岛等地;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于秦岭以南大部分地区;

(3)温带落叶阔叶林:

分布于秦岭以北大部分地区;

(4)寒温带针叶林:

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

每两种森林类型之间往往还存在过渡类型。

 

第五章森林的功能与效益

一、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2)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3)水资源贫乏,水质污染严重;(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安全;(5)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

重破坏的深层次因素。

2.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法制不

完善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

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

1.加

强公众教育,引导公众参与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

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

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我们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综合决策机制。

3.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补偿机制为了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到实

处,必须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机制。

4.依靠科技创新,

运用先进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是搞好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条件。

5.完善法

律体系,强化执法力度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6.培育

环境文化,发展生态农业当前,我们必须大力培育环境文化,探索可持续发展的

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推进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二、森林的功能、效益与评价:

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维持人与生

物圈的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森林的经济功能是能够提供林副产品,

林产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果品等,副产品包括森林植物的叶、

颈、皮、脂、胶等,以及森林动物、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它是以优化土地利

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比较效益为目标;森林的社会功能最为复杂,影响

面极广,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层面。

总括讲,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包括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精神享受、成就生态文明等。

森林生态效益:

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

防风固沙。

 

第六章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

 

一、林木种子的采集、调制与贮藏的理论与技术;

 

林木种子采集:

适时采集、树上采集、地面收集、伐倒采种,

 

种子的采集必须在种子成熟后进行,采集时间过早,会影响种子的

 

质量,过晚,等小粒种子脱落飞散后则无法收集。

 

种子成熟过程是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具有胚根、胚茎、胚芽和子叶

 

等的全部过程。

 

种子成熟一般经历两个过程:

先生理成熟,而后形态成熟。

 

生理成熟:

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形态成熟:

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

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作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

生理后熟:

有少数树种,如银杏的果实,虽然在形态上7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生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

林木种实类型:

球果类、干果类(硕果、荚果、蓇葖果、翅果、坚果)、肉质果(浆果、核果、肉质果)。

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因素:

1.内在因素(种皮结构、内含物构成、种子含水量及种子成熟度);2.外部条件(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通气条件及生物因子)。

采集技术:

立木采集、机械采集、其他法。

林木种子调制技术:

脱粒(球果类、干果类、肉质果);净种(风选、筛选、水选、粒选);分级(筛孔大小)。

种子调制是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的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

调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纯净而适宜贮藏运输和播种的优质种子。

净种就是除去夹杂在种子种的鳞片、果皮、种皮、果柄、枝叶碎片、空粒、废种子、土块等。

其目的是提高种子纯净度。

净种方法一般是根据种子、夹杂物的大小和比重不同,分别采用风选、水选、筛选或粒选。

 

种子贮藏方法:

可分为干藏和湿藏。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种子入库前都必须

净种,测定种子含水量,对含水量过高的种子要进行干燥处理,使其符合贮藏标

准,为防止病虫害,入库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二、苗木质量评价:

1、生长健康无病虫害。

2、表皮光滑圆润无萎缩。

3、

表皮无明显损伤。

4、枝条分布均匀。

5、外观生长情况符合品种特性。

主要育苗方式及方法: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无性繁殖(嫁接繁殖、压条

繁殖、扦插繁殖)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一、森林类型及其划分

 

森林类型:

简称林型。

是按照群落的内部特性、外部特征及其动态规律所划分的同质森林地段。

划分森林类型的目的是为森林调查、造林、经营和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营林措施。

 

森林类型划分:

1.法瑞学派

 

群落分类方法以植物区系的分析为基础。

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认为群丛是具有一定植物区系组成的群落,其植物种类成分表现出一

 

致的外貌,且生境条件一致。

作为基本单位的群丛,如同植物种类,

 

可组合为更高的系统单位,也可再分为较低的单位。

其从高至低的顺

 

序为:

植被区、群纲、群目、群属、群丛、亚群丛、变型、群相。

 

法瑞学派是最早将统计方法应用于群落研究的,如群丛归并中群

 

落系数的统计、群落动态中的分层频度法等。

20世纪40年代以后,数值分类的方法及排序逐渐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

 

