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901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docx

七年级下期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1、邓稼先

1、第一部分写历史背景,目的是突出邓稼先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2、“租借”,引号表讽刺,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之情。

3、排比句作用,排比段列举,加强语势,更突出了历史的屈辱。

4、“巨大贡献”和“鲜为人知”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和默默奉献的精神。

第二部分写的是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表现了邓稼先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文中具体词句),点明了邓稼先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以及在我国核武器发展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部分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来表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从而突出了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的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物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正是邓稼先的行为准则,他“没有私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理想党员的写照。

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追求至“纯”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第四部分侧面写邓稼先的巨大贡献和严谨的精神。

面对谣言,邓稼先证实后,写信向“我”澄清事实,表现了他的严谨精神。

杨振宁知道真相后,内心无比震撼,为中国人能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也会朋友的贡献和成就而感到骄傲。

第五部分写邓稼先在艰苦环境中执着创业。

“我不能走”表现了邓稼先严谨、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福将”特殊含义,表明邓稼先的能力之强,贡献之大。

两个反问句,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朋友的关心之情。

背景音乐,邓稼先就是献身祖国的中国男儿的杰出代表,这首歌正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

(与开头……相照应)

《吊古战场》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从而表现了邓稼先的执着坚韧、无私奉献。

第六部分借书信、电报中的话热情赞颂邓稼先,总结全文。

邓稼先是个没有私心,乐于奉献,为了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他的性格和品质决定了他一定会为了中华民族的掘起,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

所以作者说如果让他再次选择,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路。

(朋友角度——忠诚纯正;历史角度——贡献永恒;人生观角度——志存高远;选择角度——忠于祖国)

6《最后一课》复习资料

一、总体把握

这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我’(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中心)。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成,能给读者以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复习本课,重点在于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二、人物形象

(一)韩麦尔先生:

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出这位老师的形象。

肖像描写:

第10段: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纪念这最后一课。

语言描写:

第11段: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

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

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

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

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

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

第20段: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①;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①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②“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这句话的含义是:

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随时可以团结在一起。

(民族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原因)

神态描写:

第24段: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阿尔萨斯人民被迫与祖国语言告别,他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到悲愤与哀痛。

“高大”是因为小弗郎士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动作描写:

第27-29段: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神态),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和神态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感到极大痛苦。

“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它集中体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手势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韩麦尔先生形象小结: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志士,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感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小说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屈的反抗精神。

其爱国的具体表现为:

①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第10段),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②对小弗郎士等人没有学好法语的自责批评(第18、19段),表现了他的民族责任感。

③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和热爱。

(第20段)

④做字帖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第21段)

⑤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28段,“法兰西万岁”)

(二)小弗郎士

从开始的贪玩、幼稚、怕老师,最后成为一个爱国、理解学习的重要、理解老师、敬爱老师、爱憎分明的人。

促使其变化的原因:

(1)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的爱国主义思想觉醒。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其在小说中起的作用:

(1)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通过写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串联起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

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

(2)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通过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的变化,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

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三、环境描写

第2、3段: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自然环境描写:

烘托了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社会环境描写: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并且为下文故事情节(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展开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做了铺垫。

第24段: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祖国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四、其他问题

1.怎么理解第4段的“又出了什么事啦”?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使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水到渠成。

2.这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作用?

①气氛:

喧闹——安静、严肃

②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③教师:

穿着随意——盛装(服饰上);严厉——温和(态度上)。

④教室后排坐了很多镇上的人。

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庄严、悲愤的氛围。

3.第21段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烘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表达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4.第21段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他们该不会强迫那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弗郎士的联想是他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表现了对侵略者不让教法语这一暴行的极端愤恨、讽刺和对祖国的热爱。

 

《阿长与<山海经>》复习要点

1、阿长是人名,《山海经》是书名,二者本没有什么关联,可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

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答:

①阿长是“我”的保姆,她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绘图《山海经》,所以文章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一石三鸟,既交代了重点的人物也交代了重点的事情,还暗示了长妈妈为“我”买来有画儿的《山海经》一事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②作者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同忆,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祝福、祈祷之情。

2、联系全文看,鲁迅笔下的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没有文化、粗俗、好事、烦琐、不拘小节,而又善良、宽厚、仁慈、乐于助人。

4、作者写这些规矩的用意是什么?

答:

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

麻木与迷信。

5、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

答:

(1)我一定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

(2)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

6、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

答:

(1)常常对我讲“长毛”;

(2)不料她还有这样(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外面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神力;(3)给我买来《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7、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答:

从侧面衬托阿长。

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

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阿长的热情、真诚、乐于助人。

8、当阿长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

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答: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表现了我对不是学者的阿长的轻视。

9、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

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答:

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

反映了她的善良、热情、乐于助人。

10、阿长为“我”买来“三哼经”时,“我”有何反应?

