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10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docx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阅读歌词,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于何时诞生?

到2005年,她已走过多少年的历程?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启发工人觉悟,帮助建立工会组织,出版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成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到2005年她走过了84年历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南昌起义等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等

(3)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你有哪些感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等等。

二、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

旧:

三民主义;新:

毛泽东思想。

(2)旧、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名称和国家的性质各是什么?

答:

旧:

中华民国,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写出两次革命建国时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名是什么?

答:

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4)简述两次革命的意义。

答:

旧: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国民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  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的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②使世界占  的人民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使亚非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信心。

三、        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发生了两次重大挫折。

(1)是哪两次重大挫折?

每次挫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努力克服挫折,使中国革命呈现新局面的。

答:

(1)1927年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2)1927年,党中央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党在当时的总方针;1927年10月建立中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形势不断好转。

1935年5月中共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四、        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此诗反应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什么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      红军远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史实是什么?

四渡赤水

(3)      红军远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或会宁会师)

(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包括几个方面?

①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②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

③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④复杂的民族关系。

五、        阅读下列材料:

平津危机!

华北危机!

中华民族危机!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武装保卫平津,武装保卫华北!

…………为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铸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请回答:

(1)中共抗日通电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不得?

答: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该通电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答:

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铸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打倒日本侵略者。

(3)通电发表后,生死对抗十年的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候再次正式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伟大抗战并最终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精神?

答:

团结御敌,众志成城,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胜利。

六、        材料一:

“今不幸与美英两国开启衅端,洵百得已……前以中华民国政府不解帝国之真意,妄自滋事,扰乱东亚之和平,终使帝国操执干戈……美英两国支援残存之政权,助长东亚之战乱,假和平之美名……近来更与加强经济上军事上之威胁,欲使我屈从彼意……事既至此,帝国现为自存自卫计,惟有蹶然跃起,冲破一切障碍……”

——1914年12月8日日本天皇颁布的《宣成诏书》

材料二:

战争开始两天后,《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中乐观地表示:

“我们是一个联合体中的伙伴……我们拥有中国这样的盟友,它有着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它有着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和无限智慧的人民,我们对那里所做出的援助,将得到十倍的回报。

——中国作家韩素音在珍珠港事件后的回忆。

    请回答:

(1)日本对中国“操执干戈”是在哪一年?

标志性的事件是什么?

答:

1937年“七七事变”。

(2)你同意日本“操执干戈”的理由吗?

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答:

不同意,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日本想通过对外侵略扩张而摆脱危机。

(3)针对美英两国,日本是怎样“自存自卫”的?

其目的是什么?

答:

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目的是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4)材料二中的“联合体”是指什么?

答: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5)你是怎样看待材料二中所说的“回报”的?

答:

所谓的“回报”是指中国在美国的援助下,在战争中牵制住日本更多的力量,以便于美国减轻对日战争的压力。

七、        有人出过这样一道谜语:

小日本投降(猜一中国古代人名)。

猜谜者答案众多:

有人猜屈原(意即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有人猜苏武(意即苏联出兵东北所导致)有人猜毛遂(意即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奋战的结果)。

   请回答:

(1)猜屈原的人和猜苏武的人分别倾向于共产党和国民党中的哪一派?

答:

猜屈原的倾向于国民党;猜苏武的倾向于共产党。

(2)你认为哪个答案比较准确?

说明理由。

答:

我认为“毛遂”比较准确。

因为一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了清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结合史实,请全面概括分析一下抗战胜利的原因?

答:

原因:

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③国民政府正面作战,粉碎了日本侵华速战速决方针;④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⑤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力量的支持。

八、        材料一:

共产党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的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

总暴动。

……工人阶级应时刻准备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

——引自中共“八七”会议决议

材料二:

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

——引自中共瓦窑堡会议的决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有无变化?

敌对的目标是什么?

答:

有变化。

材料一以推翻反革命政权为目标;材料二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目标。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基本力量有无变化?

说明你的理由。

答:

没有变化,材料一反映了依靠的基本力量是工农群众;材料二强调的是团结一切反日力量,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基本方针。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是否说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

说明理由。

答:

没有变化。

反对民族的敌人与反对阶级敌人并不矛盾,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革命是民主革命最迫切的任务。

九、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

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讲,我们进京赶考去了。

周恩来笑着点头说,我们应当都考及格,不要退回答。

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道:

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

请回答:

(1)毛泽东周恩来对话的背景是什么?

答:

三大战役后,新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2)材料中“进京赶考”的含义是什么?

答:

建立国家政权。

(3)答:

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功;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革命;召开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和平解放;国民经济恢复。

十、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

“五十年前的今天,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经过了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艰苦卓绝的风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中国革命主要经历了哪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答: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或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发生了那些历史巨变?

答: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建立了新中国、香港、澳门回归等);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3)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上述问答,我们可以的出那些结论?

答: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十一、    中国近代历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变化。

请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有哪三次变化?

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答:

①第一次: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中国战败,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第二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进行100多年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第三次: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十二、      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三次会议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各有什么指导作用?

答:

①八七会议:

内容: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开战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作用: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②七届二中全会:

内容:

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革命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作用: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作用: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十三、  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两次统一战线建立的目的和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

①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目的: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历史作用: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北伐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目的:

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历史作用:

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组织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