2.英美学派:

以植被动态规律-演替和演替系列为其基本观点进

 

行植被的分类。

演替的顶极是分类系统中的基本单位-群系。

群系则

 

以优势种的生活型表征地区的气候。

群系的下一级为群丛。

凡外貌、

 

生态结构和种类成分相似的群落,属于一个群丛,通常有2~3个优

 

势种。

群丛以下为群丛相,是群丛的地理变形,具有群丛中的两个或

 

几个优势种,但不是群丛中的一切优势种。

群丛相下面还可分为组合,

 

由一个或几个次优势种所构成。

在季节分明的气候下或郁闭的森林中

 

还可细分为季相组合及成层组合。

 

3.生态学派:

强调林分和生境的相互统一。

生境的变化比林分要

 

缓慢得多。

二者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林分的组成、结构、生产力和林分

 

特性等;生境条件的量变引起森林及其组成和生产力的质变。

 

4.生物地理群落学派:

是在植物群落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基本分类单位是林型。

 

二、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及立地因子

 

森林立地:

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森林立地因子:

1.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2.植被因子(植被类型、指示植物种、建群种、生物量、收获量等);3.人为活动因子;4.森林立地主导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三、适地适树的途径、原则与方法

 

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

 

适地适树的途径:

选树适地、选地适树、改地适树、改地适树。

 

适地适树的原则:

是否成活、数量质量要求、生长稳定性、用成

 

本和效益评估。

 

适地适树的决策方法:

立地类型划分决策法、模糊决策法。

 

四、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

 

1.对造林成活的影响:

一般来说,密度与造林成活率无关;群状

 

配置时有正向影响;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造林密

 

度,但是不能滥用。

 

2.对郁闭的影响:

密度大,郁闭早,反之则晚;郁闭早晚与树种、

 

立地、经营条件有关;郁闭早,可以减缓杂草与林木的竞争;郁闭过

 

早,会引起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造成林木后期生长不良(树冠发育

 

受阻),速生的阳性树种表现得更为突出;极端干旱条件下,不能要

 

求树冠早郁闭,只考虑根系郁闭或林木个体的水分营养面积。

 

3.对干、枝、叶量的影响:

密度增加,叶量也增加,但到一定量

 

后叶量几乎保持不变;如果密度不变,随林龄增加,林分的总叶量也

 

不变,单株的叶量也不变,会影响到林木的直径和材积生长;林分密

 

度越大,地上部分的总生产量中,枝条所占的比例越小,干材所占比

 

例越小,径级也越小。

兼顾用材时要考虑工艺成熟时的材种规格。

 

4.对树冠生长发育的影响:

密度对树冠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密度越大,平均冠幅越小。

密度较高的林分冠幅生长较早衰。

各种不

 

同密度林分的平均冠幅到一定年龄后,各自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

 

再有太大的变化。

 

5.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密度过大,会影响到林木的根系发育,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小,垂直分布也浅,甚至全林地的总根量也少。

一般来说,随密度增加总根量、各级根量度减少。

 

6.对高生长的影响:

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较为复杂,研究结论不太一致。

“有越密越高的趋势”,英国学者。

“低密度的林分具有较高的高生长”,丹麦学者。

“在一定的、较稀的密度范围内,由稀到密,促进高生长,在过密的情况下,增加密度,抑制高生长”,苏联学者。

 

7.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在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

密度对胸径的作用随林龄而增加。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与林木个体的营养面积有关,与冠幅、叶量的影响相一致。

 

8.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单株材积V=(π/4)D2Hf(V-单株材积、D-直径、H-树高、f-形数)单株材积与密度1/V=AN+BV=KN-a

 

(V-单株材积、N-株数、A、B、K、a-参数)D随密度增加而减小,f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对单株材积的作用规律与直径相同,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9.对生物量的影响:

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一般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任何密度范围内的林分,其生物产量最终是一定的。

 

10.对干形、材质的影响:

密度大形数高,尖削度小;密度大,节

 

疤小;树干饱满,干形通直,早晚材不同。

 

第八章人工植被调控技术

 