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答: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太出人意料。

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或(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或(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11、文中的“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答:

比喻。

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12、“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答:

因为作者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而眼前发生的事情让他感到意外,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

13、“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

答: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她的“神力”在于她愿意做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在于她愿意使“我”开心的事,在于她对“我”的关爱。

1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

结合全文,写出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相照应的句子。

答:

指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15、文段最后为什么说: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16、作者写“我还很记得”阿长带书回来的情形,又反复写书的内容,这有何用意?

答:

写出了当时的情形十分难忘,突出了这书给“我”带来的有益的影响

17、你认为阿长对少年鲁迅有什么影响?

答:

阿长买来的《山海经》,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发生了兴趣,乃至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

18、结尾一句是什么表达方式?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抒情。

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怀念之情。

19、文中详写长妈妈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其作用是什么?

答:

表现阿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了阿长迷信守旧的一面。

《老王》复习材料

一、作家作品。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

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二、文章主旨。

1、这篇散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现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2、文章主要记叙了“我”与一位靠踏三轮维持生活的老王之间相处的几件小事,赞扬了像老王那样的不被人重视、生活艰难的人们的善良与真诚。

他们都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表达了“我”对老王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愧疚之情。

三、人物形象概括:

1、“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

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

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2、文中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良、富有爱心、尊重他人、有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严于自省和解剖自己。

四、结尾的含义。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剖析: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和对老王的无比同情与敬爱。

五、老王的“苦”与“善”。

1、老王的“苦”(1—4段):

(1)生活艰苦

①靠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⑤居住条价差,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2)精神凄苦

失群落伍、单干户、老光棍、被人瞧不起,不被人重视。

(穷苦卑微、凄凉艰难)

2、老王的“善”:

①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③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鸡蛋和香油上门感谢。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

3、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

苦:

逻辑顺序。

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善:

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为人善良。

六、作者的“善”。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他的车;②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了他大瓶鱼肝油;③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④关心老王的生活,载客三轮取缔后作者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活;⑤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关心、同情、尊重老王)

七、重点语段阅读:

(一)阅读第1~7段,完成下列习题。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剖析:

此句表现了老王的不幸遭遇。

句中的两个“也许”表示猜测,表明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也不被人重视。

不管眼睛瞎的原因是从小营养不良,还是得了恶疾,都让人同情。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忍受眼疾的折磨,直到眼睛瞎掉,这该是怎样痛苦的煎熬。

2、“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前任”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作用?

答案:

前任,是指在现在担任某职务的人之前担任这个职务的。

本是干部职务的词语,这里用在送冰人身上,可说是简练,大词小用,幽默风趣。

3、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

“你还有钱吗?

”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剖析:

此句通过语言表现了老王淳朴、善良、讲仁义的性格特征。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朴实的语言再现了老王的善良,“哑着嗓子”“悄悄”“还不大放心”等词语再现了老王淳朴、憨厚的性格,读后令人感动。

(二)阅读8—16段,完成下列问题。

(8)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9)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10)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11)我强笑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12)他只说:

“我不吃。

(13)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要钱。

(14)我也赶忙解释: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15)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16)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概括8—16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老王在去世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表现老王始终不忘他人,知恩图报的善良无私。

2、找出文中描写老王肖像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明确:

“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突出了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出老王的不幸,关心他的太少了。

3、选文第一句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

并请说明理由。

明确:

用“镶嵌”更好些,因为“镶嵌在门框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更可以强调出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读后令人如见其状。

4、“十个还是二十个”都能点得清,为什么说“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呢?

明确:

鸡蛋的个数有限,可老王寄寓在鸡蛋里的情谊却是无限的。

写出了“我”感念老王的复杂情绪,体现了老王助“我”之多的善良仁厚。

5、我强笑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一词的好处是?

明确:

“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写出了作者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6、他只说:

“我不吃。

明确:

老王身患重病,经济条件极差,当然用得着。

但他在自己病危之中仍想着患难中的邻居,表现了老王无上的善良。

7、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明确:

老王一生孤苦伶仃,作者一家对老王关爱较多,所以老王知恩图报,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

(也许他已经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

8、从上文哪里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明确: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要钱。

’”“转身进屋”的动作,是老王比较熟悉的——进屋拿钱,所以他赶忙说:

“我不要钱。

”这里也暗示出,作者一家是经常资助老王的。

9、“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中“害怕”包含什么意思?

明确:

一是被老王的可怕样子吓着了;二是对老王健康状况极为担心。

10、“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明确:

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

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

11、以善良体察善良是选文的一大特色。

从选文中看,“老王”和“我”的善良各表现在哪里?

明确: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他平时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我”的善良表现在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而给了钱,担心他摔倒,老王走后,为没能想到请他喝口茶而自责,心上不安。

12、为什么想起老王就“总觉得心上不安”?

明确:

总觉得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关爱太少。

13、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

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明确: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就是人道主义精神。

14、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像老王这样的人?

明确:

对像老王这样生活困难,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多给予关爱,以善良去体悟他们的善良,以关爱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在整个社会建立互助互爱、相互尊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要平等对待、尊重、理解、同情、关爱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