一、引种的意义、依据及注意事项与成功标准:

 

引种的意义:

引种与其他育种方法相比,所需时间短,见效快,

 

节省人力物力,是一种最经济的丰富本地物种的育种方法。

引种可为

 

各种育种途径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

 

引种的理论依据:

1.遗传学原理: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

 

用的结果,其遗传学原理在于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的大小及其遗

 

传;2.生态学原理:

一种作物生态类型的品种对本地区的条件具有最

 

大的适应性,生态类型相似的品种,也必然具有相似的适应性。

引种

 

时,必须根据作物的适应性,引入适合的生态类型的品种;3.气候相

 

似论:

两个地区间的生态环境,应相似到足以保证互相引种成功的程

 

度;4.纬度、海拔与引种的关系:

纬度相近的东西地区间引种比经度

 

相近而纬度不同的南北地区之间引种具有较大成功的可能性,低纬度

 

高海拔与高纬度低海拔地区间相互引种易成功,同纬度不同海拔地区

 

间引种不易成功;5.植物的阶段发育与引种:

注意引种中植物对温度

 

及光照的需求。

 

引种中的注意事项:

1.坚持“既积极又慎重”的原则;2.注意植物习性类型的特点;3.注意农业技术在引种中的作用;4.注意因引种不当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引种原则(适地适树、改地适树、改树适地)1、坚持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按照选择引种树种——初选试验——区域性试验——生产性试验——推广的程序来进行2、充分利用引种树种种内、产地间与个体间的遗传差异选择优良种源和个体。

3、充分利用引入地区

 

多样的气候、地理条件和优良的小气候环境进行多种立地试种。

4、

 

根据引种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取不同的驯化措施包括某些特殊的栽培措施研究配套的栽培技术5、防止外来树种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后果。

 

引种成功树种的标准:

以外来树种表现的适应性、效益和繁殖能力作为评定引种树种成功的主要指标。

适应性指标:

1.适应引入地区的环境条件,在常规造林栽培技术条件下,不需特殊护措施能正常生长发育。

2.无严重病虫害。

效益指标:

1达到原定引种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较高或明显高于对照树种(品种)。

2.无不良生态后果。

繁殖能力:

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能正常繁衍并保持原有优良性状。

 

二、育种方式与方法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细胞工程育种。

 

三、造林地的选择和整地与林地管理

 

造林地的选择:

要注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造林地首先要是符合条件的坡耕地、采伐迹地、宜林荒山荒地,其次是灌丛地,第三是疏残林地(郁闭度在0.2以下)以及需改造的低产人工林;注意保护好造林地周围的天然次生林,不得砍伐或变相砍伐有保留价值的天然林来发展人工林;造林设计,面积一块最大的不超过35公顷,尽可能避开野生动物栖息的各种保护区;要对造林地上的珍稀植物加以保护;

 

主要河流两岸500米以内或自然地形中第一山脊以内的山地不得纳入造林地范围。

 

造林地整地:

整地前,对造林地应进行必要的清理。

要把造林地上的藤条、灌木、杂草,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树头、站杆、火烧木等清理干净。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带状清理或块状清理。

清理方法可以是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化学药剂清理。

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清理,也可以是机械清理。

清理后归堆或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杂草。

整地的方式可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两类。

 

林地管理:

 

松土除草、林地灌溉与排水、林地施肥、栽种绿肥作物及改良土

 

壤树种、保护林内凋落物。

通过土壤管理创造较为优越的环境,满

 

足苗木、幼树对水分、养分、光照、温度和空气的需求;进行林木控

 

制,使之生长迅速、旺盛,并形成良好的干形;保护幼林,使其免遭

 

恶劣自然环境条件的危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检查验收新造幼林,加

 

强造林质量管理。

 

四、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以密度的作用规律为基础;以林种、树种、立地条件为主

 

要考虑因子;林木个体之间对生活因子的竞争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

 

方法:

1.经验的方法:

对过去人工造林的密度进行调查,判断其

 

合理性和进一步调整的方向;2.试验的方法:

用不同造林密度的试验

 

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3.调查的方法:

调查不同密度下林分的生长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